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堂的東西可以祛除濕氣嗎?
啟上閘,肺為水之上源,宣降來肺氣不但能祛表濕還能給濕以出路,如蘇葉、枇杷葉、蘆根;開支河,脾處中焦為升降之樞,五行屬土而濕為土之氣,故健運脾土,渥旋氣機不但能使氣血化生有源亦能交通上下,令龍虎回環,俾脾氣旺,濕自除,如白術、茯苓、半夏;導下源,膀、腎同處下焦,均主水液代謝,助腎氣化,開潔靜府,自能令濕邪從下而走,如滑石、澤源瀉,臨床應脈證合參,隨證而治,然理雖如此,葯味用量,實難把握,濕邪為病,本身病情遷延,而又常兼他邪,很多人治起來都很棘手,這就需要患者與大夫的長期堅持,另外良好生活狀態、合理的作息以及良好的心態也是必不可少的
2、身體內有 濕邪怎麼治
濕邪:脾主運化水濕,當脾胃虛弱時,脾胃都難以完成自身的任務,體內自己產生的濕濁都不能出去,人就會受內在濕邪的困擾了。我的祛濕經驗是,不喝冰水,做點瑜伽,喝點簡禾散就好了。
3、身體有濕邪怎麼辦?
1.避免淋雨涉水、慎居陰暗潮濕之地。這里講的是外濕,即自然及外部環境中如果濕氣較重,應盡量避免,防止感受寒濕邪氣,損耗人體陽氣。
2.飲食宜清淡,多素食,少葷腥之物。脾主管體內水液的正常運輸和轉化,過量進食或者偏好葷腥之物,超過了脾胃的工作限度,一方面會損傷脾胃,影響其正常轉運輸送,從而導致水濕內生、停聚;另一方面,過量的飲食精華物質由於無法全部被利用,很容易沉積於體內,出現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一系列代謝問題,這是一種內生「濕濁」之邪。
3.晚餐宜少,配合食療。常言說的好,「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但現實中我們卻很難做到,早餐隨便對付,中餐馬馬虎虎,晚上猛吃如虎,結果導致飲食容易積滯,舌苔偏厚,口氣較重,這是很明顯的胃腸濕熱證據。針對這種內濕,控制晚餐的量和質非常重要,進食的總量要少,食物種類以清淡為主,讓胃腸得以休整。食療方面可以用薏米赤小豆粥,既是粗糧,便於消化,同時又可葯食兩用,起到清化濕熱的作用。
4.針對濕邪,中葯調治方面應分清寒熱。若舌苔、小便、白帶等偏黃,多為濕熱之邪,應該使用一些清涼的葯物。對於胃腸濕熱,我喜歡用黃連溫膽湯,對於下半身的濕熱,如婦科炎症,我則常用四妙散加減,因勢利導,使濕熱邪氣從小便而出。
4、濕邪怎樣造成的
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編輯
1.濕性重濁:濕邪犯表,則令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揚;若濕滯經絡,流注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若濕流下焦,則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膿血,甚至婦人帶下粘稠腥穢等。
2.濕性粘滯:這一特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濕病症狀多粘膩不爽,如患者表現為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遷延時日,纏綿難愈,如風濕病、濕溫病。
3.濕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粘滯,留滯於臟腑經絡,常常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無能,出現胸脘痞悶,小便短澀,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濕性類水,水性就下,且其質重濁,故濕邪有下趨之勢,易於傷及人體的陰位。
5、中醫眼裡的濕邪是什麼
在中醫裡面有很多大家不了解的知識,濕邪為六淫,都有哪些呢,六淫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由於天氣的影響六淫會越來越嚴重,由於它們的出現會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所以,大家一定要關注天氣的變化,要對得起自己的身體,不要給身體找麻煩。 濕邪是中醫上比較常用的一個詞彙,也是一種疾病。濕邪會引發多種疾病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加強對濕邪的預防。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來了解下濕邪吧。 中醫認為,濕屬陰邪,雖然它會寒氣結合,變成寒濕,也會和熱邪結合,會變成濕熱,但是總的來說,它還是陰性的邪氣。在這個天,我們必須根據情況,隨時分析到底是濕熱還是寒濕,本來應該是濕熱多,但是,我這兩天發現,寒濕的也很多,都是空調吹的。如果是濕熱,那麼舌苔應該是黃膩的,舌質應該是紅的,而寒濕則是舌苔白膩,最重要的是,舌質沒有那麼紅,往往顏色也很淡,是淡白色的。這是區分的方法之一。 關於濕邪的性質,中醫認為,濕邪性質重濁而粘膩,它能阻滯氣的流動,妨礙脾的運化。這在中醫叫「濕邪困脾」,如果是外感濕邪,常見惡寒發熱、雖然出汗但是熱不退、四肢睏倦、關節肌肉疼痛等症狀;如果是濕濁內阻腸胃,常見胸悶不舒、小便不利、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 溫馨提示:濕邪還有這兩種外因,一種是外濕,令一種是內濕,可能大家覺得很陌生,但是確實有這樣的情況,外濕指的是氣候的潮濕,很多人因為這個有了疾病,當然了這種情況多半發生在夏天,所以大家要靈活一下,多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多了解相關的中醫知識,保護身體。
6、濕邪有中醫里如何治療?
建議:濕邪:具有易阻氣機、重濁、黏滯、趨下等特性的邪氣。病因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濕屬陰邪,性質重濁而粘膩,它能陰滯氣的疾動,妨礙脾的運化。如果是外感濕邪,常見惡寒風熱、雖然出汗但不熱不退、四肢睏倦、關節肌肉疼痛等症狀;如果是濕濁內阻腸胃,常見胸悶不舒、小便不利、編輯本段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狀。分類:1.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所致。長夏濕氣最盛,故多濕病。2.內濕是疾病病理變化的產物,多由嗜酒成癖或過食生冷,以致脾陽失運,濕自內生。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濕性重濁:濕邪犯表,則令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揚;若濕滯經絡,流注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若濕流下焦,則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膿血,甚至婦人帶下粘稠腥穢等。2.濕性粘滯:這一特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濕病症狀多粘膩不爽,如患者表現為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遷延時日,纏綿難愈,如風濕病、濕溫病。3.濕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粘滯,留滯於臟腑經絡,常常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無能,出現胸脘痞悶,小便短澀,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濕邪致病往往兼有其它邪氣。1.濕熱:表現為關節疼痛,局部發熱紅腫,得冷則舒。治療當清熱宣痹、利濕通絡。葯用石膏60克包煎),知母15克,黃柏20克,銀花藤30克,連翹20克,漢防己20克,苡仁30克,滑石30克包煎)。2.寒濕:表現為肢體關節沉著冷痛,遇寒易發。治療當溫經散寒、除濕止痛。葯用制附子15克,細辛10克,乾薑15克,桂枝15克,羌活15克,獨活15克,蒼術20克,川芎15克。3.風濕:表現為關節遊走性疼痛。治當祛風除濕止痛:羌活15克,獨活15克,秦艽20克,防風20克,川芎15克,全蟲6克,蜈蚣2條,威靈仙20克。
7、中醫上說的濕邪指的是什麼?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又稱濕邪,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
8、身體濕邪,如何除濕?
一、勤運動。 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二、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三、避環境的濕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
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
4、水分攝取要適量。
9、濕邪的嚴重性 體內濕氣重有何表現 怎樣去除
濕氣重主要是長期吃肉或潮濕環境導致,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濕的,脾受到傷害,水濕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所以不能說祛濕能最快,只能通過慢慢調理,建議:
喝九秋居茯益粉,網購就可以很方便,含薏仁、赤小豆、茯苓、薏米《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芡實: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之功效,喝兩個星期以後會慢慢有明顯改良。
要多排汗,運動有助排汗祛濕,還具有排毒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可用艾草,點燃後在關元穴烤即可,每個星期兩次,熏兩個月效果會出現。
以上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方法。
10、中醫里講的體內有濕邪有哪些表現 ,怎麼治理哦?
中醫里講的體內有濕邪的表現為:
傷濕,則頭脹而痛,胸前作悶,口不作渴,身重而痛,發熱體倦,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濡或緩。冒濕,則首如裹,遍體不舒,四肢懈怠,脈來濡弱,濕傷關節,則關節酸痛重著,屈伸不利。
1、中葯調理
2、薏米+紅豆 煮湯喝
補充:
濕邪,是指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等特性的外邪。多發病於長夏季節。
(1)濕性重濁:重,即沉重或重著。指感受濕邪,常可見頭重如裹,周身困沉,四肢酸懶沉重等症。濕邪留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礙,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之「濕痹」或「著痹」。濁,即穢濁,多指分泌物穢濁不清,即感受濕邪,可見面垢眵多,大便溏瀉,下痢黏液膿血,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疹浸淫流水等症。
(2)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滯臟腑經絡,阻遏氣機,升降失常,常可見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濕留體內,常先困脾,致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則可見腹瀉,尿少,水腫,腹水等症。
(3)濕性黏滯:一是濕邪為病,其症多黏滯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滯膩而不通暢;二是濕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或反復發作,如濕痹、濕疹、濕溫等。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如水腫多以下肢明顯;濕邪下注,則可致淋濁、帶下、泄痢等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