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 禮記 老子中的經典語句
[原文]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③,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釋]
①寵辱:榮寵和侮辱。
②貴大患若身:貴,珍貴、重視。重視大患就像珍貴自己的身體一樣。
③寵為下:受到寵愛是光榮的、下等的。
④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為如果我沒有身體,有什麼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為以貴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以愛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引語]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於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在上一章里,老子說到"為腹不為目"的"聖人",能夠"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才可以擔負天下重任。此章接著說"寵辱若驚"。在他看來,得寵者以得寵為殊榮,為了不致失去殊榮,便在賜寵者面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迎。他認為,"寵"和"辱"對於人的尊嚴之挫傷,並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受寵何嘗不損害人自身的人格尊嚴呢?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麼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評析]
本章所講關於"貴身"和人的尊嚴問題,大意是說"聖人"不以寵辱榮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這是接著上一章"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的而言的。凡能夠真正做到"為腹不為目",不為外界榮辱亂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擔負治理天下的重責。對於本章主旨,王夫之作過如下精闢的發揮。他說:"眾人納天下於身,至人外其身於天下。夫不見納天下者,有必至之憂患乎?寵至若驚,辱來若驚,則是納天下者,納驚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納而貴之與身等。夫身且為患,而貴患以為重累之身,是納患以自梏也。惟無身者,以耳任耳,不為天下聽;以目任目,不為天下視;吾之耳目靜,而天下之視聽不熒,驚患去已,而消於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傾。"(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對於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於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龐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佑子孫。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位、貨等身邊之物。對於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過貴於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慾,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於中,然後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託命。這種態度基本上是正確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
2、古人的養生方法~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3、「十二時辰養生」和「四季養生」的啟示
希望您能把握養生的原則,百中醫的四季養生雖然產生於有四季變化的地方,但對四季沒有變化的地方依然適用度。中醫講求的即維護正氣,天時相應,比如春養肝,即春天萬物復甦,肝氣抒發,問此時應順應肝氣的升的趨勢,不要違反這種趨答勢,這樣就是順應就是養生就是護正。一天之內,早晨陽回氣初生,正午最強,下午漸衰,晚上陰氣逐漸增重,子時陰氣最盛,所以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中醫講求的即是天答時相應。
4、詩經呂氏春秋六使等史料有關養生歷史的記載反映了早期人們已有了什麼樣的養生?
詩經呂氏春秋六使等史料有關養生歷史的記載,反映了早期人們已有了(健康而系統)的養生。
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確切性而言,中國養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時代。從已經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證中可以發現,殷商時的人們在生病時、分娩時都祈禱祖宗神靈佑助;對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禍福與健康狀況也不時卜問,進而舉行各種形式祭祀活動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還出現了有關個人衛生(如沐、浴)和集體衛生(如大掃除稱:「寇帚」)之類的記載。
逮至西周,養生思想進一步發展。周代還設有食醫專門掌管周王與貴族階層的飲食,指導「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等多方面的飲食調理工作,提出飲食調理要與四季氣候相適應;並有了專職主管環境衛生的職官,如「庶氏掌除毒蠱」;「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壺涿氏掌除水蟲」,使水清潔。
中國養生文化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到來首推春秋戰國。當時的史書對養生的記載已經十分具體,例如《左傳》就記載了秦國醫和為晉候治病,指出晉候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蠱」的結果,已經注意到了房室起居與健康的關系。在先秦諸子學說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儒、法、道、墨四家,而在養生問題上貢獻最大的又屬其中的儒、道兩家。
孔子不但是博學多才,精通六藝,而且也長於養生之道。除了講究飲食衛生之外,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樂,仁者壽。」這就表明孔子已經注意到少、壯、老三階段不同身心狀況出發,提出相應的養生之道,堪稱開創階段養生生理論之先河。
孟子養生方面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提出了兩點帶有鮮明儒家色彩的獨到方法:其一是「配義與道,無是,餒也」,也就是說一切都要從儒家的所謂道義出發,理直氣壯,從而使個體保持一種旺盛的精神狀況;其二是「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意思是說養「氣」必須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心地要光明坦盪,不能戒嚴令存心。總之,孟子的養生思想具有一種強烈的道德色彩,堪稱後世強調通過陶冶道德情操以養生流派的鼻祖。
5、養生的歷史背景,養生的產生,養生文化的起源。
道教養生學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淵源於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莊道家煉養學說及秦漢方仙道、黃老道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道教的創立一樣,道教養生學的產生也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道教產生的歷史背景主要是基於東漢後期政治黑暗、社會動亂;道教養生學的問世則是先秦兩漢科學文化發展的結果。
在哲學思想方面,處於社會大變革風雲中的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出現了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兵家、名家、法家、縱橫家、神仙家等,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諸子百家之中,除道家、神仙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最大以外,儒家、墨家、陰陽家亦有相當的影響。
我國古代有「生死有命」的說法。《孔子家語·本命題》說,「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優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人始生而有不具備者五焉,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後有見;八月生齒,然後能食;期而生臏,然後能行;三年囟合,然後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後能化。陰窮反陽,故陰以陽變;陽窮反陰,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二七而化。一陰一陽奇偶相配,然後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即把生死的變化歸結於陰陽的運動,認為隨著陰陽兩種原素的不斷地消長,人的一生從嬰兒、少年、中年,以至老年、死亡,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應該承認,這種觀點是不悖科學的。
當然,儒家內對於性命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認為性乃所受於天,故存心養性乃所以事天。夭壽皆命,對之不存疑慮,惟修身以立命。立命即肯定自己的性命。
荀子對於命的態度,則講制而用之。他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荀子·天論》),主張制裁天命而利用之。命雖然是有的,但人不應止於待命,而當設法控制它,利用它。這是荀子獨有的思想。
《易傳》中也頗講命。《象傳》雲:「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系辭傳》雲,「樂天知命故不憂。」《說卦傳》雲,「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後來的學者即把這些觀點看作是儒家對於性命的一貫心傳,並把易學惟崇為闡述性命至理、天人合一的理論。
儒家的這些性命學說,許多觀念都為道教養生學所吸收,尤其荀子人定勝天的「戡天」思想和《周易》的理論體系,對道教養生學的影響更加深刻廣泛。
墨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影響,主要是它的五行學說與人為的變化觀。我國古代的五行說,初期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認為水、火、金、木、土是構成整個世界的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思想為唯心主義所剽竊,產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派。他們把五行排列成相生相勝的系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這就是所謂「常生常勝」。鄒衍的這種循環、凝固的「五行常勝說」,對於我國科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後期墨家打破了這種學理,在五行相生相勝的舊說上,提出了「五行毋常勝」的新主張。《墨子·經下》說,「五行毋常勝,說在宜。」《經說下》解釋說:「五○金、水、土、木、火、離。然火爍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離木。若識麋與魚之數,唯所利。」在這段文句中,既駁五行相勝之說,亦斥五行相生之言。
譚戒甫先生解釋說:「金、水、土、木、火五者,皆彼此相附麗,並非相生,故曰金水土木火離。何以故?以水聚藏於金而火附麗於木耳。」正如同「麋之所利,於山之林;魚之所利,在川之水。故林盛而麋赴焉,水大而魚藏焉。若能識別此道,則水非生於金而木非生火,可以恍然悟矣。」
至於相勝,也不是凝固不變的。相反,因其質與量的多少,因其種種機運,而發生變化。如金與火的關系,金少火多,則能把金熔銷;反之金多火少,則能把火熄滅。王充《論衡·命義篇》雲:「譬猶水火相更也,水盛勝火,火盛勝水,遇其主而用也。」也認為五行相勝是隨著矛盾雙方質與量的變化而變化,並沒有一套僵化的發展程序。
墨家的這種辯證的五行學說,不僅批判了鄒衍等人對五行的神秘思想和形而上學觀,也為後來的道教辯證地探索自然與科學,開辟了一條道路。在道教內,無論是漢唐之際的外丹派,還是宋元時期的內丹派,他們都吸收了墨家的這種辨證的思想。
如《周易參同契》中關於五行的論述,即與墨家一脈相承。書中說:「丹砂木精,得金乃並,金水合處,木火為侶。」這是以墨家五行附麗說立論。在此基礎上,《周易參同契》進一步提出了「五行錯王」的學說。書中說:「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元俞琰解釋說:「金生水,木生水,此常道之順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則木與火為侶,火反生木;金與水合處,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錯王,相據以生也。」(《周易參同契發揮》卷中)。也就是說,五行的變化既有一般規律,即「常道」;亦有特殊規律,即「錯王」。而修煉丹道的關鍵,正是在於掌握運用五行變化的特殊規律。
這種特殊規律又被叫作「五行顛倒術」。張伯端《悟真篇》說:「震龍汞自出離鄉,兌虎鉛生在坎方,二物總由兒產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宋翁葆光解釋說:「汞為震,龍屬木,木生火,木為火母,火為木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硃砂屬火,火為離,汞自砂中出,卻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里生』……鉛為兌,虎屬金,金生水,金為水母,水為金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黑鉛屬水,水為坎,銀自鉛中生,卻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順生,虎向水中生。』」(《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卷4)。所謂「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在」,正是高度地概括了內丹修煉一個基本原則。
從《周易參同契》的「五行錯王說」,到《悟真篇》的「五行顛倒術」,其思想的源頭都是墨家的五行毋常勝說。
墨家講變化。《墨子·經上》說:「化,征易也。」《經說上》解釋說:「化,若蛙為鶉。」變化的形態是多樣的。《經上》說:「為、存、亡、易、盪、治、化。」《經說上》解釋說:「為,亭合,存也;病,亡也;買、鬻,易也,霄、盡,盪也;順、長,治也;蛙、屈,化也。」認為這些變化並非皆出於自然,如亭台之存,疾病之愈,買賣交易,消盡的盪除,順長之修治,都是人的作為;即使是蛙屈一類的變化,也是人們能夠觀察了解的。墨家這種強調人為的變化觀是很可貴的,因為它看到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重大作用。後來的道教養生家吸收發揮了這種進步的變化觀,並在探究自然與生命的漫長路途中實踐著。
在自然科學技術上,先秦兩漢時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因在「天垂象,見吉凶」的天人合一思想籠罩下,我國歷代都非常重視天文的觀測;朝廷中有專司天文觀測的欽天監,正史也設有《天文志》專記其事,因此中國的天象紀錄可說是人類的寶藏,而且這種記錄可以上溯到殷商時代。這些珍貴的記錄,包括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哈雷慧星紀錄和最早的琴座流星雨紀錄。戰國時的《甘石星經》和《石申星經》,各記有500-800多個恆星,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恆星分布圖。
在宇宙理論上,有「蓋天說」,「渾天說」等。東漢科學家張衡在《渾天儀圖注》、《靈憲》中,總結了當時天文學成就,闡敘了「渾天說」宇宙論,並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
在地理方面,戰國問世的《禹貢》載有中國各地土壤的特徵,並首分天下為九州。各地產品的性質,河川的流向都有記載。《山海經》的《山經》中記載了礦物89種,產地309處,並以硬度、顏色、光澤、狀態來識別。此外還記載了礦床學的共生現象,如鐵與文石,白金與鐵,這比希臘喬非史蒂斯(公元前371-公元前286)的《石頭記》要早200年,且較豐富。在地殼變化和地震學方面,《詩經》明言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竹書紀年》記載了公元前1831年泰山的一次地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載。至東漢張衡時,更發明了候風地動地動儀,可測地震方位及強度,為世界地震儀之始。
在化學方面,煉丹術的起源可能也很早。因為《戰國策》及《韓非子·說林上篇》已有方士向楚王獻不死葯的記載。另從《考工記》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成分的研究。
生物學方面,《詩經》上記有植物名稱100多種,動物名稱200種。漢代綴輯而成的《爾雅》,則注釋了《詩經》中草木蟲魚鳥獸之名。在《周禮·地官》中,把動物與植物正式分開,各為毛羽介鱗裸、皂膏核莢叢五類,可見先人的分析是頗精細的。
在農學方面,《尚書·禹貢》列舉了當時九州各類型的土壤及其主要農作物。《管子·地員篇》更是講解土壤的一篇專文。《呂氏春秋》中的《上衣》、《任地》、《辨土》、《審時》四篇專講農業,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農學論著。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時已有《汜勝之農書》等九種農學著作。東漢時崔實的《四季月令》,也是現存較早的一部農學名著。
在醫葯方面,《山海經》己明確提到130多種葯,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並提到簡單的用法,如食、浴、佩帶、塗抹等。所治療的疾病包括30多種。以後醫學逐漸經驗化,與巫分家,並且還有了分科。如《周禮·天官》即分醫官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並提出一套醫政制度。由《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可知,戰國時秦已設有太醫令,後世也多從之。
中國獨特的針灸術起源也很早。針法的前身為砭石療法,《說文解字》說:「砭,以石刺病也。」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不少的骨針、竹針。到了周代由於青銅技術的發達,更進步到了用金屬針。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書,其中《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經》所載內容,說明春秋戰國時針灸療法己相當普遍,醫療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隨葬金針,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醫簡,都是其時醫學發達的明證。正是在這些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了幾部千古不朽的醫學著作,如《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這些經典文獻的誕生,標志著中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其次,在衛生保健上,夏商以來對衛生就有了講究,養成了洗臉洗手洗澡等習慣,如甲骨文中即有浴字,象人用水在盆里洗澡。另外甲骨文中還發現有灑掃和在室內除蟲掃灰的資料(圖為黃帝像)。
體育運動方面,古人很早就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壯骨。後來在這個基礎上更發展出體操和物理治療,當時稱為導引。《黃帝內經》中提到了導引、守神等下法,《素問·異法方宜論》中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些都是指保健方面的方法。
《莊子》中有彭祖「熊經鳥伸」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養功法,《淮南子》中提到的導引式有熊經、鳥伸、鳧浴、猿攫、鴟視、虎顧六種。至東漢時,《政論》中把導引、行氣和治理國家聯系起來,強調平時的保養修持。
荀悅《申鑒·俗嫌篇》中,談到了氣功治病和意守臍下的重要性,「若天導引蓄氣,歷藏內視,過則失中,可以治痰。」「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稟授四氣也。故長氣者以關息,氣短者其息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於以肩息而氣舒;其神稍專,至於以關息而氣衍矣。故道者常致氣於關,是謂要術。」己開始提到「氣沉丹田」的問題。
大思想家王充著《養性書》16篇,充分肯定了氣功的科學價值,並且堅持煉功,「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葯引導,庶翼性命可延」。(《論衡·自紀篇》)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明確指出氣功治病具有特殊的功效。
外科專家華陀根據《呂氏春秋·季春紀》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的理論,在前人導引術式的基礎上,整編了一套「五禽戲」。並且「提出了導引強身的理論,」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後漢書·方技傳》)
出土文物也證明我國氣功在秦漢時期已達到相當的水平。現存最早且完整地描述氣法運煉的,要數戰國初年製作的《行氣玉佩銘》。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導引圖》共有畫象40餘幅,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且多數為下層普通人們,可見導引運動在秦漢時已普及到社會的下層。另有《卻穀食氣篇》,亦為先秦的珍貴氣功文獻。
社會上已出現了一大批功夫高深的實踐者。如戰國時的王喬、赤松子、彭祖,漢代的張良、裴元仁、封君達,范幼沖、王真、皇化、葛越、越廣信等,皆為顯名於世的氣功家。由於他們顯現奇絕的技能和超人的功夫,而被世人神化。道教的成立。本身即包含著方士煉養家的成份,自然先秦兩漢時的這些著名人物都被納入道教的體系,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史上的重要人物。
以上所說,是道教氣功養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由於秦漢統治階級的提倡,求仙長生的風氣盛行,氣功養生學說已廣泛影響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而出現了許多氣功家和專門著作,這就構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社會條件。諸子百家的蜂起,神仙學說的勃興,黃老之道的鋪張,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條件。正是在這些歷史背景下,孕育、產生、形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這種獨特的氣功養生體系。
6、詩經養生詩句 哪些古代詩詞中藏有精神養生之道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回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答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7、古代女人怎麼保養
1.保養皮膚
食鹽蜂蜜排毒法
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專家指出,只有及時排除體內的有害物質及過剩營養,保持五臟和體內的清潔,才能保持身體的健美。這里向您推薦既天然又經濟的排毒食品。
食鹽具有消炎殺菌的功效眾所周知,其實它的排毒功效亦很獨到。
如果你是油性肌膚中毒者,可試著將一小勺鹽與蜂蜜調勻後,塗在臉上並輕輕按摩五分鍾後用清水洗去。鹽有深層清潔皮膚毛孔的作用,而蜂蜜水則能及時補充肌膚營養,每天早晚各一次,可幫助清除皮膚毒素。
黃瓜具有明顯的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功
味甘,性平,又稱青瓜、胡瓜、刺瓜等,原產於印度,具有明顯的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功效。現代醫學認為,黃瓜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卜素、尼克酸、鈣、磷、鐵等營養成分,同時黃瓜還含有丙醇二酸、葫蘆素、柔軟的細纖維等成分,是難得的排毒養顏食品。
黃瓜所含的黃瓜酸,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排出毒素。維生素C的含量比西瓜高5倍,能美白肌膚,保持肌膚彈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黃瓜還能抑製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對肺、胃、心、肝及排泄系統都非常有益。夏日裡容易煩躁、口渴、喉痛或痰多,吃黃瓜有助於化解炎症。
荔枝甘溫而香,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
味甘、酸,性溫,有補脾益肝、生津止渴、解毒止瀉等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常食荔枝,補腦健身……」《隨身居飲食譜》記載:「荔枝甘溫而香,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滋心營,養肝血,果中美品,鮮者尤佳。」
現代醫學認為,荔枝含維生素A、B1、C,還含有果膠、游離氨基酸、蛋白質以及鐵、磷、鈣等多種元素。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荔枝有補腎、改善肝功能、加速毒素排除、促進細胞生成、使皮膚細嫩等作用,是排毒養顏的理想水果。
1、最簡單最便宜最方便但十分十分十分有效的美白方法(親身體驗),就是——將香蕉弄成糊狀,然後倒入全脂牛奶,再加入少量水。這些東西的比例大概是2:5:1,然後往臉上抹,接著輕輕拍打臉部,其他什麼都不要做。20分鍾後洗掉……你發現了什麼?是不是變白了?絕對讓你快速美白哦!超神奇!
2、用絲瓜榨汁,然後用絲瓜水調和蜂蜜塗在臉上,效果很不錯的,長期使用,可以美白、去皺。
3、去葯店買一些維生素E抹在臉上。
4、用珍珠粉加上蜜調勻塗在臉上即可。
5、把白醋和鹽用水溶解,比例是大概是3:1:9。1,用調好的混合液把毛巾潤濕,擦在臉上,早晚各一次(如多擦一兩次也沒問題啦)。效果很不錯哦,而且見效很快,皮膚會變白,痘痘也會不見了。
6、用草莓炸成汁,放上蛋清。每2~3天擦一次。
7、用水和蜂蜜調配後加入珍珠粉,這樣用幾次以後,臉是又白又嫩。
8、牛奶美白:准備一小杯鮮奶(夏天的時候,也可以把鮮奶到放到冰箱里,敷上涼涼的,會更舒服),用蒸氣蒸臉,將化妝棉吸滿鮮奶,敷在臉上十五分鍾左右,取下,用清水將臉上的牛奶洗凈。長期堅持,可以使膚色白凈均勻。
9、准備三指寬二指長的面帶斑點的蘆薈葉,去刺洗干凈,然後是一塊三厘米長的黃瓜、雞蛋清、2—3克珍珠粉、適量的麵粉(用做調稀稠)。將蘆薈、黃瓜放入榨汁機榨汁後倒入小碗,然後放入蛋清、珍珠粉、適量麵粉調成糊,以不往下流淌為准。把臉洗干凈,將調好的糊抹在臉上,干後洗凈,拍上柔膚水、護膚品即可,每周1—2次。
10、蕃茄蜂蜜美白。這個美白配方可同時作臉及手部美白,它能有效去油膩,對暗瘡皮膚可以起到防止感染,使皮膚白皙細致的效果。配方:蕃茄半個、蜂蜜適量。用法:可將蕃茄攪拌成蕃茄汁後,加入適量蜂蜜攪至糊狀。均勻塗於臉或手部,待約15分鍾洗去。建議每星期做1-2次。
11、蛋清面膜。將蛋清打入碗內(去蛋黃)攪拌至起白色泡沫後,加入新鮮檸檬6-8滴,攪勻直接塗在臉上,具有收斂皮膚、消炎抗皺的作用。
12、蘋果面膜。將蘋果去皮切塊或搗泥,然後塗於臉部,如系乾性過敏性皮膚,可加適量鮮牛奶或植物油,油性皮膚宜加些蛋清。15-20分鍾後,用熱毛巾洗干凈即可。隔天一次,一個療程為20天,具有使皮膚細滑、滋潤、白膩的作用,還可消除皮膚暗瘡、雀斑、黑斑等症狀。
13、檸檬面膜。將一個鮮檸檬榨汁後加一倍的水,再加入三大匙麵粉調成面膏狀隨後敷在臉上,15-20分鍾左右取下。或將一個鮮檸檬切片直接貼於面部15-20分鍾左右取下,洗凈臉部。每天一次,七天為一個療程。此面膜具有收斂作用,可使皮膚清爽、潤滑、細嫩,長期堅持能延緩皮膚衰老。
14、黃瓜面膜。取鮮黃瓜汁加入奶粉、蜂蜜適量,風油精數滴調勻後塗面,20-30分鍾後洗凈,或將黃瓜洗凈切薄片直接貼於臉部,具有潤膚、增白、除皺的作用。
1.桑椹 桑椹嫩時色青,味酸,熟後變為黑紫色,味甜汁多。含有豐富的葡萄糖、蔗糖、果糖、鞣酸、蘋果酸、鈣、磷、鐵等礦物質。它對防衰潤膚確有療效。桑椹還具有補血功效,血虛體弱者適宜食用。
2.檸檬
檸檬是一種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含維生素C、維生素B1、B2等。維生素C能使皮膚變得光滑、細膩、白嫩、豐滿,所以是一種理想的美顏美容食品。這足以說明檸檬對女性美膚的作用。檸檬中含有較多的檸檬酸。這種酸不僅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而且能中和鹼性,可防止色素沉著,對皮膚具有漂白作用。用檸檬榨汁,用汁液洗臉可使皮膚保持滑潤健美。因為檸檬汁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原,能使皮膚吸收,從而使皮膚潤澤。
3.蘋果
蘋果是一種低熱水果,其營養成分可溶性大,易被人體吸收利用,享有「活水」和「水果皇後」之美稱,是很好的美容護f膚品,經常食用既可減肥,又可使皮膚潤滑細嫩。據報道,這種「活水」有利於溶解體內的硫,而硫對皮膚健美有特殊作用,可使皮膚細膩、滑潤。據測定,蘋果還含有銅、碘、錳、鋅等微量元素,人體內缺少這些元素,會使皮膚粗糙、奇癢、失去光澤。蘋果中還含有單寧酸、有機酸及各種維生素,對皮膚健美非常有益。
此外,蘋果還具有減肥作用。國外學者研究發現,蘋果有減低血清膽固醇和減肥作用。因為蘋果中含有果膠質,是一種可溶性纖維質,有助於降低膽固醇。研究發現,經常吃蘋果的人,膽固醇含量比不經常吃蘋果的人低20%左右。蘋果中,還含有較多的粗纖維,它們在胃中消化較慢,具有飽腹感故可以減肥。
4.大白菜
大白菜是我國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它具有營養豐富、菜質鮮嫩、清爽適等特點,是深受我國人民喜食的蔬菜之一。大白菜不僅是日常佳蔬,還具有葯用價值,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它含有豐富的纖維素,不僅可以促進腸蠕動,幫助消化,防止大便乾燥,還可用來防治結腸癌。
5.香菇
香菇,香氣濃而被譽為「蘑菇皇後」。香菇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香菇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對人體健美和營養皮膚都十分有益。常食這種高蛋白的食用菌,可源源不斷地補充人體組織的「建築材料」,使皮膚得到營養而滑潤細膩,毛發得到營養而烏黑亮澤。香菇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及豐富的維生素B2、D及維生素A原,都是容顏悅色、護發養發的好材料。因此,香菇不愧是美膚佳品。
6.松子仁
松子仁是松樹的果仁,其脂肪含量特別豐富,具有較好的潤膚作用。《名醫別錄》載:松子仁「可以潤澤皮膚,驅除死肌」。因為女性面容憔悴,肌膚粗糙,形神枯槁,如不是由疾病引起,就是因為脂肪缺乏所致。如能經常食用松子仁,其中的油脂能營養肌膚,若每天吃數粒,堅持半年,皮膚就會漸見潤澤,容光煥發,皺紋也可減少。
7.杏仁
杏仁是內服外用的美容佳品。分苦、甜二種。苦杏仁又名北杏,主要含有苦杏仁甙、蛋白質和各種氨基酸成分,內服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作用;甜杏仁含有維生素A及維生 素B1、B2、C和脂肪、蛋白質及鐵、鈣、磷等多種微量元素,有補虛潤肺作用。杏仁主要作用於肺經,而「肺主皮毛」,杏仁不論內服或外用均是一種天然的植物性美膚護膚佳品。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杏仁中主要含有維生素B1、B2、脂肪酸及揮發油等成分。脂肪油可滋潤皮膚,揮發油可刺激皮膚血管擴張,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態,起到潤澤面容,減少面部皺紋形成和延緩皮膚衰老的作用;還可對皮膚局部的補經末梢起麻醉止癢作用。用其製成粉霜乳膏塗於面部,可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皮脂膜,既能滋潤皮膚,保持皮膚彈性,又能治療色素痣等各種皮膚病。
8.魚類
魚類是極佳的美容食品。魚肉中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黏蛋白。膠原蛋白是一種大分子蛋白,在分子結構上有一定的空間,從而能充分維持生命的「結合水」,保持皮膚具有光潔、無皺褶和富有彈性,防止毛發脫落和富有光澤,並有促使人體肌肉健美和骨骼發育的功能。
9.烏梅
烏梅性味酸,溫。含檸檬酸19%,蘋果酸15%,還含有琥珀酸、糖類、谷固醇、蠟樣物質及齊墩果酸樣物質、甾醇、維生素類、三萜、糖分等。功效止渴生津,斂肺止咳,消腫解毒。烏梅中含有較多的抗衰老活性物質,能使全身組織趨於年輕化。經常食用能促使耳下腺分泌腮腺素,使老人面色紅潤,肌膚光澤,延緩衰老。外用對濕疹、癬病、雞眼等有效。
10.米糠
美容專家研究發現,將天然純米糠研磨成極其細微的粉末,就像珍珠粉一樣,用於潔膚,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使用時先將裝滿米糠粉末的小棉布袋濕水,米糠細末便緩緩滲出,然後用布袋輕拍額面部等處,再用清水洗凈。棉布袋可以重復使用。人的肌膚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其氨基酸成鎖鏈狀聯結在一起。而米糠內含有一些特殊的酶,可以切斷各個氨基酸的鎖鏈,即把老死的表皮角質層切割成細屑狀,使得它們很容易脫落下來,從而加速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保持皮膚的光潔潤澤。
此外,米糠內還含有豐富的細胞營養成分,比如維生素B1、B2、E等,在潔膚時,能強化肌膚的抵抗力。米糠美容法對長有暗瘡、皺紋、雀斑或表面水分不足的乾性皮膚,持續使用,效果尤其顯著。由於米糠粉末為純天然物,沒有其它化學品,故不會引起皮膚過敏反應。目前,日本化妝品市場已推出以天然純米糠為原料的美容製品。
2.保養容顏
取新生的雞蛋一枚,在蛋上開一小孔,去黃留清,裝入丹砂細末,然後用蠟封固小孔隨同其它待孵的雞蛋一同放到窩中,讓母雞孵化,母雞最好挑選羽毛好看純白無染色的,等到小雛雞出來,就可取用,使用此葯膏塗面,可使臉色里透紅,光滑潤澤,不但黑斑、黑暈之類可以一掃而光,而且皮膚寬松的現象也能得到改善。
唐代民間最典型的美容產品花粉
盛唐時期,女子已經開始知道用花粉來保養肌膚了。
武則天獨門養顏秘方益母草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除了在政治上謀略過人,在個人容顏修飾上更是不惜餘力。她在花甲之年以後,皮膚依然白晰紅潤,很有彈性。根據唐代名醫王燾所著《外台秘要》記載,武則天用來美容的秘方名曰《天後煉益毋草澤面方》。
關於此方的製作過程則是相當地復雜,必須取農歷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勿令著土。曝干,研細過篩,加入適量的麵粉和水,調和成團,捏成雞蛋大小,再曬干。然後用黃泥爐子,底層鋪炭,中層置葯,上層再蓋1層炭,點火緞制。使用本葯擦洗後,皮膚就會逐漸滑潤柔嫩,如長期使用,50歲的婦女皮膚會像18歲的姑娘一樣顯得年輕。
太平公主美容妙方桃花
她常用的妙方乃是將桃花調和烏雞血共用,不僅可以促進皮膚新陳代謝,使皮膚得到充分營養,變得潔白潤澤,還具有滋養防皺的作用。
楊貴妃用荔枝保持青春不老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也從此使人們知道楊貴妃特別愛吃維他命含量很高的美容水果荔枝。
相傳古代美人楊玉環將去皮的杏仁、滑石與輕粉研成細末,蒸過後加入少許龍腦、麝香,然後用雞蛋清調勻,每天早飯後將此膏薄薄地塗在臉上,用以保持肌膚白里透紅。
永和公主的美容方天然豆粉
唐德宗的女兒永和公主用來保養皮膚的秘方,以豆粉為主,配合各葯而成,可達到滋養皮膚,使皮膚白嫩細膩、柔滑而富有彈性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預防皮膚疾患。
經常用此方擦洗臉面和雙手,可使皮膚光滑潤澤,青春常在。
金國宮女美白必備八白散
傳說在金國民間,一少女為圓被皇宮選為貴妃的夢想,日夜祈拜。她的真誠感動了織女,瞬間天空一道霞光閃過,飄下絲帶上書:取人參、紅花、白芨、當歸、防風等八草研之成粉,加以夜露調和,敷於面部,汝願可成。
數日,容貌果真膚如凝脂、肌如滑。不久,皇宮傳來佳訊,實現了她成為貴妃的美麗願望。後來,此方在金國宮廷做為女人養生養顏的良方廣為流傳,成為當時著名的金國宮女八白散。
明代宮延面膏麝香面膏
據《遂初軒隨筆》記載,明代末年有一個富商,夫婦年過半百,僅有一個女兒,聰明穎秀。當時由於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富商打算把女兒送到安全的地方去躲避,不料半路上被一夥強盜劫持上山。女兒日夜思念父母,面腮逐漸變得晦黑粗糙,後來她得救了回到了父母身邊,想盡辦法回復容光均不見效。有一天,一個和尚來化緣,奉送一盒靈丹,女孩用靈丹塗面,不幾天果然容貎如初。據考證,此方就是明代的宮中秘方麝香面膏。
慈禧外用養顏方珍珠粉
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慈禧太後,早已長期使用珍珠粉養生保健。據清朝容齡公主在《御香縹緲錄》所載,慈禧太後在步入老年後,肌膚仍宛如少女般嫩白光滑。經研究發現,原來慈禧太後充沛的精力和晚於常人衰老的容顏,便是靠長期服用珍珠粉來維持的。
慈禧持之以恆地保持著服用珍珠粉的習慣,據說每天晚上睡前一定會服用一匙珍珠粉,可以算得上是珍珠粉的忠實使用者。
要說起保養和護膚,幾乎所有的女人都能說的頭頭是道,都有自己獨特的護膚心得,都會娓娓道來。別說是女人,很多男生現在對於保養和護膚也可以跟你淺談一二,而且現在的護膚品種類繁多,一擦,一抹,哎呦,成了。而且很多都是提取的精華,效果顯而易見。但是在古代,很多宮廷里的女人,一樣膚若凝脂,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小編今天就冒充一下太醫,給您介紹一下宮廷保養秘方。
泡澡
要說泡澡,大家想到的肯定是貴妃出浴,一層厚厚的玫瑰花瓣,飄在水上,襯得水中的人兒更加嫵媚動人。花瓣能使皮膚馨香細膩柔滑。但是實際上泡罩不僅僅是花瓣浴哦,還有草葯。古代女子出嫁前,或者富家小姐都會用特殊的草葯汁泡澡,以保證皮膚不衰老,不長皺紋。效果還是不錯的~至少,在穿越小說里是這樣的。
蜂蜜
前幾天小編就說過,自己用蜂蜜+糖代替浴鹽和牛奶推全身,效果非常好。其實這是古代人的做法。只要質量夠好,大家是不用擔心衛生問題的,蜂蜜對女性的私處是有保養作用的,據說有治療宮頸糜爛的作用哦~晨起空腹喝一杯蜂蜜水,能加速排毒。
瓜果蔬菜
這就要依據個人的需求來挑選了。像荔枝、檸檬、黃瓜等水果,都有自己獨特的香氣,長久服用,能改善皮膚粗糙,暗淡。黃瓜也可以敷臉嘛~~
珍珠粉
這個古代其實用的不多的,只有非常有錢的人,或者官宦子女和宮中嬪妃才用的起。古代的珍珠都是天然的,不是人工養殖的,效果應該比咱們的還好吧。內服外用,效果不錯。
玉器
玉養人,都這么說,古代女子並行溫順,賢淑大方,最適合佩戴玉器。而且玉器在古代不僅僅有延年益壽的寓意,還可辟邪除崇,安和吉祥。
8、詩經毛詩序說明了古代哪些養生觀念?
《毛詩序》,古代中國詩歌理論。著者一說為孔丘弟子子夏作,一說為漢人衛宏為《詩經》所作的序,分為大序和小序。大序為《關雎》題解之後作者所作的全部《詩經》的總的序言,小序是詩經三百零五篇中每一篇的序言。一般而言《毛詩序》是指大序。作者有爭議。
9、肯字開頭的成語
肯字開頭的成語:肯堂肯構
【拼音】:[ kěn táng kěn gòu ]
【解釋】:堂:立堂基;構:蓋屋。原意是兒子連房屋的地基都不肯做,哪裡還談得上肯蓋房子。後反其意而用之,比喻兒子能繼承父親的事業。
【出自】:《尚書·大誥》:「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為堂基,況肯構主屋乎?」
【解釋】:以作室比喻治理措施。父親已經表達法,你是不肯為堂基礎,何況肯構成主屋吧?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比喻子能繼承父業。
含有肯的成語:深中肯綮、心服首肯、惠然肯來
1、深中肯綮
【解釋】:比喻分析深刻,能擊中要害,或能說到點子上。
【出處】:《莊子集釋》卷二上〈內篇·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解釋】:從不曾碰撞過經絡結聚的部位和骨肉緊密連接的地方,何況那些大骨頭呢!
【示例】:這篇文章不長,但是論點明確,深中肯綮,有很強的說服力。
2、心服首肯
【解釋】:指心裡信服,並點頭同意。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然則他何不一開口就照在青雲山口似懸河的那派談鋒?也不愁那姑娘不低首下心的心服首肯。」
【解釋】:那麼他為什麼不一開口就照在青雲山口似乎懸在河的那條淡鋒?也不愁那姑娘不低頭下心的心順服點頭。
【近義詞】心折首肯
3、惠然肯來
【解釋】:惠:賜,敬辭。用作歡迎客人來臨的客氣話。
【出自】:《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解釋】:狂風席捲揚塵埃,是否他肯順心來。
(9)詩經 養生擴展資料
肯的釋義
〈名〉
(會意。小篆字形從肉,從冎( guǎ)省。本義:著骨之肉) 同本義
〈動〉
1、假借為「可」。表示應允,同意
太後不肯。——《戰國策·趙策》
釋義:太後不同意。
2、願意,心甘情願、樂意
不肯者,可以肯也。——《穀梁傳·宣公三年》
釋義:不願意的人,最後也可以變為心甘情願的人。
〈副〉
1、恰恰 。
2、〈方〉∶表示時常、易於
你又拿我作情,倒說我小性兒,行動肯惱。——《紅樓夢》
釋義:你又那我開玩笑了,反過來說是我耍小性子,行動上時常表現出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