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 養生 脾胃

中醫 養生 脾胃

發布時間:2020-07-18 16:36:27

1、養生的根本是脾胃嗎?

中醫養生重「脾胃」,我們該怎麼調理脾胃?

中醫不但養生重脾胃,治療疾病時更注重保護脾胃,因為人們都知道,人從出生後就要靠飲食,所以人們常說,人似鐵,飯似鋼,一頓不吃餓的慌,內經上說,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現在醫療科技發達,不用天天吃飯也沒事了,不像以前不吃飯就得餓死,現在可以輸液,或下胃管。但我想這樣活著,也沒什麼意思了。所以說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我們都要注重保護自己脾胃。

現在我們聊下中醫學中脾胃的生理功能和其重要性。

一,中醫學脾臟的生理功能脾五行主土,土曰稼穡,與胃相表裡,開竊與口,在液為涎,在體合肉,其華在唇,五志為思,脾主升清,性喜燥惡濕,主運化、統血,輸布水谷精微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水濕,與長夏相應,長夏就是三伏天。

脾主運化,所謂運,就是運輸,所謂化就是指把飲食物化為氣血等精微物質。

脾主運化又分為,運送氣血精華,把飲食物產生的氣血等精華運輸到全身各處,也就是脾能生血,還能管理血液的運行,也就是統血,所以說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

脾主運送體內的水濕,脾參於體內的水液代謝,脾功能正常,水液代謝就會正常,如果脾功能下降,體內水液代謝下降,會造成水液在體內貯留,形成濕邪,或痰飲,所以說脾為痰濕之源。

脾的運化功能就必須有足夠的動力,脾的動力就是陽氣。陽氣來源於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脾要在溫熱的環境下,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脾涼了,比如過食寒涼,損傷脾陽,運化功能就會下降,從而引起脾化生氣血的功能下降,造成氣血虛,運輸水濕的功能下降,形成濕邪和痰飲。

二,中醫學胃腑的生理功能胃是容納食物的器官,上連食道,下通小腸。主受納水谷和腐熟水谷,胃為水谷之海,胃氣以通降為順,與脾相表裡,脾胃常合稱為後天之本。胃與脾同居中焦,但胃為燥土屬陽,脾為濕土屬陰。

我們所吃的所有的飲食物都要進入到胃,所以說胃為水谷之海,也說明胃是可受納很多食物,但也不要吃的太多,因胃也有自己承受的極限,如超過胃承受的極限,胃就補撐破了。

飲食物在胃中會儲留一段時間的,在這段時間中,飲食物被胃的熱力腐熟而被初步消化,產生的精華被脾運輸到全身,而未被消化的食糜則進入小腸中。

飲食物進入到胃,在到小腸和大腸最後在排出體外,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條路不能堵,如果堵了,就會產生疾病,比如腹脹,嘔吐或者是疼痛等症狀,因此中醫說胃氣以下降為順。

三,脾胃的重要性脾主運化,主統血,主升清,脾氣宜升則健,胃主腐熟和受納水谷,胃氣以通降為順,脾主運化功能下降,則化生氣血不足,引起氣血虧虛,並造成其它臟腑的氣血不足,而百病叢生,運化水濕功能下降,則水濕彌漫,聚濕成痰,萬病源於濕,引起的疾病太多太多了,比如肥胖病,水腫,高血壓,糖尿病等等。若胃有病變,就會影響胃的受納功能,而出現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症狀。人們都知道我們一天三餐,如果長時間不吃不喝就得死,就從這點可以看出脾胃的重要性了,因此才說脾胃為後天之本。

中醫長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也就是病人只要能吃能喝,病就輕易治,如果不能進飲食了,那就離死不遠了,所以中醫用葯,第一想的就是如何保護脾胃,如何照顧脾胃。

四,脾胃被傷的原因飲食傷脾胃,大量的寒涼飲食,損傷脾胃之陽氣,從而引起脾運功能和胃的腐熟受納功能下降。比如冰啤,鮮奶,冰箱里的食物拿出來直接吃喝,象飲料啊,冰激凌啊等等。

肝氣克脾,肝五行主木,脾五行主土,五行相剋,木克土,所以肝就可以克脾,如生完悶氣之後,胸脅脹滿,不欲飲食。長期服用,西葯,或輸液,西葯都可以損害脾胃,在吃葯前看下說明書,就會明白了,有的小孩子感冒了輸液,感冒好了,卻吃不下食物,或拉稀,或嘔吐等。五,我們應怎麼調理脾胃呢?我們知道了脾胃的喜好,脾氣宜升則健,胃氣通降為順,我們只要幫助脾胃的升降,那樣我們的脾胃就會越來越好,才能更好的斡旋中焦,如何幫助脾胃的升降呢?

生薑,辛溫入脾胃經,可以祛濕,還能溫胃止嘔

山葯,甘平入肺脾腎經,可以補肺脾腎之氣

大棗,甘,入心肝脾經,可以補心脾之血

小米,五穀的粟米就是小米,小米入脾胃,我們這婦女生完孩子坐月子就喝小米粥,可想而知肯定是對脾胃有好處了。

山楂,酸甘溫,入肝脾胃經,消食積;化滯瘀。主飲食積滯

雞內金,甘,入脾胃經,健胃消食,澀精止遺。用於食積不消,

我們可以熬小米粥放入山葯,生薑,大棗,大棗要掰開去核,一起熬粥喝,然後在燉點雞內金,山楂吃。

以上食療方法可以試試,當然以自己口味為宜。

我們還可以脾胃經的穴位按摩,如按摩足三里,豐隆,合谷,中脘,天樞,關元,也可以腹部按摩等等。

我們平時更應多注意,平素飲食不要過於寒涼,多加衣務以保暖。少生氣,多活動,少用對脾胃有損害的葯物,和治療方法。大家一定要記住,病從口入,也就是病是吃出來的,所以要想治病一定要忌口,不然病永遠也好不了。

好了我們就聊這么多吧。歡迎大家來討論。

2、養生為什麼要從養脾胃開始

中醫里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
脾負責統籌人抄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
脾胃不好容易氣血不足,進而影響百到肝,肝開竅於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勞,看不清東西。
脾胃度虛最先影響肺。肺像個「宰相」,專門輔佐心臟這個「君主」。然而,肺氣的盛衰,取決於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問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脾胃虛弱會導致人的腎氣不足,常常表現為耳鳴甚至耳聾。腎的精氣強弱,還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營養滋答養腎臟有關。
所以養生要從養脾胃開始。

3、如何進行中醫脾胃養生

可以進行食療,應用中醫葯膳,中醫認為「葯食同源」,如果:
1.脾胃虛弱,容易腹瀉的,推薦楊梅燒酒,薯蕷(山葯)粥,山葯紅棗copy糕等
2.便秘,推薦槐花豬腸湯,桃仁燉墨魚,松子仁粥,芝麻棗糕等
3.慢性胃炎,可以吃薯蕷粥,豬肚白術粥,鯽zd魚蒓菜羹,蒸鰣魚等,忌辣,忌酒,忌刺激性食物
4.潰瘍,可以吃大麥湯,豬肚白術湯,姜橘椒魚羹,藕米糕,葵菜羹等,忌竹筍,忌煙酒,忌刺激性食物,忌油炸、煎烤、腌制食物

4、中醫辨證脾胃虛弱及怎麼調理

一、脾胃調理五個養生方。
1、要健脾養胃,先養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養生」也是養脾胃。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心情抑鬱、情緒低落時,會茶飯不思,而放鬆的環境和愉快的心情則會使你胃口大開。
研究發現,在胃病患者中約七成跟情緒有關,而胃功能失調者,患抑鬱症等各類情緒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於「情緒」變化常可引發胃腸功能的改變,所以胃被稱為人體情緒變化的「晴雨表」。

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情志傷胃」,古代先賢對於胃病的治療多重「調節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情緒對脾胃具有重要影響,所以要養脾胃,先養心情。
2、五穀飲食,健脾胃。
脾胃者,倉廩之官也,飲食養生從養脾胃開始。
人以水谷為本,胃主受納水谷,所以養脾胃最好的莫過於五穀。《黃帝內經》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就是穀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類等都是作為輔助,發揮補益作用。
養脾胃不僅要多吃五穀糙米,還要注意飲食有節和多樣化,順應四時,各種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鍋巴、番薯、薏苡仁、飯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鯽魚、鱸魚、大棗、蓮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馬鈴薯、芋頭、麵筋、花菜、大白菜、胡蘿卜、薺萊等。
3、多動腳趾,增強脾胃。
同時,脾主四肢,適當的體育鍛煉,就是健脾胃。從中醫學角度出發,經絡系統分布人體四肢,故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促進經氣運行,反作用於人體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強。
一般來說脾胃功能強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較發達,而對女性來說,脾胃健康的人胸部通常比較豐滿,因為胃經的循行路線即經過乳頭,脾胃功能強健,胃經經氣充足,對胸部的發育和豐滿曲線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鍛煉,尤其是腿部,對小腿上的脾經起到很好的緊松刺激作用。研究顯示,多動腳趾可以養脾胃。
4、選擇適當運動,益脾胃。

專家認為,最好選擇和緩、低強度、少量、持續堅持的運動方式,運動後身體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過度勞累為宜。運動後大汗淋漓的項目並不適合,因這種運動方式耗氣傷津,反而會加重氣短乏力的症狀,降低我們的機體免疫功能。
專家建議,易氣短喘息的人首選的運動項目是打太極,因太極動作緩慢、流暢,在運動過程中同時有調息要求,如最常見的『氣沉丹田』要求練習者以意引氣達於腹部,使之不能上浮。實際上這些練習對動則氣喘的人大有裨益。
可以常做一些類似太極、八段錦、五禽戲、扇舞以及各式各樣的養生功等具有中醫養氣功能的運動,此外,像慢跑、廣播體操、踢毽、打撞球、廣場舞、交誼舞等項目也是不錯的選擇。
二、脾胃調理推薦四個按摩法。
1、捏脊。
捏脊療法通常用於小兒,但對成年人一樣有效,適用於消化不良、口臭、胃脹、胃痛、腹瀉、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堅持1周即可見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鬆,然後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膚,沿脊柱自下而上,雙手交替向前捻動。
每捏三下將皮膚提一下,這叫「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不可擰轉;且要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捏脊
2、揉臍。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鍾,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
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發熱為止。胃脹、腹痛的病人可選用,每日2~5次。肚臍兩側旁開2寸為天樞穴,這個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的保健要穴,位於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5、灸法補氣健脾滋腎。
愛喘的人多是由於腎陽虧虛,不能納氣,所以容易出現喘息氣短,呼多吸少的症狀。要想改善動則氣喘的狀況,可以通過灸法、食療等方法助力,以提升運動能力。
艾灸是不少人常用的保健方法,可以用艾灸盒、隨身灸等來灸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定喘穴(第7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厘米)、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脾俞(11胸椎棘突旁開1.5寸)、腎俞(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這些穴位或要定喘順氣的要穴,或為補脾益肺健腎的強壯穴,以艾灸之可振奮陽氣,改善虛勞氣喘的症狀。
三、調理脾胃多吃十種食物。
1、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氣,托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2、紅薯。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紅薯
3、栗子。
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4、山葯。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5、扁豆。
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作用,健脾化濕,清暑和中。宜於脾虛濕盛,食少便稀,暑濕吐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6、紅棗。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7、蜂蜜。
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作用: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宜於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近代用於消化性潰瘍。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食。
8、豇豆。
味甘、性平,歸脾、腎經。作用:健脾,補腎。宜於脾胃虛弱,腹瀉,嘔吐。氣滯證和便秘者忌食。
9、糯米。
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作用,補中益氣,補肺斂汗。宜於脾虛腹瀉,近代用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粘滯難化,食積證、氣滯證、濕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10、粳米。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宜於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嘔吐、泄瀉。

5、養生館調理脾胃有用嗎

中醫講求五臟六腑和諧相處,脾胃是個普遍的問題,養生館到底是不是專業的不說,對身體負責的話,看是什麼地方出現的問題,就其根源,合理用葯或調養,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6、為什麼中醫養生學特別重視調養脾胃

脾胃居中土,是臟腑的中心,與其他臟腑關系很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抄易影響其他臟腑襲,而且根據五行關系,很容易出現相生相剋的疾病傳變現象。因此,中醫養生學十百分重視調養脾胃,平時就應該對脾胃悉心調理,而有疾病時,更強調保護胃氣,通度過飲食調節、葯物調節、精神調節、針灸按摩起居勞逸等調攝,以達到健運脾問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所以,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指出:「胃氣為養生之王……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答胃為先。」

7、中醫養生調理脾胃是用什麼方法啊?我比較相信中醫,有人知道的嗎?

多吃黃色的東西。。 黃色是入脾胃的。。 譬如 黃豆。。
還可以用艾條 熏足三里的 位置 在有就是把鹽放在肚臍上 在放上一片姜 在用艾條熏。。
試試吧。

8、中醫脾胃虛弱怎麼調理

我的症狀也和你差不多呢,從中醫那裡拿幾付中葯吃了就好點,停了就又犯。長期吃葯不是辦法。倒是從飲食上應該多注意,這幾天我天天泡棗茶喝,放點蜂蜜,不吃生冷油炸辛辣的東西,感覺還不錯呢,也可以使用中葯一起調理也會更好,比如腸胃寶茶可以健脾胃,清毒素。脾胃虛弱症:
調理食譜:
大棗生薑湯 :幾枚大紅棗,一兩片薑片,可以加點蜂蜜,每天當茶水喝
紅棗龍眼飲:紅棗、龍眼適量,加水熬煮即可飲用,特別適合貧血、容易感到頭暈的人,(但是龍眼吃多了容易上火)
紅棗秈米粥:大紅棗7枚、秈米50克,共同於清水中以文火久燉至熟爛,加入紅糖10克,熱食。
肚絲湯:牛肚或豬肚洗凈後,用清水煮沸3分鍾後撈起,倒去原湯,再加入干凈清水文火燉煮至七成熟,加入適量鹽、料酒、花椒、小茴香再煮,待熟透後再撈起,晾至不燙手,切絲100克,盛入大碗中,加入鮮姜三片、味精適量,將第二次煮肚的湯倒入肚絲碗中沒滿肚絲,上籠蒸45分鍾即可,熱食。
鰱魚一條去鱗、鰓及腸雜,切片,乾薑6克,食鹽適量,同煮熟食用,有溫補脾胃之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食慾不振等症。
羊肉50克煮熟,加入豆腐200克,生薑15克,適量食鹽調味食用,適用於月經不調、脾胃虛寒。
當歸粥:將紅豆、黑豆與當歸用沙鍋煮1個半小時後,加入紅糖、紅棗小火再煮20分鍾,出鍋後加入熟雞蛋一同食用即可;
當歸大棗羊肉/羊肉/豬心湯:當歸、大棗(去核)、肉、姜、鹽;生肉先焯,熬湯,吃肉喝湯
當歸花生小米粥:當歸、花生仁、小米一起煮粥
忌食:生冷、油炸、海鮮、辛辣
性質寒涼、易損傷脾胃陽氣的食物,如蕎麥、莜麥、綠豆、豆腐、菠菜、空心菜、茄子、、葡萄、黑木耳、金針萊、萵苣、冬瓜、芹菜、莧萊、茭白、黃瓜、苦瓜、西瓜、生番茄、甜瓜、柿子、香蕉、枇杷、梨、桃子、獼猴桃、荸薺、金銀花、薄荷、鴨蛋等。
味厚滋膩,難以消化,易阻礙脾胃運化的食物,如豬肉、鴨肉、甲魚肉、牡蠣肉、蛤蜊、糯米等。
具有利氣消食作用,可損傷正氣、加重虛寒的食物,如山楂、蘿卜、薤白、香菜等。

與中醫 養生 脾胃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