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季養生與自然養生哪個好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等等。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簡言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四時養生,也即指四季養生,是指順應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通過調養護理的方法,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關於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的關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書的《黃帝內經》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書中還根據四季不同的氣候特點提出了相應的養生細則,為四時養生理論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後世醫家又繼承和發展了四時養生的理論,使之在促進人們健康長壽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而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四時養生作為中醫傳統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對於調整人的心態,延緩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壽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四時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四時與人體健康關系非常密切,祖國醫學理論在預防保健方面特別強調氣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黃帝內經》中記載的「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時首先應明確一年的天氣變化情況,在預防保健中必須充分考慮氣象因素和季節、節氣的變化,以順應自然規律,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
(二)四時養生的內涵
中醫養生學是數千年來歷代醫家經驗的結晶。從所涉及的內容和方法來看,可謂資料豐富、記載翔實、效用確切、簡便易行。隨著「回歸自然」的熱潮,中醫養生學方法的「整體、自然」特性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醫學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是——順時養生。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學里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
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
2、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怎麼保持順應自然的心界?
遵循自然的規律展開行動。自然既用作名詞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也用作形容詞指天然的,非人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也作自然界。是人類的生活場所,人們離不開自然,必須保護自然。
1.遵循自然的規律所展開行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植物界的規則,事物發展的潛在規則。主動去發現和利用規律,非指聽之任之。2.不聞不問,順應其規律,即事物應有其發展規律。3.科學上,意味著取其自然狀態以便於觀察--任其自生自滅不聞不顧,順應自然的發展趨勢,事後知其果。4.日常生活中,用於感情表白上,是盡力去做事,能否成功,還得聽自然規律的。
日出日落、寒來暑往;生老病死、弱強壯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世上的一切自然、人、事都是不斷變化的。《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本質上就是一本講人生境遇變化及其應對策略的智慧大全。64卦,其實就是64類人生問題境遇,384爻就是384種不斷推演、沖突、發展的狀態。任何復雜的變化都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
《易經·系辭上》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所謂「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我們要善於觀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從事物目前呈現出的不同現象上去發現變化、了解變化,從而應對變化。
3、如何順應自然規律
(接上期)冬令,太陽南歸,陽光直射南半球,偏斜照向北半球,因而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此時天地間陽氣潛藏,陰氣極盛,大地冰封,萬物生機內斂,動物蟄伏冬眠。一切生物皆順應一個「藏」字,以增加體內物質儲備,減少物質消耗,即新陳代謝上的同化大於異化,其意義在於為越冬積存能量和養精蓄銳,為來春生長儲備物質和生機。人與天地相應,冬令養生無疑也應順應這一規律,此時也應是陽氣內藏,陰精內斂。因而《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主張此時人在作息上應「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因為人生理上有一規律,人醒時,陽氣趨向體表,以支持人體的活動和防禦外邪入侵,睡著時則陽氣趨向體內,故人睡著後衣被太薄,極易受涼。古人讓人早睡,意在讓陽氣早早入內而藏,晚起意在無擾內藏之陽,並且晚起待太陽升起後可讓人得自然界陽氣的資助以禦寒,這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十分周到的安排。
4、什麼叫「因時養生」?
5、老子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莊子呢?
莊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
①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史記》用寥寥幾行字介紹了莊子,說他著書十餘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跖》、《胠篋》等篇,都是用來攻擊孔子的學說,從而辨明老子的主張的。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質直,有相當稜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得熱烈,所以他才恨得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就是對現實情形過於黑暗污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的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志,「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是最為適應創造力的需要,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慾嚴峻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而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
莊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既是一位有著鮮明特色的偉大哲學家,又富於詩人的氣質,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動形象而幽默詭異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這種寓言的方式使莊子的思想和想像具有著水一般的整體性。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盪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辭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後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上受《莊子》影響的,可以開出很長的名單,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論,就有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成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724)二月封「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詔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微妙元通真君」。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6、春季如何順應自然的養生
春天如何養生呢?
春季是一年的首季,如何養生關繫到全年的身體狀況,因此順順應天理,加強養生非常重要。
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如果冬季未藏好,此刻會生病。在春季要按時睡,早起,放鬆自我,緩行於庭院,使得的精氣慢慢升起來。春天不要壓抑自己,拂逆它就會傷肝,到夏季就會寒變。春季要多吃五穀,豆子,它們是種子,主生發。比如五豆粥;吃春餅,各種蔬菜卷在餅子里,新鮮的蔬菜也是生發。但一定吃應季節的不吃反季節的。
春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人體也是這樣,在春季生發。這時有舊疾的人特別容易復發舊病,這是人體的本能,希望借春天的生機來沖擊身體里的病灶,把病邪趕出體內。我們如果順應這個天機,合理的調養就會治好舊病。
春天屬性為木,在人體就是肝經,如果未得到充分的生發,到夏季心火就會不旺,供生長的東西就會不足。人體的生發主要靠的是肝氣。春季肝氣特別旺,過旺就會打破身體其他藏腑的功能,肝氣又不能壓抑,就要合理的轉化和排泄它,稱為舒肝理氣。
肝氣要靠膽經來排泄,肝膽二經互為表裡的。所以在春天常常有人口苦、肩膀痛、偏頭痛、乳房和兩肋痛,臀部和大腿外側疼痛,這些都是膽經堵塞,排泄不利的表現。口苦可以吃小柴胡丸或沖劑;肩膀痛、偏頭痛、乳房和兩肋痛可服加味逍遙丸;臀部和大腿外側疼痛,可選平肝舒絡丸。平時每天由上到下敲打大腿外側沿褲縫的這條膽經,左右對稱兩條,促進膽經的暢通和機能,並可減肥。
春季人體陽氣向外散發,皮膚舒張開,風寒特別容易入侵,這時有人易犯咳喘症。外有風寒、內有肝火相逼,對肺臟來說叫「木火刑金」,咳嗽不止。這時要泄肝火。敲打膽經、三焦經通肝氣;對心包經進行刮痧活肝血;對背部刮痧去寒氣。
春季有人腿常抽筋、腹瀉、睏倦,屬「肝旺脾虛」之症,可服逍遙丸、參苓白術丸、大棗薏米山葯粥以健脾養血,脾血充足,肝脾便相安無事。
常常按摩足大趾與二趾之間骨縫中的太沖穴,可排泄肝火。
春季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抗病能力強、思維敏捷、不易疲勞、辦事效率高。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年齡與體質狀況選擇戶外活動,如太極拳、慢跑、放風箏、春遊踏青等。
春天防治「上火」,首先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按時休息。其次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飲水或喝清熱物質」從尿、汗中排泄。春季是身體各臟器「火症」的多發季節。無論是哪種內臟器官出現的「火」都和心理狀態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系。所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態度是人們抵禦疾病重要的「滅火劑」。
靚湯DIY
人們容易出現眼睛紅腫澀痛,或喉嚨腫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疼痛及舌尖糜爛等「上火」症狀。「上火」可通過飲食調節,且「食療」有獨特的效果。
蓮子湯去心火
心火:中醫認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而心火則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內源。常用黃連、蓮子心等葯物清心瀉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食療法:蓮子30克(不去蓮心),梔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豬肝湯去肺火
肺火:或因氣候驟然變化,身體不能適應:或由於勞倦過度,消耗了超量的體內陰液,從而引發肺火亢奮,這在老年群體中是比較多見的。中醫多用黃芩、桑白皮、甘草等葯物清肺火。
表現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
食療法:豬肝1付,菊花30克(用紗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湯。 綠豆粥去胃火
胃火:由於飲食不節、嗜酒、過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積」,生熱化「火」,以致胃火熾盛。多以山楂、生石膏、鐵樹葉等葯物瀉胃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干硬。
食療法:石膏粉30克,粳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喝梨水去肝火
肝火:古人雲:「暴怒傷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心胸狹窄,沉鬱寡歡,遇事心煩易怒,從而導致肝鬱氣滯而肝火上炎。中醫常用龍膽草、夏枯草等葯調治。
表現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肋脹痛。
食療法: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
吃豬腰去腎火
表現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脊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躁。
食療法:豬腰2隻,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鍋內煮至豬腰子熟,吃豬腰子喝湯。
盤點「下火」食物
柚子、梨:性寒味微酸,除能清熱外,其特點是能清潤肺系。對於肺熱咳嗽吐黃痰、咽干而痛的孩子極適宜。
鮮蓮子:生吃可以去心火,清熱除煩、養心安神。
荸薺:其性微寒,果汁豐富,凡熱病後余熱未凈的心煩口渴、口舌生瘡、便干尿黃等孩子非常適宜食用。
楊桃:性寒,味酸甜,清熱生津,內火熾盛、口腔潰瘍破爛的孩子最適宜。
白菜:性微寒,有清熱除煩,利二便的作用。
芹菜:性寒涼,能去肝火解肺胃郁熱,容易「上火」的孩子常食有益。
萵筍:性微寒,質地脆嫩,水分多,功效特點為清熱、順氣、化痰,適合肺胃有熱的孩子食用。
蓮藕:性平寒,最好生食或搗汁,功效是清熱生津、潤肺止咳,若與梨汁攪和同服其效更佳。
茄子:性寒涼,可以清熱解毒,給易「上火」的孩子食用時不要用油燒的方法烹飪,可以採用蒸茄子的方法。
百合:性平微寒,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功效,對熱病後余熱未清、咽喉腫痛、心煩口渴諸症均有療效。
苦瓜:性大涼,味苦,瀉六經實火,是一味苦寒清熱食品。
清爽去火菜
木耳萵筍拌雞絲
[材料]雞胸肉200克,木耳50克,萵筍50克,青椒、紅椒 少許。
[調料]鹽、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
1.雞胸肉切絲,用沸水焯熟。
2.萵筍、木耳、青椒、紅椒切絲,用開水稍焯一下。
3.將全部原料用鹽、味精拌勻,淋少許香油,即可。
[營養]
木耳:木耳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葯用成分,是含鐵量最多的食物之一,有養血駐顏,祛病強身之功效,被現代營養學家稱為「素中之葷」。含有豐富的膠質,它能夠清除胃腸中的腐敗物質,對痔瘡有較好的療效,並能被吸收到循環系統中去,具有清肺潤肺的作用。
[飲食禁忌]
大便不實者應少食用。木耳不宜與田螺同食,蘿卜也不宜與木耳同食,否則易得皮炎。
[小貼士]
木耳是著名的潤肺清污食品,萵筍則是預防便秘的蔬菜之一,用這兩種蔬菜與高蛋白、低脂肪的雞絲相配,能充分發揮營養、排污、清火的三重功效。
小鏈接
● 飲食進補巧清「濕熱」
日常生活中可以結合自身體質進行相應調節、調理。具體來說,春季可以多吃一些益氣養陰的食品,如胡蘿卜、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等,有條件的也可以適量進食一些甲魚。
再者,具有清理胃腸濕熱功效的低脂肪、高纖維素、高礦物質的食物,比如新鮮的薺菜、韭菜、芹菜、菠菜和香椿等。另外,綠豆芽、黃豆芽、黑豆芽、蠶豆芽、豌豆芽等豆類食品對肝氣疏通、健脾和胃有較大的益處。
7、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8、孔孟關於順應自然規律的語句
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9、你認為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
黃帝內經中對養生的最高境界的講解是“天人合一”,所謂養生,是將我們的身心與天地所結合,超然物外的心性養成。由於人是大自然中被構造的最完美的靈體,我們通過養生來調節身體的靈動性。養生的最高境界在於心神統一,順應自然,陰陽平衡。
所謂養生,指的是休養生息。人的生命活動是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養生就是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調整人的作息,以達到與之相契合。養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點在於不生病,健康是養生的根本目的。古人說,唯有與自然相合的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保證睡眠的充裕與心情的開朗才能將身體養好。中醫認為健康的標准就是人體內的陰陽平衡,現代人由於飲食習慣、作息時間的不規律性,導致了身體內的陰陽失衡,或多或少會帶有疾病。
養生的境界依據修行的段位不同產生的境界也不一樣,高級的養生可達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做到這一點的人在自己的體質上進行順應自然的調節,諸如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冒,養生的人能夠迅速判斷出自己是哪種感冒體質,或是陰虛,或是陽盛。前者對症下葯就喝薑茶以促進身體的暖意,後者則引用菊花茶來敗火消炎。通過養生將自己身體上的小毛病扼殺在萌芽狀態下,預防疾病的產生也有助於心理層面的健康。
養生是現代都市人常做的一件事情,各人各境界是不同的,我認為的養生最高境界還是與自然心神合一,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去調整自己的體內陰陽之氣,不生大病即為最高,將平常的小病扼殺在萌芽之中,充盈自己的心理,讓自己時刻保持在一個平和、舒緩的心氣兒。
10、養生的原則?
天人合一養生必須遵循順應天地自然變化、順應人體生物鍾走時,使養生生活化,否則將有悖天人合一養生。
1.順應天地自然原則順應天地自然是「天人合一」養生的根本原則。這個原則要求養生以天地為法則,觀察日月的運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順從陰陽的消長,根據天地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來調養身體,吐故納新,養精守神,使心神、形體應和於陰陽的變化,調適二十四時氣候的變化,遠離世俗的紛擾,悠遊於天地之間,達於八荒之外,以求自強不息,怯癇增壽。
2.順應人體生物鍾的原則現代生物鍾學說與「天人合一」理論不謀而合,並使天人合一養生理論融入了現代科學的內容。順應人體生物鍾成為天人合一養生的又一原則。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依賴於自然界才得以生存。現代科學發現:人體血液中的60多種化學元素,居然與地殼中的化學元素有明顯的相關性。令人驚奇的是地殼中的元素與人體血液中元素豐度(即含量)的分布規律是完全一致的。不僅如此,人體的生物鍾與大自然的變化也是一致的。
「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就人類養生而言,凡事都應順應生物鍾,這是生物鍾養生的基礎。
3.融入生活的養生原則養生不能為了養生而養生,刻意行之,而要順乎自然,法於自然。所以要把養生融會貫通到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順應生活的養生原則。如保健養生所用的按摩、針灸之類的方法,容易理解,容易學習,容易操作,易於中老年人學習掌握,把它融入到生活習慣當中就容易收到極好的效果。即便是飲食養生,也不講究山珍海味、人參鹿茸,而是日常接觸比較多的常見食物,只是在使用的方法上稍有講究。比如:主食與副食的平衡;成酸性食物與成鹼性食物的平衡;葷與素的平衡;飢與飽的平衡;雜與精的平衡;寒與熱的平衡;干與稀的平衡;攝入與排出的平衡;動與靜的平衡;情緒與食慾的平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