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什麼樣的?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2、放下所謂忙碌,看看宋代文人怎樣生活
假如您生在宋朝,不管您是什麼身份、從事什麼工作,有什麼業余愛好,估計都能加入自己中意的集會。假如您生在清朝,就別輕易往人群里湊了,更別跟人結拜兄弟——那是很危險的。
宋詞里的集會
近來閑翻宋詞,發現裡面有很多集會。
北宋神宗年間,進士黃裳在《青門引》中寫道:「置俎爭來,四鄉宴社,且看翠圍紅繞。似可捫青漢,到北扉,兩城斜照。醉翁回首,丹台夢覺,鈞天聲杳。」時間是立秋以後,地點是山東青州,黃裳出門閑逛,一路上到處見到聚飲的鄉民。這是農民集會。
還是北宋神宗年間,另一位進士晁端禮在《醉蓬萊》中寫道:「因念當時,亂花深徑,畫楫環溪,屢陪歡醉。蹤跡飄流,頓相望千里。水遠山高,雁沉魚阻,奈信音難寄。吟社闌珊,酒徒零落,重尋無計。」此時晁端禮在外地工作,初秋時分,倍感孤獨,想起以前在老家的時候,經常跟詩社的朋友們一起聯詩喝酒。這是文人集會。
南宋高宗年間,退休老幹部朱敦儒在《沁園春》中寫道:「君休怪,近頻辭雅會,不是無情。岩扃舊菊猶存,更松偃,梅疏新種成。愛靜窗明幾,焚香宴坐,閑調綠綺,默誦黃庭。蓮社輕輿,雪溪小棹,有興何妨尋弟兄。」什麼意思呢?朱敦儒說他老了,不愛熱鬧了,不想再參加詩社了,近來開始學佛,做了居士,倒希望加入蓮社,多跟出家人打打交道。這是佛教信徒集會。
還是南宋高宗年間,另一位退休老幹部曾慥在《調笑令》中寫道:「凈友如妝就,折得清香來滿手,一溪湛湛無塵垢。白羽輕搖晴晝,遠公保社今何有,悵望東林搔首。」曾慥對佛教不感興趣,晚年潛心養生,妄想修煉成仙,平日愛跟道士來往,一幫人「白羽輕搖」,探討白日飛升的技術。這是道教信徒集會。
宋朝人的自由
在整個帝制時代,宋朝的自由化程度算是最高的,政府壓在百姓頭上的稅賦和徭役負擔雖然沉重,卻在人身權利上給大家鬆了綁,允許你自由流動,也允許你自由集會。
當時法律上對民間結社和集會的限制極少,我查過《宋刑統》,只找到一條針對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法律:「諸在市及人眾中,故相驚動,令擾亂者,杖八十。」也就是說,除了不能擾亂公共秩序之外,絕大多數集會都是被允許的,事前不需要向有關單位申請,事後也不需要找有關單位匯報。
國家的限制少了,民間的集會自然會活躍起來。前面幾闋宋詞里提到的「鄉社」、「吟社」和「蓮社」,就屬於宋朝民間比較普遍的幾種集會。「鄉社」每年兩回,分為春社和秋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例如今年3月19日)舉行春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例如今年9月25日)舉行秋社,社日那天,同村或同族的居民一起祭神、拜祖、看戲、喝酒、互送食物,熱鬧如過年。
「吟社」是文人集會的統稱,具體稱呼有「詞社」、「詩社」、「文社」、「錦心綉口社」等等,規模比鄉社小,集會日期也不固定,但是參加集會的成員是固定的,往往還定出「社約」,也就是集會的規則。「蓮社」的組織紀律性最強,規模一般也很大,社內成員定期集會,或請高僧說法,或為寺院籌資,信徒們互相激勵,有點兒像今天的基督教信徒每星期天去教堂「做禮拜」。
據宋人筆記《武林舊事》和《齊東野語》記載,南宋杭州活躍著學子發起的同文社、文士發起的西湖詩社、專業詩人發起的律華社、武士發起的射弓蹋弩社、相撲運動員發起的角社、蹴鞠運動員發起的齊雲社、雜劇演員發起的緋綠社、說書人發起的雄辯社、皮影人發起的繪革社、傀儡藝人發起的傀儡社、理發師發起的梳剃社。
建築師發起的台閣社、園藝師發起的奇花社、刺青愛好者發起的錦綉社、弓箭愛好者發起的錦標社、武術愛好者發起的英略社,還有凈土宗信徒發起的蓮社和凈業會、道教信徒發起的靈寶會和真武會,甚至還有闊太太和富家小姐們發起的明為供佛實為比闊的斗寶會,以及由妓女發起的類似行業協會性質的翠錦社。
不誇張地說,假如您生在宋朝,不管您是什麼身份、從事什麼工作以及有什麼業余愛好,應該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社團加入進去。這種情形常常讓我想起大學生活,現在的大學就跟南宋的杭州一樣,也是活躍著一大堆社團,每個社團也都有自己的集會。
3、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什麼?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4、宋朝的禮儀有些什麼特點?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著禮儀發展到了一個非常成熟的階段。書中描述的宋代對禮儀的研究也達到了一個鼎盛的時期。在宋代,禮儀被提升到了國家政治的高度,在封建政府的引導下對禮學研究也有了突出的成果。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把禮儀和禮教交雜在一起,實施禮教成為帝王進行行政統治的有效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卻也造就了一個溫文儒雅的宋朝。
夏建國前後,宋朝正在大力提倡因循保守的孔孟懦學。它不能不在黨項貴族中產生某些影響,阻礙著黨項的前進。野利仁榮早就對元吳提出,「斤斤言禮言義」,決沒有益處。元昊長子寧明喜學懦、道,元吳對他很是厭惡。一天,元昊問寧明,什麼是「養生之道」。寧明答:「不嗜殺人」。又問什麼是「冶國之術」。寧明答「莫善於寡慾」。元昊大怒,說「這小子說話不論不類,不是成霸業的材料」。西夏建國,正需要鞏固和發展奴隸制度,展開大規模的擄掠和鎮壓,保守的儒學當然完全不適合新興的西夏國的需要。元吳和野利仁榮極力消除儒學的影響,順應本民族的發展需要,也在文化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定儀服——元昊建國稱帝,不再採用宋朝的衣冠,改穿白色窄衫,戴紅里的氈帽,腦頂後垂紅結綬。這是采擇了吐蕃贊普和回鶻可汗的服制。文武官員的服式也有規定。文官戴戴襆頭(襆音符fú),穿靴執飭,穿紫衣、緋衣,基本還是宋朝的樣式。武官按照等級戴鏤金、鏤銀和黑漆冠,穿紫衣,系塗金的銀束帶。平民穿青綠衣,以分別貴賤等級。
5、宋朝食物有哪些?
宋朝:創造美食的朝代
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宋朝打破了唐朝城市的政治區域與平民區域的劃分嚴格的格局,將平民的工商業的經營擴大到全城各個角落,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宋朝人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城市,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由於市民階級的發展壯大,宋朝的世俗文化各發面都突飛猛進長足的發展,小市民發展了富裕了那就自然追求精品生活了,這里只說說宋朝的美食,只要你打開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看看「州橋夜市」、「飲食果子」等章節你就會被眼前的各種特色小吃美食菜單看得眼花繚亂不覺得口水暗流,你會為宋朝有那麼多的美食而嘆服欽佩。下面我就說說幾種我所知道的在宋朝發明製作出來的美食……
火腿
火腿發明於宋朝,最早出現火腿二字的是北宋,蘇東坡在他寫的《格物粗談·飲食》明確記載火腿做法,「火腿用豬胰二個同煮,油盡去。藏火腿於谷內,數十年不油,一雲谷糠。」
另,據傳北宋代抗金名將宗澤回家鄉後,回京時帶回了幾塊老家浙江義烏的鹹肉,給宋高宗趙構品嘗,趙構切開見到肉色鮮紅如火,嘗後味道鮮美,大喜便給它賜名為「火腿」。火腿的製作需要多個工藝流程,火腿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及蛋白質不僅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而且還是強身的補品。至今中國浙江地區的金華火腿不僅暢銷國內,而切遠銷歐美。它依然散發著它千百年特有的巨大的誘人魅力……
火鍋
中國歷史上真正有記載的火鍋出現在宋代。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記到,「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活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
由此可見這種吃法不再是燉和煮而是「涮」。林洪還根據當時「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美景。為這種吃法取了一個浪漫的名字叫「撥霞供」。後來「撥霞供」的吃法傳開,人們爭先效仿。不久人們已用各種肉類和蔬菜等,都用此種方法涮食。宋代的火鍋和現代的火鍋在造型與結構上毫無二致,不禁使人不得不欽佩嘆服
東坡肉
蘇東坡可謂一位美食大家,他有關美食的詩歌及文章極多,現在以「東坡」命名的名菜就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餅、東坡羹、東坡酥、東坡玉摻、東坡芽膾、東坡豆花等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東坡肉,東坡肉是蘇東坡在黃州親手創制出來的,他被貶黃州後生活拮據,見當地豬肉價便宜而很少有人買,於是便親自烹調豬肉,創制出名譽千古的「東坡肉」來。有詩《豬肉頌》為證:「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東坡肉」味美香醇,膾灸人口,肥而不膩。人們爭相模仿這種做法,「東坡肉」的美名自然傳開,還有人以「東坡肉」命名開店。至今都是中國很多地區的一道名菜。另,傳說東坡肉發明於蘇東坡整治杭州西湖之時。
「慢著火,少著水」是製作東坡肉的主旨,他的另一首《雨後行菜》:「誰能視火候,小灶當自理。」說明火候的關鍵。慢火煮使湯質稠濃肉爛而味美香氣撲鼻,誘人食慾大開。經研究發現,豬肉經過慢火煮1—2小時,飽和脂肪酸銳減30%—50%,而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則成倍增加,由此可見,「東坡肉」不僅不肥膩降人,而且有利於人。真乃合乎養生之道的美味佳品
豆芽菜
豆芽作為蔬菜食用始於宋朝,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秕置盆中,鋪沙植豆,用板壓。及長,則復以桶,曉則曬之,……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鹽、苦酒、香料可為茹,卷以麻餅尤佳。色淺黃,名鵝黃豆生。」這里不僅明確記載了豆芽菜的製作方法還有食用方法,「卷以麻餅」正是北京的薄餅卷豆芽這吃法的鼻祖。宋人蘇頌《圖經本草》:「綠豆,生白芽為蔬中佳品。」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也屢次提到豆芽菜,如:「以綠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籃彩縷束之,謂之「種生」。」南宋詩人方岳還寫有一首名為《豆苗》的詩,對發豆芽的過程記述得詳細具體。據宋朝的書籍記載,宋代就最起碼有五種豆芽,黃豆芽、綠豆芽、豌豆芽、芽蠶豆、赤豆芽。
豆芽菜物美價廉,雅俗共愛。即可登上大雅之堂奢華的宴席,也可是平民的家常之菜。豆芽菜的營養價值極高,近來西方的研究發現豆芽菜可以抗疲勞、抑癌、治癲癇,西方營養學家認為豆芽菜不僅有極高的營養還有極高的治病價值,他們一致認為豆芽菜是理想得近乎完美的食品。沒想到千百年前中國祖先發明的豆芽菜竟是如此的神奇了不起
爆米花
爆米花也是發明於宋代,范成大在《吳郡志·風俗》中記載:「上元,……爆糯谷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新春來臨之際宋人用爆米花來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們則以此卜問自己的終身大事。宋人把飲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爆米花鬆脆易消化,可作為日常的可口零食。爆米花的發明更折射出中國飲食的豐富多彩,它有更深的含義,就是開創了一種食物的加工方式澎化食品。說明中國古代的食品加工不止僅僅是食品簡單的加熱作熟,而是通過的物理的高溫高壓作用原理來改變食物的狀態口感,這種加工方式就是現代新興的澎化食品。這種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變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說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現代各種五花八門澎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宋朝發明創造的小吃很多很多如「角子」(餃子)、「索餅」(面條)、「焦鹼水錐」(炸元宵)、「浮團子」(湯圓)等等,連調味品醬油也是發明於宋代。據傳還有「油條」、「蛋炒飯」等,宋朝真是美食的天堂。
6、蘇東坡是我國宋代大文豪,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曾被杭州人稱為「 老市長」的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而且對養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詩作中,有不少是寫養生的,體現了他運動養生、食物養生、環境養生等系統的養生觀。後人將沈括與蘇軾寫的《良方》與《蘇學七方》合編成的《蘇沈良方》,至今仍被醫界沿用。他創制的「東坡肉」更是養生菜譜的一張金名片;他為官杭州時,疏浚西湖,構築蘇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態結構,至今仍為全國人民環境養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風月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處事達觀,常寄情祖國美麗的江山風月。雖貶官湖北黃州,面對昔日古戰場,仍不忘游景懷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此為 《前赤壁賦》之引文,寫出了蘇東坡在黃州赤鼻磯月夜泛舟,清風明月下的超然之樂與不患得失的寬廣胸懷。蘇東坡晚年更以游歷美好山水以愉情。
謫居淡無事,何異老且休。雖過靖年節,未失斜川游。春江淥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無所適,泛泛隨鳴鷗。中流遇洑徊,舍舟登層丘。有口可與飲,何必逢我儔,過子詩似翁,我唱而輒酬。未知陶彭澤,頗有此樂否。
寫出了蘇東坡在貶官期間無事,駕舟出遊,在碧波輕盪的春江之上,任憑小舟隨鳴叫的海鷗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渦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詩歌相酬,陶醉於 大自然美景,縱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淵明,也未必有此樂。
「和」「安」養生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 有一句話這么說:「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一個人不要有太多的慾望,「 少則得,多則惑,」只要心態清靜了,什麼樣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們的身體,這樣身體就健康了。
蘇東坡才華橫溢,好仗義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權貴。自他中年後,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後被貶官湖北黃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終熱愛生活,對人生抱著積極的態度,並善於在困難挫折之際,恬淡虛無,樂觀自處,且善用養生法寶「和」「安」二字貫於行。記載他與沈括合著的有關醫葯論述 《蘇沈良方:問養生》中認為:養生以「和」「安」二字為至上。「 和」即順心,以順和來適應外界事物的變化;「安」 即靜心,以減少外界的誘惑。因為「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則生理備矣。」也即一個人處在任何環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適隨和、頭腦冷靜,才能適應客觀外界環境的突然變化,經受得住社會生活事件的變故和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以求得身體健康。蘇東坡正是以此精神對待仕途的跌盪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盡管有諸多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他還是保持著健康的體魄,過著快樂的人生。
《東坡志林》 的保健四味葯
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記述說,有人向他請教養生葯方,蘇東坡說:「 吾聞戰國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傳。其葯四味而已。」他提筆寫下的四味葯是:」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第一味葯:無事以當貴
人不要為雜事煩惱。人活於世,一定是雜事紛繁,個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單位事、社會事,不善處者,事事累體累心,久之,必然影響人體健康,縮短人的壽命。因此,務必要學會抓大事,盡量減少擾神的雜事;如果一旦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著處理,切忌過多的因事煩心。相信如果天塌下來,一定會有比我個子高的人頂著。
第二味葯:早寢以當富
說的是讓人不要熬夜。可見當時蘇東坡對人體生物鍾現象已經有所研究,「早寢」作為四味葯之一,可見他已經發現熬夜對人體健康的破壞性 影響之大。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成果最接地氣的解釋就是讓人們不要熬夜。因為睡眠是養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體生物鍾控制的,而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鍾,疾病就來了。
第三味葯:安步以當車
勸人多步行。說明處於宋代的蘇東坡已經發現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人類活動減少而帶來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現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當車」的觀點。就當代而言,家家有汽車,滿地跑小車,人體活動量大大減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之理?所以蘇東坡「安步以當車」的觀點,還是能對當前的常見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導作用。
第四味葯:晚食以當肉
提醒人飢餓了再吃飯。因為胃進食後一般是四小時排空,進食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飢餓了再進食是有科學道理的,人類幾千年來養成的一日 三餐用餐規律,是符合人體生理機能需要的。蘇東坡特別說:「夫已飢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也就是說,飢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補益。
食物養生與環境養生
蘇東坡主張少吃肉,說「 甘膩肥濃」是「腐腸之葯」,並使人肥胖;認為用少量的肉與蔬菜同烹調,吃了會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體形的作用,此與現代營養學提出的葷素搭配,科學膳食的理論是一致的,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了蘇東坡的食物養生觀點。
同時,他還認為人類的居住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比吃肉更重要,從而主張在人類居住之處的周圍要廣植竹木以綠化美化環境,可起到調節情緒,靜心安神的作用,體現了蘇東坡的環境養生觀點。民間廣為流傳一首他飲食長壽的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此間哪有揚州鶴。」此詩大意是:吃飯可以沒有肉,但住處不可沒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沒有竹令人卑俗。人瘦還可以發胖,人俗不可醫治。旁人笑我這樣說,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痴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間還有人能駕鶴升仙嗎?
7、宋朝食物有那些
宋朝:創造美食的朝代
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宋朝打破了唐朝城市的政治區域與平民區域的劃分嚴格的格局,將平民的工商業的經營擴大到全城各個角落,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宋朝人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城市,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由於市民階級的發展壯大,宋朝的世俗文化各發面都突飛猛進長足的發展,小市民發展了富裕了那就自然追求精品生活了,這里只說說宋朝的美食,只要你打開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看看「州橋夜市」、「飲食果子」等章節你就會被眼前的各種特色小吃美食菜單看得眼花繚亂不覺得口水暗流,你會為宋朝有那麼多的美食而嘆服欽佩。下面我就說說幾種我所知道的在宋朝發明製作出來的美食……
火腿
火腿發明於宋朝,最早出現火腿二字的是北宋,蘇東坡在他寫的《格物粗談·飲食》明確記載火腿做法,「火腿用豬胰二個同煮,油盡去。藏火腿於谷內,數十年不油,一雲谷糠。」
另,據傳北宋代抗金名將宗澤回家鄉後,回京時帶回了幾塊老家浙江義烏的鹹肉,給宋高宗趙構品嘗,趙構切開見到肉色鮮紅如火,嘗後味道鮮美,大喜便給它賜名為「火腿」。火腿的製作需要多個工藝流程,火腿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及蛋白質不僅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而且還是強身的補品。至今中國浙江地區的金華火腿不僅暢銷國內,而切遠銷歐美。它依然散發著它千百年特有的巨大的誘人魅力……
火鍋
中國歷史上真正有記載的火鍋出現在宋代。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記到,「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活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
由此可見這種吃法不再是燉和煮而是「涮」。林洪還根據當時「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美景。為這種吃法取了一個浪漫的名字叫「撥霞供」。後來「撥霞供」的吃法傳開,人們爭先效仿。不久人們已用各種肉類和蔬菜等,都用此種方法涮食。宋代的火鍋和現代的火鍋在造型與結構上毫無二致,不禁使人不得不欽佩嘆服……
東坡肉
蘇東坡可謂一位美食大家,他有關美食的詩歌及文章極多,現在以「東坡」命名的名菜就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餅、東坡羹、東坡酥、東坡玉摻、東坡芽膾、東坡豆花等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東坡肉,東坡肉是蘇東坡在黃州親手創制出來的,他被貶黃州後生活拮據,見當地豬肉價便宜而很少有人買,於是便親自烹調豬肉,創制出名譽千古的「東坡肉」來。有詩《豬肉頌》為證:「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東坡肉」味美香醇,膾灸人口,肥而不膩。人們爭相模仿這種做法,「東坡肉」的美名自然傳開,還有人以「東坡肉」命名開店。至今都是中國很多地區的一道名菜。另,傳說東坡肉發明於蘇東坡整治杭州西湖之時。
「慢著火,少著水」是製作東坡肉的主旨,他的另一首《雨後行菜》:「誰能視火候,小灶當自理。」說明火候的關鍵。慢火煮使湯質稠濃肉爛而味美香氣撲鼻,誘人食慾大開。經研究發現,豬肉經過慢火煮1—2小時,飽和脂肪酸銳減30%—50%,而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則成倍增加,由此可見,「東坡肉」不僅不肥膩降人,而且有利於人。真乃合乎養生之道的美味佳品……
豆芽菜
豆芽作為蔬菜食用始於宋朝,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秕置盆中,鋪沙植豆,用板壓。及長,則復以桶,曉則曬之,……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鹽、苦酒、香料可為茹,卷以麻餅尤佳。色淺黃,名鵝黃豆生。」這里不僅明確記載了豆芽菜的製作方法還有食用方法,「卷以麻餅」正是北京的薄餅卷豆芽這吃法的鼻祖。宋人蘇頌《圖經本草》:「綠豆,生白芽為蔬中佳品。」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也屢次提到豆芽菜,如:「以綠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籃彩縷束之,謂之「種生」。」南宋詩人方岳還寫有一首名為《豆苗》的詩,對發豆芽的過程記述得詳細具體。據宋朝的書籍記載,宋代就最起碼有五種豆芽,黃豆芽、綠豆芽、豌豆芽、芽蠶豆、赤豆芽。
豆芽菜物美價廉,雅俗共愛。即可登上大雅之堂奢華的宴席,也可是平民的家常之菜。豆芽菜的營養價值極高,近來西方的研究發現豆芽菜可以抗疲勞、抑癌、治癲癇,西方營養學家認為豆芽菜不僅有極高的營養還有極高的治病價值,他們一致認為豆芽菜是理想得近乎完美的食品。沒想到千百年前中國祖先發明的豆芽菜竟是如此的神奇了不起……
爆米花
爆米花也是發明於宋代,范成大在《吳郡志·風俗》中記載:「上元,……爆糯谷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新春來臨之際宋人用爆米花來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們則以此卜問自己的終身大事。宋人把飲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爆米花鬆脆易消化,可作為日常的可口零食。爆米花的發明更折射出中國飲食的豐富多彩,它有更深的含義,就是開創了一種食物的加工方式澎化食品。說明中國古代的食品加工不止僅僅是食品簡單的加熱作熟,而是通過的物理的高溫高壓作用原理來改變食物的狀態口感,這種加工方式就是現代新興的澎化食品。這種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變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說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現代各種五花八門澎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宋朝發明創造的小吃很多很多如「角子」(餃子)、「索餅」(面條)、「焦鹼水錐」(炸元宵)、「浮團子」(湯圓)等等,連調味品醬油也是發明於宋代。據傳還有「油條」、「蛋炒飯」等,宋朝真是美食的天堂。
8、宋代主要食物是什麼?
宋代飲食:於雅俗間變化
宮廷飲食流風之下,讓羊肉成為宋時矜貴而美味的象徵,也讓看盤在民間公私宴會上得以流傳。但真正細論之下,真正影響宋代飲食卻並非宮廷,而是民間。
中國歷史上有這么一個朝代上承千年飲食之美,下啟中華八大菜系之端,卻能在刻板的禮儀,不僅留下市井飲食廣告的諧趣,更有著一本菜譜洛陽紙貴的傳奇,這就是兩宋的飲食文化。它猶如宋代流行的鬥茶游戲,時而端莊於廟堂,時而傳遞在販夫走卒手中,在亦雅亦俗間變換間回味無窮。
不吃豬肉的皇宮
歷朝歷代作為時代飲食旗幟,莫過於宮廷的飲食。宋代宮廷一改唐代宮廷飲食「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這種誇張杜撰大於現實的作風,不僅留下了確切的御宴宮廷菜品明細,甚至還有著流傳至今的原料及做法。從那些充滿濃濃生活氣息的記錄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習俗,兩宋皇宮「御廚止用羊肉」,原則上「不登彘(豬)肉」。據記載,宋太祖宴請吳越國君主錢俶的第一道菜是「旋鮓」,即用羊肉製成;而仁宗禁止宮廷為半夜飢餓時進貢上「燒羊」,所以羊肉是宋代的宮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當時陝西馮翊縣出產的羊肉,時稱「膏嫩第一」。宋真宗時,「御廚歲費羊數萬口」,就是買於陝西。而隨著王朝的傳續,宋代宮廷這種嗜吃羊肉為主要肉類的習俗,有增無減。大致在宋仁宗、英宗時,朝廷從「河北榷場買契丹羊數萬」。而神宗時代御廚帳本上更「嚇煞人」般記錄一年中「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豬肉四千一百三十一」,這里盡管記載著有少量的豬肉支出,但絕大部分的豬肉是上了「看碟」和配菜之列。
北宋皇宮這一飲食習慣甚至立都杭州的南宋都得以傳承,宋高宗都傲氣地表示宮中主用羊肉,不用豬肉乃祖宗習俗。即使到南宋孝宗時,皇後「中宮內膳,日供一羊」。縱是因為地處南方,產羊不多,剩下的食料也是用南方特長的魚蝦水產來替補,而絕非豬肉。
百饗珍味前的看菜
在宋代筆記的御宴記載中,不難發現有著「綉花高飣八果壘」,「樂仙乾果子叉袋兒」「縷金香葯」之類的菜名。這令人遐想的菜品可並非用來品嘗的,它們僅僅屬於宴席上的「看菜」,比如 「綉花高飣八果壘」就是以著各式珍貴的器皿分別堆壘著香圓、真柑、石榴、橙子、鵝梨、乳梨、花木瓜。而「縷金香葯」則是腦子花兒、甘草花兒、硃砂圓子、木香丁香、水龍腦、史君子、縮砂花兒、官桂花兒、白術人參、橄欖花兒十盒香料。這些堆疊的水果和香料的名菜,僅僅是用餐前以其美麗的色澤、精巧的擺設用以觀看來刺激食慾或清新一下空氣。在宋代它們名為「看菜」、「看果子」、看食。看菜的具體起源不可考證,但是在唐代的御宴「燒尾宴」已經出現,而富庶繁華的宋朝則把這種習俗發揚光大,正式成為宴席和日常飲食中的定製。唐代的御宴中「素蒸音聲部」的看菜,是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萊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共有70件,可謂龐大而壯觀。而宋的看菜卻在精細上更見工夫。具體的御宴看碟做法已經不可考,但是從民間和王公府第的看果子,我們可以窺豹一斑其精細。如汴梁東京市民喜歡的雕花蜜煎。其中的雕花,就是在東京飲食市場上用瓜雕刻成的花樣食品,即「葯瓜」。不僅是東京,各城市飲食市場也推出自己的傑作,如浦城的冬瓜—就是安置在壽架台上的一條三尺長冬瓜,刻上了假山、龜、鶴、壽星、仙女,異常精妙。
當然水平較高者還是王公府第的廚師,他們用楊梅、冬瓜、金桔、鮮姜、嫩筍等,雕成甜酸的花梅球兒、清甜的蜜冬瓜魚、微辣帶甜的花姜,而且還在金桔、橙子、木瓜上雕出花及大段花、方花,又在青梅上雕出荷葉兒。
值得一題是這些御宴中看食並非約定俗成就是果品、香料。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曾記載,御宴時各國使節和群臣面前都「分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而遼國使節面前加「獨羊雞鵝連骨熟肉為看盤,皆以小繩束之,又生蔥韭蒜醋各一碟」,這是因為遼國飲食風俗粗劣、最尊貴的食禮就是熟肉上擺放生蔥蒜韭。而在南宋又因口味偏甜,看盤上的蜜雕果子、雕花蜜餞也逐漸多了。這種看菜的盛行流傳至今日就是工藝菜的始祖。
市坊之間廣告聲
宋代飲食風尚雖然以宮廷的好惡為旗幟,但一如歷代引領時尚潮流的卻永遠不會是宮廷的,是民間的飲食文化。兩宋時代城市飲食休閑行業異常發達,令皇城之間的君王在夜半都望著城中漫天燈火為之嚮往。這首先歸功於宋代經濟的繁榮,除了酒肆之間不再如唐代被約束在市坊中間,兩宋百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正式開始三餐制的。在此之前,按禮儀天子一日四餐,諸侯一日三餐,平民兩餐。西漢時,給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而至這個普通平民日常飲食能從兩餐到三餐為習俗,除了證明宮廷刻板的飲食禮儀規定對民間約束的失效,更折射出了兩宋不必史官曲筆禮贊的繁華。
三餐制直接帶動的餐飲業的繁華,也帶來了市坊餐飲間的競爭,除了在各種菜品、餐具上的爭奇斗艷,當時招幌廣告、節日促銷外加環境促銷已經成為飲食商鋪三大促銷手段。飲食廣告業在宋代初具雛形。一般著名的酒樓如樊樓、白礬樓會不惜千金請人賦寫詩詞以增加自家酒樓的名氣。而一些不知名的小店也會打出「孫羊肉」、「李家酒」等特色招牌廣告。在《雞肋編》中甚至記載了一遊走街邊賣環餅的小販,為別出心裁,挖空心思想出的叫賣詞:「吃虧的便是我呀」。結果當在他在哲宗被廢的孟皇後居處瑤華宮前也這樣叫賣時,引起開封府衙役的注目,疑他藉此諷刺皇帝廢後不當,所以將其抓捕審訊。審後才得知他只是為了推銷自己的餅,便責打100後放出。此後,此小販便改口喊「待我放下歇一歇吧」。這則傳為一時笑談的故事,無一不生動描述酒樓旗肆飛揚,叫賣喧嚷不息的宋代飲食風俗。
名士風流和飲食
當然任何民間的飲食風俗,最直接的記錄者就是當代的文人。宋代的文人為當時的飲風食俗的推廣、流傳是不余遺力的。宋代的飲食著作大致可分為食經類、茶學類和酒學類等三類,其中不僅數量和種類大大增加,更通過文人的編寫讓飲食著作在書籍中的地位有了很大地提高。 比如宋代時期,僅僅食經的鄭樵《通志·藝文略》將食經單獨作為一個門類列出,共收錄了41部360卷著作目錄。
而把飲食描寫融入吟詠的詩詞文賦,在宋更是比比皆是,象一代文豪蘇軾就寫有大量的這方面的詩文,《東坡羹頌》、《豬肉頌》、《老饕賦》、《試院煎茶》、《和蔣夔寄茶》等。當然他為買餅老婦人寫的廣告詩 「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更是流傳千古的佳話 。
同樣這些風流名士了除了在保存、撰寫飲食類書籍詩文,不少墨客乾脆身體力行參與飲食發明製作,象書法與詩文都頗負盛名北宋的鄭文寶,他創制的雲英面,就極受人歡迎 。據記載其法是將藕、蓮、菱、芋、雞頭、荸薺、慈菇與百合混在一起,再配以瘦肉爛蒸,然後用風吹涼,在石臼中搗細,再加上四川的糖和蜜蒸熟,然後再入臼中搗,使糖、蜜和各種原料拌均勻,隨後取出作一團,等冷了變硬,再用刀切著吃。這道美味後來甚至還被專門收入宋代食譜。
最為有名的還是蘇軾與「東坡肉」。蘇軾在在黃州作團練副使時,曾將當時流行的豬肉燒製法揣摩一番後得以創造出一道新菜。蘇東坡還專門寫成打油詩一首來記載做法:「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如前所提及,羊肉是當時公認的貴重佳餚,流風所在,所以便宜的豬肉令當時富貴人家瞧不上眼。反經大文豪的一番創制推薦後,很快便在宋代市民中廣為傳播,這就是流傳至今的「東坡肉」。
同時兩宋在物產極大豐盛之際,加之沒有任何宗教飲食的禁忌,所以一些珍奇的食物就納入文人嘗新追逐之列,例如在宋代的士人中,吃河豚成為一種時尚。名士梅聖俞,喜歡邀朋呼友來家裡吃河豚,他在《河豚魚》寫到,「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揚花。河豚於此時,貴不數魚蝦」。而河豚有劇毒,需要祛毒後才能烹調,蘇東坡拚死吃河豚的詼諧掌故也正是出於此時。因為河豚的價格的昂貴,美食家竟然發明了假河豚的做法。類似此在《山家清供》還所記著有「假煎肉」的製作:葫蘆和麵筋都切成薄片,分別加料後用油煎,然後加蔥、花椒油、酒,放一起炒,葫蘆和麵筋不但炒得像肉,而且它的味道也和肉味相同。後來類似這樣製法的假河豚、炸油河豚、油炸假河豚,已作為名菜,紛紛出現在食店裡。可以想像正是因為文人美食家對各類飲食的總結、撰寫、身體力行的傳播,讓兩宋市民得以認識這些新奇的食物,而且,飲食商家能夠聞風而上,也能將模仿海鮮製作出,從而形成民間飲食流風。這些逸事已不足一一漫談。
而時至今日,兩宋的繁華雖早已經化成書頁間記載的輝煌,不過細致處象漫步在河南街頭,早餐皆是羊肉湯一統的局面;粗略處時時可見的飲茶風尚,卻讓人無形似乎窺見兩宋的飲食風俗早已走入民間,雖經千年,不曾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