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四李養身,如冬養腎那麼其他三季呢長夏是什麼意思意思?
你好。古人以五行配四季。缺一。所以想出長夏來彌補。於是春夏秋冬加上長夏就合乎五教. 夏之後有一個長夏。長夏是指從立秋到秋分的時段。這是中醫學的范疇.正如著...
2、中里巴人:長夏養生防濕氣
農歷六月,又稱「長夏」,相當於公歷七月,是copy由夏轉秋的一個月,是夏三月的最後一個月。農歷六月的氣候,在延續盛夏高溫的同時,又呈現多濕的特點。因此,「濕熱交蒸」是農歷六月氣候的主要特點,應該如何養生呢?而中里巴人認為,立秋百以後,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而度這個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仍然很炎熱。立秋之後不可以游泳嗎?立秋之後也可以稱為長夏
3、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誰能給翻譯一下
這句話大致的意思是,一年之中,春天應該養肝知臟,注意保養身體,夏天應該養心,且濕為長夏主氣,人體的脾臟與之相應,古道人指出「長夏防濕」。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陽氣,尤其是脾陽。由於脾臟喜燥而惡濕,一旦受損,則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氣機不暢。所以在夏天要注意版飲食以養脾胃,秋天乾燥,應該注意養肺,冬天就應該養腎。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權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
4、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養生的具體內容
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釋義: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順應四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從而達到健康養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
肝主春,肝喜綠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綠色蔬菜。加強肝臟的保健,保持情緒樂觀,不大悲大喜或暴怒。另外,春季也能使肝氣過旺,內火上升,這對脾胃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還要加強脾胃的調節與保養。
2、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
心主夏,心喜紅色食物如:山楂、紅棗、枸杞等。夏季出汗多,鹽分損失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受到影響,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長夏季節氣候潮濕、溫暖,在人體則與「至陰」之脾與之相應,天氣悶熱首要的防濕補脾。
3、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
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蘿卜等。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養肺之品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斂肺氣,而辛辣食物則發散瀉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檸檬、烏梅、葡萄、山楂、石榴、獼猴桃等酸味水果可養肺、潤肺,還能達到止瀉祛濕、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的作用。
4、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腎主冬,腎喜黑色食物如:黑豆製品等。寒與腎相應,最易消耗腎的陽氣,陽氣一傷,人就容易發生腰膝酸軟、易感風寒、夜尿頻繁等症狀,因此在冬天一定要注意養腎。多吃核桃、枸杞、羊肉等溫性食物,用食物來補充自己的腎氣。
(4)長夏 養生擴展資料:
《荀子 · 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這也就是現代自然哲學所倡導的「師法自然」思想,告誡人們要正確處理好「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之關系,不要逆「天」而行。
漢代著名學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提出了「天人感應」論,認為如果君主逆「天」,不施德政,就會激起天的震怒,引發水、火、蟲、旱、地震等災害。在這里即可窺見其重視協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5、在長夏時節這段時間,想要養生,那在生活方面需要注意什麼?
天氣熱的時候可以熬綠豆湯來喝防暑,也可以煮一些涼茶來降火。
6、中醫里的「長夏」是指的什麼時候?是每個季節的後18天嗎
最佳答案是錯的!
提問者問的是長夏是啥時候,
他回答的是人的藏器官功能強的時候——四季的後18天,脾功能強。
而提問者的問題——長夏是啥時候,也許是在夏天之後的73天半。
又,長夏是農歷6月
7、中醫里的「長夏」怎麼理解?
古人以五行配四季,缺一,所以想出長夏來彌補,於是春夏秋冬加上長夏就合乎五教.
夏之後有一個長夏,長夏是指從立秋到秋分的時段,這是中醫學的范疇.正如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
「長夏應脾而變化」。濕為長夏主氣,人體的脾臟與之相應,古人指出「長夏防濕」。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陽氣,尤其是脾陽。由於脾臟喜燥而惡濕,一旦受損,則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氣機不暢。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腫。
8、長夏養生重在除濕健脾 如何理解濕邪?
中醫學理論將一年分為五季,在夏末秋初之間,劃出一個「長夏」,時間具體指從大暑、立秋、處暑到白露4個節氣。 立秋後,氣候還有「秋老虎」,此期被人們視為夏季延長期,故稱長夏。濕,是長夏氣候的特點,特別容易損傷人的脾胃功能、侵犯肌膚筋骨。故專家強調,長夏養生,注意除濕健脾。 1 如何理解濕邪 中醫五行理論認為,長夏季節的「濕」,與人體五臟中的「脾」相對應。因此,防病要提防「濕邪」入侵,養生要注重除濕健脾。 什麼是濕邪?中醫認為,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稱「六氣」。當氣候變化異常,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人體正氣不足,不能適應氣候變化而發病時,六氣就成了致病因素,變成「六邪」。六邪致病多與季節相關,長夏對應濕邪。 濕氣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的特性,最易傷脾土。夏秋之交,濕熱熏蒸,水氣上騰,濕氣最盛,故長夏多濕病。濕邪所致疾病,常表現出重感。所謂濕性重濁,像常見的暑濕型感冒,病人除一般感冒症狀外,還會出現頭暈、四肢沉重等表現。所謂濕性黏滯,濕病症狀不但表現為滯澀不暢,而且起病緩,病程纏綿,典型的像濕疹,常反復發作,不易治癒。而所謂濕性趨下,常傷及人體下部,像水腫、濕疹等病,下肢較為常見。 【保健建議】長夏悶熱潮濕,要特別注意飲食起居,可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防濕、避濕。衣:出汗或淋雨後要及時更換衣物;衣服沒有干透,不要急著收到櫃子里,內衣褲、老人和小孩的衣服尤其要在通風、有陽光的地方徹底晾乾,以免濕氣上身。 2 脾與濕何相干 濕與脾的關系密切。脾是中醫所講的五臟之一,五行屬土,脾土與長夏對應。運化食物和水液,是脾的重要功能。 脾的特點是喜燥、惡濕,如果外在濕邪侵入人體,困遏脾氣,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悶熱天氣,人容易出現腹脹、食慾不振、倦怠等症狀,就是「濕困脾」導致的。反過來,如果脾氣虛弱,運化水液功能失常,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這是「脾生濕」。 一般認為,濕聚為水,水停成飲,飲凝成痰。水濕痰飲是指人體水液代謝失常的產物,即指機體水液代謝障礙。痰飲一旦產生,可隨氣流竄致全身不同部位,四季均可發病,且傷人緩慢、難以覺察,引起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胸悶心痛、頭暈目眩等症狀。由於它在臨床上形成的病症繁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保健建議】食:飲食要清淡,容易消化;不要過多食用肥膩、味重食物,甜食要少吃;冬瓜、薏米、鯽魚、紅小豆等有利於化解體內濕熱,可適當多吃;淋雨或趟了水,可喝些紅糖姜水,幫助驅除體內濕寒之氣;過食西瓜、苦瓜等寒涼食物,貪吃冷飲都會令脾胃受傷,影響其運化功能,助長內濕,不利健康。 3 濕邪分寒濕與熱濕 濕邪為患,表現或為濕阻、或為寒濕、或為濕熱。 如在高溫、高濕的環境,或天暑地蒸、嗜食酒酪所致,多為熱濕;或居陰冷潮濕之地,嗜食生冷所致,多為寒濕。凡面白陽虛之人,一旦感受濕邪,即成寒濕;面赤陰虛之人,一旦感受濕邪,即成濕熱。平素脾胃虛弱者,多感受寒濕;平素胃中積熱火盛者,多感受熱濕。若過用寒涼之品,濕邪易於寒化;妄用燥熱之劑,濕邪易於熱化。 寒濕多損脾陽,熱濕多損胃陰。而在臨床表現上,寒濕者多於濕熱者。 【保健建議】住:有霧天氣或桑拿天要少開窗;遇到有太陽時,應把受潮的被褥拿出去晾曬;可利用空調的除濕功能乾燥居室環境,但要少吹空調,更不要把溫度設定過低;不要在潮濕的凳子、石頭、草地上坐卧;洗浴之後要盡快把水擦乾,應讓頭發自然干透或完全吹乾後再睡覺。 4 祛濕運脾強身 治療本病,一是祛濕,一是運脾。祛濕即是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運脾即是恢復被困之脾胃功能。祛濕有助於運脾,運脾也有助於祛濕。風葯可以勝濕,燥葯可以除濕,淡葯可以滲濕。濕熱之證,苦寒之劑燥之;寒濕之證,辛熱之劑燥之。 濕困脾胃:症狀若表現為肢體睏倦而沉重,或頭重如裹、胸悶腹脹、食慾不振、口中黏膩無味、便溏等,宜用芳香化濕法。用方:藿香正氣散。 濕熱中阻:若有脘痞悶痛、大便不爽、口苦黏膩、渴不欲飲、四肢困重等,即說的熱傷風病人,常有汗出不暢,汗出熱不解的表現症狀者,宜清熱化濕。選用山梔、法夏、厚朴、石菖蒲、蘆根、香豉等。 脾虛濕滯:若為四肢睏乏、脘腹痞悶、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厭食油膩等,宜健脾化濕。方葯:香砂六君子湯等。 【保健建議】行:適當運動、適當出汗,有利於內濕的排出,像健走、慢跑、練瑜伽、打太極拳等運動,都能讓人微微出汗,又不致於大汗淋漓,是人體在長夏季節除濕的好方法。
9、長夏如何養生?
長夏是夏秋交際的時節,這個季節濕熱多雨,防濕氣防潮成為這個季節的養生主題,同時長夏出汗多,汗為心之液,所以長夏養心也很關鍵。
何為濕氣
長夏指的是農歷六月,時值夏秋之交,陽熱尚盛,雨水且多,熱蒸水騰,潮濕充斥,為一年內濕氣最重的季節。濕氣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濕病就多見於這個季節。這個季節里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 由於濕的形成往往與地之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臨床所見之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帶下等症往往都與濕邪有關。 對於濕,現代科學用濕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物體潮濕的程度。空氣的濕度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對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於25℃時,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秋天,天氣涼爽,濕度適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易發生胃腸炎、痢疾等。若濕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從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僅如此,長夏時節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霉、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霉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 養陽防濕
《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那麼,在長夏又怎樣注意保護陽氣呢? 首要的一點是,人們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空調長夜開放溫度過低,冷飲不忌口吃了還想吃,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在晚上吹空調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不少農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養生之道的。《養老壽親書》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熱,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長夏養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養陽氣,關鍵在於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放,這樣機體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 其次要防濕邪侵襲: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其是損傷脾胃陽氣。在盛夏是心與之相應,而在長夏,則是人體五臟之一的脾臟和其相應。
所以,長夏的濕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醫營養學認為,長夏的飲食原則易清淡,少油膩,要以溫食為主,如元代著名養生家邱處機主張長夏飲食應「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其於肥膩當戒」。也就是說,長夏的飲食要稍熱一點,不要大寒涼;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數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國一些南方地區,不少人有食辣椒的習慣,這是因為吃辣可以促使人體排汗,在悶熱的環境里增添涼爽舒適感。另外,通過吃辣,可幫助消化,增加食慾,增加體內發熱量,從而有助於防止在高溫、高濕的時候,人們常有的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現象。 防止濕邪侵襲,在居住環境上就要切忌潮濕:中醫認為,「濕傷肉」,即感受濕邪,易損傷人體肌肉,如常見的風濕關節炎等症。《黃帝內經》里又指出:「傷於濕者,下先受之。」下,指人體下部。意謂濕邪傷人往往從人體下部開始,這是因為濕邪的形成往往與地的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如常見的腳氣,下肢潰瘍,婦女帶下等。因此,在長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風、防潮、隔熱,如果室內過於潮濕,空氣污濁,不僅傢具、衣物發霉、長毛而損壞。還能損傷人體陽氣。有些國家對兒童風濕病的研究證明,50%以上的患兒,是由於住在潮濕的屋內造成的。 夏季養心
在談到長夏如何進行精神養生時,《黃帝內經》里明確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思是說,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樣的秀美,並要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外向,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在精神調養上,祖國醫學認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則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若神氣渙散則人體的一切機能遭到破壞。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煩,而煩則更熱,故寧心靜神尤為重要。
《黃帝內經》里指出:「南方生熱,熱生火」,而火熱主夏,內應於心。心主血,藏神,為君主之官。七情過極皆可傷心,致使心神不安,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五臟六腑皆搖」,這里一方面說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損傷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說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響,可影響人體的一切機能活動,在這個意義上說,長夏養神就顯得極為重要。 特別是長夏暑氣當令,烈日酷暑,腠理開泄,汗液外泄,而汗為心之液,心氣最易耗傷,即中醫所謂「壯火食氣」,也正因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症狀,如心煩、譫語、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里,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狀態,此時宜用針灸或手壓「人中」穴(位於鼻唇溝上1/3交界處);「十宣」穴(位於兩手十指尖端處),針刺放血。 長天氣以濕熱為主,表現為氣溫高、無風,早晚溫度變化不明顯,這種天氣易使人感到心胸憋悶,人們會產生焦躁和厭煩情緒,易誘發精神病。 所以在長夏精神養生的基礎是要保護好心臟;除此以外,在精神方面還要做到「使華英成秀」。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上能夠找到支撐點,讓自己喜歡自己的工作,這樣才會讓我們的精神有所寄託。
飲食調養
長夏的飲食調養相對於其他季節顯得更為重要,這是因為當人在炎熱的環境中勞動時,體溫調節,水鹽代謝以及循環、消化、神經、內分泌和泌尿系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最終導致人體代謝增強、營養素消耗增加。 一方面機體營養素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熱大量出汗,又導致了許多營養素從汗液流失。不僅如此,長夏人們的食慾減低和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營養素的正常攝取,所有這些均有可能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的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症或其它疾病。 由上可知,夏天的飲食調養是十分必要的,具體方法是: 蛋白質的補充
這是因為高溫條件下,人體組織蛋白分解增加,尿中肌酐和汗氮排出增多,從而引起負氮平衡。因此,蛋白質的攝取量應在平常的基礎上增加10%~15%,每天的供給量須達100克左右,並注意補充賴氨酸。蛋白質以魚、肉、蛋、奶和豆類中的蛋白質為好。 維生素的補充
這是因為熱環境下維生素代謝增加,此外,汗液排出水溶性維生素增多,尤其是維生素C。有人測定,每毫升汗液中維生素C可達10微克,如排汗5升,則損失50毫克,此外汗液中還有維生素B1及B2。因此,在夏天人體維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標准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大劑量維生素B1、B2、C乃至維生素A上等,對提高耐熱能力和體力有一定的作用。 在新鮮蔬菜及夏熟水果中,如西紅柿、西瓜、楊梅、甜瓜、桃、李等含維生素C尤為豐富,維生素B族在糧谷類、豆類、動物肝臟、瘦肉、蛋類中含量較多,夏季人們可適當補充這些食物,亦可適當口服些酵母片。 水分和無機鹽的補充
夏季氣溫高,當身體大量出汗或體溫過高時,不但體內水分不足,而且還會流失大量的鈉、鉀。而缺鈉可引起嚴重缺水,所以要補充水分和無機鹽。水分的補充最好是少量、多次,這樣可使機體排汗減慢,減少人體水分蒸發量。炒菜時候鹽要比平時多放一點,但任以清淡口味為主。
夏季飲食調養,除了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外,還必須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物,其中清熱的食物宜在盛夏時吃,而利濕的食物,應在長夏時吃,因為中醫學認為「長夏多濕」。那麼,又有哪些食物具有上述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