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命門 養生

命門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8 12:34:05

1、古代養生名醫

東漢醫家張仲景,繼承了先秦時期的醫學理論,博採眾長,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其中,也從病因學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養生觀點。

華佗是與張仲景同時的醫家,他繼承了先秦《呂氏春秋》中的動則不衰之說,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他對導引健身術十分重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總結歸納為模仿虎、鷹、熊、狼、鳥五種動物動作的導引法,稱之為」五禽戲」。方法簡便,行之有效,大大促進了導引健身的發展。

東漢時期的王充,在養生方面,提出了稟氣的厚薄決定壽命長短的觀點,在他所著的《論衡》中強調指出:「若夫強弱夭壽,以百為數,不至百者,氣自不足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

東晉醫家葛洪,精研道教理論,在養生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他從預防為主的思想出發,首先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長壽。

南朝的著名養生家陶弘景,精於醫學,通曉佛、道,「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精研,便有養生之志」(《梁書·處士傳》)。他輯錄了「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的許多養生文獻,而成《養性延命原》一書,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

唐代的孫思邈精通道,佛之學,廣集醫、道、儒、佛諸家養牛之說,給合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著成養生專論。不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養生論述,還著有《攝養枕中方》,內容豐富,功法眾多,在我國養生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撰《飲膳正要》一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它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准立論,制定了一套飲食衛生法則。

至明代,隨著命門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派,他們反對濫用寒涼葯物主張用溫補葯物峻補命門。

李中梓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編著《壽世青編》一書,在調神、飲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養心說、養肝說、養脾說、養肺說、養腎說、為五臟調養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貢獻。

高濂的《遵生八箋》從氣功角度提出了養心坐功法、養肝坐功法、養脾坐功祛、養肺坐功法、養腎坐功法,又對心神調養、四時調攝、起居安樂、飲饌服食及葯物保健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極大豐富了調養五臟學說。

明末醫家汪綺石著《理虛元鑒》,對虛勞病機的闡發、論治的大法,預防的措施都自成體系,主張肺脾腎三臟俱重。他說:「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尤其是對虛勞的項防,提出了六節、七防、四護、三候、二守、三禁的原則,對抗老保健有很大意義。

2、如何養生

3、善瑞養生真的有哪么好嗎?

凡是能吆喝的都不靠譜,養生最簡單的就是葯王孫思邈先生的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1.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
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2.目常運
(1)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
(2) 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
這動作可以強化眼睛,糾正近視和弱視。
3.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
這動作可以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 口微微合上,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經常做這動作,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5.耳常鼓
(1)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撲」的一聲。重復做10下。
(2) 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壓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撲撲」有聲。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6.面常洗
(1) 搓手36下,暖手以後上下掃面。
(2) 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7.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復。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8.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這動作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做36下。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10.攝穀道(即提肛)
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這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11.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要由雙腳做起。
12.常散步
挺直胸膛,輕松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民間有個說法,「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雖然有點誇張,不過,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
13.腳常搓
(1)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
(2) 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對身體有益。

4、最好的養生辦法是哪種

艾灸,一種無毒副作用的古原生態療法,中國古代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艾」,一種效用特殊的草。有一種草,樣貌非常普通,在中國南北方的農村、田頭野地隨處可見。端午前後,這種草從地里被采進信守傳統習俗的人家,默默為人辟邪祈福。在中國南方,廣東客家人喜歡用它的根煲湯,祛風暖胃。安徽農村地區,產婦們依老人言,懂得用它泡的水洗澡或熏蒸,達到理氣血、逐寒濕的作用。而在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夜晚,焚燒這種草驅趕蚊蠅,是常見的景緻。

這種草神奇而又普遍,它就是「艾」。中國古代醫學書籍,提到艾灸這種治療方法「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是說很多針葯無愈的病症,艾灸能夠治癒。「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是說艾能續命,艾能補腎。

艾灸,是中國古代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不用服葯、無毒副作用,是一種綠色原生態療法。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去調整人體已經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艾灸」成為常規常法而載諸典籍,經歷了漫長的試驗、研究、發揚,沿用至今。

艾之火是純陽之火。故而中國古人,把太陽稱為天之陽,把「艾」稱為地之陽。陽氣,是生命的根本。《內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如果我們把陽氣算作一百,那麼人從生到死就是陽氣從一百到零的過程,故而養生貴在保養陽氣、強壯陽氣。

艾熱之熱,非其他發熱物質所能比擬。「艾」在燃燒時產生的特殊的短紅外線,滲透力是普通長紅外線的3到4倍,能夠激活細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體免疫力。

古法艾灸同時具有自動找病位和通經脈的功能。艾火連續的燃燒、傳遞,可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身體的皮膚表層透達體內,通達病位,打通阻塞,自動調節身體內部陰陽的升降,從而達到壯陽、養生、治病的功用。中醫研究機構用其他葯材和其他各種物質、各種物理化學方法射線方法等等與艾做對比研究。結果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

中文的「艾」字,「乂」本意為治理恢復如初的意思。古代又稱年輕美麗的少女為少艾,正是艾的醫療之用的理想外延。

古法艾灸為什麼能治病

奇邪何來?疾病何來?人體本是陰陽對立的統一整體。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陰陽失調。疾病在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有某種病理產物的積滯,這種積滯的病理產物,如果能及時找到出路,病勢則必然受到頓挫而走向痊癒。

中醫工作者了解到,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種經絡現象,就像在一台運轉的發電機身上,在金屬導線上有電壓和電流,十二經絡與三百六十五穴是人體臟腑各官能、官與官之間互相傳遞信息的驛站和通路。健康的生命狀態,內臟器官通過經絡體系與身體表面的穴位氣孔息息相通,在病理狀態下穴位氣孔又是宣洩病理產物的天然渠道和缺口。

艾灸和針灸一樣,都是在人體內部的信息通路上選擇相應的部位,以特定的因子、人工激發感傳作用,使良性循環得以恢復和鞏固,使惡性循環得以遮斷和阻滯,從而達到防病與治病的效果。

針灸和艾灸都有扶正祛邪的雙重作用,只不過從補穴意義上講、艾灸的作用是補多泄少,針灸的作用是泄多補少。針灸主通經脈,不能補元陽;艾灸法是先補而後泄,在提高正氣的情況下讓邪氣自除。

「以溢其邪,以行營衛」「有餘可泄,不足可補」是艾灸療法對這些中醫基本原則的靈活運用。古人強調養生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至少在日常習慣上,「寧事溫補,勿事寒涼」。

我們現代人卻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現代人生活節奏已太難依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小生活在空調、冰箱、冷飲無處不在的環境,加上不恰當地大量使用含量葯物、激素,貪食生冷食物,經常身體保溫不當、熬夜等等,人體健康所倚賴的陽氣,容易被加速損耗。增加爐膛中的生命之火,變得越來越為現代人所需要。

古法艾灸能治哪些病

艾灸適應范圍廣泛,既適宜體弱病久的慢性病人,也適於體壯病輕的急性患者。對熱性病患者也可以灸治。元氣虛弱的人一般胃功能吸收差,服葯治療很難完全消化吸收葯物,很多葯物還必須耗用元氣才能發揮作用。長期服葯而不及時恢復和補充元氣又必然更損傷元氣。古法艾灸,可以不經過腸胃而直接將熱力作用於經脈,培補能量、提高正氣、通調經脈、祛病除邪。

像腎虛、失眠、虛胖、貧血、各種慢性婦科病、慢性腎病、類風濕脊柱炎等等,對於西醫來說的不治之症,通過重灸關元等穴位,都可以治癒。灸關元是以後天補先天為道理人體「陰陽」的升降是有固定規律的,令元氣逐漸充足,陰陽就必定按照規律運行,該升的升,該降的降,不必人為再去調整。人體內自有大葯!

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俞穴,稱為「募穴」。六臟六腑共有募穴12個。艾灸募穴可以治療本臟腑的病症,像用一股強氣流去疏通經脈,同時,總閘開閘放水去沖刷病灶,效果非常好。

日常生活中,我們感冒的時候,可以取灸大椎穴,效果非常快。把大椎穴灸到皮膚發紅、發潮為佳,每次操作做到微微出汗效果最好。預防經常性感冒,艾灸也很有效果,可以用溫和灸的方式艾灸中脘、關元、足三里。現代人胃腸不適的挺多,一般性腸胃有問題可艾灸足三里、神闕、關元,不論胃熱胃寒,都可以灸中脘。

一般人無法記住太多的穴位,但只要記住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長期溫灸之,就能達到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的作用。這四大養生要穴是:關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命門穴。

不知道穴位怎麼辦?哪裡不舒服灸哪裡。用艾灸直接作用不舒服的患部,古人稱為阿是穴或者天應穴,也可以在患處附近或者離患處不遠處取穴,我們稱之為「就近取穴」。

古法艾灸養生有什麼講究

人體隨時在消耗,雖說我們隨時可灸,艾灸還是有一些注意事項,值得大家注意。

▌艾灸後都需要注意什麼?

艾灸後至少一小時內最好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後要比平時多喝一些溫開水,以協助排毒,但絕對不能喝冷水冰水。

▌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古法艾灸?

孕婦、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以及極度衰竭、無自製能力者不適宜做艾灸,一些特殊部位以及大血管處,心臟部位、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為什麼有些人艾灸後會出現疾病加重的反應?

比如很多人艾灸後會出現口乾舌燥,這是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那些病邪在體內寄居很久,這時候免不了會有各種反應,逐步艾灸體內慢慢累積了足夠的正氣,病邪就會逐漸地出離體外了。有時候,我們艾灸中脘,會有肝區不適、或胃脘部會有不適,這有可能因為肝有隱患或胃脘部有疾病,艾灸會主動幫助我們去調整。艾灸關元穴,也許會反應出婦科方面的隱患、前列腺方面的問題或生殖系統的一些疾患。

艾灸的通竄功能就是在告訴我們,身體有一個自我調整的功能。只要你調動得好,相關部分就會齊心協力一起工作。每個人有經絡不同的敏感度,所以灸感的個體差異非常大,青壯年人的灸感往往較老年人強和快,女性的感傳也容易比男性高。

《本草綱目》記載,凡用艾葉需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所以施灸需用陳年艾,這是歷代醫家反復強調的。

▌如何分辨艾絨和艾條的優劣保證療效呢?

主要從絨、色、味、煙四個方面入手。我們到市場上挑選艾條、艾絨,可以看到,新艾的顏色發青、暗,點著以後火力強烈,燃燒時煙氣發青、發黑,比較嗆人。好的陳艾,則顏色土黃或金黃,煙的顏色是淡白不濃烈,燃燒後煙霧由下而上繚繞,氣味溫和有艾香,不刺鼻,滲透力強,灸治效果比較好。

現代的溫和灸療法

由於對古法艾灸養生的重視,現代條件下已開發出許多艾灸器械,使用艾葉加工而成的艾條和各種溫灸器具,因為一般都不會破損皮膚,安全穩妥,被稱之「溫和灸」。

▌常用的大致有兩種方法:

1)手持移動法。點燃艾條、手持艾條對准穴位或患痛處移動熏烤,用上下移動或左右移動之諸多手法,病人可長期自灸。

2)工具支持法。目前已有各種各樣的現代溫灸器,有手持的,有綁縛式的,目的均是為了緩解直接灸的燒灼痛與手持法的疲勞,哪怕隔著衣服灸療,也能使得滲透力源源不斷地發生作用。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古法艾灸不僅僅在我國深受重視,而且被多個國家追捧應用。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傳染病肆虐日本,一位名叫原志免太郎的人在全國發起了一場「國民三里灸運動」,大大提高國民免疫力。

在韓國,電視劇《大長今》有一個關於艾灸的片段,長今的養父嚴重暈船陷入昏迷,長今考慮再三選用了古法艾灸為其治療,養父很快就恢復了健康,可見那時艾灸療法已相當普遍,且以一種簡單、安全的方式造福人民。

不僅如此,17世紀左右艾灸療法傳播到了歐洲,德國人甘弗在其著作《海外珍聞錄》中明確主張用艾絨施灸,且附註了一幅圖,標明了施灸的穴位和適應證等。將古法艾灸運用較為出色的是拿破崙軍中的外科主任拉蘭。自此,神奇的古法艾灸在歐洲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推廣。

但願每一個現代人,都能從我們祖先的醫學智慧里汲取營養,通過實踐艾灸這種古法、讓自己、家人和朋友都真陽充足,臟腑功能強健,最大限度減少疾病。願每個人都能盡享自然壽命,能夠更健康、更好地體驗生命的真義,廣行利濟群生的事業。

5、命門是什麼意思?

就是一個人的弱點,死穴。可以一擊致命的那種!

6、跪著竟然可以養生,而且效果驚人!你能想像嗎?

你能想像嗎?跪著竟然可以養生,而且效果驚人!

跪坐法不僅能幫助我們減肥和防治膝蓋痛、膝蓋積水、膝蓋骨刺、腰疼、脫發、高血壓導致的頭昏腦漲、長期吃葯要護肝的人都有很好的療效,還能讓我們的身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適用人群

腹脹的人、頭痛的人,腳寒的人,失眠的人,都可試用;另外心情煩躁、焦慮不安的人,都可以試用。骨折的朋友就不要強求了哦。

1跪膝是引血下行的絕妙方法

氣血不易一下子引到腳底,那就先引到膝蓋,膝蓋氣血充足,離腳底也就不遠了。

在一個不太軟的床上或在地毯上,跪著行走,氣血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向膝蓋,膝蓋由於新鮮血液的供養,而使寒氣可散,積液可消,腫痛可化。

但有人膝蓋有傷痛,那就先在較軟的床上跪著不動,逐漸緩緩運動,很快就會適應的,那時膝蓋也就不痛了。

跪坐的各種神奇功效

人為什麼會膝蓋痛?膝蓋為什麼會磨損?積液和水腫是怎麼來的?平白無故怎麼會出現這些東西?膝蓋是一個關節,如果我們老做下蹲折疊的動作,就跟軸承一樣會產生磨損。

隨著年齡增長,氣血沒那麼多了,供給膝蓋的氣血也少了,膝蓋又總是磨損,所以特別需要氣血這種潤滑油,潤滑油充足就沒事,潤滑油一少就會干磨,就會出現磨損的問題了。

這時寒氣再進來,在缺血的情況下再去練蹲起、爬山、走遠路,膝蓋只能更磨損了。這就是很多中老年人在鍛煉後膝蓋越來越疼的原因。

很多人說鍛煉有好處,那得看是在什麼情況下鍛煉。如果是在膝蓋已經磨損的情況下去鍛煉,那隻能是雪上加霜,越練越壞。

膝陽關穴雖然可以很好地緩解疼痛,但怎麼讓它不疼痛才是最根本的。所以,治本的方法就是讓它一開始就不磨損,一開始就讓新鮮血液潤澤過來。

而讓血液過來的最好方法就是跪膝法,跪著走。這么一跪您就會發現氣血輕而易舉地跑到膝蓋上來了,而且在跪著走時,會發覺腰也在扭動,腎也跟著補了。

2跪膝法同樣能補腎

跪著走鍛煉時同時也能鍛煉腰部力量,腰跟著扭動了腎也活躍起來了!通氣血補腎一舉兩得的啊,男性同胞們可以在床上反復練習,每天50步到100步左右具體就看自己的體力了。

跪著走兩三周後,您還會突然發現原來老掉頭發的現象消失了。

另一方面,中醫稱膝為筋之府,膝就是筋的房子。而肝又主筋,所以跪膝法又是大補肝臟的方法,相當於每天喝幾支杞菊地黃丸口服液,還不花一分錢,更不分什麼體質,效果還如此好。

有人說:「我跪不了,我去照片子了,醫生說我這里有好多骨刺,這一跪肯定骨刺就扎著我,給我扎破了怎麼辦?扎一個窟窿就麻煩了。」這是大家對骨刺的一種誤解。

骨刺是人體的一種自然現象,每個人到一定年齡都會有骨刺。骨刺本身不會讓人產生疼痛,疼痛是因為骨刺旁邊的淤血壓迫神經造成的。把淤血驅散,膝蓋自然就不疼了。

但去照片子,卻發現骨刺一根沒少,還都在那兒立著呢。現在市場上有很多這個「刺靈」那個「消刺」的葯,其實它們消不了骨刺,只能把骨刺旁邊的淤血給化掉。

所以說骨刺消不消沒關系,並不妨礙我們去鍛煉。所以,練跪膝法一點都不會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影響。

練跪膝法除了能減肥和防治膝蓋痛、膝蓋積水、膝蓋骨刺、腰疼、脫發外,還能讓您有很多額外的收獲。

對想減肥的男士和年輕女士來說,跪膝法更是一個減肥秘法,比「敲帶脈」還快。此法減大腿上的贅肉最明顯。

要想檢驗這個方法靈不靈,您回家拿皮尺先在大腿上量一下,然後每天跪20分鍾,3周以後再拿皮尺量,肯定讓您大喜過望。很多人都試過這個方法,效果非常明顯。

女士們總抱怨贅肉都在大腿上,確實,這就是一堆廢物,不是肌肉。這時候我們得把新的氣血引過去,讓它把垃圾吸收起來排出去,所以跪膝走能減大腿肥。

7、養生是一輩子的事,年輕人怎麼養生

艾灸,一種無毒副作用的古原生態療法,中國古代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艾」,一種效用特殊的草。有一種草,樣貌非常普通,在中國南北方的農村、田頭野地隨處可見。端午前後,這種草從地里被采進信守傳統習俗的人家,默默為人辟邪祈福。在中國南方,廣東客家人喜歡用它的根煲湯,祛風暖胃。安徽農村地區,產婦們依老人言,懂得用它泡的水洗澡或熏蒸,達到理氣血、逐寒濕的作用。而在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夜晚,焚燒這種草驅趕蚊蠅,是常見的景緻。

這種草神奇而又普遍,它就是「艾」。中國古代醫學書籍,提到艾灸這種治療方法「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是說很多針葯無愈的病症,艾灸能夠治癒。「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是說艾能續命,艾能補腎。

艾灸,是中國古代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不用服葯、無毒副作用,是一種綠色原生態療法。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去調整人體已經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艾灸」成為常規常法而載諸典籍,經歷了漫長的試驗、研究、發揚,沿用至今。

艾之火是純陽之火。故而中國古人,把太陽稱為天之陽,把「艾」稱為地之陽。陽氣,是生命的根本。《內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如果我們把陽氣算作一百,那麼人從生到死就是陽氣從一百到零的過程,故而養生貴在保養陽氣、強壯陽氣。

艾熱之熱,非其他發熱物質所能比擬。「艾」在燃燒時產生的特殊的短紅外線,滲透力是普通長紅外線的3到4倍,能夠激活細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體免疫力。

古法艾灸同時具有自動找病位和通經脈的功能。艾火連續的燃燒、傳遞,可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身體的皮膚表層透達體內,通達病位,打通阻塞,自動調節身體內部陰陽的升降,從而達到壯陽、養生、治病的功用。中醫研究機構用其他葯材和其他各種物質、各種物理化學方法射線方法等等與艾做對比研究。結果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

中文的「艾」字,「乂」本意為治理恢復如初的意思。古代又稱年輕美麗的少女為少艾,正是艾的醫療之用的理想外延。

古法艾灸為什麼能治病

奇邪何來?疾病何來?人體本是陰陽對立的統一整體。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陰陽失調。疾病在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有某種病理產物的積滯,這種積滯的病理產物,如果能及時找到出路,病勢則必然受到頓挫而走向痊癒。

中醫工作者了解到,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種經絡現象,就像在一台運轉的發電機身上,在金屬導線上有電壓和電流,十二經絡與三百六十五穴是人體臟腑各官能、官與官之間互相傳遞信息的驛站和通路。健康的生命狀態,內臟器官通過經絡體系與身體表面的穴位氣孔息息相通,在病理狀態下穴位氣孔又是宣洩病理產物的天然渠道和缺口。

艾灸和針灸一樣,都是在人體內部的信息通路上選擇相應的部位,以特定的因子、人工激發感傳作用,使良性循環得以恢復和鞏固,使惡性循環得以遮斷和阻滯,從而達到防病與治病的效果。

針灸和艾灸都有扶正祛邪的雙重作用,只不過從補穴意義上講、艾灸的作用是補多泄少,針灸的作用是泄多補少。針灸主通經脈,不能補元陽;艾灸法是先補而後泄,在提高正氣的情況下讓邪氣自除。

「以溢其邪,以行營衛」「有餘可泄,不足可補」是艾灸療法對這些中醫基本原則的靈活運用。古人強調養生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至少在日常習慣上,「寧事溫補,勿事寒涼」。

我們現代人卻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現代人生活節奏已太難依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小生活在空調、冰箱、冷飲無處不在的環境,加上不恰當地大量使用含量葯物、激素,貪食生冷食物,經常身體保溫不當、熬夜等等,人體健康所倚賴的陽氣,容易被加速損耗。增加爐膛中的生命之火,變得越來越為現代人所需要。

古法艾灸能治哪些病

艾灸適應范圍廣泛,既適宜體弱病久的慢性病人,也適於體壯病輕的急性患者。對熱性病患者也可以灸治。元氣虛弱的人一般胃功能吸收差,服葯治療很難完全消化吸收葯物,很多葯物還必須耗用元氣才能發揮作用。長期服葯而不及時恢復和補充元氣又必然更損傷元氣。古法艾灸,可以不經過腸胃而直接將熱力作用於經脈,培補能量、提高正氣、通調經脈、祛病除邪。

像腎虛、失眠、虛胖、貧血、各種慢性婦科病、慢性腎病、類風濕、脊柱炎等等,對於西醫來說的不治之症,通過重灸關元等穴位,都可以治癒。灸關元是以後天補先天為道理人體「陰陽」的升降是有固定規律的,令元氣逐漸充足,陰陽就必定按照規律運行,該升的升,該降的降,不必人為再去調整。人體內自有大葯!

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俞穴,稱為「募穴」。六臟六腑共有募穴12個。艾灸募穴可以治療本臟腑的病症,像用一股強氣流去疏通經脈,同時,總閘開閘放水去沖刷病灶,效果非常好。

日常生活中,我們感冒的時候,可以取灸大椎穴,效果非常快。把大椎穴灸到皮膚發紅、發潮為佳,每次操作做到微微出汗效果最好。預防經常性感冒,艾灸也很有效果,可以用溫和灸的方式艾灸中脘、關元、足三里。現代人胃腸不適的挺多,一般性腸胃有問題可艾灸足三里、神闕、關元,不論胃熱胃寒,都可以灸中脘。

一般人無法記住太多的穴位,但只要記住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長期溫灸之,就能達到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的作用。這四大養生要穴是:關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命門穴。

不知道穴位怎麼辦?哪裡不舒服灸哪裡。用艾灸直接作用不舒服的患部,古人稱為阿是穴或者天應穴,也可以在患處附近或者離患處不遠處取穴,我們稱之為「就近取穴」。

古法艾灸養生有什麼講究

人體隨時在消耗,雖說我們隨時可灸,艾灸還是有一些注意事項,值得大家注意。

▌艾灸後都需要注意什麼?

艾灸後至少一小時內最好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後要比平時多喝一些溫開水,以協助排毒,但絕對不能喝冷水冰水。

▌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古法艾灸?

孕婦、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以及極度衰竭、無自製能力者不適宜做艾灸,一些特殊部位以及大血管處,心臟部位、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為什麼有些人艾灸後會出現疾病加重的反應?

比如很多人艾灸後會出現口乾舌燥,這是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那些病邪在體內寄居很久,這時候免不了會有各種反應,逐步艾灸體內慢慢累積了足夠的正氣,病邪就會逐漸地出離體外了。有時候,我們艾灸中脘,會有肝區不適、或胃脘部會有不適,這有可能因為肝有隱患或胃脘部有疾病,艾灸會主動幫助我們去調整。艾灸關元穴,也許會反應出婦科方面的隱患、前列腺方面的問題或生殖系統的一些疾患。

艾灸的通竄功能就是在告訴我們,身體有一個自我調整的功能。只要你調動得好,相關部分就會齊心協力一起工作。每個人有經絡不同的敏感度,所以灸感的個體差異非常大,青壯年人的灸感往往較老年人強和快,女性的感傳也容易比男性高。

《本草綱目》記載,凡用艾葉需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所以施灸需用陳年艾,這是歷代醫家反復強調的。

▌如何分辨艾絨和艾條的優劣保證療效呢?

主要從絨、色、味、煙四個方面入手。我們到市場上挑選艾條、艾絨,可以看到,新艾的顏色發青、暗,點著以後火力強烈,燃燒時煙氣發青、發黑,比較嗆人。好的陳艾,則顏色土黃或金黃,煙的顏色是淡白不濃烈,燃燒後煙霧由下而上繚繞,氣味溫和有艾香,不刺鼻,滲透力強,灸治效果比較好。

現代的溫和灸療法

由於對古法艾灸養生的重視,現代條件下已開發出許多艾灸器械,使用艾葉加工而成的艾條和各種溫灸器具,因為一般都不會破損皮膚,安全穩妥,被稱之「溫和灸」。

▌常用的大致有兩種方法:

1)手持移動法。點燃艾條、手持艾條對准穴位或患痛處移動熏烤,用上下移動或左右移動之諸多手法,病人可長期自灸。

2)工具支持法。目前已有各種各樣的現代溫灸器,有手持的,有綁縛式的,目的均是為了緩解直接灸的燒灼痛與手持法的疲勞,哪怕隔著衣服灸療,也能使得滲透力源源不斷地發生作用。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古法艾灸不僅僅在我國深受重視,而且被多個國家追捧應用。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傳染病肆虐日本,一位名叫原志免太郎的人在全國發起了一場「國民三里灸運動」,大大提高國民免疫力。

在韓國,電視劇《大長今》有一個關於艾灸的片段,長今的養父嚴重暈船陷入昏迷,長今考慮再三選用了古法艾灸為其治療,養父很快就恢復了健康,可見那時艾灸療法已相當普遍,且以一種簡單、安全的方式造福人民。

不僅如此,17世紀左右艾灸療法傳播到了歐洲,德國人甘弗在其著作《海外珍聞錄》中明確主張用艾絨施灸,且附註了一幅圖,標明了施灸的穴位和適應證等。將古法艾灸運用較為出色的是拿破崙軍中的外科主任拉蘭。自此,神奇的古法艾灸在歐洲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推廣。

但願每一個現代人,都能從我們祖先的醫學智慧里汲取營養,通過實踐艾灸這種古法、讓自己、家人和朋友都真陽充足,臟腑功能強健,最大限度減少疾病。願每個人都能盡享自然壽命,能夠更健康、更好地體驗生命的真義,廣行利濟群生的事業。

8、十二經絡養生調理

十二經絡交接copy規律: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相交,陽經與陰經在頭面部相交,陰經與陰經在肺部交接
十四經脈疏通走向:
任脈:曲骨(或會陰)—膻中—承漿
督脈:長強—命門—風府
手太陰肺經:中府—尺澤—少商
手陽明大腸經:商陽—曲池—肩髃
足陽明胃經:天樞—足三里—歷兌
足太陰脾經:隱白—三陰交—血海
手少陰心經:極泉—少海—少沖
手太陽小腸經:少澤—小海—天宗
足太陽膀胱經:肺俞—委中—至陰
足少陰腎經:湧泉—陰谷—俞府
手厥陰zd心包經:天泉—曲澤—中沖
手少陽三焦經:關沖—天井—翳風
足少陽膽經:環跳—風市——足竅陰
足厥陰肝經:大敦—蠡溝—章門

9、養生怎樣補心腎

中醫以為,腎有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主水液代謝等功能,被稱為「先天之本」。腎虧精損是引起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許多養生家把養腎作為抗衰防老的重要措施。養腎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養精保腎。人體衰老與壽命的長和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腎氣的強弱。《黃帝內經》指出:「精者,生之本也」,《壽世保元》雲:「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適當節制性生活,不能姿其情慾,傷其腎精。」以上養生家提示我們,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精的充堅與否,亦是決定人們延年益壽的關鍵。精氣流失過多,會有礙「天命」。冬屬水,其氣寒,主藏。故冬天宜養精氣為先,對性生活有節制,以益長壽。

食葯粥溫腎元,填補表髓。腎中精氣有賴於水谷精微的供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冬天氣溫較低,腎又喜溫,腎虛之人通過膳食調養,其效果較好。補腎食品有多種。冬天一般可以選用核桃、枸杞、狗肉、羊肉、黑芝麻、龍眼肉等溫性食物。腎虛有陰虛、陽虛之分,進補時對症用膳,方可取得顯著效果。腎陽虛可選服羊肉粥、鹿腎粥、韭菜粥等溫腎壯陽之物;腎陰虛宜選服海參粥、地黃粥、枸杞粥等滋補腎精之品。

適當運動,健腎強身。肢體功能活動。包括關節、筋等組織運動,由肝腎所支配,因而有肝腎同源之說。善養生者,在冬季更注重鍛煉身體,以取得養筋健骨、舒筋活絡、暢通血脈、增強自身抵抗力之效。鍛煉時運動量要適當,散步、慢跑、做健身、打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方式,只要持之以恆,定能達到健腎強體之目的。

腎虛宜食物品

腎虛者宜吃下列食物。
芝麻
甘平,有補肝腎、潤五臟的作用。如《本草經疏》中就曾記載:「芝麻,氣味和平,不寒不熱,補肝腎之佳谷也。」尤其是腎虛之人腰酸腿軟,頭昏耳鳴,發枯發落及早年白發,大便燥結者,最宜食之。
粟米
又稱穀子、稞子。能補益腎氣。《名醫別錄》及《滇南本草》中都說到「粟米養腎氣。」明·李時珍還說:「粟,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
豇豆
又稱飯豆、長豆。性平,味甘,能補腎健脾,除脾虛者宜食外,腎虛之人也宜食用,對腎虛消渴、遺精、白濁,或小便頻數,婦女白帶,食之最宜。《本草綱目》曾這樣記載:「豇豆理中益氣,補腎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葯志》也說它能「滋陰補腎,健脾胃,治白帶,白濁和腎虛遺精。」
骨髓
有潤肺、補腎、益髓的作用。《本草綱目》說它能「潤肺補腎,澤肌,悅面」。對腎虛羸瘦、精血虧損者,尤為適宜。
狗肉
性溫,味咸,除有補中益氣作用外,還能溫腎助陽,故腎陽不足、腰膝軟弱或冷痛,食之最宜。《日華子本草》認為:狗肉「補胃氣,壯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功。」《醫林纂要》亦雲:「狗肉補肺氣,固腎氣。」清代醫家張璐還說:「犬肉,下元虛人,食之最宜。」下元虛者,即腎陽虛弱、命門火衰是也。
羊骨
性溫,味甘,能補腎強筋骨。《飲膳正要》認為:「羊尾骨益腎明日,補下焦虛冷。」《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脊骨補骨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羊脛骨主脾弱,腎虛不能攝精,白濁。」唐代《食醫心鏡》還介紹:「治腎臟虛冷,腰脊轉動不得:羊脊骨一具,捶碎煮爛,空腹食之。」對腎虛勞損,腰膝無力怕冷,筋骨攣痛者,最宜食之。
豬腎
性平,味咸。唐·孟詵認為豬腎「主人腎虛」。《日華子本草》說它「補水臟,治耳聾」。水臟者實指腎臟而言。故凡因腎虛所致的腰酸腰痛、遺精、盜汗及老人腎虛耳聾耳鳴,宜常食之。
淡菜
有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隨宜居飲食譜》中說它「補腎,益血填精」。《本草匯言》亦雲:「淡菜,補虛養腎之葯也,此物本屬介類,氣味甘美而淡,性本清涼,善治腎虛有熱。」所以,凡腎虛羸瘦、勞熱骨蒸、眩暈盜汗、腰痛陽痿之人,食之最宜。
干貝
又稱江珧柱。性平,味甘咸,能補腎滋陰,故腎陰虛者宜常食之,清代食醫王孟英認為:「干貝補腎,與淡菜同。」《本草求真》中也說它能「滋真陰」,實則指滋補腎陰之義。
鱸魚
又稱花鱸、鱸子魚。性平,味甘,既能補脾胃,又可補肝腎,益筋骨。《本草經疏》曾有記載:「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相宜。腎主骨,肝主筋,滋味屬陰,總歸於臟,益二臟之陰氣,故能益筋骨。」《嘉枯本草》認為:「鱸魚,多食宜人,作蚱尤良。」凡肝腎陰虛,或脾虛胃弱者皆宜。
桑椹
俗稱桑果。性寒,味甘,有補肝、益腎、滋陰的作用。如《滇南本草》雲:「桑椹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發明目。」清·王孟英還說:「桑椹滋肝腎,充血液,健步履。」故腎虛之人,尤其是腎陰不足者,食之最宜。
芡實
性平,味甘澀,有益腎固澀、補脾止泄的雙重功效。《本草經百種錄》稱之為「脾腎之葯也」。《本草從新》亦說它能「補脾固精」。《本草新編》中還說:「芡實不特益精,且能澀精補腎,與山葯並用,各為末,日日米飯調服。」凡腎虛之人遺精、早泄、帶下、小便不禁或頻多者,宜常食之。
栗子
性溫,味甘,除有補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補腎壯腰之功,對腎虛腰痛者,最宜食用。如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曾說:「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明·李時珍亦曾記載:「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干,每旦吃十餘顆,次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
胡桃
性溫,味甘,既能補肺止喘,又能補腎固精,還能潤腸通便。適宜腎虛喘嗽、遺精陽痿、腰痛腳弱、小便頻數、大便燥結之人服食。正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說:「胡桃,為滋補肝腎,強健筋骨之要葯,故善治腰疼腿疼,一切筋骨疼痛。為其能補腎,故能固齒牙,烏須發,治虛勞喘嗽,氣不歸元,下焦虛寒,小便頻數,女子崩帶等症。」
山葯
性平,味甘,為中醫「上品」之葯,除了具有補肺、健脾作用外,還能益腎填精。如明·李時珍指出:山葯「益腎氣,健脾胃。」《本草正》亦載:「山葯,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本草經讀》還說:「山葯,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凡上品之葯,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之養人相佐,以臻壽考。」所以,凡腎虛之人,宜常食之。
豇豆
性平,味甘,具有補腎和健脾的雙重作用。如《本草綱目》記載:「豇豆補腎健胃,生精髓。昔盧廉夫教人補腎氣,每日空心煮豇豆,入少鹽食之。」現代《四川中葯志》也介紹:「豇豆滋陰補腎,健脾胃。治白帶、白濁及腎虛遺精。」對腎虛小便頻數者亦宜。
枸杞子
性平,味甘,具有補腎養肝、益精明目、壯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壽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老年腎虛之人,食之最宜。如《本草通玄》記載:「枸杞子,補腎益精,水旺則骨強,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無不愈矣。」《本草經疏》中也說:「枸杞子,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葯。老人陰虛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為益精明目之上品。」
冬蟲夏草
性溫,味甘,有補腎和補肺的作用,是一種平補陰陽的名貴葯材。如《本草從新》說它「保肺益腎。」《葯性考》亦雲:「蟲草秘精益氣,專補命門。」《柑園小識》還說:「以酒浸數枚啖之,治腰膝間痛楚,有益腎之功。」冬蟲夏草雖然是一種副作用很少的滋補強壯中葯,但直接用於方劑者不多。凡腎虛者最宜用蟲草配合肉類如豬瘦肉、雞肉或鴨肉,甚至新鮮胎盤等共燉,成為補益食品,更為有益。
杜仲
性溫,味甘微辛,能補肝腎、強筋骨,對腎虛所致的腰脊酸疼、足膝軟弱無力、小兒腎虛兩下肢麻痹以及婦女腎虧引起的習慣性流產者,最為適宜。正如明代醫家繆希雍解釋說:「杜仲主腰脊痛,益精氣,堅筋骨,腳中酸痛。蓋腰為腎之府,動搖不能,腎將憊矣。杜仲補其不足,益腎故也。」
何首烏
有補肝腎、益精血的作用,歷代醫家均用之於腎虛之人。明·李時珍說過:「何首烏,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為滋補良葯,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葯之上。」清代名醫黃宮綉亦雲:「何首烏,諸書皆言滋水補腎,黑發輕身,備極贊賞。」凡是腎虛之人頭發早白,或腰膝軟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遺精,女子帶下者,食之皆宜。
海參
性溫,味咸,質地雖陰柔,但能補腎之陽氣,為腎陰腎陽雙補之品。如《本草從新》中說:「海參補腎益精,壯陽療痿。」《隨息居飲食譜》也說它「滋陰,健陽」。故凡腎虛之人,皆宜食之。
海馬
性溫,味甘,能補腎壯陽,故凡腎陽不足之人,皆宜食之,包括腎陽虛所致的陽痿、不育、多尿、夜遺、虛喘等,食之頗宜。可用海馬研細,每次1~2克,黃酒送服,1日2~3次。
蝦子
性溫,味甘咸,入腎經,有補腎壯陽的作用。凡因腎氣虛弱、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腳軟弱無力,或陽痿,或男子不育症患者,宜多食蝦。《食物中葯與便方》還曾介紹:「腎虛,陽痿,腰腳痿弱無力:小茴香30克,炒研末,生蝦肉90~120克,搗和為丸,黃酒送服,每服3~6克,1日2次。」
此外,腎虛者還宜服食龜肉、鴿肉、豬肉、甲魚、蛤蚧、蓮子、松子、薺菜、韭菜、蜂王漿、靈芝、燕窩、阿膠、紫河車、地黃、鎖陽、肉蓯蓉等。

與命門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