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與保健的重要性

養生與保健的重要性

發布時間:2020-07-18 22:45:16

1、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的重要性
當人們豐衣足食之後,對健康的渴求顯得越來越強烈,健康將成為新世紀人們的基本目標,追求健康成為所有人的時尚。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高質量的生活。的確,擁有健康,才能擁有一切,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挑起生活的重擔,才能為人民服務,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才能享受生活帶來的幸福。生命是寶貴的,俗話說:「長江一去無回頭,人老何曾再少年」,生命對於人只有一次,人生沒有回程票。要做到身心健康,養生之道則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時下有不少人辛辛苦苦為了美好的未來而拚命工作,惟獨把自身的健康而不顧。假若你是一位豪富、知名人士,一旦失去健康,這些榮譽、財富、地位、權力、成就能伴您有多久?生命一旦結束,你擁有的一切就隨之消失。人生的所有財富和名譽是無數個「0」,只有身體健康才是「1」,如果沒有這個「1」,人生也只是一個「0」,健康應成為大家安身立命之本。
俗話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健康遵循「短板效應」。今天健康了,但由於不遵循健康的四大基石,明天健康就會滑坡。當您疏忽了健康,健康也疏忽了您。
身體是生活和工作的本錢,人人都期盼健康。但如何做到不生病或少生病,每個人的做法就不一樣了,有的捨得花大錢購買各種各樣的保健品,有的肯在住院保險上一擲千金,卻不願花幾百元錢做一次體檢,注射一針疫苗;許多疾病的發生,是與我們的愚昧、無知有著密切相關性,是由我們的不良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飲食嗜好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導致的。在人們生活水平改善以後,常缺乏健康生活觀念的指導,忽視諸多的致病因素,導致被稱為「富貴病」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持續上升,使老年病提早患病、提早衰老,生命之花過早地凋謝,生命之樹過早地枯萎。生活當中有許多有益於健康的科學常識,認識不到位就會釀成苦果。養生之計在於人,每個人的健康靠自己去爭取。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懇請各位朋友,平常花一些時間學習一些保健知識,多懂一點醫學道理,提高養生與保健意識。珍惜自己,珍惜健康, 珍愛生命, 活得舒心暢意,為社會、為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世界上有些東西,當你擁有它時往往並不珍惜,而一旦失去了它,你就會感到它無比珍貴。俗話說:「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防患於未然」總比落雨收柴效果好。健康的人們,要有「防未病」的觀念,不要待到生命將結束時才體會到享受生命的味道。我們衷心祝願人們精神飽滿,精力充沛,擁有健康的體魄,享受現代社會的繁榮、祥和、文明、進步、幸福與快樂的生活,讓人們的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能夠實現。

2、養生的重要性論文2000字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在養生保健中,處理好下面一些問題的辯證關系,對於健康長壽至關重要。

飽與飢 多食傷身,營養不足也損害健康。《抱朴子》中說:「養生賴於飲食,然使醉而強酒,飽而強食,未有不傷身者。」唐代詩聖杜甫就是因為飽餐一頓耒陽縣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順康年間,戶部尚書馬齊,自其祖父以下四代多享高壽,其中百歲者有5人之多,馬齊本人享年88歲。據傳馬家主要是善於飲食調攝,堅持「早飯淡而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但是有的人由於減肥心切,過分少吃而嚴重損害健康也是不可取的。養生格言中說:「吃飯八分飽,無病活到老。」節制飲食可減輕胃腸和內臟的負擔,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長壽命。

葷與素 不能絕對素食或葷食,應合理搭配。以清淡素食為主,才有利於健康。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條是「合理膳食」。老年人以素食清淡飲食為主是對的,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較低,可有效防止或減慢高血壓、心臟病乃至糖尿病、脂肪肝等中老年人常見病的發生和發展。但也不可絕對地一概拒絕葷食。因為脂肪和膽固醇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分,如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既健腦又護心,且膽固醇抵禦癌症功不可沒。由此可見,三餐葷素搭配,以素為主,葷食為輔比較好。

動與靜 《健康格言》中說:「久坐不動,易傷血氣,腦力者應慎之;身動過劇,易損內臟,體力者應戒之。」故而說有動有靜才無病無痛。美國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們證實,一個人三天不活動,他的肌肉的最大力量會喪失1/5。據浙江省的一份報告表明,運動的人免疫功能明顯改善,發病率僅為1.9%,而缺乏運動的人發病率達到11.1%。但運動必須適量,超負荷的運動會加速體內某些器官的「磨損」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調而引起疾病,縮短壽命。

多睡與少寐 古代養生家認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有人提出「睡眠養生論」,認為睡眠好可以延長壽命,但並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美國心臟病學會研究發現,每晚睡10小時的人比僅僅睡7小時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高一倍,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高三倍半。民諺說的「早睡早起,沒病惹你」是有道理的。睡眠不足對身體有害,不僅影響工作學習,而且影響身心健康,引發各種疾病。但同樣睡眠過多也有害。睡眠過多,身體各樣機能呆滯,久之必致病。可見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貪。

縱欲與禁慾 歷代帝王多不長壽,與其恣情縱欲有關。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精少則病,精盡則死。」明代《養生八箋》中說:「陰陽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美國研究人員對600人所作的調查發現,上了年紀的人維持積極的性生活,有助於長久地保持他們的活力和較強的記憶力。如果老人放棄性關系,他們的智力就會很快衰退。顯然,縱欲傷身,禁慾也有害健康,節欲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樂與悲 有些老年人離退休後由於精神上無所寄託,往往產生失落感而悶悶不樂,這對健康極為不利。《靈樞》中說:「悲傷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若能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社會交往,諸如打撲克、下棋等娛樂游戲,有助於消除寂寞,增加生活樂趣。但有的人終日沉湎其中,導致精神失衡,甚至猝死在麻將桌下,那就更為可悲了。正如《健康格言》所說:「娛樂有制,失制則精疲力竭;快樂有度,失度則樂極生悲。」

冷與熱 冷水浴是一種健身妙法。通過冷水的低溫刺激,可提高人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物質代謝和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會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強,血液加快循環,血壓上升,腸胃蠕動加強,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也會得到加強。同時,在水對皮膚沖擊的機械作用和一些礦物質對人體的化學作用下,還能增加皮膚的抵抗力,使皮膚病發生率大大減少。而熱水浴及桑拿浴能在高溫的作用下,使皮膚毛孔和毛細血管擴張,有效地將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並帶走一些污垢及存在於皮膚表層的有毒物質,健康效果也相當好。具體是洗冷水浴好還是熱水澡好,需因人而異,視體質及習慣而定,但最基本的日常用水應是民間諺語所說的: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溫水刷牙牙齒喜歡,熱水洗腳如吃補葯。

3、保健與養生

立夏之後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補腎助肝,調養胃氣。夏季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
從初夏開始,我們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及時補充營養物質,採取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以更好的度過夏天。歸納總結如下,希望能對您健康、愉快的度過這個初夏有所幫助。
立夏之後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補腎助肝,調養胃氣。夏季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小米、玉米、山楂、桃、木瓜、西紅柿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咸魚、鹹菜等。另外,養護脾胃,最好能多進稀食,吃粥喝湯,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
苦味宜多食,夏季經常吃些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熱祛暑、消除疲勞等作用。如素有「菜中君子」美稱的苦瓜,能調和脾胃,清除疲勞,醒腦提神,對中暑、胃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苦菜也是一味葯食同源的蔬菜,具有清涼解毒、消毒排膿、去瘀止痛、防治胃腸炎等功能,食用苦菜時,將它的根、葉洗凈,可拌可炒可做湯,味道苦中帶香,是解暑開胃的佳餚,而且對腸炎、痢疾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根據體質吃水果「傳統醫學看來,水果主要分三種:寒涼類主要包括柑、橙、菱角、香蕉、柿子、西瓜等;溫熱類主要有橘子、棗、栗子、桃、杏、龍眼、荔枝、葡萄、櫻桃、石榴、菠蘿等;甘平類有李子、椰子、枇杷、山楂、蘋果等。一般來說,冬天吃溫熱類水果,夏天吃寒涼類水果,甘平類水果則一年四季都適宜。」梁主任對記者說,不同的適應症人群對應不同水果的特殊功效,如消化不良、高血壓患者,應多吃山楂、桃、橙子等水果;腹瀉者可多吃石榴、柿子等;失眠多夢者,可多吃龍眼、荔枝、胡桃、大棗等;易上火的人,不妨多吃些蘋果。總而言之,體質虛寒者宜食用溫熱類水果,慎用寒涼類水果;體質燥熱者則相反;甘平類水果則適宜各種體質的人。
那麼,如何在初夏通過飲食來保持健康?向大家推薦了一款養生湯--冬瓜太金湯。這湯兼具保健、養顏、瘦身、清暑、益氣之功效,而且製作簡單,取材方便,堪稱入夏養生第一湯!
用料與製法:冬瓜400克,鹹肉或火腿100克,太子參30克,金銀花10克,味精、蔥花適量。鹹肉或火腿切片,冬瓜洗凈切成薄片。太子參、金銀花放在一起,用水煎煮至太子參軟爛,金銀花取出棄去,葯汁澄清備用,鹹肉或火腿、冬瓜加水煮熟,放入太子參、味精和蔥花,並兌入少量澄清的葯汁,燒滾即成。
冬瓜性寒味甘,清熱生津,在夏日服食尤為適宜。冬瓜含維生素C較多,且鉀鹽含量高,鈉鹽含量較低,高血壓、腎臟病、浮腫病等患者食之,可達到消腫而不傷正氣的作用。冬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能有效抑製糖類轉化為脂肪,加上冬瓜本身不含脂肪,熱量不高,對於防止人體發胖具有重要意義,還可以有助於體形健美。太子參不但能大補元氣,還能消水腫、化痰止渴。至於金銀花的功效,能預防中暑、腸炎、痢疾等症,還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4、談談年輕人注重保健養生的重要性和意義

很多年輕人對這個問題會嗤之以鼻,我這么年輕,身體棒棒的,沒事養什麼生呢,有時間還不如找點樂子。這個很正常,可能大多數人都會這么認為,最多也就認為年輕人應該多鍛煉鍛煉,總以為養生是老人的事情。

其實年輕人養生也許更重要,因為老年人養生大多數就是為了處理年輕時留下的問題或者為了長壽,而年輕人如果時刻保持身體處於健康狀態,而且一直保持下去,那麼整個一生的總的生產力會大大增長,生活會更加舒服,愜意。相反,如果你不注意養生,即使你現在是個棒小伙,最多到40歲,你的身體肯定會出現問題,而且一般是大問題,因為你平時小病不犯,病了就肯定是大病。別說我咒你,事實確實如此。

那麼年輕人如何養生呢,很簡單----早睡早起,盡量不要熬夜,少煙酒,就餐定時定量。你肯定說少煙酒活著還有什麼意思。那我無話可說。你這種人只為自己著想,卻沒想到自己的責任,自己身為老人的兒子,孩子或者未來孩子的父親,如果到40多歲,疾病纏身,還讓老人為你擔憂,孩子跟你受罪,你到那個時候是否活的很有意思?!不要只看眼前,要為自己和愛你的人的未來打算!

學生更是如此,小的時候就要為身體積累好財富,因為到了工作,你大多時候身不由己,而將來的工作壓力和工作量將會非常大,你不得不用自己的身體健康(人生最大的財富)去為你和你愛的人拼出一個未來!

5、養生對人們的意義1000字

生命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沐四時之氣而成,乃是世間最寶貴的,所謂「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素問·寶命全形論》)。中醫養生學在繼承傳統中醫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從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出發,告誡人們要以正氣為本,重在預防為主,持之以恆地用正確而科學的養生知識和方法調攝機體,以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防病抗衰的能力,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一、增強體質,保持健康
中醫學認為,人體保持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增強體質。體質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所形成的在形態結構、功能活動方面固有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徵,並表現為與心理性格的相關性。一般來說,體質壯實者,氣血陰陽充足,臟腑功能健全,正氣充盛而身體強壯;反之,體質虛弱者,氣血陰陽不足,臟腑功能低下,正氣虧虛而身體羸弱。

體質的形成關繫到先天和後天兩個方面。先天的因素完全取決於父母,……也就是說,父母的體質特性,往往對後代的體質狀況產生直接的影響,是人的體質形成的第一要素,並在人的一生中都將明顯地或潛在地發生作用。除了在遺傳基礎上形成的體質以外,母親在妊娠期間調護是否適當,也將影響胎兒出生後的體質。後天的因素主要包括飲食營養、生活起居及勞動鍛煉等。這些來自後天生活環境的影響,在遺傳性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了體質的形成,或者促使某種體質的穩定和鞏固,或者促使體質發生轉變。

雖然從一定意義上說,體質是相對穩定的,一旦形成不易很快改變,但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中醫養生調攝的方法來進行改善。尤其是先天稟賦薄弱的人,若後天攝養有度,可使體質由弱變強,彌補後天之不足,盡其天年而得長壽,……。

由於子女優生的關鍵在於父母,父母的身體素質是後代生命產生的基礎,故父母身體素質的調攝,包括在妊娠前後的保養就顯得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父母體質強壯,則後代也強壯健康;父母體質虛弱,則後代也虛弱多病。中醫學認為人之始生,與父母腎中精氣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系,若父母平日注意養生保健,使體質強盛,五臟六腑氣血調暢,腎中精氣充足,一旦受胎生子,後代往往體質較強;若父母平素不善攝養,使五臟六腑氣血虛少,腎中精氣虧乏,勉強受胎,後代必然體質較弱。倘若母親已經受孕懷胎,在直至分娩期間,也應注意飲食、起居、勞逸和心理等方面的調養將息,以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因為優孕是優生的前提,中醫也謂之「養胎」,其具體方法大體包括適寒溫,節飲食,慎起居,忌房事,心情宜愉悅,動作宜舒緩等。《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等書還提出了逐月養胎的方法。

另一方面,不同體質的人,應當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如體質較強的人,不可恃其強壯而忽視攝生,甚至肆意克伐,應重在注意預防疾病,因為疾病可以損傷人體,使人體素質下降,防病則可維護體質;同時還應加強鍛煉,促使氣血陰陽流通,不使邪氣停著。對於體質虛弱之人,除了預防疾病以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應重視養生保健,如飲食調理適宜,起居作息有節,勞逸安排得當,並採取適當的鍛煉方法,促使體質不斷增強。

二、抵禦邪氣,預防疾病
疾病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極大的,其可以削弱人體的機能,消耗人體的精氣,甚至縮短壽命。然而由於人類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種致病因素即邪氣的侵襲,因此如何抵禦邪氣,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也是中醫養生理論中「治未病」思想的意義所在。「治未病」一語,首見於《內經》。……所謂「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未病先防,是指在發生疾病之前,慎於攝生,預先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既病防變,是指疾病一旦發生,應盡早診斷和治療,保護未病之臟腑,防止疾病的發展和傳變。當然,從養生保健的意義上說,未病先防則顯得更為重要。正如朱丹溪所言:「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是故已病而後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何患之有哉?」(《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三、延緩衰老,頤養天年
人的一生要經歷生、長、壯、老等不同的生命過程,衰老是生命活動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衰老之遲早、壽命之長短,並非人人相同,究其原因,多與養生有關。

衰老是一個很復雜的生物演變過程,包括了機體的形態、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組織器官之間的協調控制以及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一系列退行性的變化。衰老可分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兩類。生理性衰老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機體生長發育成熟以後所出現的生理性退化,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規律;病理性衰老則是因為內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體發生病理性變化,使衰老現象提前發生,又稱為早衰。當然,絕對的生理性衰老是不存在的,往往是兩者互相影響。

衰老是生命發展的一個階段,通常將40-59歲稱為老年前期或漸衰期,60-80歲為衰老期,80歲以上為高齡期,這與《內經》所雲女子「五七」、男子「五八」開始逐漸出現衰老的徵象是頗為吻合的。不過,由於人體的衰老過程是逐漸進行的,個體之間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單憑年齡來劃分衰老期還不夠全面,還應結合衰老的特徵來加以確定。比較明顯的衰老特徵有:皮膚鬆弛缺少彈性,皺紋增加色素沉著,頭發稀疏變白脫落,反應遲鈍行動緩慢,視力減退,聽力下降,食慾不振,睡眠不安,記憶力衰減,性功能衰退,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降低,並可出現諸如高血壓病、心血管病、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老年性疾病。

關於引起衰老的原因,中醫學認為腎為元氣之根,生命之本,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所以脾胃虧虛,精氣衰竭,陰陽失調是其最根本的原因。另外臟腑虛損、氣血失衡、氣虛血瘀等也與衰老有關。近代科學家為了探討衰老的機制,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迄今提出的理論和假說,已不下幾十種,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遺傳論。
認為衰老過程是由遺傳所決定的,生物的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和死亡,都是由自身的遺傳程序展開的必然結果。如生物鍾學說認為,在人體的下丘腦中存在著「生物鍾樣調控機構」,控制著細胞分裂的速度和次數不同。一個中年人大約由50-60萬億個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從胚胎開始分裂46-50次後,就不再分裂,然後死亡。這說明衰老在機體內類似一種「生物鍾」,即衰老過程是按一種既定程序逐漸推進的。

二是環境論。
其主要觀點認為,遺傳雖有一定的作用,但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也十分重要,如污染、葯物、疾病、輻射等不良因素,會造成細胞的損傷,使損傷積累而導致衰老。如中毒學說認為,衰老是由於各種代謝產物在體內不斷積聚,導致細胞中毒死亡而造成的。交聯學說認為,在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中,只要發生了極少量的交聯干擾,就可以對機體產生損傷。而人體細胞和組織中膠體異常的交聯,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多的,因此細胞功能受其影響便導致衰老。自由基學說認為,在生命活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自由基,自由基可與體內某些成分發生反應,對機體造成損害,引起人體衰老。細胞突變學說認為,當生物在某些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生物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發生了突然的改變,引起細胞的形態與功能失調,從而導致衰老。

三是綜合論。
其綜合了各種衰老學說的有關內容,是從代謝失調或細胞信息受損等角度出發而形成的衰老學說。如差錯災難學說認為,如果人體在蛋白質的合成過程中發生了差錯,那麼帶有缺陷的蛋白質就可能大量合成,這些蛋白質在細胞中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細胞的衰老和死亡。衰老色素學說認為,脂褐質在人體組織內分布廣泛,且隨年齡而增加,一旦其多量出現時,就會使細胞萎縮或死亡,故有人將脂褐質稱為「衰老色素」。還有內分泌功能減退學說、中樞神經系統衰退學說等等。以上這些學說雖然都無定論,但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反映了衰老這一復雜的生命現象的某一側面或某一層次的部分機理。

與養生與保健的重要性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