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養生中有「養心比養生更重要」一說,怎樣擁有樂觀的心態呢?
現在隨著年輕人的工作壓力變大,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養生這么一說,但其實把自己的身體培養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養生中有養心比養生更重要這么一說,其實是很正確的,
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和一個平常心是非常值得抄年輕人學習的一個地方,樂觀的心態可以帶給人們健康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襲擁有一顆平常心,擁有一顆樂觀的心是很重要的,在遇到所有的事情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感覺到煩躁,而煩躁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內心產生的一種情緒,
如果說遇到所有的事情都能夠保持平常心,有一種樂觀的態度去對待這件事情的話,那麼這件事情就會很容易被解決,而且不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會傳遞給別人正能量,我們的心情好了,經常就會臉上掛著笑容,給別人看起來也會心情十分舒暢,
並且擁有樂觀的心態,對於解決一些困難的事情,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事情雖然說看起來做起來特別難,大家都會產生異常煩躁的感覺,但是如果我們保持一個平常心去看待這個問題的話,那麼會很容易地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哪裡,從而簡單地解決這些事情,也能夠讓事情更容易被解決,而且自己也不會因為這些煩惱的事情而過多的憂慮。
2、古人怎麼心理養生?
其實,心理養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古代人就很注重心理養生。我們來看一看古人為我們開出的心理養生處方:
養心為主,節食為輔,概括為「清心寡慾」,即,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老子有「無為而無不為」、「平和無欲」及「惜精愛氣」的主張,孟子有「養心莫善於寡慾」的感慨,朱熹則從另一角度詮釋了「清心寡慾」的妙處:「飽食當肉,不淫當齋,緩步當車,天災是福,大飢不大食,大渴不大飲。多精神為富,少嗜欲為貴,服葯十朝,不如獨宿一宵,節食以去病,寡慾以延年。」告誡人們養生以養心為主,心清則無災,此乃人生大福也。
樂觀豁達,彭祖有「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口樂意莫生嗔」的輕松;劉向有「佛祖無奇,但作陰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歡喜不生愁」的頓悟;李白則有「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的瀟灑;相比之下,劉禹錫就略勝一籌,他「空間為自在,將壽補磋跎」,「無事且從閑處樂,有書時間靜中觀」,「天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其豁達開朗,淡泊名利之情溢於言表。
淡於名利,保持一顆平常心,玄天帝有「尋常衣食隨時度,分外資財莫妄求」的詩句,告誡人們知足常樂的真諦。羅隱在這方面的體會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知足常樂,與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兩滿休;順其自然,身後碑銘空自在,眼前傀儡為誰忙;黃金不是千年葉,紅日能銷兩鬢霜」,為功名利祿累終生,結果真如追求者的初衷嗎?
空靈超脫,物我皆志,跳出三界。在這方面,羅洪先的詩句最具代表性:「日月兩輪懸,乾坤幾萬年;華屋量人斗,嬌妻度客船;錢財身外物,兒女眼前冤;世人誰不染,脫卻是神仙」。三界跳是跳不出的,寵辱皆忘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塵世紛紛一筆勾,林泉深處任憂游。蓋間茅屋牽蘿卜,開個柴門對水流。得隙間眠真可樂,吃些淡飯可忘憂,眼前多少英雄漢,為甚由來不回頭?」頗有點看破紅塵的味道。
在洋洋灑灑的中華養生文化中,當然更少不了普通百姓及市井文人歷代相傳、沿習而來的雖通俗淺顯、卻文化底蘊極深的民間文化。歸納起來為:不惹事,不跟風,不眼紅,看得開,求知足,保平安。有關這種養生觀的打油詩在我國民間的庵堂廟宇,摩崖石刻,亭台樓閣及流傳至今的各式各樣的手抄本、石印本中隨處可見,俯拾皆是。比起文人雅士的那些座右銘,它們將人生注釋得更加精彩。
3、如何正確的心理養生
4、心理養生對健康有什麼幫助?
所謂心理養生,就是從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以保障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來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臨床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和人體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相關聯系。如果處在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而且能創造出各種佳績;相反,則會降低或破壞這種功能,不僅影響工作和生活,還能導致各種疾病。
「祝你天天有份好心情」是人們常掛在口頭的問候語,但是面對商海的浮浮沉沉、人生的起起落落,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健康的體魄也是很多人頭痛的問題。
一位心理醫生說,從社會學調查來看,具有強烈的競爭性、時間的緊迫感和對成就的慾望、急躁等特徵的人容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影響人情緒的因素,如:家庭關系,人際糾紛,晉升等,人們往往容易把問題歸結於客觀因素,其實人們自身的意志品質對看待事物起決定性的作用。人們如果在平時就注意心理養生,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認真分析,並主動地、自覺地、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心情,緩解精神壓力,這樣才會擁有一個健康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心理養生的根本。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正確看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避免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
5、「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5)心態 養生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養生
6、心理養生關鍵是什麼?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松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淡泊,即恬淡寡慾,不追求名利。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聯說:「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心理因素和免疫功能
心理因素對人的免疫系統產生很大影響。研究觀察了374名男女的狀況,他們都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慢性病。心理學家的結論是:他們中間那些不受過措折、性格開朗、為人隨和、心情樂觀和對周圍的人充滿愛心的人,流感、咽炎、傷風和其它的毛病不是從其身邊繞過去,就是很快痊癒,不會變得復雜和復發。相反有下列行為舉止和性格特徵的人,例如,固執己見、自怨自艾、對自己和周圍的人持否定態度、悲觀多疑、心胸狹窄、記仇,缺乏自信、神經過敏,則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免疫系統的功能,同時,降低了對季節病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