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養生的角度講,練哪種太極拳最好
和式太極拳是傳統拳術,屬於太極拳流派之一。始創於清末河南溫縣趙堡鎮太極拳名家和兆元,因地域亦被稱為趙堡太極拳。和式太極拳除具有一般太極拳的要點外,在理zd論、技術技法、強身養生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和式太極拳以《周易》理論為基礎,像其形取其義用其理,移動周身處處走圓,無不是圈,行成周身無處受力,自然圓活。和兆元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習文學醫。1825年,師從本鎮拳師陳清平習武。後在北京供職,官授武信郎。在理學大家李棠階影響下,對太極拳版進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極拳理論有了長足發展。以理學、儒家、道家並結合醫學理論來指導規范拳架,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創編了一套體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相比較陳家權溝幾家的太極拳而言,和式太極拳運勁走圓,刪繁就簡,純粹自然,在集技擊,導引,散手於一身的同時,更加具備養生的作用。
2、太極養生具體是怎麼養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3、太極養生具體是怎麼養生的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4、北京養生堂,健康之路,養生欄目可信嗎
你可以相信的。它不能起到保健作用。有病還是大醫院去看。
5、太極養生講就的是什麼?
太極拳是一套拳法,以各種姿勢表現出來,以達到養生的目的,太極拳是以"鬆柔"為主,當我們學會鬆柔時,就會明白太極拳是一個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在不斷進化的拳法,只有把太極拳的各種要領練到zd自己身上.才會明白太極拳的深奧,明白她的博大精深.
現在人類的各種身體功能-利用的不多,在微循環系統中人類本身開發利用的只有回全身的百分之幾,還有很多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當人類在睡眠時,身體是能自我調節的,可以緩解身體上的疲勞,在睡眠時也就是人類最放鬆的時候,也可以理解為,"放鬆"是可以對人體起到調節作用的.正所謂一通則答百通,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通暢,就可以改變生理上的各種機能.中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養生.養生----滋養生命.
6、求 太極拳與養生的範文 謝謝
太極拳法,源遠流長,養神養身,以呼吸修養為主,功力若強,甚至可以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屬中華武術的范疇。也可以說是中國醫學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達到祛病、養生、延年益壽的目的。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葉納術」的甚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健身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內行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突然、強烈的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從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灌注全身,滋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提高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再者,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三百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 練太極拳,不是一般的學習拳式,必須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須做到「放鬆」,「氣道通暢」。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則周身氣行,故練功必須令其氣順,不可使氣道結滯。所以練拳不可閉氣、使力,總以放鬆、沉氣為主。在練拳時要配合呼吸配合開合等。由於以上的要求,使得練太極拳的人們在練拳過程中注意放鬆並調整呼吸,每次練拳下來心情舒暢精神飽滿。身體微微出汗,增加體內的新陳代謝,從而起到祛病強身的健身功效。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任何運動項目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並且持續時間比較長,才可能對增進人體健康,特別是對人體的循環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 常年堅持練太極拳的人普遍反映大腿粗壯。體育專家認為,大小腿肌肉群的高功能運動,使人體如同增加了許多小水泵,幫助心臟工作,即減輕了心臟負擔,又有利於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由於太極拳重視人體下盤功力訓練,人利於氣血下行,調整人體上盛下衰狀態,可防治血壓高等病症,有抗衰老的功效。常言「人老先從腿上老」,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出現上盛下衰的諸種疾病。美國醫學界己把老年由於跌跤而死亡的現象逐年升級的問題,列為導致死亡的第三大敵人,政府撥款支持關於太極拳可防治跌跤現象的科研項目。太極拳近兩三年在美國發展特別快,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從中國傳統醫學角度來說,「上盛下衰」指的是中老年人肝腎兩虧、陰虛陽浮,出現血壓升高、心虛失眠、畏寒怕冷、四肢發涼、食滯便秘等症狀。患者看上去往往是紅光滿面,並無病容。然而,由於氣血虛虧,腿腳發軟,行動不便,走路時間一長,易導致足後跟痛、膝關節發硬、腰酸背疼、渾身乏力。中醫認為,人過四十,肝腎易虧,猶如根枯而葉黃。燒水灌肥應從根本著手,滋肝補腎,乃是養生保健的秘訣。除了服用一些有滋補作用的食品和葯品外,重要的是加強人體丹田部位和下肢的運動。因為人體丹田與命門之間(即小腹部位),正是人體吸收和氣血循環運行化為精血的最關鍵最根本的部位。所以增強小腹、腰、襠部位及下肢運動正是促進人體消化吸收和氣血循環運行的最基本的環節。腰脊和腿部增強,自然血脈流暢,精神旺盛,長久不衰,從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諸症。太極拳不僅強調肢體放鬆,而且練拳全過程都要求精神放鬆,使大腦抑制與興奮結合,而且它還有利於心態平衡。所以,針對當今生活方式,練習一種或幾種太極拳和太極拳器械是一條非常可靠的健康之路。只要你每天堅持練拳,它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健康。
7、太極的養生功效
8、為什麼說太極拳能健身養生?
養生太百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健身運動。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度陽自和能力——即西醫所說的抗病康復能力。於培偉道號:玄航道人在學習中醫中也得到了陰知陽五行的作用,在養生太極拳以陳式大架太極拳為基礎。陳式太極拳一路練習周身的松緊,注意關節活動、變道著轉勢。演練時立身中正,輕靈灑脫,拳勢舒展大方,動作柔順,架版勢可高可低,適合各種年齡層次、不同體質狀況的人鍛煉。養生太極拳對人身體起到的健康權作用極大。
9、太極與養生的理念心得
億萬年來, 自然界中, 日經月行, 星環辰繞, 莫不循圓以為軌道;水滴而形珠, 石磨而狀卵, 石滾水注, 莫不符合圓的規律;禽獸的揚降與走躍, 也莫不留下圓弧之軌跡。人類展了科學技術, 而察今日飛機之螺槳, 車輛之轉輪;電動之機械, 乃至物質之微觀結構, 同樣無一脫離圓的運動。直線是無限大的圓之一段, 點即是無限小的圓, 螺旋則是圓與其它因素的合成。圓運動乃是萬物運動的本質, 乃是乾坤大道
太極有五行,五行和則圓,養生亦可圓也。
體亦分五行,五行相生則身亦圓矣,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脾屬土,腎屬水。心生喜,肝生怒,脾生憂,肺生悲,腎生恐,依五行循環相生相剋,制化變化規律與臟腑循環,亦之圓也,養而生,養五行,無養怎得生,養可養其性、養其心、養其神、進而則養其身,性不合心不凈則神不清,神不清則身不平。其根源為五行不通,無循環,而無圓也,謂之養之圓乃合乾坤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