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 綜述

養生 綜述

發布時間:2020-07-18 20:37:54

1、內分泌專業的研究生寫綜述寫些什麼好呢,什麼題目,什麼方向

我才聽到一隻小鳥
可這僅僅是過去嗎?那些花,那門
你如何爬進去,
畫眉鳴囀,
夜的暗影,
他卻看個哈哈

2、急求中國飲食哲學方面的論文綜述

同志你好:
你下是我給你總結的資料,請核對後使用。
最後,祝你工作愉快

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四大基礎理論

被西方文化界譽為功能派文化人類學開山大師的馬林諾夫斯基,說過如下一句十分淺顯,但卻十分正確的名言:「人類極其關心的是傳種與營養。」他所說的「營養」,其實是指人們為維系生命發展基本需要和能量消耗所必要的食料的攝取;而他所說的「傳種」,則是人類為了延續生命——事業和理想的繼續而生產「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使自己的生命基因通過婚媾孕育下一代以保證種的延續。如同演員走下舞台便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普通人——擁有普通的思想與普通的需求一樣,當作為群體與社會生物人的種種文化表象及屬性被逐一剝離之後,我們看到人類最關心的真的莫過於這樣兩件大事。這一點在近代文明以前尤其表現得顯明。這一相同的看法,在中國,至遲於兩千幾百年前便見於文獻記載了:「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國古人所講的「食」、「色」,即「飲食」、「男女」,也即是西方現代學者所謂的「營養」與「傳種」。

與西方人的認識方法與側重有所不同的是,中國人很早形成並一貫堅持的看法是將飲食列於食、色二者的首位。「民以食為天」,食是最重要不過的,如俗諺所雲:「人生萬事,吃飯第一。」不僅位序第一,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活內容:「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與飲食有關。庶民百姓人生如此,國家管理者的大政亦本於此:「八政:一曰食……」。國家大事千頭萬緒,搞好民食是第一項大政。幾千年來,老百姓耕種、收獲、吃飯,吃得飽就是「太平盛世」,吃不飽,便來一場「革命」。歷朝歷代,興也是因為「吃」,亡也是因為「吃」。吃成了中國改朝換代最直接、最普遍、最根本的原動力與導火線。

正是因為食事在中國百姓民生和國政中居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而食事很早以來便受到歷代各階層人們的高度重視,所以我們民族遠古時代的「禮」——最早的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便與之結下了深緣:「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皐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早在陶器尚未發明的遙遠的古代,先民們便鄭重地將精心洗過的米、仔細撕開的小豬肉置於火塘中燒得極熱的石塊上炙熟後祭獻給鬼神,以表達自己的敬畏之情、祈禱之意。待到人死之時,人們則反復呼喊他的名字,讓他的魂魄歸來。然後則用生米、熟肉來祭享死者。這是漢代學者對上古歷史文化的理解。那時,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無論是吉祥還是凶喪的大事都要祭告鬼神,即他們所理解的人事與自然萬事萬物的主宰們,總是要拿他們可能有的最貴重美好的食物獻祭。食物既是人們的養生之物,也是他們用以「通靈」之具。禮,是少不了食物的,要通過食物的烹飪和獻祭來演示和完成。照春秋至漢代時學者們的理解,這種「禮之初」是陶器發明以前的事,距今至少有八千年左右的歷史了。從人類的食生活文明發展歷史來說,那是在陶烹時代之前的燔炙時代。如同那個埃及和希臘神話中的斯芬克斯用以難人的繆斯謎語是適合於全體人類的一樣,「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的結論也應當是人類遠古時代精神文明與食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很顯然,人類的飲食生活,是一定歷史階段的文明基準與文化風貌的綜合反映。如果我們剝離某一民族文化中的食文化因素,即該民族食生產、食生活及全部與食有直接和間接關系的文化成分,那麼,那個民族的面貌一定是極其奇怪的畸形和令人難以想像的。事實上,我們也無法作這種剝離,因為這種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是無所不在的生命機體的結合,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相當濃厚強烈的「食」的色彩,也就是一定意義上的該民族的飲食文化,反之亦然。這種情況,越是在歷史的來路上追溯得久遠便越是明顯。食文化的這種廣泛滲透生活各個領域的特性,決定了它是一個普泛的范疇。

但是,如同千人千面、心情各異一樣,一個民族的文化也有自己的個性;各個民族的食文化彼此間也有許多差異,表象的差異和思想心理的深層差異。當我們對中華民族食文化的發展作了系統的歷史考察,尤其是對中外文化的歷史發展作了一番比較之後,我們發現幾乎沒有哪個民族能像中國人的祖先那樣,在自己的飲食生活中傾注了如此多的注意力,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如此輝煌獨特的創造。也就是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有更為鮮明和典型的「飲食色彩」。中華民族文化的這種「飲食色彩」不僅表現在餐桌上,而且表現在中國人食生活的全部過程之中,更表現在他們對自己食生活、食文化的深刻思考與積極創造、孜孜探索中。任何民族文化,最終決定於哲學;哲學的深厚土壤乃在於該民族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和文明發展的水準與特徵。因此,飲食生活作為基本的社會生活內容,飲食文化作為主要的文化門類,也就無疑是哲學的肥沃土壤。而哲學的決定作用,在施加於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對該民族飲食生活的風格、飲食文化的特質及思想產生了不可低估的深遠影響。中國飲食文化的輝煌發展,主要得益於飲食思想的肇基久遠和內蘊豐富。這種深厚堅實的思想淵源,表現為基礎理論的四?原則以及相關的五大特性

3、求畢業論文文獻綜述,題目是《四季飲食養生與傳統陰陽觀念

上學術網站

4、論身體與體育教育,綜述身體與體育

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總文化的組成部分.體育既是教育的一環,又是生活的一環,是屬於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因此,它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1、促進人腦清醒、思維敏捷
體育活動能促使中樞神經系統及其主導部分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增強,抑制加強,從而改善神經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提高大腦分析綜合能力.
2、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臟功能
進行體育活動加速血液循環,以適應肌肉活動的需要,這樣就能從結構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統.經常從事運動,能使心臟產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縮有力,心搏徐緩,血容量增大,這就大大減輕了心臟的負擔,心率和血壓變化比一般人小,表現出心臟工作的「節省化」現象.
3、改善呼吸系統功能
呼吸是重要的的生命現象,肺是呼吸系統的重要器官,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經常運動能使呼吸肌發達,呼吸慢而深,每次吸進氧氣較多,每分鍾只要呼吸8-12次,就能滿足機體需要.運動可使人體更多肺泡參與工作,使肺泡富有彈性,可增加肺活量.
4、促進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
適當體育活動能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促進肌纖維變粗,肌肉組織有力,促進骨骼生長,骨密質增厚,提高抗彎、抗壓、抗折能力.
5、調節心理,使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從事體育活動,特別是從事那些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項目,能使人產生一種非常美妙的情感體驗,心情舒暢,精神愉快.由於運動的激勵還可以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運動還能調整人們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緒,如消除情緒的沮喪和消沉.
6、提高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事體育運動能提高人體應變能力,使人善於應付各種復雜多變的環境.因為經常鍛煉,大腦皮層對各種刺激的分析綜合能力強,感覺敏銳、視野開闊、判斷空間、時
間和體位能力增強,因而能判斷准確,反應靈敏.同時由於經常在嚴寒和炎熱環境中運動,可以提高機體調節體溫的能力,增強身體對氣溫急劇變化的適應能力.
7、增強機體免疫能力
經常運動可使白血球數量增加、活性增強,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可以使中老年人保持充沛精力和旺盛生命力,延緩老化過程,健康長壽.
運動養生的意義

物學家發現,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歲,一旦被俘獲,關進動物園,盡管生活條件比野外好得多,卻活不到80歲;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養在籠內過
著「優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壽命才4~5年;野豬的壽命也比家豬長一倍.那麼,為什麼野生動物比家養動物壽命長呢?重要的一條是野生動物為了尋食、自衛、
避敵、擺脫惡劣氣候的侵害,經常要東奔西跑,身體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體質變得越來越好,壽命自然比家養動物長了.同樣,人也是如此,
經常參加體育運動鍛煉的人,壽命就長.這說明一個道理:運動是健康長壽之本.其理論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1.動以養形
《壽世保元》
說:「養生之道,不欲食後便卧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則損壽.」說明運動能夠促進氣血暢達,增強抗禦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著名醫家張子和強調
「惟以血氣流通為貴.」人體運動主要圍繞肩、腰、髖、膝、踝等關節來進行,且每一處關節部分布有若干肌群,經常運動,既能消除脂肪,又增強了肌肉的力量.
此外,經常從事體育鍛煉,還可提高青少年的身高和其他生理功.
2.運動可增強脾胃功能
華佗指出:「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說明運動有強健脾胃的功能,促進飲食的消化輸布.而脾胃健旺,氣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健康長壽.
3.運動可加強心臟功能

外有個心臟病學研究所,曾對20~30歲的健康男子做過一個缺乏運動對身體影響的試驗.他們把試驗對象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規定試驗對象連續20個晝夜躺
在床上,不準坐起、站立或在床上運動.對照組也連續20個晝夜躺在床上,但允許每天在床上設置的專門器械上鍛煉4次.當試驗進行了3~5天時,試驗組的人
紛紛訴說背部肌肉酸痛、食慾不振,發生便秘;20個晝夜過後,肌肉開始萎縮,肌力極度衰退,不少人從床上一站起來就頭暈目眩,心跳加速,脈搏細弱,血壓下
降到危險程度,有的竟處於昏厥狀態,與試驗前對比,心臟功能平均下降70%,起床後,連上樓這樣簡單活動幾乎都無法完成.但對照組的情況全然不同,他們仍
保持了試驗前的工作能力與機能水平.另據對哈佛大學17000名畢業生普查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經常進行積極的運動,可使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性減少35%
4.運動能增加肺的功能
經常鍛煉的人,胸圍呼吸差能達到9~16厘米,而很少鍛煉的人,胸圍呼吸差只有5~8厘米;一般人的肺活量是
3500毫升左右,常鍛煉的人,由於肺臟彈性大大增加,呼吸肌力量也增大,故肺活量比常人大1000毫升左右.此外,運動又可使呼吸加深,提高呼吸效率,
常鍛煉的人每分鍾可減為8~12次,而一般人為12~16次,其好處在於能使呼吸肌有較多的休息時間.一般人由於呼吸淺,每次呼吸量只有300毫升左右,
而運動員則可達600毫升.還有,經常運動鍛煉,又可增強衛外功能,適應氣候變化,從而有助於預防呼吸道疾病.
5.運動能提高腎臟的功能
這是因為運動使新陳代謝旺盛,代謝廢物大部分通過腎臟排瀉活動,使腎機能得到很大鍛煉.中醫認為腎主骨,不少中老年人常見的骨質脫鈣、骨質增生、關節攣縮等疾病,也可通過經常的鍛煉,而得以預防.
6.運動使人精神愉快

育運動可促使腦血循環,改善大腦細胞的氧氣和營養供應,延緩中樞神經細胞的衰老過程,提高其工作效率.尤其是輕松的運動,可以緩和神經肌肉的緊張,收到放
松鎮靜的效果,對神經官能症、情緒抑鬱、失眠、高血壓等,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正如美國醫生懷待所說:「運動是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劑」.近年來神經心理學家
通過實驗已經證明,肌肉緊張與人的情緒狀態有密切關系.不愉快的情緒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內臟肌肉綳緊的現象同時產生,而體育運動,能使肌肉在一張一弛的條件
下逐漸放鬆,有利於解除肌肉的緊張狀態,減少不良情緒的發生.
一、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要進行科學的鍛煉身體,首先就必須了解人體的發展過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人是自然界最復雜的有機體.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類在勞動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勞動對人體發展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就產生了體育,希望用體育鍛煉的方式來使人體得到全面發展,以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從人體的特點來看,人的有機體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例如,物質的同化與異化,神經的興奮與抑制,肌肉的收縮與舒展,血液的阻力與推力,呼氣與吸氣,體熱的產生與散發,細胞的增生與死亡等,都表現出人體對立與統一的法則.?

命必須依賴蛋白質而存在,並與其周圍的外部自然界不斷的新陳代謝.一旦新陳代謝停止了,人的生命也隨之而停止.因為新陳代謝的同化作用,使體內積累生活物
質和能量,而異化作用,則消耗體內的生活物質和能量.新陳代謝的同化和異化作用,是相互依存不斷進行的,而體育運動有利於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作用,因此,
生命在於有節律的運動就是這個道理.?
人的一生是由弱小到強盛,由強盛到衰老,由衰老到死亡的自然規律發展的過程.因此,現在我們學習和了解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就在於更好地通過體育鍛煉來達到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
第二節體育鍛煉對人體發展的作用?
一、體育鍛煉能使人頭腦發達,思維敏捷?

的重要生理活動,主要是通過反射的方式進行的.反射可分為條件與非條件反射兩類.非條件反射是遺傳的,其中樞在大腦皮層下部.條件反射是通過後天學習訓練
建立起的反射活動的高級形式,其中樞主要在大腦皮層.而體育活動中的各種技術動作和變化莫測的戰術配合,是通過感受器不斷地對大腦皮層進行復合性的強化刺
激,產生刺激效應,使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更加加深、更加集中.例如打乒乓球時,在接發球的一瞬間,大腦皮層所進行的分析與綜合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如對
方發球的姿勢、擊球部位、聲音、球的方向、弧度、旋轉和落台地點相繼出現,所有的刺激,由相應的感受器接受後並傳入大腦皮層,引起皮層不同的細胞活動,依
靠暫時的神經聯系,把所有的這些活動聯成一個整體,接球者對發過來的球得到一個綜合的概念:是好球還是壞球,是怎樣旋轉的球,用什麼方法把球擊過去等.再
如競技體操運動時的肌肉收縮性質,有動力性成分,也有靜力性成分.既要建立各對抗肌中樞之間興奮和抑制交替活動的動力定型;又要建立它們之間處於同一神經
過程的動力定型,且按動作技能組合安排的需要,神經過程的高低強弱與接替,均需按規定節奏進行.因此大腦皮層與大腦皮層下運動中樞可因訓練而形成的全新的
協調關系,有時需加強或保持低級中樞的交互抑制,有時又需要改造它們.由此可知,體育鍛煉是機體的每一種非條件反射都可能與各種各種各樣的外界刺激結合起
來而建立起相應的條件反射,從而使人的頭腦發達、思維敏捷,達到提神健腦之功能.?
二、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臟功能?
在體育活動時,
由於體內能量物質消耗的增強和代謝物的增多,因此就必須加快血液的流通量,及時滿足機體各部能源的供應和代謝物的排泄.如在激烈運動時,運動員每搏輸出量
要從安靜時的100ml激增到180ml,每分鍾向全身輸送血液可高達35000ml.這就促進了血液循環,增強血管壁的彈性.同時也提高了血液中高密度
脂蛋白的數量,降低和限制膽固醇在血管壁上的存積.由於血液循環的加快,血液需求量的激增從而又促使心臟從形態、機能和功能上產生良好的適應.如心臟運動
性肥大,使心臟面積比一般人大10%以上;心肌發達,收縮力強,一般人每搏只能輸出血液113ml,而優秀運動員每搏輸出量可高達200ml;心容量大,
心力貯備高,據測試一般人約為765~785ml,而運動員可達1015~1027ml;竇性心率徐緩,一般人約為70~80次/min,經常從事體育鍛
煉者約為50~60次/min,優秀運動員為36~40次/min.同時心臟的調節機能也大為提高,主要表現在:運動開始後,能迅速動員心血管系統的功
能,以適應運動的需要;在進行激烈運動的過程中,可發揮心血管系統的最大潛力,充分動員心力貯備.運動結束後能很快地恢復到安靜水平.?
三、改善呼吸功能?

育活動對於人體的呼吸系統影響甚大.體內的一切活動需要能量,而這些能量都來源於體內營養物質的氧化.及時排出二氧化碳,吸進新鮮空氣,藉助於不停地呼吸
運動.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使呼吸肌增強,肺增氣量提高,每分鍾可達80~100l或更多,長跑者為180~200l;肺活量增大,一般的男子為
3000~3500ml,女子為2500~3000ml,而鍛煉者為4000~5000ml;氧利用率提高,如正常人在安靜時利用率為25%,在較劇烈運
動時可達65%,比安靜時提高2?6倍.在劇烈運動時,足部血流量增加3倍,而氧利用率也提高3倍以上.因此,毛細血管與細胞間的氧分壓增加更多,而氧氣
供應率可以比安靜時高出9倍以上,氧利用率可接近100%;安靜時每分鍾呼吸次數減少,一般人約18次.而鍛煉有素者只有12次左右.以上這些都充分證明
體育鍛煉能有效地提高人體的有氧工作能力,充分改善呼吸系統的功能.?
四、促進骨骼、肌肉結實有力?
體育鍛煉能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
提高運動器官的機能,使管狀骨變粗,骨密質加厚,骨小梁排列密集,骨結節粗隆增大等.如堅持參加體育活動的人,骨密質可增厚1?5~8mm.所有這些變化
均賦於骨骼堅固密實,抗壓性強等特性.體育鍛煉時,由於肌肉工作加強,血液工作增加,使原有的肌肉纖維增粗,肌肉塊增大,通過鍛煉,臂圍、腿圍等,男子中
增長4cm以上,女子可增長0?6cm以上,肌肉的重量可占體重的50%以上,而不鍛煉者這種比率只佔35%~40%.因此,體育鍛煉能使肌肉更加結實有
力,並具有高度的興奮性和靈活性.?
一、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身體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毛澤東在《體育之研
究》一文中指出:「身體健全,感情斯正」.列寧也曾說過「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身體」.這些精闢的論述都充分說明體質強壯、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對一個
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緒、心理狀態都具有重大的影響和作用.反之,就會有如我國古代醫書《內經》所說的「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不良情緒而直
接危害人體的健康.?
從體育鍛煉的內涵來說,它不僅能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而且也是一種高尚的文化娛樂活動.它既能滿足人們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又能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一種樂趣和享受,故具有煉意志、調感情之功效.?
體育鍛煉多屬室外運動,故它能把人們帶進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在那陽光燦爛、空氣新鮮的環境下進行鍛煉,充分享受大自然賦予人們的無窮樂趣.這一切更使人們感到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總之,體育鍛煉對人體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只有按照人體生長發育的規律,堅持不懈地去進行科學鍛煉,方能達到上述之目的.
第四章體質與健康?
第一節體質與健康的概念?

們需要體育,是因為體育能增強體質、充實生活,有利於身心的健康發展.要實現健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全面了解體質與健康的概念,體質與健康的評價指標以及
影響體質與健康的各種因素等.只有這樣,才能科學、合理地制定體質與健康的評價指標體系,合理運用各種因素的影響,以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
一、體質的概念?
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它是在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身體素質、適應能力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不斷發展的、相對穩定的特徵.?
體質是人的生命活動、勞動工作能力、運動能力的物質基礎.1982年8月、我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質研究會劃定的體質范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身體形態和結構的發育發達水平.即體格、體型、身體姿態、營養狀況和身體組成成份.?
(2)生理功能水平.即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和各器官、系統的效能.例如,脈搏、血壓、肺活量等反映心肺功能水平的指標.?
(3)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發展水平.即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和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身體基本活動能力.?
(4)心理發育發展水平.即人體感知能力、智力、個性、意志等.?
(5)適應能力.即對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應急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質是人的生命活動和勞動能力的物質基礎,在其形成、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表現出從最佳功能狀態到嚴重疾病和功能障礙等各種不同階段的體
質水平.總之,體質是指精神狀態、身體發育、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以及能適應各種復雜自然環境的能力等方面的一個綜合概念.因此,一個體質好的人,應當表
現為精神振奮、朝氣蓬勃、鬥志旺盛、精力充沛、體魄健全、筋骨強壯、對疾病和各種自然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和適應力,並能在勞動、工作中保持高效率,在最困
難的條件下勝任工作.?
一個人的體質好壞,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後天因素,而後天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因此,在進行測定和評價體質的實際水平時,必須注意體質的綜合性的特點,以及的多指標性質.?
二、健康的概念?

健康的理解,一般人認為,沒有病就是健康.其實這種對健康的理解是很不全面的.當今對健康的科學定義是指機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動態平衡,是一種身
體、精神和社會的完滿狀態.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就明確提出:「所謂健康不是單純地指身體無病或不衰弱,而是不可分割的把肉體的、精神的和社會
各方面的都包含在內,亦即是指一個完美的狀態.」1978年9月世界初級衛生保健會議上所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中,對健康的描述又重申:「健康不僅是疾
病與體弱的匿跡,而且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完善狀態.」?
第二節體質與健康的評價?
一、體質的評價指標?
體質測試的內容和方法很多,根據我國大學生的實際,主要測試以下幾個方面:?
1.身體形態發育指標:?
反映身體形態發育的基本指標主要有身高、體重、胸圍三項.通過這三項的測試,可以反映骨骼、肌肉的發育以及營養和呼吸功能狀況.?
2.生理機能指標:?
生理機能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狀況,主要通過脈搏、血壓和肺活量等指標,反映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生長發育和機能的發展水平.?
3.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指標?

前,我國大學生測定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時,主要選擇代錶速度素質和快速奔跑能力的60m跑,代表下肢、肩部和腰腹力量協調素質及跳躍能力的立定跳遠,代表
上肢力量和攀登能力的引體向上或屈臂懸垂,代表女生腰腹肌力量和耐力的一分鍾快速仰卧起坐,代表持久能力反映人體心肺功能的男生1000m跑和女生的
800m跑,還有400m跑或50m×3往返跑,以及代表柔韌素質的站立體前屈等.?
4.心理指標:?
主要包括反應能力、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認知能力.?
二、健康的評價指標:?
要訂出一個一般的健康指標,就要考慮到不同的年齡、性別、地域,以及不同民族的差異.一般說來,人體的健康指標是由身體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和社會的健康三方面因素構成.?
1.身體健康:?
衡量身體健康有以下幾個方面:?
(1)沒有疾病、無須治療;?
(2)身體的發育正常;?
(3)有良好的生活節律,食慾、睡眠好;?
(4)體態、臉色好,有精神;?
(5)能很好的進行日常活動、消除疲勞快.?2.精神的健康?
這包括一個人的行為思想與其基本價值觀仿相一致,覺得生活充實有意義,對美和善的嚮往,能精力充沛地履行各種職能,完成各種任務,而且能從中發現並享受樂趣,感到自身的價值,使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5、有關營養學小論文,平衡膳食,養生之類的都行

(一)主題的寫法[2]
畢業論文只能有一個主題(不能是幾塊工作拼湊在一起),這個主題要具體到問題的基層(即此問題基本再也無法向更低的層次細分為子問題),而不是問題所屬的領域,更不是問題所在的學科,換言之,研究的主題切忌過大。因為涉及的問題范圍太廣,很難在一本碩士學位論文中完全研究透徹。通常,碩士學位論文應針對某學科領域中的一個具體問題展開深入的研究,並得出有價值的研究結論。
(二)題目的寫法
畢業論文題目應簡明扼要地反映論文工作的主要內容,切忌籠統。由於別人要通過你論文題目中的關鍵詞來檢索你的論文,所以用語精確是非常重要的。論文題目應該是對研究對象的精確具體的描述,這種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研究結論,因此,我們的論文題目不僅應告訴讀者這本論文研究了什麼問題,更要告訴讀者這個研究得出的結論。
(三)摘要的寫法
畢業論文的摘要,是對論文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會根據摘要檢索一篇碩士學位論文,因此摘要應包括:對問題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對使用的方法和研究過程進行的簡要介紹、對研究結論的簡要概括等內容。摘要應具有獨立性、自明性,應是一篇完整的論文。
(四)引言的寫法
一篇畢業論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幾個部分:1、問題的提出;2、選題背景及意義;3、文獻綜述;4、研究方法;5、論文結構安排。
問題的提出:講清所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選題背景及意義:講清為什麼選擇這個題目來研究,即闡述該研究對學科發展的貢獻、對國計民生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等。
文獻綜述:對本研究主題范圍內的文獻進行詳盡的綜合述評,「述」的同時一定要有「評」,指出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講出自己的改進思路。
研究方法:講清論文所使用的科學研究方法。
論文結構安排:介紹本論文的寫作結構安排。
「第2章,第3章,……,結論前的一章」的寫法是論文作者的研究內容,不能將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區分地摻和進來。已經在引言的文獻綜述部分講過的內容,這里不需要再重復。
(五)結論的寫法
結論是對論文主要研究結果、論點的提煉與概括,應准確、簡明,完整,有條理,使人看後就能全面了解論文的意義、目的和工作內容。主要闡述自己的創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學術領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同時,要嚴格區分自己取得的成果與導師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6、中美飲食文化差異的文獻綜述怎麼寫

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內容摘要: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過分注重飯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維特徵的中國人在數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卻很少考慮飯菜的營養性。西方人在烹飪時自始至終堅持著飯菜的實用性基本特徵。從營養角度出發、落足於食物對人的健康,他們不講究花樣、輕視了飯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煩瑣的規矩之外,並沒有給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在中國,烹調是一種藝術;在西方,烹調則是一種勞動。
關鍵詞:飲食文化 飲食觀念 味道 營養 飲食對象 飲食方式 用餐禮儀
對於中國人,我們一出生便開始了品味中式飲食,因而或多或少會厭倦中式飲食,同時,我們正處於經濟全球化的形式當中,西方飲食進入中國使我們有了新鮮感,讓我們有進入西式快餐店品味與中式飲食不同的西餐或西式快餐的慾望,去吃西餐,就必須了解西餐與中餐有何區別,吃些什麼,怎麼吃。其次,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與西方各國的交往變得越加頻繁,中國人到國外去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到西方國家,入鄉隨俗,就免不了與西方人一起用餐,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孤陋寡聞,也必須得了解西方人的用餐方式和用餐禮儀。僅從這個角度出發,簡略地談談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差異,希望對我們中國人了解西方飲食文化有點借鑒意義。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與注重「味」的中國飲食相比,西方則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西方人注重科學飲食,講究營養,並且以營養為最高准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因為過於注重營養,西方飲食幾乎沒有藝術可言。各種餐飲產品的科學成分一目瞭然。在宴席上,人們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毫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只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牛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而中國就很講究「五味調和」,即在重視烹調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礎上進行「五味調和」,用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指導這一調和,調和要合乎時序,又要注意時令,調和的最終結果要味美適口。所以中國菜幾乎每個菜都要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和多種調料來調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葷素搭配來調和烹制的,如韭黃炒肉 、肉片炒蒜苗、腐竹燜肉、芹菜炒豆腐乾……而此等原料若西廚烹制,則奶汁肉絲外加白水煮韭黃,或炸豬排佐以清水煮蒜苗,中國食客見如此中菜西做,自然是「哭不得笑不得」。
也是基於對營養的重視,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僅西紅柿、黃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蔥、綠菜花(西蘭花)也都生吃。因而他們的「沙拉」有如一盤兔飼料,使我們難以接受。現代中國人也講營養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經加熱,維生素將被破壞,因而我們主張用旺火爆炒。這雖然也使維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會完全損失,可味道卻比兔飼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國的現代烹調術旨在追求營養與味道兼顧下的最佳平衡,這當然也是一種「中庸之道」。 而西方烹調也更講究營養卻忽視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覺享受為首要目的。他們以冷飲佐餐,冰鎮的冷酒還要再加冰塊,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覺神經一經冰鎮,便大大喪失品味的靈敏度,漸至不能辨味;那帶血的牛排與大白魚、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雖有「味」入「道」,凡此種種都反映了西方人對味覺的忽視。他們拒絕使用味精,更足以證明此輩皆屬不知味之人,非「知味觀」之座上客也!
平心而論,談到營養問題也觸及到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盡管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強身,但我們的烹調術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性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於加工過程中。
我們從來都是把追求美味奉為進食的首要目的。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雖然人們在贊譽美食時,總愛說「色香味俱佳」,但那是由於我們感受色香味的感覺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順序如此。人們內心之於「色、香、味」,從來都是「味」字「掛帥」的。

------------
Diet Cul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這篇可以參考:)~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 eating habits is that unlike, where everyone has their own plate of food, in China the dishes are placed on the table and everybody shares. If you are being treated by a Chinese host, be prepared for a ton of food. Chines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culture of food and will do their best to give you a taste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uisine. Among friends, they will just order enough for the people there. If they are taking somebody out for din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polite to semi-polite, then they will usually order one more dish than the number of guests (e.g. four people, five dishes). If it is a business dinner or a very formal occasion, there is likely to be a huge amount of food that will be impossible to finish.

A typical meal starts with some cold dishes, like boiled peanuts and smashed cucumber with garlic. These are followed by the main courses, hot meat and vegetable dishes. Finally soup is brought out, which is followed by the starchy "staple" food, which is usually rice or noodles or sometimes mplings. Many Chinese eat rice (or noodles or whatever) last, but if you like to have your rice together with other dishes, you should say so early on.
--------
淺談中美飲食文化差異

【摘 要】 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飲食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飲食文化逐漸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隨著中國與世界接軌越來越緊密,許多新鮮事也不斷湧入國內,其中當然包括飲食。例如,在中國的一些城市裡類似於麥當勞,肯德基的餐廳如雨後春筍般地開業。而中國的飲食也是世界享譽的,有華人處必有中國餐館。在美國,中國餐館遍地開花,中國餐館在美國有著百年歷史。正是由於中國人走向世界各地並帶去我們的飲食文化,而外國人也逐漸走進中國傳播他們的飲食文化,因此便出現了多種不同飲食文化並存的局面。現今社會,許多人都抱著好奇的心態去品嘗不同國家的食物,但真正了解飲食文化不同之處的人卻不多。
【關鍵詞】 中國;美國;飲食;差異

引言
俗話說「出門三大事,吃,穿,住」,「吃」是擺在首位的,可以看出「吃」在中國人眼裡的重要性,飲食在中國是一種文化。飲食起居是人們常常談及的話題,隨著地域的不同,生活習慣也有著顯著的差異,飲食文化往往是這個差異最顯著的代表。徐熊(2001)指出,中美兩國人民的飲食文化的差異,可以說是由兩國文化、風俗、氛圍、歷史內涵、營養價值觀和經濟條件等不同的因素造成的。當今的人們只是膚淺地認為中美飲食文化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中國人大多是用筷子,調羹吃著米飯的;而美國人則是用刀和叉,吃著牛排和麵包的。其實這些僅僅只是表面上的差異,其中卻還有著更深層次的不同,這些深層次的不同往往是被人們所忽視的,例如,飲食觀念的不同‚飲食習慣的不同,飲食方式的不同,飲食習俗的不同,烹飪方法的不同,以及「吃」的對象的不同等等。這些不同才是中美飲食文化差異的根本所在。下面就對這些不同做更詳盡的解釋。
(一) 飲食觀念的不同
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贊不絕口。中國飲食的諸多特徵,體現在飲食文化之上,直接影響著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由於中國人口壓力很大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穀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幫助飯下咽。為什麼要助飯下咽呢?那是因為主食並不可口,必須有一種物質來輔助它使人們能夠吃下去。當然菜的功能和鹽的功能有共同點,但是不等同於鹽。這樣促使中國的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正是由於我們的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中國人才將食的追求作為人生至樂來追求,吃飯成為第一要求。徐旺生(1993)指出,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中國人之所以在吃的方面能夠隨心所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曾經吃不飽的日子所迫。

與養生 綜述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