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參考文獻 養生

參考文獻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8 15:23:58

1、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參考文獻人是誰

1、從《攝生月令》看道教的順時養生理論
【作者copy中文名】 宋野草;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哲學系;
【文獻出處】 中國宗教, china religion, 編輯部郵箱 2010年 09期
2、四季、養生與企業理財
【作者中文名】 王化成;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zd學;
【文獻出處】 財務與會計, finance

2、十二時辰養生法的參考文獻

養生不分什麼時辰、
【老中醫順口溜】若要皮膚好,粥里放紅棗百。若要不失眠,粥里添白蓮。腰酸腎氣虛,煮粥放板栗。心虛氣不足,粥加桂圓度肉。頭昏多汗症,粥里加薏仁。潤肺又止咳,粥里加百合專。消暑解熱毒,常飲綠豆粥。烏發又補腎,粥加核桃仁。若要降血壓,煮粥屬加荷葉。健脾助消化,煮粥添山楂。夢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黃。

3、膳食營養健康的有關參考文獻

[1] 王維群.營養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國復營養學會.平衡制膳食寶塔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輕百工業出版社,2000..
[3] 中國度營養學會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8..
[4]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4、生物養生學方面的論文。

研究中醫養生學,如果與西醫的個體保健醫學相比,首先引起我們注意的就是它的超穩定性,一個在《老子》、《內經》等古籍中已基本構成的體系竟沿用了兩千多年而無重大的改變和發展,而在這兩千多年中我們跨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數種社會形態。更讓我們奇怪的是,當代中醫養生文獻對這種現象沒有引起絲毫的關注和討論,似乎社會變化對中醫養生學不產生任何影響,或者說,中醫養生學對一切社會通用。
如果我們認為社會環境對醫學的發展至關重要的話,那麼無需過分尋找根據,我們就可以肯定上述影響必然存在,而且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更為顯著。《養心要語》的養生觀點是:"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在營養匱乏的古代,胖是健康和幸福的象徵,而在今天,人們卻為如何減肥而發愁。因此,研究現代社會對古老的中醫養生學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中醫養生學如何適應這種影響而發展,肯定是必要和非常有用的,對中醫養生學研究來說,它應該是以後一段時期的中心任務。本文的內容,正是作者對這一主題的初步探索。 一、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諸因素的變化 從醫學革命角度來說,現代社會是指處於第二次衛生革命階段的社會。在我國,第一次衛生革命雖未徹底完成,但從總體情況、從城市、從農村的長遠趨勢來看,完全可以說已進入第二次醫學革命時期。
從中醫養生學產生的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與人體養生保健有關的諸因素有如下變化:
1.病因和病種:病因:從生物、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病種:從貧困病(傳染病、寄生蟲病)─→文明病(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慢性退行性病變、肥胖病、糖尿病、消化性潰瘍等)。
我國城鄉的前三種死因(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已與發達國家相同,而這三種死因與生活方式的相關性分別為47.6%,43.2%,45.2%。
2.心理狀態:從弛緩─→緊張。與古代社會相比,現代社會的腦力勞動增多、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性加強、信息量變大、生活和交通空間擁擠,人際關系復雜,這些都是造成現代人心理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的根源。
3.體力活動:從多─→少。隨著工業革命、城市化、信息革命的發展,人們在生產、辦公、交通中的繁重體力勞動被代之以"按鈕式工作",過著一種"慣於久坐的生活"。
4.營養:從不足─→過剩。加上體力勞動減少造成的營養消耗減少,使肥胖症、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維生素過多症等有關疾病明顯增多。
5.健康要求:從無病、長壽(生物學觀點─→"不僅沒有軀體的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WHO 定義)這是"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的結果。
6.養生保健對象:從老年人為主─→老年、中青年並重。因為中青年在現代社會的作用和地位提高、現代生活方式在中青年人身上最為突出、心身疾病年齡前移、同時老齡社會已成普遍現象。
7.慾望觀:從禁慾─→享樂。對物慾、肉慾、情慾、精神慾望等的追求和享受已不再被看成是罪惡,而認為是應該的。與健康有特殊關系的煙、灑、毒品嗜好也泛濫成災。
8.自然觀:從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現代社會對大自然的改造成績,一方面給人類創造了不受自然因素干擾的良好生活環境。另一方面由於這種改造過於快和激烈,人類難於很快適應而影響健康,如電視病、空調病、電腦病、噪音和電磁危害、高樓恐懼症、星期一綜合征、辦公室綜合征等。 二、社會變化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 從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諸因素的變化,使中醫養生學的地位發生重要改變,在認識這種改變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方針,可使中醫養生學避開劣勢,發揮優勢,以固有的特點在現代社會的個人保健中產生更大的作用。
1.病因病種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是有利的。中醫養生方法有如下各類:調適四時、起居有常、慎七情、節欲、動功、靜功、葯物養生、食品養生、玩物養生。顯然,這些方法都屬於生活方式范疇,恰好針對了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現代疾病。實際上,中醫養生方法對古代社會的主要病種(傳染病、寄生蟲病)反而作用不大,因為它們主要是由環境,生物因素引起,必須以公共衛生來預防。
中醫養生學必須:第一,發揚優勢,致力於研究現代行為,如:看電視、狹小居住空間、求職、求學、辦公室、競爭、出差、旅遊等等。第二,改變不適應現代生活的行為養生法,如《內經》:"春三月……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現代發式和居住空間都不適於此。第三,研究中醫養生法對現代疾病的作用。
2.心理狀態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是有利不利並存的。中醫養生學主張精神應該弛緩,《道德經》:"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系字底)儡兮,若無所歸"。《內經》:"喜怒不節則傷臟"。一方面,這種養生法能對現代心理起調節平衡作用;另一方面,這種養生法在中醫養生體系中是與生活態度聯為一體的,這在現代社會中又行不通。
所以,第一,作為一種技術,中醫養生學應對精神弛緩方法加以完善和擴大運用,如對運動員施以靜功,使其加快恢復;在工廠中設精神鬆弛室,平衡工人的神經張力。第二,作為一種生活態度,中醫養生學不應對此加以提倡。
3.體力活動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是不利的。因為一般的中醫養生體育方法都是低運動量的,如五禽戲、易筋經、氣功、太極拳等,運動量大的武術則不列入中醫養生學范疇,所以難以預防由運動量過少帶來的現代疾病。
在不影響其它特色的情況下,可盡量加大中醫養生體育的運動量。
4.營養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也有和有利不利兩方面。中醫養生學是主張抑制食慾的,《飲食箴》:"人身之貴,父母遺體,以口傷身,滔滔皆是,……因縱口味,五味之過,疾病蜂起。"《孫真人枕上記》:"侵晨一碗粥,晚飯莫教足。"第一,這種觀點方法對減少現代人的食量有正面作用。但第二,這種觀點方法以犧牲人的飲食享受為代價,難以為現代人所接受。第三,它的典型表現--素食對健康弊大於利。第四,中醫養生方法運動量的不足又加劇了營養相對過剩。
必須尋找既能滿足人的飲食享受而又減少營養攝入的飲食方法,同時加強中醫養生體育的運動量。
5.健康要求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不利。中醫只強調心理平衡、忍讓、無欲的消極一面,不提倡積極的心理,而且強調"出世",把世俗之事看成妨礙健康的一大根源,《莊子》:"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內經》:"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
中醫養生學應提高自己的健康標准,把社會中的人和人在社會中的活動作為研究對象,並把消極的心理狀態看成健康心理狀態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
6.養生保健對象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有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中醫養生學的主要對象是老人,這從中醫養生方法的保守心理、慢節奏、低活動量上可看出來,專門的壽老論述在其體系中佔有一半以上篇幅,對養生好壞的最主要標準是看其是否長壽,是否出現衰老徵象。《內經》:"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又說,養生最好的真人,"壽敝天地,無有終時。"其次至人,也"益其壽命而強者。"其次聖人,"亦可以百數。"其次賢人,"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這在社會老齡化的今天是極為有用的,但對中青年養生就不甚適合。
中醫養生學應結合現代老年人的特點如年齡更大,退行性病變多,子孫少,單獨生活多,渴望參與社會等進一步完善老年養生方法。同時加強對中青年養生方法的研究。
7.慾望觀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有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中醫養生學是全面禁慾的。《內經》:"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所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這雖對現代人的某些過度縱欲有規勸作用,但以犧牲慾望享受代價來求得健康,難以為現代人所接受。其次,過度的禁慾實際上有礙健康。
中醫養生學應該:第一,把禁慾看成是享樂的必要補充,而不是全部。第二,尋找有益享樂來代替不良縱欲。第三,研究對特殊不良嗜好如煙、毒、灑的戒除方法。
8.自然觀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有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中醫養生學主張順應自然。《道德經》:"人道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呂氏春秋》:"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地也。"這種方法能為人類在自然環境急劇受到改變,難以迅速適應的情況下,提供心、身的平衡。但同時,改造自然對人類健康利多於弊,它是必然的進程,而須應自然只起補充、調節作用。
中醫養生學應研究各種適應不良病症,用順應自然方法加以預防;同時,改變"自然"一詞的含義,對新的自然──人造環境進行研究。並摒棄那些由於環境改變而變得不切實際的順應自然養生法。
如果要對中醫養生學的特徵做出概括的話,消極和封閉是恰如其分的詞彙。古代社會文化也是消極、封閉的,現代社會文化則是積極、開放的。這樣,中醫養生學與古代社會文化、古代健康要求是同一的,是相互相成的關系,養生方法、觀念可用於做人、學問、政治之中。而中醫養生學與現代社會文化、現代健康要求是互補的,是相反相成的關系,養生方法、觀念不能用於生活、學習、工作之中,在保健中也不佔主導地位,只是起平衡作用。這就是中醫養生學在現代社會中總的地位。
中醫養生學要在現代社會中適應新的地位,主要是靠發揮固有優勢,而不是靠變缺陷為新的優勢。這是因為能夠克服中醫養生學缺陷的新養生學──西醫的個人保健學已在迅猛發展。這種情況下,中醫養生學只能追求與西醫個人保健學的互補而不應追求自身完備。本文的主題是,中醫養生學"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是應該改變,我們研究的對象應該是社會現實而不是古籍,在這里,只出世不入世的養生觀點是不適用的。至於具體的觀點,本文只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參考文獻 【1】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 開拓健康之路(上卷) 1987
【2】林乾良等 養生壽老集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 還有一些參考的http://www.docin.com/p-11096969.html

5、關於護膚的參考文獻

你可以在百分百美容網上面看,裡面肯定有你有興趣的東西,比我幫你找好得多哦,去找找吧,還有你可以在網上搜一些美容知識的書籍,上面有的哦

6、求關於 養生 的文章,字數盡量多,越多越好

冬季養生,中醫名詞。中醫認為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冬令進補以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期間最為適宜。冬季養生主要指通過飲食、睡眠、運動、葯物等手段,達到保養精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精神調養冬季養生要領 :重在防寒健腎 燉補養生展開
冬季,是指我國農歷10、11、12 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 個節氣。冬季,天寒地冷,萬物凋零,一派蕭條零落的景象,對此,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防寒保暖。冬季養生僅防寒保暖就可以了嗎?冬季養生應特別注意什麼?如何過一個健康溫暖的冬季?下面圍繞這幾個問題來探討一下冬季養生。
養生特點
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而使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中風、腦出血、心肌梗死等,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劇上升。所以冬季養生要注意防寒。
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里,皮膚緻密,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而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易導致腎炎、遺尿、尿失禁、水腫等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要注意腎的養護。
養生方法
冬季養生的重要原則是「養腎防寒」。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腎氣旺,生命力強,機體才能適應嚴冬的變化。而保證腎氣旺的關鍵就是防止嚴寒氣候的侵襲。
飲食調養
原則
冬季飲食應遵循「秋冬養陰」、「養腎防寒」、「元憂平陽」的原則,飲食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
[養腎為先]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准備 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溫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松軟。
[增苦少咸]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起居調攝
[睡眠調節]
冬季作息時間應「早睡晚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之後。因為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而遲起可養人體陰氣。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嚴寒,求其溫暖。睡覺時不要貪暖而蒙頭睡。被窩里的空氣不流通,氧氣會越來越少,時間一長,空氣變得混濁不堪。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睡覺,就會感到胸悶、惡心或從睡夢中驚醒、出虛汗,第二天會感到疲勞。
[冬保三暖]
頭暖
頭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會收縮,頭部肌肉會緊張,易引起頭痛、感冒,甚至會造成胃腸不適等。

背暖
寒冷的刺激可通過背部的穴位影響局部肌肉或傳入內臟,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涼還可通過頸椎腰椎影響上下肢肌肉及關節、內臟,促發各種不適。
腳暖
一旦腳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慢,抵抗力下降。後果是病毒、細菌乘虛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

冬季氣溫與人體溫度相差很大,因此不舒適感較其他季節更加顯著。尤其是對於老年人和體質較弱的人,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不僅影響著健康,還給出行帶來了潛在的危險。一個理想的環境對防寒、養生是十分必要的。
[溫度濕度要適宜]
冬天,外界寒冷,室內外溫差較大,室內一般保持16℃~20℃較適合,以18℃為最理想。若室溫過高,會令人感到悶熱或乾熱而頭昏腦脹,萎靡不振。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口乾舌燥、眼睛干澀,久而久之,會打破人體的生理平衡,造成疾病。尤其是在北方,室溫過高特別容易引起外感風寒。而室內溫度過低,則會大大消耗人體的熱能,令人感到寒冷;身體虛弱者會引起寒顫;胃腸虛弱者會引起腹脹、胃腸痛,甚至引起關節炎病等。
至於室內的濕度,也要適宜,一般以30%~70%為宜。室內濕度過高,人體散熱就比較困難,令人憋悶難耐,時間長會引起濕度症、關節炎病等。室內濕度過低,空氣乾燥,人就會感到口乾舌燥,呼吸道干澀難受。同時,冬季,依然應保持勤開窗的習慣,保持空氣流通,避免有害病菌在室內的停留。
[汗蒸,瑜伽,桑拿]
隨著生活水平日益的提高,現代人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如何養生逐漸成為人們口中常討論的話題。但是冬天溫度較低,體內有害物質很難排出體外,再加之身上穿著厚重的衣服,使人更加不想運動。以下幾種時下新興的也是最流行的冬季養生.
汗蒸館人是通過超強遠紅外線、生物光波的作用,能讓人體的細胞產生共振,加速血液循環,從形態上是一種靜態運動,通過其對人體組織的作用,調節人體生理功能,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使人體不只是在簡單的排汗而是排除體內有害物質,達到保健身體、美膚養顏目的。如果汗蒸40分鍾相當於慢跑20里。一般加熱溫度為42至44度左右。
高溫瑜伽是通過身體的運動達到比較理想的養生保健效果。加熱溫度一般為34—42度。通過模擬動物的各種、如眼鏡蛇、貓、鱷魚、駱駝、鷲鳥、蝗蟲等姿勢以及一系列的拉、扭、彎等動作,使身體上一直以來沒有活動到的位置得到拉伸、扭動和按摩,使健康情況得以改善。
桑拿通過水的加熱變成水蒸氣,水蒸氣接觸人體皮膚,使皮膚溫度升高,從而達到加速汗液排出的保健效果,一般情況下需加熱到60度左右。

運動鍛煉

冬天,因為氣候寒冷,許多人不願意參加體育運動。但正如俗話所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這些都說明,冬季堅持體育鍛煉,非常有益於身體健康。
[耐寒鍛煉]
耐寒鍛煉有益於人,對人體的心血管、呼吸、消化、運動、內分泌系統都有幫助,從而能減少冠心病、腦血管意外、感冒、咳嗽、關節炎、肥胖病等的發生。同時耐寒能使人長壽,對於年輕人來說,耐寒還可以鍛煉人的堅強意志和頑強精神,尤應提倡。
人的耐寒能力雖然是有一定限度的,體質不同的人對寒冷刺激的反應也是有差別的,但通過鍛煉可以提高機體對寒冷的耐受性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何邁開耐寒鍛煉的第一步?這個問題等寒冷到來之後再考慮就已經晚了。因為氣溫的變化是逐漸由高到低的,人們的鍛煉也必須採取逐步使機體適應寒冷的辦法。如果一個人能堅持從熱天到冷天每天清晨不間斷地到野外走一走,深沉地去呼吸一下室外的新鮮空氣,那他的耐寒能力也是會逐漸提高的。如果再隨著氣溫降低加上活動量逐步升級的其他形式的體育鍛煉,如跑步、打球、登山等,人們就會雖在冷處不覺冷了。古人總結出的「秋涼」方法,實質上是對機體耐寒能力適應性的鍛煉。
[冬泳]
冬泳是一項集防病、治病、健身、抗衰為一體的運動項目,它能顯著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冬泳時,冷水的刺激可使人體血管不斷收張,從而鍛煉了血管的彈性,起到了防止和延緩動脈硬化發生與發展的作用,對預防並緩解中老年人高黏滯血症效果明顯。冬泳的冷刺激還可以調整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平衡,有利於人體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
當然,參加冬泳的人,必須具有冷水鍛煉的基礎,身體對冷刺激有一定的適應能力,才可開始冬泳。冬泳前必須做充分的准備活動,待身體發熱後方可下水。初練時,下水時間不宜過長,每次游10米即可,在此基礎上逐步增加。冬泳時間的長短,要依天氣和個人情況而定,不可強求一致。
人體受冷水刺激後皮膚顏色不斷改變:蒼白色,淺紅色,紫紅色。而紫紅色是冬泳的危險信號,此時,冬泳要立即停止。出水後馬上用干毛巾擦乾,直至皮膚發紅為止。穿好衣服,再做整理活動,等身體感到溫暖、舒適後結束。
冬泳還應注意,最多每天1次或隔日1 次,否則體力消耗太大,反而有害;必須持之以恆,如果間隔時間過長,以前鍛煉中身體產生的適應能力就會降低;飽食後、飢餓時、疲乏後,不宜進行冬泳;冬泳後,不要飲酒取暖。
[跳繩]
冬天,當您不願到室外進行鍛煉時,不妨在家裡跳跳繩,這項活動簡單易行,但健身效果極佳。 跳繩時可以顯著改善雙腳的控制能力和協調能力。雙手轉動繩子時,還可鍛煉肩關節和腕關節。隨著跳動的節律,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得到鍛煉。此外,跳繩還是一項有效減肥的運動。對於孩子們來說,雪地跳繩則有著更多的樂趣。
[運動禁忌]
冬季從事體育鍛煉對增進健康是頗有益處的。但是,如果不注意體育衛生,反會給人體帶來損害。因此,冬季運動必須注意體育衛生。冬季易患感冒,患感冒或發燒時,千萬不要從事劇烈運動。否則,會加重病情,甚至誘發心肌梗死或心肌炎。
運動前不要忘記做准備活動。因為在寒冷條件下,人體的肌肉僵硬,關節的靈活性差,易發生肌肉拉傷或關節挫傷。
運動強度要安排得當,特別是跑步的速度要由慢到快地逐漸增加,運動量的大小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尤其是年老體弱多病者和少年兒童,運動強度一定不要過大。
運動時最好不要用口呼吸,而用鼻子。因為經過鼻子過濾後的冷空氣,既清潔、濕潤,又不過冷,這樣對呼吸系統能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葯物養生

俗話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季,人體陽氣內藏、陰精固守,是機體能量的蓄積階段,對於身體虛弱的人是進補的好季節。

冬季,是體虛之人進補的好季節,但「虛」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進補時要因人而異,因體質而異。

人的一生需經歷不同的發育和生理變化階段。各個階段人體內臟腑的氣血陰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各年齡階段人的生活習慣和學習、工作的情況也各不相同, 因此,應該根據這些變化來補益身體。

小兒內臟嬌嫩、易虛易實,飲食又往往不知節制,以致損傷脾胃,其在冬令的補益,當以健脾胃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棗、薏仁等。而青年學生日夜讀書,往往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腎虛,其在冬令的補益可選用蓮子、首烏等。不少中年人身負重任,不注意休息,而導致氣血耗傷,故冬令補益以養氣血為主,可食龍眼肉、黃芪、當歸等。老年人身體虛弱,再加上身患多種疾病,故老年人冬令必須進補。老年人無病時,可選用杜仲、首烏等。若有病,則必須辨證進補。

進補是為了調節身體的各種機能,使身體更健康,但如果進補過偏,則補而成害,使機體又一次遭遇損傷。例如,雖為陰虛,但一味大劑養陰而不注意適度,補陰太過,反而遏傷陽氣,致使人體陰寒凝重,出現陰盛陽衰之氣。所以進補要補宜適度,適可而止。
疾病預防

寒冷是冬季疾病發作的重要因素。人體受過冷刺激後,會嚴重損傷人體的熱平衡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等,從而導致多種疾病。所以,寒冷的冬季,人們必須高度重視疾病預防。

重在防寒健腎

季節的變更常常在我們無意識的時候發生了,當我們在上周日的午後躺在床上懶洋洋地感嘆著天氣轉暖的時候,其實冬天已經悄悄地降臨了。過了立冬之後的幾天,就要全面大降溫。那麼在天氣轉冷的時候,我們要先做好防寒的措施,才能保護好自己重要的身體。
冬季的主氣為寒,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陰邪傷陽後,人體陽氣虛弱,生理機能受到抑制,就會產生一派寒象。常見情況有惡寒、脘腹冷痛等。冬季對應的臟器是腎臟,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它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就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因此,冬季養生重點是「養腎防寒」。
燉補養生
冬季飲食切忌黏硬、生冷,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人體陽氣受損,飲食調養應以「補」為主。補法中以燉補為佳,燉補製作時間長,有利於營養消化吸收,而且還可以適當加入葯材,以增強療效。燉補時可根據個人體質選用一些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
羊肉:冬天吃羊肉非常合適,因為羊肉性溫,能給人體帶來熱量。中醫說它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之妙品,是一種良好的滋補強壯食物。
鵝肉:自古以來流傳著「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常食鵝湯、鵝肉,可以防治咳嗽,還能補益五臟。

鴨肉:冬天除吃一些能補陽的食物外,還要注意養陰,鴨肉營養豐富,是滋補妙品,尤適於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特別是低燒、虛弱、食少、便秘和水腫的人,食鴨肉最有益。

【排骨湯抗衰老】 排骨除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外,還含有大量磷酸鈣、骨膠原、骨粘蛋白等,可為幼兒和老人提供鈣質。骨湯中的特殊養分以及膠原蛋白可促進微循環,尤其是50-59歲的人,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骨頭湯可強壯骨骼,減少身體老化速度。在排骨湯中加入冬瓜、海帶或者蓮藕,還能起到清熱、補氣的作用。體虛力乏,腰酸腿疼的人尤其適合。

7、求五篇有關四季養生的參考文獻,標明作者,論文題目,刊物名稱,日期,謝謝

1、從《攝生月令》看道教的順時養生理論
【作者中文名】 宋野草;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哲學系;
【文獻出處】 中國宗教, China Religion, 編輯部郵箱 2010年 09期
2、四季、養生與企業理財
【作者中文名】 王化成;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文獻出處】 財務與會計, Finance & Accounting, 編輯部郵箱 2009年 04期
3、四季養生歌
【作者中文名】 梅雨霖;
【文獻出處】 中國道教, China Taoism, 編輯部郵箱 2002年 02期
4、由攝生到衛生之經——論老莊的養生思想
【英文篇名】 From Preserving One′s Life to Health Principles: On Maintenance of Life in Laozi and Zhuangzi
【作者中文名】 付粉鴿;
【作者英文名】 FU Fen-ge(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文獻出處】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編輯部郵箱 2011年 02期

5、《詩經》中的飲食與養生文化考究
【作者中文名】 閆茂華; 宋喜貴; 陸長梅;
【作者單位】 連雲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陝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文獻出處】 農業考古,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編輯部郵箱 2011年 01期

與參考文獻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