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蘇軾 養生論

蘇軾 養生論

發布時間:2020-07-19 03:52:21

1、有首詩里有一句「高堂明鏡悲白發」,詩里都講有養生,還有蘇軾的詩詞中的養生之道誰懂、誰有深刻的體會...

「高堂明鏡悲白發」是李白《將進酒》裡面的。
蘇軾對養生學很有研究,著《養生論》、《問養生》、《續養生論》和《東坡至林》、《仇池筆記》等。他認養生有三戒:戒急躁;二戒陰險;三戒貪欲。蘇軾有用粗茶漱口的習慣,據說雖然沒有現在刷牙的習慣,但到老牙口都很好。此外蘇軾還是個佛教徒,心境平和,也應該是他養生一道。

2、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3、求幾首關於 養生 的詩詞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曹操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 陶淵明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負冬日》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4、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5、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蘇沈良方》蘇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這首詩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6、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龔廷《攝養詩》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4、贊美蘇軾的文章

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里見。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並不高,但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後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

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他們(蘇氏兄弟)的學術因罩上一層極厚的釋老的色彩,所以他們對於世務,認為並沒有一種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標准。他們一面對世務卻相當練達,憑他們活的聰明來隨機應付。

他們亦並不信有某一種制度,定比別一種制度好些。但他們的另一面,又愛好文章辭藻,所以他們持論,往往渲染過分,一說便說到盡量處。近於古代縱橫的策士。

出自錢穆《國史大綱》。

(4)蘇軾 養生論擴展資料:

歷史對蘇軾的評價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

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

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

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儀、唐庚、張舜民、孔平仲、賀鑄等人,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蘇軾影響。

由於蘇軾的成就包括各種文學樣式,他本人的創作又沒有固定不變的規范可循,所以蘇門的作家在創作上各具面目。黃庭堅、陳師道長於詩,秦觀長於詞,李廌以古文名世,張、晁則詩文並擅。同時,他們的藝術風貌也各具個性,例如黃詩生新,陳詩樸拙,風格都不類蘇詩,後來黃、陳還另外開宗立派。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後歷代翻刻不絕。

5、詩經養生詩句 哪些古代詩詞中藏有精神養生之道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回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答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6、蘇軾的書法作品現存多少?

樓主,蘇軾的書法作品如下
寒食帖[全本]
赤壁賦
李白仙詩卷
洞庭中山二賦
歸去來兮辭知
祭黃幾道文
羅池廟碑
醉翁亭記
豐樂亭記
天際烏雲帖道
榿木卷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卷
治平帖
王晉卿帖
跋挑耳圖帖
渡海帖
跋吏部陳公詩帖
東武帖
書林逋詩後
春中帖
尊丈帖
歸安丘園帖
覆盆帖
令子帖
邂逅回帖
次辯才韻詩帖
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帖
次韻秦太虛
寶月帖
獲見帖
啜茶帖
致季常尺牘
新歲展慶帖
人來得書帖
北游帖
致運句太博帖
廷平郭君帖
定惠院詩稿
京酒帖
滿庭芳詞
職事帖
陽羨帖
久留帖
屏事帖
致南圭使君帖
近人帖
歸園帖
宸奎閣碑
司馬溫公神道碑
附蘇軾詩詞選
蘇軾書論精粹
蘇過手札
蘇東坡答傳

7、贊美蘇軾的句子~!!急

lz沒要求必須是詩句吧

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為了他的出現,中國,也許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華,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於瞬間而又影響深遠;他的性格,既灑脫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不僅僅是文學——巨子。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還有,它永遠不滅的那一份詼諧,真可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

他長於散文創作,《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名篇佳作膾炙人口,體現了中國文人的憂患意識和人文精神。他的詩,把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風格巧妙結合起來,多姿多彩,美輪美奐,代表了宋詩最高水平。他的詞,清新豪健,題材廣闊,揮灑自如,氣勢磅礴,開創了豪放詞風。他的書法、繪畫,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學、茶道、烹飪、養生、園林藝術方面,他都有獨到的造詣。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將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列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並且將他們的思想、人品、學問、才華、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渾然一個整體,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稱道者,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蘇軾身上,既無頭巾氣,無山林隱逸氣,亦無以富貴驕人氣,無忠臣孝子氣,無大作家架子氣;既無大臣杜門思過之態,亦無謫宦戰戰兢兢之態。他與你我同在,同悲同喜,絲毫也不刻板,渾是率然純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台詩案、太後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雲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系。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台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

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築堤,儋州授館,興修水利,架橋鑿井,賑災施葯,都於史有徵;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

由於蘇軾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於他更多的人民性,由於他時時閃現著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於他超凡脫俗的曠代才華,千年以來,他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而有口皆碑;更由於生活經歷的豐富性,他常常成為人們談話的話題及內容。自然而然,學生們在作文時,也往往喜歡用東坡事跡作話題或材料,毫不誇張地說,有作文處盡可以有東坡。這正是因為,蘇軾的精神與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國的文化與歷史,還在影響著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和傳承。

王國憲在《重修儋縣志敘》中評價蘇軾,「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鍾』,辟南荒之詩境也。」

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

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8、很多人都推崇蘇東坡的養生之道,那麼蘇東坡是如何養生的?

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推崇養生,並且養生的人群越來越趨向於年輕化。那麼你們知道嗎?古代的大文學家以及美食愛好者蘇東坡也熱衷於養生,而且他把認為有助於養生的經驗都記錄在了《東坡志林》中,這些養生經驗非常貼近生活。 

蘇東坡曾經給朋友寫了一個從戰國流傳下來的養生方子,在蘇東坡看來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養生方子裡面提到了四種方法。第一就是無事以當貴。意思就是說在沒有什麼事情會讓你覺得比養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寢以當富。在蘇東坡看來早睡是一種財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個就是安步以當車。也就是說少坐車,要多步行。最後就是曉食以當肉。意思就是說晚一點吃飯,餓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這樣就能夠非常有食慾。要知道蘇東坡有一段時間是非常窮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條、四條對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蘇東坡對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蘇東坡看來,雨水是可以泡茶,長期服用這樣的水是能夠有長生之效。所以在蘇東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這些都是用來接雨的。

最後就是喝茶,蘇東坡對喝茶也有新的認識。在蘇東坡看來,喝茶雖然可以解膩消煩,但是不能泡濃茶,要不然會損傷脾胃。所以說他覺得飯後喝濃茶只是用來漱口,而且漱口茶沒有必要用那些高檔茶。

9、關於健康的詩

養生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盪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葯,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諺語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於寡慾。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慾念。―――《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慾念。―――《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諺語
治病必先治神,葯療必先心療。―――諺語
忠誠是長壽之本,善良是快樂之源。―――諺語
生活上適度,精神上大度。―――諺語
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諺語
生理衛生強身,心理衛生強心。―――諺語
要享福,常知足。―――諺語

飲食養生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春秋戰國孔丘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諺語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葯方。―――諺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明 萬全
飢不暴食,渴不暴飲。―――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湯泡飯,嚼不爛。―――諺語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素問玄機病原式》金元 劉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明鄭宣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膏梁厚味有損身體,粗茶淡飯延年益壽。―――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諺語
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諺語
晚上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諺語
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明 萬全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養生要集》唐 張湛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隨息居飲食譜》清王世雄
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一天三頓粥,郎中朝我哭。 ―――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諺語
葯補不如食補。 ―――諺語
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諺語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諺語
貪吃貪睡,添病減歲 ―――諺語
甜言奪志、甜食壞齡 ―――諺語
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 ―――諺語
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 ―――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
暴食暴飲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諺語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諺語
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語
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諺語
飲食講衛生,保你不生病。―――諺語

生活養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諺語
人勤於體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人勤於智,精不外移,可以攝精。―――《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呻吟語》明呂坤
日光不照門,醫生便上門。―――諺語
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機。―――《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發,血之窮也,千過梳發,發不白。―――《養生要集》唐 張湛
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養生要集》唐 張湛
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養生要集》唐 張湛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諺語
按摩為養生之一術。―――《雨航雜錄》明馮時可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諺語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諺語
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屎。―――諺語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諺語
煙酒不嘗,身體必強。―――諺語
不染煙和酒,活到九十九 ―――諺語
煙酒不嘗,身體必強 ―――諺語
捂捂蓋蓋臉皮黃,凍凍曬曬身體強。―――諺語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諺語
剃頭洗腳,勝如吃葯。―――諺語
卧欲側而曲膝,益氣力。―――《寶生要錄》宋 蒲虔貫
養生者,心欲求寐愈難。―――《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冬不宜極溫,夏不宜窮涼。―――《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數遍,名曰干沐浴。―――《寶生要錄》宋 蒲虔貫
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溫病條辨》清吳瑭
湧泉二穴,精氣所生之地,寢時宜擦千遍。―――《壽世青編》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嗚前。―――《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寒暖適體,勿侈華艷,可以延年。―――《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

運動養生
運動運動,病魔難碰。―――諺語
人怕不動,腦怕不用。―――諺語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諺語
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老人血氣多滯,拜則肢體屈伸,氣血流暢,可終身無手足之疾。―――《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諺語
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節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壅滯。―――《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若要身體健,除非天天煉。―――諺語
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諺語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諺語
跑跑跳跳渾身輕,不走不動皮肉鬆。―――諺語
靜而少動,體弱多病;有靜有動,無病無痛。―――諺語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體,其亦由是。―――《聖濟總錄》宋官修
體欲常逸,食須常少。勞無至極,食無過飽。―――《修真秘要》明王蔡
槍不擦不亮,身不練不壯。―――諺語
運動運動,病魔難碰。―――諺語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諺語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諺語

氣血養生
氣欲柔而不欲強,欲順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亂,欲聚不欲散。―――《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素問玄機原病式》金元 劉完素
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脾胃論》金元 李杲
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流行沖和,百病不作。―――《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養氣者,須從調息起手。―――《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聚精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存神。神之於氣,猶母之於子也。―――《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肉食穀食則氣滯。―――《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精足則血足而發盛。―――《類經》明 張景岳
發為血之餘,血虛則發落。―――《丁甘仁醫案》丁甘仁
人之生也,全賴乎氣,血脫而氣不脫,雖危猶生。―――《血證論》清 唐容川
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存一息之不行。―――《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疫疹一得》清余師愚
長壽養生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尊生八箋》明 高濂
百歲之壽,益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論衡》東漢王充
飽暖安樂,縱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覺寮雜記》宋朱翌
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常以舌柱上齶,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慈、儉、和、靜四字可以延年。―――《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要長壽,讀書花月隨前後。―――《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 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長壽養生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尊生八箋》明 高濂
百歲之壽,益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論衡》東漢王充
飽暖安樂,縱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覺寮雜記》宋朱翌
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常以舌柱上齶,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慈、儉、和、靜四字可以延年。―――《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要長壽,讀書花月隨前後。―――《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詩詞歌賦蘊藏養生"方"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是大多數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像白居易、陸游、袁枚等"文壇壽星"不僅才情橫溢,而且精通醫道,很多養生之道就散落在他們的詩詞歌賦之中,成為歷代文人爭相效仿的對象。

■睡眠法:"不覓仙方覓睡方"

無題(宋王安石)

花村幽窗午夢長,

此中與世暫相忘。

華山處士如容見,

不覓仙方覓睡方。

釋義:中醫在很早的時候,就認識到了睡眠對人體的重要性,很多養生理論一直強調"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是中國古代養生理論的金標准。據西安唐都醫院睡眠中心宿長軍主任介紹,目前臨床上發現,至少有幾十種疾病都和長期睡眠不好有關,最常見的就是人體免疫功能下降、代謝功能紊亂、引發抑鬱和焦慮等精神症狀等。

宿長軍指出,其實現在人們不是不知道睡眠的重要性,而是面對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不知道該怎麼睡著了。

宿長軍建議,患有失眠或有失眠傾向的人,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調整:

第一,制定一個固定的作息時間表,保證規律的睡眠時間,每天盡量在同一時間起床和就寢,即使是周末也不要放縱自己,讓自己的身體非常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該起床了,什麼時候該睡覺了,這樣自然就不會失眠了;

第二,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如保證卧室黑暗、干凈、通風和適宜的溫度以及柔軟舒適的枕頭、棉被,這對睡眠質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睡眠前幾個小時,盡量遠離咖啡和煙酒,因為它們會使人的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從而使人很難入睡或影響睡眠質量;

第四,遵循傳統中醫提倡的"五不"原則,在睡覺前幾個小時做到"不過飽、不過點、不過思、不過動、不受風"。

■保健方:"短發蕭蕭起自梳"

雜賦(南宋陸游)

病叟胸中一物無,

夢游信腳到華胥。

覺來忽見天窗白,

短發蕭蕭起自梳。

釋義:"覺來忽見天窗白,短發蕭蕭起自梳"實際上是介紹了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中醫養生保健法:梳頭法。

據西安藻露堂中醫院院長宋毅介紹,梳頭保健的理論基礎是中醫的經絡學和全息理論,中醫認為在人體14條主要經脈中,有8條都匯聚在頭部,頭部還有穴位40多個、刺激反射區10多個,是名副其實的"百脈之宗"。因此,梳頭能刺激頭部皮膚,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有利於改善頭部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代謝,且對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痛、腦血栓等疾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宋毅指出,根據全息學的理論,頭部的反射區對應著不同的器官和身體區域,而經常梳頭則能刺激這些反射區,通過全息反射作用,使得對應器官能"毛孔開泄、補氧化瘀",從而加強器官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功能。

■養心義:"不畏復不憂"

自覺(唐白居易)

四十猶未老,憂傷早衰惡。

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

形骸日損耗,心事同蕭索。

夜寢與朝飧,其間味亦薄。

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

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薄。

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葯。

釋義:這首詩里對比了自己和同齡人崔舍人的容貌、體質差別,得出了"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葯"的結論。據宋毅介紹,中醫歷來認為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突然而劇烈的情緒波動會影響到身體臟器的改變,甚至引發疾病,這就是中醫認為的"情志病"。

他說,中醫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是人體對外界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的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就會損害到具體的器官,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此時"七情"就會成為致病因素。

因此保持豁達的心胸、樂觀的情緒、積極的人生態度是養生的第一要求,切記"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葯"的真言,從"養心"開始自己的"養生"路。

■飲食術:"只將食粥致神仙"

食粥(南宋陸游)

世人個個學長年,

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

釋義:"食粥、喝茶、煲湯"是南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水",其中食粥更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僅李時珍收錄在《本草綱目》中的粥就有50多種,可見中醫對喝粥的重視程度。

據宋毅教授介紹,中醫認為喝粥有利於消化、增強食慾、防止便秘、調整腸胃等多方面的好處。尤其是粥上面的那層粥油,中醫認為有很強的滋補作用,有補中益氣、強腎益精的作用,甚至可以和參湯媲美,因此陸游才會發出"只將食粥致神仙"的感嘆。

而對現代人來說,多喝粥也符合飲食清淡的健康標准,減少油脂、膽固醇等物質過多攝入,真正做到鄭板橋在自己廚房對聯上所描述的那樣"青菜蘿卜糙米飯,瓦蓋天水菊花茶"。

=================

養生詩詞
養生詩詞,堪稱是我國古代詩苑中的奇葩異花,它是我們挖掘、整理傳統養生之道的又一個重要方面和延年益壽的法寶。

《長歌行》
《龜雖壽》
《三叟長壽歌》
《十叟長壽歌》

《登山》
《結廬在人境》
《孫真人衛生歌》
《孫真人養生銘》

《江村》
《海漫漫》
《孫真人枕上記》
《孫真人十二多》

《攝養三字訣》
《按摩養生訣》
《康節先生防病訣》
《祛病十法》

《養生要訣》
《病家十要》
《新長壽歌》
《十壽歌》

《養生三字經》
《津液》
《健身三字經》
《粥療歌》

《自戒》
《延年箴》
《五臟調養歌》
《神仙粥》

《銘座》
《養目法》
《養生二十八禁忌》
《百忍歌》

《養生》
《長生秘訣》
《四休安樂法訣》
《攝生訣》

《慎防八損訣》
《房事有七戒》
《老年人晚年生活八不》
《養生大要》

與蘇軾 養生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