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 觀念

養生 觀念

發布時間:2020-07-18 03:30:13

1、養生是什麼概念

2、中國人自古就注重養生嗎?

我國自古以來就非常的注重健康養生,最早春秋時期的孔子在晚年飲食方面就非常注重養生,不僅對食物的新鮮程度有要求,而且對食物的精細程度也有要求。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基礎之後,就更加註重自己的健康。不過我們中國人的養生觀念大多都體現在飲食方面,例如我國古代出現的多種養生類產品,表明我國的養生是通過醫學觀念來實現的。

一、中國人的養生觀念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養生這個詞是在春秋時期一本叫做管子的書中,即通過各種各樣的醫學活動達到保護生命,延長生命的作用。所以養生這個詞其實是中國人所發明的,而且隨著幾千年時間過渡,養生中蘊含了豐富的學問。這其中不僅有各種醫學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事的方式和道理。例如中國獨有的養生油是指一種養生的茶飲,這種茶飲不僅可以增強人的體質和免疫力,而且有補養生命之氣的作用。

二、孔子的養生

很多人認為古代的社會生產條件比較落後,那麼相對的在養生方面也會落後。其實不然古代人因為戰爭跟天災會更加註重自己的身體健康。而提出30而立,50不惑的孔子在晚年的時候就非常的注重養生,尤其是在飲食方面他有八個不吃,首先顏色發生變化的食物不吃,放置很久的陳年舊谷不吃,不新鮮的水果蔬菜肉類不吃,烹飪方式不得當的不吃,調味品放錯放多的不吃,從集市買回的酒跟熟食不吃。孔子的這八不吃完整的體現晚年對食物干凈精細的要求。

三、中國的養生文化

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養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文化。因為養生關繫到人類的生死存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了社會各階級的廣泛重視。所以我們在歷史上也看到很多帝王為了追求長生而煉制仙丹,這也是養生的一種表現。

3、中醫養生的基本觀念

養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體現在順應自然、形神合一、動靜結合及綜合調理、因人而異等方面。

一、 順應自然 就是要順應四時,提高人體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性調節能力。最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常說的「涼了穿上,熱了脫」。四時的氣候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交替過程,影響人體生理功能,從而出現相應的變化。

二、 形神合一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高度復雜而完善的統一體,人身由「神」與「形」組成。「形」指形體結構,包括五臟六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結構和氣血津精等基本營養物質;「神」是機體生命活動及情感意識的體現,是人體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

三、 動靜結合 動與靜,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不可分割的兩種形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二者共同構成矛盾的統一體。人在生活中,也應保持動、靜結合。心神宜靜,形體宜動。也就是說「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或者說「靜養精神,動養形體」。在動中要求動靜適度,「過動則傷陰,陽必偏勝,過靜傷陽,陰必偏勝」。但在動靜兩者中首先要求動,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

四、 綜合調理、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嬰幼兒期應注意寒曖及飲食的調理;青少年時期重在培育腎氣、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則是身體各部分由極盛轉衰的時期,所以要注意氣血陰陽調補,保養得當。以防早衰,爭取長壽;老年是體內氣血衰弱,功能減退的時期,這階段當重視調神、慎飲食、節房事以延緩衰老,保持身體的健康,延年益壽。

4、中醫養生的基本觀念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中醫養生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食物養生:
老中醫的順口溜, 可做參照與踐行。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
黃瓜減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獼猴桃。
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
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葯益腎浮腫消。
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
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
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
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2、中醫養生基本觀念是「治未病」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3、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養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欲。《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至於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麼「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漢代枚乘《七發》雲「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呂純陽詩雲:「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5、氣功養生: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5、看來你非常注重養生,,,怎麼回答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注重養生、崇尚健康的時代。這里簡單說點理論上的東西吧,供參考: 養生是一個心態的問題,自然和淡薄的心態就是養生的真諦。注意循序漸進的鍛煉身體,是很關鍵的。好的心態,好的生活習慣,生命是自己的,常常注意自己的身體多關注自己。樹立健康的養生觀念與擁有健康同樣重要,平和的心態、適量的運動、正確的生活理念才是養生之道。 究竟什麼是養生, 我認為養生呢,就是獲得健康,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人本的東西煥發出來,就是使人心身舒適。 就是比較和諧的一種人的狀態。 現在中國人都在提養生,養生應該說是社會文明進程的象徵,養生本身沒有錯,可是現在我們有很多誤區,比方說把養生概念化,就是吃概念。比方說有的人說早上起來應該吃什麼呢?應該吃紅的、黃的、藍的等等一些蔬菜、水果;有的呢,需要吃海里邊的,海參等等;有的要吃山裡邊的,什麼山珍等,這是吃概念。還有呢,就是吃傳統,從《黃帝內經》、《傷寒論》獲得一些傳統的東西,把它變成現在的、可以實現的一些食品。就說海參吧,在過去呢,有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有山八珍,有海八珍,它是八珍之一,由於它珍惜少,所以在古代呢,列入八珍之一。可是我們現在呢就把這個海參一味地擴大化,這都是一些誤區。還有我們現在有各種營養品,這營養品可以說是一種混合食品,混合食品一開始出現的時候,它是我們真正的季節食品的一個代用品,這些季節食品沒法得到,就出現了混合食品。混合食品呢,從一開始我們蜂王漿等等這些東西開始之後呢,人們就一味地去追求這種混合食品養生,今天喝一支這個,明天吃兩片那個,這些東西實際上對於人體作用並不大,只是一個精神安慰。 廣告宣傳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和效果,讓大家心裡覺得那個確實就能給我帶來營養,可實際上效果怎樣,確實值得商榷。 還有一種是吃中草葯,這個吃中草葯是最近十年發展起來的,吃中草葯呢像四川,像我們山東,尤其青島靠近嶗山,出現了很多所謂農家宴、山珍宴等等,把中草葯搬上了餐桌。其實吃中草葯本身是很錯誤的。 中草葯和蔬菜應該是嚴格分開的,中草葯對於人的病理有巨大的療效,所以有的時候那些老大夫講,說我們抓葯都要幾錢幾克幾兩。 可是你一下子吃上半斤能行嗎?肯定不行。 再就是飲食上注意點,不要大魚大肉,暴飲暴食,適當地體育鍛煉。 還要注意兩個規律: 第一個規律,作息有規律。現在我們很多人熬夜,有的人甚至整夜不睡,還有的是白天睡覺,晚上出來工作或者是活動,其實這些可能都不是科學養生好的辦法。 第二個規律,他們這就個人普遍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的喜歡綉花,有的喜歡讀報,有的喜歡手工活。 就是有個事情自己干著,自己喜歡 就行,就是說使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態,我們的身體的內部結構,一定要放到一個很舒展的狀態,不要使它緊張,不要使它受到額外的、外來的壓迫,這非常重要。

6、養生的觀念得到了很多人認可,生活在農村的我們也應該重視養生嗎?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很多人開始注重養生。作為農村人的我們,到底要不要開始養生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我們生活在哪,都要注重養生。其實相比於在城市裡的人來說,生活在村裡,更具有優勢。所以我們更應該合理利用這些優勢來做好。那麼該怎麼養生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主要可以從以下這三方面做起。

1.飲食方面

在這方面,顯然是村裡人更占優勢。在村裡,想吃什麼蔬菜自己種,當然也能自己養豬,這樣你就能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是不是綠色無公害的。比之城市裡每天買菜的人來說,健康了許多。這也是一大優勢,既然身處農村,就別浪費這些優勢。

但是有一點得注意,隔夜的飯菜,有些不能吃的就別吃了。隔夜飯都不推薦吃,盡量控製做飯的量,做好是當天吃完,這樣也不會造成浪費,還能保證健康。

2.運動適量

這點在農村就不太好控制了,在農村基本每天都有活要做,基本都是一直跑動著的,所要注意運動量,千萬別勞累過度。如果累了,及時休息,不管怎麼樣,都沒有身體健康重要。如果勞累過度,還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毛病,這就因小失大了。

3.生活作息

生活作息要規律,每天養成一日三餐的習慣,最好固定時間吃飯,定時定量准備吃飯,對吃食也不要太過隨意,該補充的營養,還是不要落下。

休息也要按時,不要熬夜,早睡早起才能身體好。熬夜帶來的危害太多了,所以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以及早睡。

養生應該是要我們養成的習慣,不管你身處何方,都要注意養生,只有了好的身體素質,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7、為什麼中國人的養生觀念那麼差

肯定比外國人差
養生不僅是中國人重視,外國人同樣也重視養生.德國一位醫學專家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最近告誡中老年人:想健康長壽,務必動用「保、活、轉、參、睡、調、聽」這七個字。

8、現代人的養生觀念是什麼

人人都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怎樣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學莘莘學子.過去人們都認為身體沒有生病就是健康,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的.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科學的進步發展,現代人對健康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新確定的定義是:『人的身體、精神與社會的最佳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沒有生病」。
新的健康觀認為,沒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個基本方面,主要是機體的正常狀態,同時還包括心理健康和對社會、自然環境適應上的合諧.也就是說人的機體、心理與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均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觀念.
那麼,如何恆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標準是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為此對健康定了10條准則: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二、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
三、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四、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六、體重適當,身材發育勻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七、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睛不易發炎。
八、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九、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十、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10條准則亦即健康的標准,是就一般情況和普遍情況而言的,但對不同年齡的人還有不同的標准.
新的健康觀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任何集體的、個人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講衛生的行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這種健康觀是「機體一心理一社會一自然一生態一健康』的一種整體觀,是一種社會協調發展型的健康觀.
我國傳統醫學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標准。
這一整套健康標准主要是針對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視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標准.這]0大標準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無呆滯的感覺,說明精氣旺盛,臟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躍.
二、聲息和:聲如洪鍾,呼吸從容不迫,心平氣和,反映出肺臟功能良好,抵抗力強.
三、前門松:指小便通暢,說明泌尿,生殖系統大體無恙.
四、後門緊:大便每日一次,有規律,無腹痛、腹瀉之慮,說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豐:保持體型勻稱,注意不宜過胖,標准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減l00)。
六、牙齒堅:注意口腔衛生,基本上無齲齒,反映腎精充足。
七、腰腿靈:表現肌肉、骨骼和四肢關節有力或靈活,中年知識分子因工作性質尤其要保持腰腿靈。
八、脈形小:指每分鍾心跳次數保持在正常范圍(60-80次/分),說明心臟和循環功能良好.
九、飲食穩:飲食堅持定時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飽食濫飲,無煙酒嗜好,注意飲食養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時起床和入睡,睡眠質量好。

9、養生觀念經歷了哪些轉變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採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與養生 觀念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