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會昌 養生

會昌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8 19:33:36

1、玄鳥雌雄俱 春雷驚蜇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余什麼意思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餘。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出自唐代賈島《義雀行和朱評事》。

全文如下: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餘。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雲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1)會昌 養生擴展資料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又名瘦島,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版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權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2、歷史上劉姓名人都有誰?

1、劉徹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樹,與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歷代史學界和政治家們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極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會帶了新思維,親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2、劉備

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亦稱漢先主,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鑒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劉備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3、劉病已

漢宣帝劉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劉病已,字次卿,即位後改名詢,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9月10日—前48年1月10日在位),其正式謚號為「孝宣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宣帝」。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長孫,史皇孫劉進的長子,生母為王翁須。

由於宣帝長期在民間生活,深知民間疾苦,所以他在位時期,勤儉治國,而且還很放鬆人民的思想,對大臣要求嚴格,特別是宣帝親政以後,漢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會經濟更加繁榮。

在親政的二十年中,他著重於整肅吏治,加強皇權。他不但族滅了腐敗的霍氏家族,而且誅殺了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貪污的官員。

4、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5、劉克庄

劉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潛夫,號後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詩人、詞人、詩論家。

初為靖安主簿,後長期游幕於江、浙、閩、廣等地。詩屬江湖詩派,作品數量豐富,內容開闊,多言談時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學晚唐體,晚年詩風趨向江西詩派。詞深受辛棄疾影響,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議論化傾向也較突出。

3、"竹林七賢"與"香山九老"都是誰?

【竹林七賢】

中國三國魏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以阮籍、嵇康為代表。阮籍的《詠懷》詩82首,多以比興、寄託、象徵等手法,隱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表現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情緒。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 ,說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等,也是可讀的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山濤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 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亂起,仍優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嵇康(224—263)】

三國時譙國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庄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藉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另據史料記載,魏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逐作罷。這些事在當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

【山濤(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向秀(約227-272)】

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注釋未完而卒。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劉伶】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擅長喝酒和品酒。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盪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阮咸】

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直頸琵琶,直頸琵琶後改稱阮咸,簡稱阮。

【王戎(234—305)】

字沖,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
「香山九老」指唐代白居易、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慎、張渾、狄兼謨、盧貞9人,在洛陽龍門寺聚會,稱「香山九老」。

。「香山九老」說的是在唐會昌五年 ,白居易等9位文人墨客河南洛陽香山聚會宴遊的故事。唐朝末年,因朝廷的腐敗,胡杲、吉玫、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及李元爽、禪僧如滿九位老者,對當時朝廷的不滿,看不慣世俗,又因志趣相投,結為九老會,因此得名「香山九老」。

4、蜂蜜為什麼會昌泡,是真的嗎

養生的秘密在於不能養狗。狗會傷害寶寶,狗也會傷害大人。狗會導致孕婦流產。
狗是一種兇殘的動物。
那些愛狗人士刻意美化惡狗,是混淆是非。
狗對人類的危害很大。狗對別的動物的危害也很大。
愛狗人士總是狡辯狗是生命。但是惡狗的生命如果被偏袒,那就會危害別的人和動物的生命。
有識之士都反對養狗。

5、杭州哪裡免費景點好玩

一、騎行西湖

西湖的美在於晴天水瀲灧,雨天山空濛。游西湖的環湖景區不用買票,散步+騎行是游西湖的好方式,可以邊走邊看,細細體會。

免費景點有:柳浪聞鶯、湖心亭(遊船要收費)、孤山、平湖秋月、蘇堤、白堤、楊公堤、斷橋、花港觀魚、麴院風荷等。

二、逛河坊街

河坊街位於吳山腳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是一條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街。如今成了繁華的步行街和小吃街,街上有特色小吃、百年老字型大小、各類店鋪約百餘家,值得打卡的老字型大小有王星記、張小泉、萬隆火腿棧、胡慶余堂、方回春堂、葉種德堂、保和堂、狀元館、王潤興等。

三、徒步西溪

西溪濕地是國內少有的城中濕地。從深潭口步行到蔣村,沿途的百年老樟,古樸的草堂,小集市上特色的民間小吃,都讓人流連。登上河渚塔,在西溪登高望遠,能感受到充滿野趣的自然氣息。

四、博物館

以浙江省博物館為首,杭州有許多各具特色的博物館,門票免費。浙江省博物館始建於1929年,是浙江省內最大的集收藏、陳列、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館藏文物達十萬余件。

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骨器和象牙製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絲織品,越國的青銅器,南宋官窯的青瓷等均為重要的文化瑰寶。

五、浴鵠灣

浴鵠灣位於西湖西邊,勝似西湖而無人。雖然很小,但很精緻,你去到那定會被驚艷到的。天氣好的時候沿著楊公堤一直走下去,風景很優美,還能聽到很多沒聽過的鳥鳴。

浴鵠灣是探尋西湖野趣的好去處,這里還有一座別具特色的長橋——霽虹橋,山環水繞之間,亭閣宛然幽美。

6、在贛州市 會昌縣有沒有工商局或懂行的朋友為我解說一下,關於開養生館,推拿理療這方面辦營業執照要具

您好。先辦理營業執照,再辦理衛生許可證。如果面積過大,我們這里是超過500平方米,需要辦理消防意見書知。經營范圍只能核准足浴、保健按摩、公共浴室。治療方面牽涉到醫療衛生部門審批。

工商所免費辦理個體營業執照。
1、提交材料:①身份證明原件及復印件;②房產證復印件;③房屋租賃合同原件及復印件;④《物權道法》第77條規定經營場所為住宅的需要有利害關系業主同意的證明;⑤申請人簽署的登記申請書;⑥近期一寸免冠版照片1張等。
2、辦理程序:①受理人員受理;②地段管理人員核查;權③所長批准;④受理人員10日內發給營業執照。
3、注意事項:申請人對材料真實性負責;經營場所的表述與房產證一致;復印件使用A4紙;用黑色鋼筆或簽字筆填寫。

7、請問會昌筠門嶺鎮有推拿,足浴的地方嗎?

有的,有一家叫頤仁堂健康養生館的,技術很專業!在商貿城沿江路!

8、我國的著名道觀有哪些?

.白雲觀 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山門、靈宮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戒台與雲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有50多座殿堂,佔地約2萬平方米。它吸取南北宮觀、園林特點建成,殿宇宏麗,景色幽雅,殿內全用道教圖案裝飾。其中四御殿為二層建築,上層名三清閣,內藏明朝正統年間刊刻的(道藏)一部。邱祖殿為主要殿堂,內有邱處機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著邱處機的遺骨。 白雲觀在清朝改建時細部裝飾彩畫仍用道教圖案,如靈芝、仙鶴、八卦、八仙等。觀內保存有大量碑刻,如重修碑記、捐產碑記、畝產碑記、香火碑記等,記述了觀址建築變遷。這里現在是中國道教協會會址。 2.道觀天下青城山 四川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譽,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稱丈人山,方圓100餘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為邛來山脈的分支,北接岷山,連峰北絕,山林青翠,景色青幽。城外諸峰環繞,山上樹木茂盛,山路兩旁古木參天,濃蔭覆地,群峰環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景物神秘綺麗、原始華美如世外桃源。 一踏入青城山門,你就明白何以有"青城天下幽"之說。山幽、水幽、林幽、亭幽、橋幽、路幽……著名作家老舍就在他的作品《青蓉略記》里,就驚嘆青城"青得出奇",是一種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動未動的青翠"。 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珍藏著大量古跡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可以說,青城山是一座縱橫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館"。 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山道逐級而上,山澗流水至上而下川流不息,陣陣山風透過樹林發出沙沙的響聲,風聲、雨聲、流水聲混合起來,彷彿是天籟之音。由於道家崇尚樸素自然,青城山的道觀和亭閣都深藏於枝繁葉茂之間,感覺格外幽深,而大多建築又取材於大自然,像竹木、藤條、樹皮、樹根等,沒有絲毫人工的修飾,與四周的山林岩泉融為一體,的確分外和諧。 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導致這里的飲食都偏重養生,喜用葯膳,這點很對廣東人的胃口。道士們習慣用瓜果之花來做食品,像白果、板栗、獼猴桃等,據說有強身健體之效,因此青城山的白果燉雞和乳酒(即獼猴桃酒)是不可不嘗的。特別推薦青城山的泡菜,以當地的天然蔬菜為原料,酸中有甜,香脆爽口,常吃能去膩清腸。 中國的名山總是和名人聯系在一起的,倘若一座秀美的山川沒有名人逸事相襯那就會少了許多的趣味。正因此青城山的許多道觀建築都與名人有關,建築於唐代的祖師殿環境清幽靜謐是尋仙修道的絕佳境地,唐皇的公主、宋代的名士都曾在此隱居,拋去塵間的雜念伴隨著殿內的真武祖師八大仙人的遺蹤清苦平靜地追尋著彷彿伸手可及的夢想。 除了環境以幽著稱外,青城山的武術和氣功也是歷史悠久,中國四大武學門派中,出世最早,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淬煉,集武、易、醫、丹、氣於一身,因此世人有"南武當,北少林,峨眉宏佛法,探本到青城"之說。雖然沒有機會見識到青城派武術的絕技,但飯館里的普通服務員的沏茶技術便讓眾人嘖嘖稱奇:只見她扭腰、翻手、躬身……一招一式,彷彿在習武練功,其間長長的壺嘴流出來的茶則一滴不漏,全進了杯子中。 3.龍虎山上清宮 道教著名宮觀。在江西省鷹潭市}南貴溪縣境內的龍虎山中上清鎮東首。初為天師張道陵的草堂,第四代天師張盛在此置傳籙壇,逢三元日升壇傳籙。唐代會昌年間(841--846)始於此處建真仙觀,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名上清觀,仁宗天聖年間(1023一1032),二十五代天師張乾曜曾觀於龍虎山南。哲宗元祐元年(1086),二十八代天師張敦復又重建,但均已不可考。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於上清鎮東再建;政和三年(1113)升觀為「上清正一宮」。南宋高宗建炎年問,寧宗於慶元、嘉定年間均有修建;理宗於端平二年(1235)賜內努,並派太乙宮高士易如剛再次進行較大規模的擴建,時共興建二閣、三館、六殿及東西道院數百楹,不久又創建 門樓,增建紫微閣。元代曾有三建二毀,武宗時敕改上清正一宮為「大上清正一萬壽宮」。明代先後有六次重建與修復及增建。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聖祖曾煬帑金修葺;雍正九年(1731)特賜帑銀十萬兩,遣翰林學士占留保,原直隸臬司浦文焯等督工,又命天師府署理大真人張匿昭麟協同監修,於當年大興土木,開始重修,至雍正十年八月竣工,除將原有殿宇葺修一新外,又新建了碑亭、斗姆宮、後堂、庫房、廂房、齋堂、廚房、虛靖祠及二十四道院等,整個宮宇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名振江南;後因年久失修與屢遭災毀,至解放初僅存門樓、午朝門、鍾樓、下馬亭、東隱院等建築,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文革」中,上清宮殘存建築全遭毀壞,現唯存有一口元代所鑄大鍾及部分碑刻藏於天師府內。為龍虎山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是道教正一道的祖庭。 4.中國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觀——承德魁星樓 承德魁星樓是中國北方著名的道教建築之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創建於公元1828年。當時的承德知府(地方官的名稱)海忠為祈求他所管轄的地方文化昌盛,興建了這一供奉道教神仙「魁星神」的道觀。在中國人的觀念里,魁星神能保佑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獲得成功。20世紀之前,中國的許多地方都有這一類建築。 承德魁星樓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觀,也是該地區唯一的道教活動場所,這里定期舉辦大型道場和廟會,前來朝拜的人很多。 現在承德魁星樓建築佔地面積6.6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依山勢而建,自上而下依次為樓、廊、殿、閣、苑,呈現獨特的道教建築風格。主樓修建在山頂上,氣勢宏偉,裡面供奉著魁星神;山腰處有碑廊,保存著大量古代碑刻以及木雕情景畫等藝術品;再下面是榮仕和樂真兩座大殿,供奉這一系列道教神仙;最下面的門殿還有大型道教護法神張天師等系列壁畫。 5.睢縣袁家山 袁家山,又稱小蓬萊、呂祖廟,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東南隅,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群,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家山建成後,數百年來的府州縣地圖均有登陸。清初《道藏輯要·在陸肇祥》所載:「襄邑(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前後壁之間,留題聖跡頗多。……而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至今靈應昭然焉。」 袁家山建於明代天啟末年(1627年)袁可立致仕之後。「當司馬公(袁可立)在前明時,宦歷中外,逮乞休歸田,築別墅、池林、山榭,逶迤十餘里,不絕名花美石,極一時之勝」(袁可立四世孫《袁任墓誌銘》)。袁家山的建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袁可立乘艦船出海與後金軍(一說倭寇)作戰,戰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大作,惡浪掀天,昏暗中恍惚呂洞賓現身於袁尚書面前,袁尚書禱告保佑,煞時風平浪靜,一仗取勝。袁尚書歸里後大興土木,仿照自己打造的大型船艦形制,取蓬萊閣側險之勢,建袁家山以還原。由於建在水中,地勢頗高,世稱袁家山。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建望月台,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州范陽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有詩賦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由此可想見袁家山當年之盛。王鐸《甘露台》、田蘭芳《逸德軒文集》、狀元彭定求《道藏輯要·在陸肇祥》、總統徐世昌《晚晴簃詩匯》等文獻均有明確記載。

9、古代姓劉的 名人

劉邦、劉秀、劉備、劉裕、劉禹錫等。

1、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

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

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

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

2、劉秀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 。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

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劉秀死後,其子劉庄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 、謚號光武皇帝,後人多稱呼為光武帝。

3、劉備

劉備(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

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4、劉裕

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

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並,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

廢除苛法,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並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終結了門閥專政的時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機要」的政治格局。

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與發揚有重大貢獻,並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遼闊的時期,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清代李贄譽之為「定亂代興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稱。

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計劃出征北魏,尚未出兵,便因病逝世,終年五十九歲。廟號高祖,謚號武皇帝,葬於初寧陵。

5、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

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

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姓

10、江西哪個旅遊景點好玩

與會昌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