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氣神養生?
以前我們的古人一生中重視的養生之道就是養足精氣神,他們認為若是一個人精氣神足,他不但可享天年,還可遠離疾病終身免疫。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copy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道教教義(道教的最基本教義): 尊道貴德——道教最高信仰 zd 仙道貴生——道教鮮明特色 清靜寡慾——道教行為標准 自然無為——道教生活態度 柔弱不爭——道教自我修養 返樸歸真——道教理想狀態 天人合一——道教理想狀態 天道承負——道教善惡報應 性命雙修——道教修煉要訣 中,有一些教義就和養生有關,且主要以精氣神為主,可見精氣神養生的重要性。
2、中醫談如何養好精氣神
中醫葯古籍《內經》提到人體有三寶:精、氣、神。精足則氣充,氣充則神旺。反之,氣弱則神傷,精神容易不濟,情緒也大受影響。夏季人要學會養精蓄銳,養好自己的精、氣、神,這樣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1.該睡就睡,不熬夜。台灣中醫師董延齡師認為,經常作息顛倒、長期熬夜的人,通常缺乏精氣。因為11點至凌晨1點,是臟腑氣血流動的時間,這段時間, 血迴流到肝臟准備儲存精氣(能量),如果不睡,等於強迫肝繼續分解工作,能量無法被貯藏,會造成肝盛陰虛,陰陽失和,肝火上升,氣虛體弱。 2.盡量從事溫和運動。董延齡認為打太極、氣功或元極舞都是不錯的靜心運動。 養生學院教練饒懷英解釋,太激烈的運動會造成大量流汗,流失大量體液等於流失大量體力,心情也易煩躁不安。她建議酷暑最好選擇練氣養生運動,少在烈陽下 長期暴曬,或從事激烈運動。因為身體靠呼吸送氧,如果呼吸急促,就像水流量大時,只能流入較粗的水管一樣,氧氣很快進入身體內較粗的血管,較細微的血管則 不易獲得氧氣。所以,如果要讓細微的水管入水,唯有把水龍頭的水柱轉小,一點一滴注入。選擇和緩的運動,保持呼吸平緩從容不迫,身體內極細微的血管或經 絡,才有機會得到足夠的養分。 3.避免吃太「濁」的食物。夏天要吃清爽的食物,太「濁」的食物容易增加身體重量,使得精神昏沉。烹飪方式也盡量清淡,避免油炸、煎烤,甜食熱量高,要少吃。董延齡認為,現代人飲食太亂,沒有順著自然時序調整,大熱天吃烤肉,無異加速心火。 4.少吃冰涼食物。冰水或冰品是盛夏最受歡迎的食物,吃多了卻容易導致冷熱失調。當外在環境溫度高時,我們以為冰涼食物可以降溫,卻忽略了體內溫度更高 (有時高達37攝氏度),人體適應力和溫度調節力沒那麼強,突然喝下冰水往體內澆,五臟六腑可受不了,易導致心神渙散,郁悶不樂。要消暑又鎮定神經,不妨 喝菊花茶、金銀花茶、綠豆湯。不過,胃寒者少喝,可以多喝開水,食用銀耳、蓮子或百合等袪熱補氣。 5.日常生活動作不急不緩。中醫養生 很注重「氣和」,如果氣的運行紊亂,不夠自然活暢,身心都易致病。靜心養生其實不難,只要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能保持不急不緩的動作,讓呼吸勻稱有序, 「氣」自然會「和」。氣順了,轉化為足夠的活動能量,身心獲得舒展放鬆,心自然而然平靜下來。 6.少生氣、不發火。夏季主火,是一年當 中能量最旺盛的時節,容易內心急躁,身體也會受到影響。「發怒前留出一秒思考時間,想想該不該發這頓脾氣。」饒懷英說,要學會沉住氣,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也就是「修心」。她自己的做法是,當事情令自己心存疙瘩時,就清楚說出來。要不帶情緒說出自己的意見,撇開會傷人的形容詞,直接溝通事件本身,做到「講話 不帶情緒」,最高明。
3、如何調養精氣神(轉)
人們常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這三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錯,自古至今講究養生長壽的人都把"精氣神"稱為人身的三寶。為什麼說"精氣神"是人身的三寶呢?因為人身的三寶"精氣神"是人用以維持、延續生命的高級物質,其內容是很微妙深奧的,為了進一步深化"精氣神"的內涵,這就首先要談談"氣"。"氣"是有物質基礎的,因為宇宙萬物之生長、發展、運動、變化,都是"氣"在起作用,沒有"氣"什麼也都不存在了。"氣"就是動力,就是能量,就是功能。人之所以有生命的活動,同樣也是由於"氣"的活動功能。所以,明代張景岳先生著的《類經》就強調說"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人由胚胎時期開始,"氣"就有了萌芽,因為他要靠母體進行內呼吸,以吸收營養、發育、成長,這是依賴先天母體的祖氣(精氣)。等到胎育成熟離開母體,斷了臍帶之時,嬰兒"哇"的一聲震動肺絡,即靠自身的呼吸調節,依賴天氣(自然之大氣)給予的條件完成呼吸的動作,這個呼吸動作就是"氣"的能動作用,也就是後天生命的開始。雖然人離開母體承受先天祖氣(精氣)並得到天氣的資助,以能動地開始了呼吸,但是必須要靠後天的飲食物的培養,這個生命動力的"氣"才能延續發揮作用。不難理解,後天之氣要靠飲食物的充養培育,所以人落生以後第一個信號就是"哭",用"哭"的聲音震動以行呼吸;第二個信號就是"喫"(吮奶),而且吃的是那樣的香甜,開始了後天目的受納,以攝取營養。(煉)氣養生就是加強真氣的能動作用。這就要求人們一要練氣,更好地發揮氣的能動作用(浩然之氣);二要不生氣,不傷氣(情慾之氣),以養人的能動作用。因此"氣"在人體是非常重要的,氣滯則病,氣少則衰,氣絕則亡。"精"(精生於先天,票於後天)是先天祖氣之精微與後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質;"氣"是先天祖代寫水谷之精氣以及所吸人的大氣所合並而成的動力。"精"和"氣"是人體一切生理活動的主要物質,而"神"則是人體一切精神、思維活動的體現。由此可見"精"是養人生命的基本物質;"氣"是養人生命的能量動力;"神"是養人生命的活動體現。有了"精"才能有"氣",有了"氣"才能有"神",無"神"就說明"氣"虛,"氣"虛就說明"精"少。"精氣神"雖然各有所主,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分之為三,合之為一。"精"化"氣","氣"化"神","神"化"精",以生以長互相滋生,生生化化無有終止,因而生命能夠延長。"精氣神"三位一體,不可分離,存則俱存,亡則俱亡,因此古人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論述。所以"精氣神"三者,是人體生命存亡的關鍵,只要精足、氣充、神全,自然能夠攝生長壽,怯病延年。但怎樣才能調養"精氣神"呢?第一應當養精蓄銳,第二應當積精養氣,第三應當聚精全神。因此,養精、積精、聚精應是第一位的重要。這就是"精氣神"的最根本的物質。除了適當調節食物營養以外,諸如起居、生活、工作、愛好(如書畫、音樂、弈棋、品茗)等,都需要進行調節,要順乎自然規律。譬如飲食要有節制,更不可偏食,起居有時,生活要有規律,工作不可過度疲勞,情志的修養,適合的鍛煉身心等。最好的方法就是強調鍛煉身體,如太極拳、氣功、八段錦等形式(動、靜練氣功法),就是很好的鍛煉方法。當然,進行鍛煉就要請教行家、老師(明師)指導練習,萬不可亂練,亂練無功,反而有害。中醫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因為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明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陰陽互為根蒂。春夏為陽氣生旺之時,人必須順其自然以養陽氣;秋冬為明精收
4、中華傳統養生中的精氣神說的是什麼?
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從廣義上說,精包括精、血、精液,一般所說的精是指人體的真陰(又稱元陰),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而且能夠抵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影響而免於發生疾病。
氣----不僅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的含義,既是運行於體內微小難見的物質,又是人體各臟腑器官活動的能力。因此中醫所說的氣,既是物質,又是功能。用現代語言來理解:氣就是正在發揮特定功能的物質、能量與信息的總括。人體的呼吸吐納,水谷代謝,營養敷布.血液運行,津流濡潤,抵禦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無不依賴於氣化功能來維持。
神----是精神、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它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夠體現人的健康情況。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體體現。
「精、氣、神」三者之間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長的,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密切。從中醫學講,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維持生命的動力是「氣」,而生命的體現就是「神」的活動。所以說精充氣就足,氣足神就旺;精虧氣就虛,氣虛神也就少。反過來說.神旺說明氣足,氣足說明精充。中醫評定一個人的健康情況,或是疾病的順逆,都是從這三方面考慮的。因此.古人稱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有它一定道理的。古人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死」的說法,以此也不難看出「精、氣、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5、中醫如何養足精氣神?
中醫認為,人體有「三寶」,即精、氣、神。精氣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只有養足了精氣神,人體才會健康發展,少生疾病。那麼,中醫如何養足精氣神,有什麼好的方法呢?
6、人的精氣神應如何調養,吃什麼?
調養精氣神要從腎臟出發,根據中醫「子葯養精」的理論,用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金櫻子、覆盆子、蛇床子、韭菜子、川楝子等八個植物種子補腎填精,用鹿茸、海馬等「血肉有情之品」增補腎精,以及陰陽滋補類葯物和人參,長期服用,具有非常好的補腎精的效果,是一種專用於腎精虧虛的補腎養生滋補中葯。
此外,八子補腎膠囊組方還配伍了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等補腎溫陽葯,也配伍了有地黃等補養腎陰葯,陰陽雙補,平衡補腎,解決了一般補腎葯偏補腎陰腎陽的弊端。除了使用葯物以外,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也十分重要。
7、養生必養精氣神?
睡眠要保證好,注意保暖
多喝養生湯(籠統)
還有就是有氧運動
還有多泡腳
少吃鹽,油
8、怎麼調理精氣神?
轉 《中華養生智慧》系列(二) 養生2009-09-01 20:32 閱讀60 評論0 字型大小: 大 大 中 中 小 小 人生命的三件寶,叫精氣神。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這么一句古語「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精氣神當然就是維持人生命的三件基本的元素。中國人是特別注重精氣神,說這個人如果身體很好叫精氣神很足,如果這個人萎靡不振,可能就是精氣神不足。從本質上來說中國人的養生都可以歸結到這三個字上。精氣神這三字有著密切的關系,精就是維持生命的一個基本的元素,氣就是維持生命的一種物質能量,神就是生命的主宰和生命活力的一種體現,這三者是互相影響、互相滋生的。這一點應該說是中國養生的一大特點,也就是精氣神合一,或者叫形神合一。 先看一看什麼是精。廣義的精是指支撐著人體生命的這么一種物質。狹義的意思也就是說維持人的最基本的活力的。它有一個什麼作用呢?那就是主管生殖,就是中醫講的五臟裡面腎臟所藏的這個精。人一生下來精就開始旺了,在50歲左右的時候腎氣開始衰了,五臟之氣也就跟著衰了。這個衰退的最大表現,就是腎精的這種衰少。所以養生最基本的就是要養這個腎精。那麼怎麼來保養腎精呢?我們說要從三個方面來保養。第一個方面叫做保精,節欲保精,就是不要太放縱人的性慾。腎精衰落了以後,人的骨頭也就開始衰退了。節制情慾這一點對保養腎精特別重要。第二個方面在運動方面注意做一些鍛煉、推拿、按摩。從保腎精這個角度來說,主要是在下丹田和命門這兩個位置的推拿、按摩。下丹田在肚臍眼下邊三寸這個位置,在中醫學上它是一個穴位,叫關元穴,藏腎精的地方。那麼下丹田是臍下三寸,這個三寸怎麼量,不是用尺子量,有的個子高的三寸,跟個子矮的三寸量起來,位置是不同的。 中醫有一個發明叫同身寸,就是用四個手指頭來量,這四個指頭從上到下就叫三寸。先把上面的壓在肚臍眼,就是神闕穴這個位置。然後四指的下方這里就是下丹田。下丹田要護揉它,可以用右手的勞宮穴。勞宮穴怎麼取呢?也很簡單,就是把手攥成一個拳,這個拳頭中指所壓到的這個位置就叫勞宮穴。兩手勞宮穴要挫熱,挫熱了以後,用右手的勞宮穴護著下丹田,對准下丹田,然後左手壓著右手,順時針這么揉,揉60下,逆時針揉60下,這個以自己的發熱,溫暖舒適為度。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前後要交疊起來揉。在肚臍眼正對的後面,這個地方有一個穴位,叫命門。我們可以前後揉,用右手的勞宮穴對准下丹田,左手的勞宮穴對准命門,一起按摩,也是到發熱為止,發熱溫暖舒適。第三個方面就是在飲食方面, 也要適當的注意多吃一些補腎生精的食物,比如一些黑色的食物,黑芝麻、黑豆、黑米,還有比如說像蓮子、芡實、地黃。 第二件就叫氣。在《黃帝內經》當中,關於這個氣字就出現了三千多次。而我們中國人說話幾乎都離不開一個氣字。有一句話叫人活一口氣,比如說這個人高興了叫喜氣洋洋,這個人發怒了叫怒氣沖天,這個人如果很健康叫神氣十足。氣是屬於生命的一種能量,也是一種物質、功能。它起到一個中間的作用,就是說練了精可以化成氣,練了氣可以化成神。所以這個氣就是一個橋梁,一個中介。中醫認為氣有五大作用。 第一個作用叫推動的作用,就是人的血液精液這些東西是由氣來推動的。第二大作用叫做溫煦的作用,就是有了氣,人體就溫暖了。如果沒有氣的話,那人就冰涼了。第三大作用叫防禦的作用,這個氣它具有一種抵禦外在邪氣的作用,就是人體內如果正氣存內,那邪不可干,就是邪氣就沒有辦法來干擾了。第四個作用,叫做茹養?的作用,也就是營養的作用。第五大作用氣化的作用,就這個氣它可以變化,精可以變成氣,氣可以變成神。血跟氣之間也是互相可以變化,叫做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那麼中醫裡面講有多少種氣呢?主要有六大類氣。第一類氣叫元氣,就是一種生命的原動力。這種氣主要的就是在這個腎,藏於腎,也就是說它是先天之氣,所以這種氣又叫做真氣。第二種叫中氣,它是由後天之氣相合而成,主要聚居在兩乳之間,後來道教又把它叫做中丹田,又叫做氣海。第三類叫營氣,營氣主要是流動在血脈當中,起到一種營養的作用。第四種氣叫做衛氣,流行在血管以外的,它是起到一個抵禦的外邪的作用,保衛人的肌體的作用。第五類氣叫臟腑之氣,比如說有心氣、肺氣、脾氣、肝氣、腎氣。第六類氣叫經絡之氣,經絡就是氣的通道。 那怎麼來養氣呢?介紹一種呼吸方法。因為呼吸它是氣體通過口鼻,然後進入到中丹田,又發散到全身,所以這個氣非常重要。按照皇帝內經的說法,大自然當中的天氣,這個氣它是每一天就是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要繞行50圈,50周叫50營。那麼人體也要按照這個來呼吸,叫50營?的呼吸方法。那麼給它計算了一下,按照這種方法,一呼一吸是6.4秒。而現代人的一呼一吸是3.3秒,比這個呼吸要快了一倍,所以現在的呼吸都太快了。這個呼吸的鍛煉方法很簡單,就是要慢呼吸。呼吸一旦放慢,人的節奏也就慢了,人衰老的歷程也就減緩了,所以慢呼吸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那個烏龜長壽,其中有一點就是它呼吸非常的慢。這里就介紹一種方法那就叫順呼吸。大家可以靜下心來,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就看它的起伏節奏把呼吸放慢放慢。要掌握四大原則,第一要長,呼吸要長;第二是要深,深呼吸;第三是要勻,要勻稱,呼和吸這個長度要一致;第四就是要細,不要大喘氣,古人是這么說的叫做呼出一條線,吸入一大片,整個的放慢放細放勻放長。 第三個要介紹的就是神,練神,它是人的活力的表現,也是人生命的一種主宰。按照中醫的說法,它主要是藏在心,叫心藏神,所以有一個詞叫心神。養神就是要調心,要調好自己的心態。介紹一種方法叫做五心調神法。第一條叫心態平和。按照中醫的說法那就叫恬淡虛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孟子曾經說過這個養心:「莫善於寡慾」,就是慾望要少。《黃帝內經》上講了,這種平和的心態,實際叫做心閑,自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人把心態一放閑了之後,就處事不驚,就能達到心態的平和。另外慾望不要太多,自然就閑下來了。 第二個心叫心情的快樂。心情要快樂,有人說這答案我也知道,可是遇到那麼多那麼多的事情怎麼能快樂的起來,尤其是遇到了一些挫折、失敗和打擊。這里我說一個就大文豪蘇東坡,他經常被貶,有一次呀他被貶到了惠州。當時那個惠州每一天就殺那麼幾頭羊,而這個羊肉都被那個當官的吃了,他自己吃不到羊肉。他遇到了這種狀況怎麼辦呢?他就吃那個羊肉剩下的骨頭,結果他把羊骨頭熬成湯了之後,一喝覺得奇香無比。那個羊骨頭上面還剩下一點肉,那也是奇美無比,所以他就特別的高興。然後他給弟弟就寫了一封信,他說沒想到我現在能吃到有一種食物,是我以前從來沒吃到過的,這個東西奇香無比,只是那個狗不高興了,因為羊骨頭不是給狗吃的嘛,我都把它吃了,那個狗沒有的吃了,所以狗它不高興了。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處在這么一個境地,他照樣能夠快樂起來。所以快樂有一種辦法,叫發現快樂,而發現快樂就在於一轉念之間,反向思維。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叫仁者壽,智者樂,其中有一條就是會變化,隨時變化,這樣就快樂了。 第三個心就是心地善良,孔子說了叫仁者壽。作為一個仁者,在儒家的觀念裡面,仁當然就是要有一個愛心,一顆善良的心。孟子就把這個心說成有四個心,側隱之心、慈愛之心、是非之心、羞惡之心。第四個心叫心胸開闊,要有一個寬容的心、豁達的心、開朗的心,做到這一點是非常有助於健康。在清代的時候,有一個大學士叫張茵,他的老家在安徽桐城。他有一天接到了家裡寄來的一封書信,這個信就講了一個內容,就是希望張茵動用他的權力,然後讓他對面的那個人家把地皮讓出來,給自己可以蓋房子。結果張茵就回了一封信,就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什麼意思呢?你千里迢迢來這個書信,只是為了這一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呢?你不要去占他的三尺,你反而要讓出三尺。你看古代的萬里長城現在還在吧,可是秦始皇已經早就不在了,不要太計較。結果他家裡人非常的受感動,就讓出了三尺。結果他一讓出三尺,對面那戶人家也讓出了三尺 於是這中間就六尺,這條巷就叫六尺巷,現在還在。所以有這么一句話,叫做讓三分風平浪靜,讓三分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最後一個心就是心裡要純凈,也就是《黃帝內經》上所說的恬淡虛無,達到虛無的境界,這個心比前面四個心層次上都要高一步,道家叫做無, 佛家叫做空,也就是說我們要在終極上去認識自我,人都是從空中來,往空中去的。心靈達到純凈的地步,這樣心就安了,心安了之後,神就旺了。所以精氣神這三者,它是有著有機的聯系的,反過來如果神虛了,那麼我們的氣也就不足了,氣不足也就影響到精的衰退,這三者相輔相成。 主講人:張其成
9、人的精氣神應如何調養?
調養精氣神
正心修身,是中國古代文人人生理想的起點。浮躁的我們,或許可以在其中找尋到醫治內心深處彷徨、無助、無奈的處方。現代社會較之古時更復雜,節奏更快,人們在社會中找尋自己位置的時候面臨的抉擇也更多。人們要在抉擇中判斷,取捨,而社會的變化更讓人們猶豫,讓人們彷徨於如何自己命運的掌控。疲倦、勞累,為自己、為家人,為理想、為信仰。讓自己在前進的路上,更自信、更踏實、更游刃有餘;要讓自己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從肉體到心靈,去為可能面對的一切做好准備。正心修身,調養精氣神對我們來說,或許會成為旅途中的加油站,既是路標又是動力。
中醫認為,精、氣、神乃人體三寶,精充、氣足、神全是人體健康的標志。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先兆。唐代醫家孫思邈曾指出:"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因此,保養好精、氣、神是我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古人雲:"寡慾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這"三寡"則是養"三寶"的根本。
寡慾以養精
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縱欲不但丟失過多的精液,同時也損及五臟之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浮發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歷代醫家都主張,養生之道要以保養精氣為首務。《類經·攝生》指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若縱欲,男則遺精、早泄、陽萎、生殖無力,甚至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精神不振、久則成癆。女則腎虛精虧、沖任不固、氣血逆亂、崩漏下血、白帶綿綿而下,不孕或流產、早產,甚至經血虧枯、經閉,面黃消瘦而成勞損之症。不僅如此,縱欲還可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影響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古人把房事過度稱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傷人體,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因此,清心寡慾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寡言以養氣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它具有動而不息的特徵,維持和推動著人體的生命活動。養氣的基本要求是少廢話。因為人體內的組織細胞要通過新陳代謝不斷獲得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通過血液從肺泡交換來的氧氣,源源不斷地被送到機體的各個組織細胞中。一個人若是經常喋喋不休地大聲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而百病叢生。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惡作劇以取樂,狂呼亂叫,嬉笑不已,這樣只會損精耗氣,使人精神飛馳,血氣流盪,變生他疾。
寡思以養神
寡思,即是讓人不要胡思亂想,以免用腦過度影響大腦皮層的生理活動。"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至也?"中醫里的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思慮過度則使人氣機郁結不行,引起種種疾病。《內經》有"思傷脾"、"思則氣結"、"多思則神殆"之論述,常見心情不快、頭目眩暈、不思飲食、脘腹脹悶,甚則出現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等症。女子因思慮過度,損傷心脾而致月經不調,甚至經閉等病證。久之則百病叢生,諸如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功能紊亂、高血壓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便接踵而至。"凡人不能無思",但要有個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冥思,更不要為身外之物煞費心思。這樣才可以把思想負擔盡量減輕,有利於達到"全神息慮",以防"神慮精散"。
其實在知道如何調養精氣神之前,我們就應該了解調養「精」「氣」和「神」重在養什麼。一起來看看。
養精重在養腎
因腎是藏精的臟器,先天的根本,《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精不足常有精神呆鈍,動作緩慢,發落齒松,耳鳴耳聾,腰膝酸軟,性慾早退,舌光脈細等症。葯養應當補腎填精,宜服左歸丸。該方由山茱萸、熟地、山葯、枸杞、菟絲子、牛膝、龜膠、鹿膠組成,每味6~10克,水煎溫服,龜鹿膠兌汁,2日1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6~9月,多有效驗。作預防性葯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葯葯養,可服補腎丸,每次1~2丸,1日3次,淡鹽湯送下,療程與湯劑相同。
養氣重在養脾胃
因脾胃是後天的根本,氣血生化的泉源。《靈樞·平人絕谷》說:「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足見養脾胃就是養氣,養氣就是養神。氣不足常有面色白光白,少氣懶言,肢體倦怠,腹脹食少,大便稀薄,舌淡脈虛等症。葯養應當補中益氣,可服參苓白術散。該方由人參、白術、山葯、砂仁、茯苓、桔梗、苡仁、扁豆、蓮米、甘草組成,每味6~10克,水煎溫服,2日1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2~3月即能獲效。作預防性葯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葯葯養,仍服參苓白術散,每次3~6克,1日3次,棗湯調下,療程與湯劑相同。
養神重在養心腦
因心是藏神的臟器,腦為元神之府。腎臟能夠生成骨髓,脊髓上聚於顱腔而形成腦。《圖書編·臟腑諸論》說:「人之神發於目,寤則棲心,寐則棲腎。」足見養心腦實際上就是養心腎,養心腎就是養神。神不足常有精神不振,頭暈健忘,聲低懶言,動作遲緩,怠惰乏力,舌淡脈弱等症。葯養應當補益心腎,須服安神定志丸合歸腎丸。二方由人參、茯苓、熟地、枸杞、當歸、杜仲、菟絲子、茯神、遠志、龍齒、菖蒲、山萊萸、山葯組成,每味6~10克,水煎溫服,2日l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3~6月,常有良效。作預防性葯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葯葯養,可服安神補心丸,每次2~3克,1日3次,白開水送下,療程與前述湯劑相同。
結語:精氣神是一個人生命的根本,所以我們不能輕視。精、氣、神這三大生命支柱,相互資生,三位一體,既能自身調節,又可人為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