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武術世界 養生

武術世界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8 15:19:55

1、武術是如何陶冶人性情的

武術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由中華民族無數武林高手一代又一代的發展流傳下來,凝結了千百萬人民的心血,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積淀著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擊、健身、欣賞、娛樂、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價值表現體系。千百年來,我國人民群眾一直把武術作為鍛煉筋骨、陶冶性情、磨練意志、增強體質、祛病延年、防身抗暴、抵禦外敵、振興中華、振奮民族精神的一種實用手段。
武術的魂是鮮明的,豐潤的。它在和平年代,是養生儒雅的;而在風雨年代,它又是奮起抗爭的。中國人民在一次又一次地抗爭中,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中華武術的身影。
拳諺雲:「敦厚功易深,德薄藝難成。」崇高武德是我國武術界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練武之目的,當以修德養性為宗旨,以自衛為信條。提倡健全國民之身體,培養雄偉俠烈之風氣,養成勇敢、奮斗、團結之精神。以德為心,以禮為行。切不可好勇鬥狠,以交流切磋為借口而進行報復、恃強凌弱。練武之人須端正練武思想,拳以德立,德以藝先,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謙虛謹慎,尊老愛友,尊師重道,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武術能陶冶人的情操。中國人歷來具有俠義精神,也崇尚俠義,無疑,這是中華武術的貢獻。在中國眾多的武俠小說裡面,俠義是主人公不可或缺的品質,仙風道骨是練武之人最嚮往的模樣,濟世救人,扶弱濟貧是多少俠義之人所推崇的境界。
武術是養生之學。通過進行武術活動的鍛煉,慢性疾病無形中消失了。這也是一種醫療治病的手段。中國的太極拳就因為其強身健體,修心治病的功用被西方人稱為「東方文化的瑰寶」。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它源於中國,屬於世界。傳承了中華武術魂的中國人,把「中國功夫」這一具有豐富精神內涵的創舉,帶到國際舞台上,演繹了一幕又一幕的精彩,中華武術必然在全世界大放異彩。

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迷上了中華武術,在許多外國人的眼中武術就是中國()的

武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其產生於數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經歷了幾次興衰,不斷完善,不斷發展壯大。它是東方文化寶庫的瑰寶,是炎黃子孫對人類文化的傑出貢獻。中華武術其源也遠,其流也長。

一、武術的產生和發展
早在數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斗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予,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斗的武器。社會的戰爭實踐向人們提出了軍事技能的要求。於是人們不斷地總結從戰爭實踐中獲得的攻防技能和經驗。並代代相傳。這一時期,出現了最早的武術家——蚩尤,蚩尤此時發明出多種兵器,其中一部分經演化傳承至今。
進入階級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兵器的改進,武術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商周時期,由於青銅業的發展,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還有了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據《史記》記載,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紂王都是徒手生擒猛獸的技術能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武術的格鬥技能在軍隊和民間得到重視和迅速發展。這時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使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質量精良,長短形態多樣,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已非常普遍並很講究攻防技巧,拳術打法也出現了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早在 2000 多年前,我國就已有較為成熟的技擊理論記載,並提出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見解。「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可以看出,當時的武術已由過去單純的攻防動作逐步發展成可以單獨演練的套路形式。
漢代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在宮廷的酒宴中常出現劍舞、刀舞、雙戟舞等單人的、對練的或集體舞練的套路運動。徒手的拳術表演和比賽也深受統治者重視。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漢哀帝就是一個「卞戲」迷,說他「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漢代還通過「試棄」(拳技的考試)選拔武職人員。漢代拳術除了「防身殺敵」「以立攻守之勝」的實用之術外,還出現了觀賞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還有「六禽戲」「五禽戲」等。這些均可視為早期的象形拳本。這一時期的武術著述也明顯增多。僅《漢書·藝文志》就收錄《劍道》 38 篇,《手博》6 篇,這都是論述「攻守之道」的專著。
隋唐時期,武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唐朝推行「武舉制」,以考試的辦法選拔武藝出眾人才,這從政策上促進了民間和官方的練武活動。在隋末就以武功聞名於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間(618 一 626 年),因助李世民鏟平隋末割據勢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聲名大震,官府許其自立營盤、演練僧兵。僧徒一度達 2000 餘人,練武之風日盛。
兩宋時期,內憂外患,戰火頻仍,廣大人民常結社習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較大的民間習武組織。「十八般武藝」一詞也出現於宋代的典籍之中。據宋華岳《翠微北征錄》載:「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此文原意強調弓箭在征戰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當時的兵器遠不止 18 種。宋代武術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從幾部古代小說中窺見一斑,如《說岳全傳》《楊家將》《水滸傳》等,都描寫了眾多武藝高強功夫獨到的男將女傑。
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蒙古統治者限制民間習武,不少武術家隱姓埋名,習武組織也轉為秘密性的民間組織,使武術發展受到極大的抑制。明代是我國武術全面大發展的時代。明太祖先元璋主張「武官習禮儀,文人學騎射」。這樣,明代不但拳法眾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豐富多彩,開始有勢有法,有拳譜歌訣。由於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風,使武術家著書立說達到鼎盛,而且圖文並茂,保留了珍貴的武學遺產,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據統計,重要的專著有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唐順之的《武編》、何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志》等。
清朝統治時期由於滿清貴族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度限制練武,所以清代的武術活動不如明代。但由於武術在民間已有廣泛群眾基礎,加之當時存在許多反清復明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之風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於世。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迷蹤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徵著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長短的不足。
民國時期,由於社會的發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術的健身作用更為明確,它更主要是以體育運動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不僅定期舉行武術匯報表演,還在高等師范院校及體育學院開設武術專業,並組織專業人員在繼承傳統拳術的基礎上,廣收眾家之長,整理出簡化太極拳、中組長拳、初級長拳以及器械套路。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術運動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城鄉,群眾性的武術運動都廣泛推廣。特別是近幾年來,武術套路在技術風格上、結構布局上、質量和難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還出現了集體比賽的項目,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新成果。

中華武術與中國文化
武術與中國哲學:中國古代哲學以《易經》的「陰陽八卦」、《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學說」為核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具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性、博大的系統性、鮮明的主體性。它既是對其它意識形態的歸納和總結,也對其它社會章識形態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武術,在其產生、發展和完善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學思想中通變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發展變化思想的左右。歷史上許多武術家都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古代的哲學思想來分析解釋自己演練的拳法,並能融會貫通地創造出不同風格的拳種。明末出現的所謂「內家拳」,以及後來的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種對拳理的解釋,都與古代哲學思想密切相連,含有豐富的哲理性。中國武術作為人類自身完善的一種手段,它是與華夏種族精神完善的手段——哲學一道建築起中國文化大廈的。作為精神最高產物的哲學,對於人類其任何肉體的和精神的完善手段都起著指導作用,並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武術與中國宗教:中國的宗教嚴格說來是一個復合體,是各種文化觀念、倫理觀念、社會觀念的綜合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宗教在武術的發展過程中同樣發生過一定的作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武術與宗教有者不解之緣。我國最古老的拳種之一的少林派拳術就與佛門發生過密切的關系。「內家拳」的產生與發展,同道教的神仙方術理論及其在「養生術」方面的嘗試有著很大的關系。而後來的「太極拳」、「八卦掌」等以柔為主的拳種,則是把拳術動作與道家的「導引」、「吐納」相結合創造出來的。還有,在倫理理念上習武者所奉的「尊師重道.孝悌為先」、「十戒」、「五不傳」等等則直接反映了儒教《三綱》、《五常》的思想。
武術與中醫:武術與傳統醫學同屬人體文化的范疇,它們有著共同的哲學方法論基礎,並在同一文化領域內相互融合、滲透,又共同豐富、發展。傳統醫學是在唯物主義元氣論的哲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根本特點與優點就是它的整體綜合觀與陰陽辨證觀,並進而提出「精、氣、神」為人體「三寶」的觀點,認為三者一體,互相依存。武術則將傳統醫學的這些理論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之中,逐漸形成了形神合一、內外兼修。內養性情、外練筋骨的養身思想和健身之道。另外,武術與傳統醫學的骨傷科也具有血肉相連的關系。不僅中醫的理論指導著武術的養生與技擊,如傳統醫學中的點穴、拿脈、解骨及救治偏差術等直接用於自衛與技擊中,而且武術的某些功法也豐富了中醫傷科的治療技法,如中醫傷科的「一指禪推拿」、「拍打療法」等。武術與中醫的結合,不僅創造了獨特的中國養生、功夫按摩、武術傷科、傷科針灸、運動醫葯、練功療法、救治偏差、特種功夫等八大技術成果以及一大批有關的學術著述,而且這種歷史結合必然有力地促進二者在今後的共同發展,成為走向世界、造福人類的主題曲。

三、 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
我國武術最早是傳到日本和東南亞一帶。據記載,明代拳師陳元資東渡日本,傳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礎。至於日本的空手道、合氣道,朝鮮的跆拳道,泰國的遢邏拳,菲律賓的棍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武術的影響。中國作為武術的發源地,近幾年曾派人先後到五大洲 60 多個國家進行武術表演和交流,不僅宣傳了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同時也增進了國際友誼。目前中國武術已風靡了歐美及其他地區。美國已成立了「全美中國武術協會」,芝加哥、紐約、舊金山等城市還成立了「少林功夫學校」。在國際上,武術熱正方興未艾。「功夫」「少林」「太極」「武術」的漢語拼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為英語中的常用詞。中國武術所具有的健身、技擊、藝術欣賞等作用兼備的獨特功能越來越吸引了國外的武術愛好者。論打鬥技擊,在國外不乏拳擊、空手道等技藝,但這些過於野蠻,缺乏美感,比起內涵豐富的中國功夫來,真是相去甚遠。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在它的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始終充滿著人民的智慧。長期的社會實踐,使它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點,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武術作為國術、文化瑰寶,不但深受我國人民喜愛,而且也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成為傳播友誼、增進健康的使者。

武術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發展,是由於它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武術在平時能滿足民眾強健體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壓迫或強暴則成為御強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備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對武術有著深厚的感情,因而促進傳播與發展,並使我國的武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武術也不斷走出國門一展風采,對發展同各國人民的友誼、促進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3、【當今世界武術分類】: 殺人類、養生類、格鬥類、表演類。

個人覺得武術即是殺人之術!沒有其他類別!~太極也罷,忍術也好。只要是武即為殺人之術。你將日本的忍術歸納為殺人類有些問題。首先忍術有些東西已經超出了武術的范疇,比如偽裝術,泅水,遁術等等。若是如此歸納,射擊是不是也要納入?
而太極拳在中國國內是一門很精於實戰的殺人拳術!事實上太極拳之所以當年在中國能威名遠播,那是打出來的!不是健身,養生養出來的!別拿著廣場上的老頭老太太來和我說事!他們學的那是「太極操」!太極之所以發展成今天這樣那是因為現在中國政府為了維穩不支持群眾學習技擊之術造成的!而太極門本身並不是沒有高手。
你所謂的格鬥類,個人覺得也並不恰當。所謂擂台,那是習武者交流的技術的平台,之所以制定規則,那是為了保護運動員設定的。但是規則事實上只是存在於擂台之上,確並不能限定該搏擊拳種的體系!比如泰拳,在暹羅時期便有《制勝術》,體系中也有刀法。與人實戰之時可是踢襠挖眼樣樣有的!又比如散打,擂台上不讓用肘。可擂台下打架的話,大家可是會使肘打的!擂台上的摔法禁止砸壓對手和使用迫使對手頭部著地的摔法。可擂台之外呢?這些體系實際不都是殺人之術嗎???
另外,也因為武術所具備的攻擊性,所以往往要求習練之人有這良好的道德規范。所謂的武道也就出現了。諸如歐洲的騎士,小鬼子的武士,高麗棒子的花郎道以及中國俠客。都有這自己的行業規范。

4、如何利用武術進行養生,至少200字,謝謝

養生是中國傳統的保健身心的一門學問,旨在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來攝養身心,以期延年益壽。中國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是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它以哲學的「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等為指導,以精氣神論、經絡學說為其理論基礎,並融導引、氣功、武術等各種身心煉養術為一體,構成的傳統養生體系。中國古代人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和基礎,也是生命的本原。天地元氣是人壽夭強弱之本,「人稟元氣於天,各受壽夭之命,以立長短之形」(《論衡》)。氣是生命的本質基礎,也是健康的本質和基礎。陰陽二氣在人體內外不停地流動運行,人體內陰陽二氣的平衡與和諧,是健康狀態的基本表現,也是健康長壽和古代養生的基本要求。

文化詞彙卡:象形拳
象形拳,顧名思義,象外物之形而創立的拳法。世間萬物大者如雄獅...
功夫詞彙學習卡:功夫常用詞語Ⅰ
[功夫小游戲 ][常用兵器匯總]
華裔夫婦辦美國武術學院 促美中了解
盤點華人武術明星:李小龍成最大賣點
少林功夫以色列引武術熱 功夫贏喝彩
不愛紅裝愛武裝 印度學生學越南武術
成為一名"反恐精英"都需要哪些絕技
男子練習鐵砂掌劈磚如泥 手掌如熊掌
柯大年——熱衷研究中國文化的外國人
2010年武術年度「十大重要事件」!
霍元甲死因揭秘:他是被日本人毒死?

陰陽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范疇,陰陽平衡、中和是歷代醫家、養生家推崇的養生保健總原則。「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內經》把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看作是健康的基礎,一旦平衡被打破,健康也就被破壞了。《內經》中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陽平衡即「和」,「和」是指在動態中把握平衡,進而實現中和的健康狀態。

古代養生學主張通過動靜結合、內外結合、煉養結合、形神結合的各種方法,實現陰陽元氣和體內精氣神的平衡充盈。因而其手段方法也就不是那種激烈的運動和比賽,而是重視精氣神形的煉養。在具體煉養方法上,則遵循經絡原理。養生就是通過導引、氣功、武術等各種方法,來調通經絡,流暢氣血,協調陰陽,從而達到提高機體健康水平的功效。

養生健身是武術的價值功能之一。人們習武練武,不僅是獲得一種自衛防身的手段與方法,也是為了健身強體、延年益壽。武術在其發展中受到了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極大影響,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與武術相互融攝,形成了武術的煉養觀。在傳統武術理論中,「氣」佔有重要地位,「氣」被視為武術的本根,武術的種種外在形態和神韻,均是「氣」的演化與體現。「武之主於氣也」(清宋茂源《萇乃周二十四氣拳譜序》)。武術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修煉,認為人是小宇宙,天地自然是一個大宇宙,人與宇宙自然是同構的。在練功實踐中以攻防動作為結構,以剛柔、動靜、虛實、開合等為運動規律,以人身小天地來體察、探索自然大世界之究竟,在物我交融的拳械運動中,實現人體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與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傳統武術養生是以陰陽作為理論構架的,把陰陽作為「道」來認識,「手戰之道,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陰陽變化是拳道的規律,「若不明陰陽,則無變化之妙」(《拳經拳法備要·二則》)。陰陽變化是太極拳等養生拳的基本原理,「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在動靜之中尋太極三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陰平陽秘是武術養生家追求的最佳狀態,武術內功鍛煉,就是採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促使人體內部陰陽平衡、調和,健康長壽。

中國傳統的精氣神論、經絡原理融攝於武術之中,構成武術理論的內涵,並發展成為「內煉精氣神,外煉筋骨皮」,「內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武術煉養理論。武術養生重視內煉精氣,導引形體,講究動靜結合、內外結合、煉養結合、形神結合,使武術由技擊之術的單一功能向養生之術、健身之術、修身之術演化,形成具有健身功能涵義的融技擊與養生為一體的活動,成為中國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5、我們中國也有比西方好的東西,可是大家都感覺中國文化不如西方,什麼都不如。我對你們說中國的養生,武術

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確實是非常厲害,世界文明能齊名中國文化的屈指可來數。但那都已經過去了。中國在經歷的殖民,侵略,抗戰後對我國的文化造成了重創。我們也是被欺負怕了。源從第一代領導人都明白必須強國。所以發展軍事,發展經濟。我個人覺得發展軍事力量沒什麼問題。但我國的經濟發展就如百同拔苗助長一樣。什麼文化,傳承,歷史都已經被拋如腦後。這些都在我們中國的教育中體現出來。我們學習科學,學習國外文化知識。但就是我們自己的文度化被摒棄。這樣幾代人下來。你說我們還有自己的文化嗎?你說的易學,星相學,孔孟之道。在現代只能作為歷史研究罷了,沒人去學了。國家不重視,教育不重視。自己願意學的人少之又少。而現在是科學時代。所以我們中知國的古文化在現代已無用武之地。想想在我們中國還在被侵略的時候。美國,日本,蘇聯等國家在當時都已經有有了自己完整的科道學研究。而我們現在也只是在模仿國外的科學。並沒有什麼科學創新。所以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只會被別的國家同化。

6、哪些武術可以養生,主要為老年人?拜謝……

養生健身是武術的價值功能之一。人們習武練武,不僅是獲得一種自衛防身的手段與方法,也是為了健身強體、延年益壽。武術在其發展中受到了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極大影響,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與武術相互融攝,形成了武術的煉養觀。在傳統武術理論中,「氣」佔有重要地位,「氣」被視為武術的本根,武術的種種外在形態和神韻,均是「氣」的演化與體現。「武之主於氣也」(清宋茂源《萇乃周二十四氣拳譜序》)。武術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修煉,認為人是小宇宙,天地自然是一個大宇宙,人與宇宙自然是同構的。在練功實踐中以攻防動作為結構,以剛柔、動靜、虛實、開合等為運動規律,以人身小天地來體察、探索自然大世界之究竟,在物我交融的拳械運動中,實現人體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與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傳統武術養生是以陰陽作為理論構架的,把陰陽作為「道」來認識,「手戰之道,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陰陽變化是拳道的規律,「若不明陰陽,則無變化之妙」(《拳經拳法備要·二則》)。陰陽變化是太極拳等養生拳的基本原理,「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在動靜之中尋太極三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陰平陽秘是武術養生家追求的最佳狀態,武術內功鍛煉,就是採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促使人體內部陰陽平衡、調和,健康長壽。
中國傳統的精氣神論、經絡原理融攝於武術之中,構成武術理論的內涵,並發展成為「內煉精氣神,外煉筋骨皮」,「內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武術煉養理論。武術養生重視內煉精氣,導引形體,講究動靜結合、內外結合、煉養結合、形神結合,使武術由技擊之術的單一功能向養生之術、健身之術、修身之術演化,形成具有健身功能涵義的融技擊與養生為一體的活動,成為中國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7、全球的武術流派有哪些?

全球的武術流派如下:
1、中國
截拳道:李小龍所創的武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格鬥理念馳名天下。李小龍是以他所學的詠春拳為基礎,吸收了拳擊、西洋擊劍、空手道、跆拳道、中國各派武術的精華,創立了這個獨樹一格的體系(有一說是截拳道包含了26種武術的精華),所謂「截拳」就是截擊、在對手還來不及完成進攻前,就迅速直接地擊倒對手的意思,這也反映出了截拳道的格鬥理念:簡單直接、永遠以最精簡的方式打倒對手,並且不拘一格,吸納任何有用的元素來完善自身。

2、日本
相撲:日本最古老的武術。據日本古文獻記載,相撲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當然任何國家的歷史都有誇大之處,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在公元七世紀的「大化革新」後,就開始有了相撲運動,很可能是源自中國唐代的宮廷角砥、摔跤游戲;相撲最早是只有皇室才能觀賞的貴族運動,相撲力士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最早的相撲也不是像現在這樣純粹兩個大胖子比力氣,而是有很多摔跤、關節技甚至踢打等技巧 。
劍道:以武士刀格鬥為原型的武術。在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時代,因為傳統刀劍相加、門派林立的武術經常會擾亂社會治安,日本政府因此有意識地把武術加以統一化、標准化,並朝運動方向發展。原本的真刀搏鬥換成竹劍,並加上護具保護,就形成了現代的劍道。
柔道:出現於19世紀末的武術。柔道的前身是「柔術」(日本戰國時代流傳的,一種以摔、拿、地面壓制和要害擊打為主的武術,有很多流派)。柔道的創立者--嘉納治五郎曾學習過很多流派的柔術,後來自己創立「講道館」,融合了柔術中天神真揚流(以擒拿和地面壓制為主)和起倒流(以摔技為主)成為現代柔道。二十世紀初,日本警視廳(警察總署)舉辦柔術大賽,明定在比賽中優勝的流派將被選為為日本警察的標准訓練武術;結果嘉納治五郎的講道館柔道大勝其他所有門派,名噪一時,並隨著被選定為警察標准武術,獲得極大發展,取代柔術成為日本武術正統。不過許多傳統的柔術流派至今仍然存在 。
合氣道:以呼吸力、以柔克剛聞名的武術,也是起源於柔術。創辦人植芝盛平曾學習柔術的一支「大東流合氣柔術」,這一派和一般柔術不同,更接近中國的內家拳,強調以柔克剛、以巧制勝。後來植芝盛平以大東流為基礎,吸收其他門派的優點,創立了合氣柔術,後改稱合氣道 。
空手道:以踢、打為主的武術,可以說是日本的外來武術,是來自沖繩(琉球)。古代有許多中國南方的人渡海前往琉球,把中國的一些外家拳法傳給當地人,又因為琉球古王朝有很長一段時間管制兵器的使用,因此空手格鬥術得到很大發展,出現了「那霸手」和「首裏手」等門派。但是直到十九世紀,琉球武術才傳到日本;二十世紀初,被稱為空手道之父的船越義珍在東京表演空手道技術,這種武術自此在日本開始流行,當時稱為「唐手」,也就是來自中國的武術;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取其諧音,改稱「空手道」 。

3、韓國
跆拳道:韓國的國技。韓國人自稱跆拳道是源於古代高麗時期的「跆艮」,但實際上跆拳道可說是起源於空手道。在韓國受日本統治時期,許多韓國人到日本學習技藝,其中一位崔弘熙將軍曾經在日本學習松濤流空手道,並獲得黑帶二段;二戰後他回到韓國,以空手道為基礎,結合了韓國的古武術以及中國武術的一些技法,創立了跆拳道。跆拳道以華麗的連續踢法和靈活的步法聞名,也是第二個進入奧運會的東方武術項目(第一個是柔道) 。
韓式合氣道:韓國人崔勇述創立的武術,具體來源不明,應該跟日本合氣道有關。韓式合氣道的技法比日本合氣道全面,有踢、打等技法,還有專門的呼吸練習(氣功)。崔勇述於1950年代把這種合氣道介紹到美國,並一度成為美國精銳的「綠貝雷帽部隊」練習的格鬥術 。

4、泰國
泰拳:泰國古老的格鬥藝術。最早可能源於中國唐代傳到中南半島的格鬥術,經過長期的發展,成為以兇悍和暴力聞名的擂台格鬥術。泰國地處民族眾多、交通便利的中南半島,武術方面經常與其他民族交流,因此泰拳也吸收了其他國家武術的特色,據說法國的踢腿術「Savate」就是源於泰拳。泰拳的擂台化經歷三個階段:徒手、纏麻、拳套階段,在20世紀西洋拳擊傳入後,泰拳也採用了拳套,但泰拳「拳、腳、肘、膝」並用仍然是獨樹一格的比賽規則,這也使泰拳的彪悍和兇狠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特別是手肘與膝蓋的運用,是泰拳的特色 。

5、緬甸
緬甸拳:又稱為「斌道」,由於緬甸與泰國接壤,緬甸拳師與泰國拳師經常交流,因此技法與泰拳很類似。只是緬甸拳的擂台化程度不如泰拳,仍保留了許多傳統的華麗動作 。

6、菲律賓
菲律賓Kali武術:菲律賓的武術流派眾多,特色是很少有純粹的徒手格鬥,多半是結合了短棍或短刀等器械,技巧方面很少硬碰硬,採用避實擊虛、以靈巧詭異的動作閃過對手然後反擊(菲律賓武術中稱為「流動的力量」)。李小龍的大弟子伊魯.山度就是菲律賓武術高手,《死亡游戲》中拿兩根短棍(菲律賓魔杖)的就是他,李小龍也吸收了菲律賓武術的短棍技法。由於短刀和短棍正好是目前各國軍警常用的肉搏武器,因此菲律賓武術也廣受各國軍警學習 。

7、印尼
Silat武術:印尼的傳統武術。詳細情況我不是很了解,據說和中國的南拳比較類似;由於印尼地形狹隘,不適合大開大闔的打鬥,因此印尼武術以短橋窄馬、小巧騰挪為主,發力方式有些接近南拳的寸勁 。
印度--
卡拉里帕亞多:印度的古老武術,卡拉里帕亞多的意思就是「搏擊術訓練」。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公元前就有古老的搏擊藝術存在,目前的卡拉里帕亞多則形成於10世紀左右,在殖民統治期間受到大力打壓,曾經一度瀕臨滅亡,直到19世紀末才再次復興。卡拉里帕亞多是一套包含了體能鍛煉、呼吸法(與瑜伽有關)、徒手格鬥和兵器格鬥(棍棒、長刀、斧頭、長矛等)的綜合訓練體系。

8、古今中外著名的養生專家有誰?

東漢醫學家華佗百創制五禽戲,據傳華佗的徒弟吳普因長年習練此法而達到百歲高齡。
清代的李慶遠,活了257歲,他在講到自己的養生經驗時說:「食不過飽。過飽則腸胃度必傷;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版耗散。餘生二百多年,從未食過量之食,亦不作過久之酣眠。」「飢寒痛癢,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愛自全之道,才是養權生的准則和關鍵。」

與武術世界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