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嵇康養生論 原文

嵇康養生論 原文

發布時間:2020-07-19 01:18:52

1、嵇康的養生論有什麼特點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三國 時期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西南)人,文學家、思想家、養生學家,著有《養生論》等養生學著作,提出了完整的養生理論 和養生措施。他的養生思想得到著名醫學 家孫思邈、養生大家陶弘景等人的推崇,對後世產生了頗為深遠的影響。
嵇康的生平
嵇康幼年喪父,家境貧困。他立志求學而天資聰穎,精通文學、玄學、音樂等,為一代才子。他娶曹操的曾孫女為妻,曾擔任中散大夫。
嵇康自小就受老子 和莊子 思想的影響,一生對養生學有獨到的研究,並且身體力行,他撰著的《養生論》是一部著名的養生學著作。嵇康性喜自然,不修邊幅,經常放情於山水之間,陶然而忘返。他是詩人,又精於音樂,特別是擅長撫琴。他的琴聲「音曲清和」,聆聽者彷彿進入了仙境。嵇康還寫作過許多遊仙詩,藉以陶冶性情,也抒發內心對仙境的嚮往和對人世生活的惆悵。
嵇康在山陽居住了20年,與阮籍等七人遨遊於竹林之中,相聚於山間水畔,賦詩撫琴,清談論道,世稱「竹林七賢」。魏晉時期,權利斗爭激烈而殘酷。嵇康等人隱居於山林,一方面是為了修身養性,同時也是躲避陷害。
然而,嵇康終於沒能避開對他的迫害。公元262年,嵇康被執政的司馬昭殺害,年僅40歲。
《養生論》提出的養生主張
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出了完整的養生理論和養生措施,其中也包含了心理養生的論述。
嵇康首先論述了心理健康對於身體健康的作用,他將人的身體比喻成國家,而把精神比喻成國家的君主:「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人的心理健康與否對於身體的影響,與君主對於國家的影響是一個道理。因此,人的養生要形神兼養,而重在養神,要「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這就充分肯定了心理養生的重要意義。
嵇康主張,善於養生的人要保持內心的清靜虛無,精神專著而舒暢,要減少私情慾望,淡泊名利,還要避免飲食中的滋膩厚味。
嵇康提出的具體的養生方法,是排除對於世間名利、飲食厚味等的欲求,使自己的內心淳樸恬靜,精神飽滿,遠離憂愁和思慮(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然後服食滋補的良葯,飲用甘美的泉水 ,沐浴溫煦的朝陽,聆聽優雅的音樂,這樣就能達到心境超脫、身體輕健、歡愉而滿足的境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這樣的境界,很有利於健康長壽。
嵇康強調養生要持之以恆,要從一點一滴的事情做起。他指出,有的人修養了一年半載之後,沒有見到明顯的效果,就意志衰退,導致半途而廢;也有的人想到養生的效果可能要幾十年後才能見到,而不願放棄眼前的名利、厚味等欲求,這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養生的。
嵇康還強調,養生者要自覺自願地養生,養成良好的心態或習慣,遠離不良的誘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指出,善於養生者知道追逐名利對於精神的傷害,因而自覺自願地淡泊名利,而不是內心充滿對於名利的慾望,卻勉強壓抑自己的慾望(善養生者,……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淡泊名利帶來的是心理愉悅,強壓慾望帶來的是焦慮和痛苦。顯然,前者比後者有利於身心健康。對滋膩厚味的飲食,嵇康主張「識厚味之害性,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這是倡導人們讓健康飲食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生活常態,遠離滋膩厚味飲食的誘惑,而不是面對豐盛厚味的飲食卻竭力控制自己的食慾。
《養生論》的現實意義
嵇康生活的時代,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但他在《養生論》提出的真知灼見,至今仍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迪。
他提出的「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心理保健的重要意義;他還敘述了「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的養生方法,說明他既重視心理的調養,也重視身體的養護,這樣的養生理念在今天看來也很有借鑒意義。
嵇康警醒人們注意滋膩厚味和過激情志對於人體的內外夾擊:「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膳食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是許多慢性病的發病原因;嵇康的警句,是讓人們提高自我保健意識,珍惜身體。
嵇康關於「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的忠告,對今人也是很有意義的。當今物質生活的豐富程度遠遠超過古代,今天的人們面對財富、名利等的誘惑,更要注重心理保健,節制自己的欲求。培養良好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遠離不良的誘惑,乃是心理養生的明智之舉。

2、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出了哪些養生理論措施?

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出了完整的養生理論和養生措施,其中也包含了心理養生的論述。

嵇康首先論述了心理健康對於身體健康的作用,他將人的身體比喻成國家,而把精神比喻成國家的君主:「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人的心理健康與否對於身體的影響,與君主對於國家的影響是一個道理。

因此,人的養生要形神兼養,而重在養神,要「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這就充分肯定了心理養生的重要意義。

嵇康提出的「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心理保健的重要意義;他還敘述了「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的養生方法,說明他既重視心理的調養,也重視身體的養護,這樣的養生理念對後世很有借鑒意義。

嵇康主張,善於養生的人要保持內心的清靜虛無,精神專著而舒暢,要減少私情慾望,淡泊名利,還要避免飲食中的滋膩厚味。比如他「甘為市井一鐵匠」,而且有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嵇康提出的具體的養生方法,是排除對於世間名利、飲食厚味等的欲求,使自己的內心淳樸恬靜,精神飽滿,遠離憂愁和思慮。他說:「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

嵇康又提出服食滋補的良葯,飲用甘美的泉水,沐浴溫煦的朝陽,聆聽優雅的音樂,這樣就能達到心境超脫、身體輕健、歡愉而滿足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很有利於健康長壽。

嵇康警醒人們注意滋膩厚味和過激情志對於人體的內外夾擊:「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膳食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是許多慢性病的發病原因;嵇康的警句,是讓人們提高自我保健意識,珍惜身體。

嵇康還強調,養生者要自覺自願地養生,養成良好的心態或習慣,遠離不良的誘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指出,善於養生者知道追逐名利對於精神的傷害,因而自覺自願地淡泊名利,而不是內心充滿對於名利的慾望,卻勉強壓抑自己的慾望。他說:「善養生者,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

淡泊名利帶來的是心理愉悅,強壓慾望帶來的是焦慮和痛苦。顯然,前者比後者有利於身心健康。對滋膩厚味的飲食,嵇康主張「識厚味之害性,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這是倡導人們讓健康飲食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生活常態,遠離滋膩厚味飲食的誘惑,而不是面對豐盛厚味的飲食卻竭力控制自己的食慾。

3、請問誰有嵇康《養生論》的全文的譯文啊?

大意如下

世界上有說神仙可以通過修煉來到達,長生不死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得的人;也有人說上等的壽命是一百二十歲,這是古今都一樣的,過了這120歲的年紀,沒有一個不是荒謬亂彈的。以上兩種說法都是不通情理的。請讓我大致地來論證一番。

神仙即使不能用眼睛來實際看到,但那麼多的紀實性書籍都記載過,以前的史料也回都寫下來過,考證起來可以說,神仙的存在是一定的了。大概是很特別地接受了天地間的神奇的「氣」,從大自然得到天賦,而這不是通過學習上的積累就能到達的。至於調理得當,從而獲得自然的極限生命,向上說可以活1000年,少說也能活幾百歲,這是能夠實現的。但實際答上現在的世人都不精通(這種調養),所以不能活得長壽。

4、《晉書·嵇康傳》文言文句子翻譯。

譯文

嵇康,字叔夜,生於魏文帝黃初五年,譙郡人,因曾任中散大夫,後人有稱其為嵇中散。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會稽人,後來因避禍來到譙郡,因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棄原姓,改姓嵇姓。

他的兄長嵇喜,很有才能。嵇康很小的時候就成為孤兒。嵇康)有不一般的才華。在很大范圍內也沒有能與之相匹配的人。身高七尺八寸,有美麗的文采和優雅的風度。但是不在意自己的外在,不對自己進行多餘的打扮。人們認為他風采非凡,天生本質與自然相合。能容忍別人的過失,遮掩別人的過錯。寬容簡約有大度量。學習不用師傅傳授,廣泛的閱讀,沒有不完全了解的。長大之後喜歡讀《老子》《莊子》。和魏朝的宗室之女結婚,官拜中散大夫。常常修行導養性情、服食丹葯(一類)的事情。(嵇康)認為神仙稟受於自然,不是積累修行能夠達到的。但是如果能夠引導修養合理,還是能夠長壽。於是寫了《養生論》。又認為君子是沒有私心的。(釋私論,不譯)因為有同樣高遠志趣的知己很找到。常常希望能有一個能與他相得益彰的人。能與他進行心靈的對話的只有阮籍和山濤,參與到他們中間的有向秀、劉伶、阮咸。王戎說自己與嵇康在山陽住了二十年,從沒見過嵇康表現出歡喜或是憤怒的表情。

嵇康曾采葯游山澤,遇到得志的時候,便忘記了返回。當時正好有砍柴的人遇上他,都稱(他)為神人。游到汲郡的山裡遇見了孫登。嵇康於是跟從他行動。孫登沉默不言,自己做自己的事。嵇康臨別要走,孫登說:「你性格剛烈而有才,難道能免禍嗎!」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一起進到山裡。王烈曾經得到像軟糖一樣的石髓。馬上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給嵇康。

(嵇康品行靈活善於打鐵。院里有棵柳樹很茂盛,於是飲水環繞它,每到了夏天,就在柳樹下打鐵。東平呂安敬佩他高雅的興致,一想念嵇康,就從千里外的地方啟程去見嵇康,嵇康以他為友對他很友善。後來呂安被哥哥誣陷起訴,因此入獄,嵇康作文來證明呂安清白,於是又逮捕了嵇康。從前嵇康貧困,曾與向秀共同在樹下打鐵,來自己補給。穎川鍾會,是個貴公子,才思敏捷,文章精闢,於是前往造訪嵇康。嵇康對他不施禮,卻仍舊打鐵不停。很久之後鍾會離去,嵇康問他:「聽到了什麼來的?看到什麼走的?」鍾會回答說:「聽到了所聽到的來的,看到了所看到的走的。」鍾會因此怨恨嵇康。到了嵇康被捕,鍾會進言給文帝說:「嵇康是卧龍,不能讓他起來。您想讓天下無憂,因此就要顧慮嵇康。」於是進讒言說:「……嵇康、呂安等人言論放盪,誹毀禮教,是帝王所不能容忍的。應該找個理由除掉他,來凈化風俗。」文帝親近並聽從了鍾會,於是一塊把嵇康和呂安殺害。嵇康即將在東市受刑,太學學生三千人,請求讓嵇康做他們老師,沒有得到允許。嵇康回頭看了看自己的影子,要過琴來彈奏,說:「過去袁孝尼曾經跟隨我想學習《廣陵散》,我吝惜保密沒有傳授給他,《廣陵散》現在要絕響了!」時年四十。海內之士,沒有不痛惜的。文帝不久也醒悟後悔了。 )

先前,嵇康曾經在洛陽西邊遊玩。晚上住在華陽亭,拿過琴來彈奏。和嵇康一同談論音律,辭致清辯。於是(那古人)要來琴彈奏,彈奏了《廣陵散》,聲調美妙得無與倫比。於是把(《廣陵散》)傳給了嵇康,並讓嵇康起誓絕對不傳給別人,他也不說他叫什麼。嵇康擅長辨析道理,又能夠寫文章,他的高遠的情趣,自然便達到了玄妙悠遠的境界。收集了自上古以來的高尚之士,為他們寫了傳並寫了贊。是希望能與千年以來的聖人交友。又寫了《太師箴》,也足夠用來闡明帝王之道了,又寫了《聲無哀樂論》很有條理。兒子嵇紹,另外有傳。

5、求嵇康《養生論》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葯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葯養命,中葯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葯,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麻煩採納,謝謝!

6、幫忙找到《養生論》原文~謝~

【養生論】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葯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葯養命,中葯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葯,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與嵇康養生論 原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