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倒春寒的原因
為什麼會有倒春寒,倒春寒形成的原因
倒春寒就是春季氣溫比往年要低的情況,那麼為什麼會有倒春寒呢?倒春寒會持續多久呢?了解這些情況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下面為您介紹為什麼會有倒春寒,倒春寒會持續多久。
為什麼會有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氣溫回升較快,而在春季後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氣溫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氣現象。長期陰雨天氣或頻繁的冷空氣侵襲,抑或持續冷高壓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強輻射冷卻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氣候多變。如果冷空氣較強,可使氣溫猛降至10℃以下,甚至雨雪天氣。此時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讓人有一種「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感覺,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日歷網表示,這種使人難以適應的「善變」天氣,就是通常所說的倒春寒。對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極易造成不利影響。
倒春寒形成的原因
倒春寒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不僅中國存在,日本、朝鮮、印度及美國等都有發生,其形成原因並不復雜。中國春季(3月前後)正是由冬季風轉變為夏季風的過渡時期,其間常有從西北地區來的間歇性冷空氣侵襲,冷空氣南下與南方暖濕空氣相持,形成持續性低溫陰雨天氣。一般來說,當旬平均氣溫比常年偏低2℃以上,就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倒春寒。而冷空氣南下越晚越強、降溫范圍越廣,出現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一年四季中,氣溫、氣流、氣壓等氣象要素變化最無常的季節就是春季。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讓人有一種「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感覺,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這種使人難以適應的「善變」天氣,就是通常所說的「倒春寒」。據歷史資料顯示:北京30年出現「倒春寒」的幾率在57%左右。特別是早春時節,這種氣候特點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3月8日南郊觀象台的最高氣溫已達到15.2℃,而最低氣溫只有3.3℃,早晚溫差還比較大。
倒春寒的標准
倒春寒的標准:農業氣象試驗指出,日平均氣溫≤12℃,維持期≥3天,不利秧苗生長。如果降溫伴隨著陰雨,危害就更大,這是比較公認的指標。南方各地春播時間有先有後,倒春寒的時段與強度指標也稍有不同。南方各地春播時間有先有後,倒春寒的時段與強度指標也稍有不同。
雲南省各月的標准為:
(1)2月標准:連續4天日平均氣溫滑動平均值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5℃;或有一天最低氣溫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5.9℃(負距平是對月平均氣溫或月平均最低氣溫而言的)。
(2)3月標准:連續4天日平均氣溫滑動平均值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6℃;或有一天最低氣溫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5.7℃。
(3)4月標准:連續4天日平均氣溫滑動平均值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7.5℃;或有一天最低氣溫出現負距平絕對值大於等於7.2℃。
預防倒春寒對健康的危害
中國是個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冬季受北方來的冬季風控制,氣候寒冷而乾燥,春季氣溫變化無常,驟然升降,空氣寒冷而乾燥。由於天氣轉暖以後,人們身體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出現下降,會經受不住突然襲來的冷空氣的刺激,直接影響呼吸道黏膜的防禦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整體下降,容易使人體植物神經中樞系統發生紊亂,導致調節功能減弱。因此,春季是流感、流腦、病毒性肝炎等多種疾病流行或復發的季節,同時,呼吸道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明顯增多,尤其是抵抗能力較低的老人和兒童。如不注意預防,「倒春寒」對人體的健康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養生專家表示,要預防「倒春寒」的襲擊,應注意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根據天氣變化,注意防寒保暖,適時、適度增減衣物,可遵循「春捂」的規律。「春捂」要看氣象指數,根據天氣而定。春季早晚氣溫較低,可適當「捂」。在陽光充足的中午,氣溫達10℃以上時,便可適當減少衣物;當春暖花開,陽光明媚時,要多參加體育活動,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可保證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環,使人精力充沛,也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還講究科學的飲食和起居,室內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盡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區域逗留;安全度過氣候多變的春天。
倒春寒的注意事項
1、乍暖還寒最應保暖
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 」這說的就是春天的氣候。日歷網提醒,春天是個氣候多變的季節,雖然春季逐步回暖,但早晚還是比較寒冷,冷空氣活動的次數也較為頻繁,不時還會出現倒春寒。過早脫去棉衣,一旦冷空氣來襲,可能會一下子適應不了,身體的抵抗力也會下降,很容易著涼感冒,甚至發熱。特別是體質虛弱的老年人和抵抗力較弱的兒童,要穿得稍多一點,避免感冒,誘發疾病。市中醫醫院內科專家朱凌雲教授提醒,像哮喘、冠心病患者更應在春天多穿些,以免一不小心舊病復發。
另外,還有不少人春天不喜歡蓋厚被子睡覺,甚至還有大開窗戶睡覺的。殊不知,人在睡眠狀態下肌體的抵抗力最差,一些春季常見病也正是此時得上的。如果夜晚大開窗戶睡覺,吹到寒風很容易誘發關節炎、腰腿痛等毛病,落下病根,日後難以治療。因此,按中醫理論「春捂秋凍」,春季還應多捂些。
2、春季鍛煉多有講究
首先春季鍛煉不宜過早,春天早晨霧氣較重、溫度較低,各種細菌在春季正處於活躍的繁殖期,很容易彌漫在空氣中,加上如果粉塵較多、又遇霧天的話,則不適合鍛煉。中國吃網表示,如果太陽還沒出來就開始鍛煉,植物可能還沒來得及進行光合作用,氧氣含量極低。
此外,春季鍛煉不可過猛,因為人的肌肉和韌帶還比較僵硬,如果運動前沒有做好充分准備,很容易扭傷。准備活動可選擇步行、跑步等全身運動,幫助打開全身肌肉。適量進食也很必須,空腹鍛煉可能使人頭暈目眩,建議適當喝些粥,補充點水分,增加身體熱量較好。在運動中,還要注意運動的時間和強度,節奏比較慢、且運動量不大的運動方式比較合適,比如:慢跑、散步、太極、爬山、放風箏等,注意調節好自身節奏,科學運動。
3、春季養肝忌酸澀、油膩和酒
春季為肝火旺的季節,春季養生重點在於養肝。肝火旺,則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病症,中醫認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也就是說,春季要少食酸,多增甘。酸性食物吃多了會使肝火更旺,而性味甘平的食物就可有效調節肝火。如果多吃些山葯、蓬蒿、馬蘭頭、韭菜、雞肝等,對於清肝可起到恰到好處的作用。而肉類等油膩食物在春季不宜過多進食。酒精是肝的頭號大敵,飲酒過度也會使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脂肪肝。
中國吃網建議春季養肝要做到忌酸澀、忌油膩和忌酒。值得提醒的還包括,春季的新鮮水果一定要等它熟透轉甜才能食用,不熟的水果太酸,吃多了也易傷肝。除此之外,春季還應忌吃羊肉、海魚、蝦等好發食物,注意攝取維生素、無機鹽和優質蛋白質。醫學研究還表明,缺乏足夠的維生素B容易引起春困,維生素同時也可增強機體免疫力。
2、倒春寒」吃哪些食物能養生
可以吃紅棗,枸杞,大豆,苦瓜這些養生等等,紅棗性溫味甘,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版,枸杞性味甘權平,滋補肝腎、養肝明目、消除疲勞。大豆能夠吸收其中植物固醇,對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很有效,苦瓜具有"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之功效。
3、倒春寒的養生禁忌
<
4、中醫養生,有一個說法是,「三寒兩倒七分飽」是指的什麼呢?
所謂「三寒」,指的是「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
在三寒季節里要注意增減衣裳。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現連續三天或三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於或等於12℃的低溫陰雨天氣稱「倒春寒」。「倒春寒」出現時常常造成爛秧爛種現象。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現連續三天或三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於或等於20℃的天氣稱為「五月寒」。 「五月寒」天氣主要影響早稻孕穗揚花,造成減產。
秋季受冷空氣影響,首次出現連續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於20℃的天氣稱「20型秋寒」;日平均氣溫低於或等於23℃的天氣稱「23型秋寒」。「秋寒」主要影響晚稻的揚花灌漿。
所謂「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要求在每天的子時、午時按時入睡,其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
《黃帝內經》的睡眠理論,子時是晚11時至凌晨1時,是陰氣最盛,陽氣衰弱之時。中醫認為「陽氣盡則卧」,這個時刻休息睡眠效果最好,睡眠質量也最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午時是中午11時到下午1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陰氣盡則寐」,所以午時也應睡覺。不過,陽氣盛時通常工作效率最高,所以午休以「小憩」為主,只要半個小時即可。因為午睡時間太長,會擾亂人體生物鍾,影響晚上睡眠。
七分飽
每餐七八分飽,健康長壽活到老。每餐七分飽健康緩衰老,老鼠吃得少,活得就長,已是定論。
『』七分飽『』是指進食宜飢飽適中。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送,主要靠脾胃來完成。進食定量,飢飽適中,恰到好處,則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運轉正常,人便可及時得到營養供應,以保證各種生理功能活動。反之,過飢或過飽,都對人體健康不利。
5、倒春寒時節到了,如何保暖禦寒?
原則1、穿衣下厚上薄」。在乍暖還寒的三月,應當注重對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腳的保暖,以免感受風寒。
原則2、把握好時機捂」好寶寶。
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是春捂最佳時機,許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媽媽在冷空氣來臨的前一兩天就要適當給寶寶增添衣物了。當晝夜溫差大於8℃時就需要捂一捂了。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但是,在氣溫回升後不能立即脫掉,最好再捂7天左右,而免疫力弱的小寶寶,最好捂14天以上,讓孩子的身體逐漸得到調節,以適應氣候的變化。
原則3、根據氣溫高低及時加減衣服。
當晝夜溫差大於8℃時就需要捂」,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隨著氣溫的回升,不能減衣太快,待氣溫持續回升後,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體弱的孩子應持續14天為妥當,讓孩子的身體逐漸得到調節,以適應氣候的變化。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原則4、三暖二涼」很重要。
三暖: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適度溫暖利於孩子體內陽氣生發,可預防疾病,減少受涼感冒的機會。
二是肚暖。腹部保暖,最好給孩子戴個棉肚兜,既能維護孩子胃腸道的功能,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涼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三是腳暖。腳部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又遠離心臟,血液循環 較差。足底的神經末梢 非常豐富,對外界寒冷最為敏感。雙腳受寒後,就會通過神經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注意腳的保暖,孩子的小腳暖和了,才能保證一身溫暖,抵禦寒冷,防病保健康。
二涼是指頭部和心胸要涼。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的,如果頭部捂的過熱,容易引起頭暈頭昏、煩躁不安。所以,在室內、風和日麗的天氣,要保持頭涼,才能使孩子神清氣爽。心胸涼,是指給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過於厚重臃腫,以免胸部受壓,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臟功能
6、初春如何養生
一、著裝適宜防受涼
春天乍寒乍暖,氣候變化無常,加之人體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容易感受外邪,引起疾病。因此,天氣稍熱也不宜急於脫掉衣服,以防外邪侵襲,減少疾病的發生。
初春養生應適當「春捂」
保健專家認為,初春順應自然規律,適當「春捂」,調整起居飲食並增加戶外運動,少去公共場所,能起到很好的養生防病效果。
專家介紹,民間歷來有「春捂」的說法,從中醫理論講,「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春捂」易讓人忽視的是腿和腳,其實人體下半身的血液循環較差,易遭風寒侵襲,尤其是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兒童,受寒後傷肺,易引發感冒、哮喘等疾病。
二、萬物復甦防瘟疫
冬去春來,陽氣升發,往往會引起舊病復發和各種病毒、細菌的傳播,如流感、流腦、百日咳、麻疹、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等。所以,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注意防寒和身體鍛煉,以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
要做到:
(1).保持生活、工作環境的空氣流通,定時打開門窗換氣。
(2).少去擁擠的公共場所。
(3).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並根據天氣變化,注意防寒保暖,注意個人營養和適當休息,增強免疫能力,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
(4).發現感冒、發燒、咳嗽等病狀及時上醫院看病。非典型肺炎並不可怕,只要注意預防、及時治療,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
三、適當增加活動量
春天,鳥語花香,生氣盎然。經過冬三月的收藏季節,人們應多做戶外活動,到山清水秀的郊外春遊,能使人心情舒暢,心胸開闊,對健康十分有利。專家提醒,春季鍛煉要多去戶外,但早春時節,身體各器官功能還處在較低水平,此時不宜進行激烈、長時間運動。一些節奏較慢且運動量不大的戶外活動更適於早春,如慢跑、步行、放風箏等。鍛煉結束後要立即擦乾汗液,以防著涼。
春季運動要有度
春天的運動和其他季節不同,需要走進大自然,從舒緩的運動開始,重在養護。
散步的時候最好選在日出之後或日落之時,不拘於形式,不要太快,順其自然、不疲勞就好。邊散步邊做深呼吸,能振奮精神、興奮大腦,使下肢矯健有力,特別適合體質比較好的中老年人和年輕人。
慢跑是春天最普遍而實用的運動,對於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身體代謝能力和增強機體免疫力、延緩衰老都有良好的作用。
四、飲食調養更重要
中醫文獻記載: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飲酒不可過多,以免傷脾胃。所以人們的飲食宜甘甜少酸。老人、小孩尤宜多吃易消化食品,以利健康。
專家建議多食韭菜和菠菜
春季是肝旺之時,要少食葷菜和牛羊肉等燥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此時應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如韭菜等。水果、食用菌、魚、白菜、蜂蜜、大棗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也是春季應該常吃的食品。
五、春暖花開宜進補
春天,由於生機旺盛,人體對營養物質的需要也隨之增多。特別是久病將愈,病後體弱,手術後氣血太虧的人,此時,適當吃點補品補葯,對身體大有裨益。
養生養肝護肝為先
(1)多喝水減少毒素損肝臟:初春寒冷乾燥易缺水,多喝水可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多喝水還可促進腺體,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膽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廢物的排除,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
(2)飲食平衡保障肝臟功能正常運轉:不要暴飲暴食或常飢餓,這種飢、飽不勻的飲食習慣,會引起消化液分泌異常,導致肝臟功能的失調。所以,春季飲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還要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
(3)少飲酒利於肝臟陽氣升發:初春時節,寒氣較盛,少量飲酒有利於通經、活血、化淤和肝臟陽氣之升發。但不能貪杯過量,要知道肝臟代謝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飲會傷肝。據醫學研究表明,體重60公斤的健康人,每天只能代謝60克酒精,若超過限量,就會影響肝臟健康,甚至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樂觀開朗———有利肝氣生發順調心情舒暢樂觀使人健康。由於肝喜疏惡郁,故生氣發怒易導致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成疾。要想肝臟強健,首先要學會制怒,即使生氣也不要超過3分鍾,要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無憂無慮,從而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發、順調。如果違反這一自然規律,就會傷及肝氣,久之,易導致肝病。
(4)適量運動促進肝臟氣血通暢:春季是萬物萌動的大好時節,也是體育鍛煉的黃金季節。在春季開展適合時令的戶外活動,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極拳等,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促進吐故納新,強身健體,又可以怡情養肝,達到護肝保健之目的。
(5)服飾寬松利於肝臟氣順血暢:春陽生發,人體亦然。古人雲:寬松衣帶,披散頭發,形體得以舒展,氣血不致淤積。肝氣血順暢,身體必然強健。
六、早睡早起不戀床
春天宜早睡早起,不能戀床,以免久睡越發睏倦。特別是對老年人來說,春眠太久,容易加速腦血栓的形成。
初春睡好覺小妙招
(1)不要錯過入眠時機人體到了夜晚,身體進入放鬆狀態,一般理想的就寢時間是晚間11點時到12點左右,即使偶爾晚睡最好不要超過1點或2點。
(2)給自己選一個好枕頭睡眠狀態有周期性,最初的熟睡,枕頭很重要。理想的枕頭能維持頸部與頭部之間的自然曲線,又不會對頸部造成壓力。
(3)睡醒的時間帶影響起床後精神人體由深睡進入淺睡的睡眠周期通常是90分鍾,如選在淺睡時間帶起床,精神較為煥發。因此將鬧鍾調在90分鍾的倍數加上入眠所需時間便是理想的起床時間。
(4)起床後別忘了為大腦上發條起床後喝一杯冷開水,或淋熱水浴、簡單的體操,都有助大腦清醒。此外,吃點甜食,有助於讓睡眠時下降的血糖上升,一樣有振奮精神的效果。
七、房事控制不過度
當春季來臨時,萬物復甦、生長。對人來說,性慾和性愛能力也有增強的趨勢,因此,切忌因興奮而房事過度,否則,對身體健康不利。
八、笑口常開精神好
從中醫角度來講,春季屬於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肝屬木,木的物性是生發,肝臟也具有這樣的特性。因此,從情緒上講,以明朗的心境迎接明媚的春光是有利於肝臟的。
不過,人的精神活動必須順應氣候的變化,人體受季節影響最大的時候是季節更替期間,尤其是冬春之交。
九、果蔬幫你抵抗「春困」
春天,人體的新陳代謝開始旺盛,適合清淡的飲食,最好選擇味道甘甜、性溫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膩以及酸的東西。
專家解釋說,在五臟和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具有收斂的作用,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由於機體處於偏酸環境和維生素攝入不足很容易產生「春困」,所以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既能中和酸性產物,又可補充維生素,對預防「春困」很有效。
7、驚蟄過後的倒春寒,要注意哪些事情
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氣溫回升較快,而在春季後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氣溫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氣現象。
要預防"倒春寒"的襲擊,應注意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根據天氣變化,注意防寒保暖,適時、適度增減衣物,春季早晚氣溫較低,在陽光充足的中午,氣溫達10℃以上時,便可適當減少衣物,當春暖花開,陽光明媚時,要多參加體育活動,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可保證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環,使人精力充沛,也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還講究科學的飲食和起居,室內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盡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區域逗留,安全度過氣候多變的春天。
飲食注意
多吃芹菜等味沖食品
在這個"倒春寒"的氣候條件下,博主建議,要預防傷寒、感冒,不但要做好保暖防寒,而且要在飲食上增加大蒜、洋蔥、芹菜等味兒沖食物,這樣能對預防傷寒感冒、春季多發的呼吸道感染、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有益處。
西瓜
西瓜性涼,吃了不會引起"上火"、心煩,而且含有豐富鉀鹽,能彌補人體大量造成的體內鉀鹽缺乏。但注意西瓜放入冰箱不要超過3個小時。
西紅柿
西紅柿盡管一年四季都可見,但西紅柿在夏季最多,最甜,營養也最豐富。它同樣可以清熱解毒、平肝"去火"。
冬瓜
調節免疫功能,有清熱化痰,消腫利濕的作用。
生白蘿卜
蘿卜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有助於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健康預防
一要適當"春捂",不要因為氣溫暫時升高就馬上脫掉冬裝,早晚氣溫較低,要注意保暖。
二要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含維生素、微量元素豐富且易於消化的雞、鴨、瘦肉、蛋類、蔬菜、水果等。
三要保證室內及時除塵通風,以減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四要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以改善心肺功能,使身體更好地進行調節,適應春季多變的氣候。
五要多喝水,這樣不僅有利於保持血流暢通,而且可以預防呼吸道疾病
健康提示
春季鍛煉有講究
首先春季鍛煉不宜過早,春天早晨霧氣較重、溫度較低,各種細菌在春季正處於活躍的繁殖期,很容易彌漫在空氣中,加上如果粉塵較多、又遇霧天的話,則不適合鍛煉。
春季養肝忌酸澀、油膩和酒
春季為肝火旺的季節,春季養生重點在於養肝。肝火旺,則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病症,中醫認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也就是說,春季要少食酸,多增甘。酸性食物吃多了會使肝火更旺,而性味甘平的食物就可有效調節肝火。如果多吃些山葯、蓬蒿、馬蘭頭、韭菜、雞肝等,對於清肝可起到恰到好處的作用。而肉類等油膩食物在春季不宜過多進食。酒精是肝的頭號大敵,飲酒過度也會使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脂肪肝。
8、春天怎麼預防倒春寒?
防護措施:防寒保暖。
氣溫變化是腦中風的一個危險因素,寒冷時腦血管病發病率高。由於春寒、溫度低,體內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從而導致腦血管意外。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室溫最好保持在16℃以上,睡眠時蓋得稍厚一點,以不出汗為原則;衣服不要脫得太快。要多飲茶、多喝姜湯和食用菌湯。因為,茶葉中的茶色素可以防止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在黑木耳中含有一些防血液凝固的物質,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液迅速凝固。香菇等含有香菇嘌呤鹼,可降低或抑制膽固醇吸收。
小貼士:人體結構有五大保健區,分別在肚臍、腳底、前胸、腋窩、脊柱。春季做好這五個區的保健,能夠促進新陳代謝,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①肚臍部:肚臍被養生學家譽為保健的「要塞」,它可以調整人體的代謝和循環,使其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狀態。保健方法:兩手重疊,按於肚臍,適度用力,同時保持呼吸自然,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建議您在閑暇時間或散步的時候雙手掌交替拍打(頻率為每秒鍾一次)中下腹部20分鍾,即能預防和治療中風,也能有效促進腹部新陳代謝的作用。
②腳底部:人的腳底有成千上萬的末梢神經,與人體各個臟器如大腦、心臟等密切聯系。如果經常彎彎腳趾、散步、溫水泡腳等,可以促進腳部血液流暢,把肢體遠端的血液推向心臟和全身,能起到調節陰陽平衡,防治疾病的功效。臨睡前堅持用熱水泡腳,使足部血液暢通,不但能解除疲勞,而且能溫暖雙腳,安定神經,幫助入睡。
③前胸部: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體整個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來的免疫活性肽物質,有強大的抗病毒、抗腫瘤作用,對胸腺所在部位進行一定的安撫和刺激有利於胸腺的功能維持。保健方法:用右手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適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來回推擦50次;換左手用同樣方法摩擦50次。然後,再用手掌跟對著胸部中間上下來回摩擦50次;還可用兩手掌交替拍打前胸後背,每次拍100餘下,早晚各做一次,這樣能有效做到前胸的自我保健。
④腋窩部:腋窩是血管、淋巴、神經最多、最豐富的地方。它的奧秘在於受刺激後會使人大笑,笑能使各個器官得到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並使各器官充分獲得營養和氧氣,運送出代謝的廢物,使大腦、心臟以及肺等臟器都受益匪淺。適度的刺激腋窩部讓心情放鬆,開懷笑笑,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對繁忙的工作中的您會帶來良性的保健作用。
⑤脊柱部:脊柱是人體最大的經脈——督脈的行經之地。有四個生理彎曲,最易發生病變是頸部和腰部彎曲部,不良的生活姿勢如久坐低頭、高枕卧位等易造成頸椎病,彎腰睡軟床易造成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經常按摩脊柱及脊柱兩側,可激發經絡的疏通和氣血運行。更重要的是注意正確的工作姿態、適當的鍛煉、補充脊柱骨代謝需要的維生素D和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