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養生吃什麼好 冬藏食補法盤點
枸杞:養肝明目。冬季是補腎的好季節,而枸杞是補腎佳品。枸杞性味甘平,歸肝、腎經,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對腎臟和肝臟都是寶。在空氣乾冷的冬季,眼睛易干澀、流淚,常吃枸杞還能緩解這些症狀。
大棗:補中益氣。大棗對身體好處不少,民間有「一日吃仨棗,一生不顯老」的說法。中醫認為,大棗性味甘溫,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是冬季上佳的滋補品。它富含鐵元素,可促進血液循環,病後體弱、貧血患者以及冬季手腳冰涼的女性都適合用大棗調理身體。建議把紅棗在鐵鍋里炒黑後泡水喝,可治療胃寒、胃痛。紅棗水裡加入桂圓,可作為茶飲,有補血、補氣的功效。
當歸:活血祛寒。天冷時食物能幫人體禦寒,1800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金匱要略》中,就有一款特別適合寒冷季節食用的「當歸生薑羊肉湯「,主要成分之一當歸,被歷代醫家譽為「血中聖葯」。當歸性溫,入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當歸並非只適合女性使用,凡是血虛、血瘀的病人,表現為血虛頭痛、頭暈心悸、面色萎黃、跌打損傷、皮膚感染、血虛腸燥便秘、虛寒腹痛等,都可一試。
白蘿卜:去火化痰。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薑」、「十一月蘿卜賽人參」。白蘿卜是冬季的時令蔬菜,也是養生的好食材。中醫把肺看做「嬌臟」,是外邪首先侵襲的地方,立冬後需特別呵護。白蘿卜性涼,味甘辛,歸肺、胃經,對肺胃有熱、痰多、氣脹食滯、消化不良、大小便不暢的人尤其適用。在食用上,它有兩個最佳搭檔:如想發揮止咳效果,就將白蘿卜和冰糖搭配,共同達到除痰潤肺、和中止咳的作用;如想抑制咽喉發干、疼痛的症狀,可把白蘿卜與青果煎煮後當茶飲,能很好地緩解肺胃熱盛引起的咽喉腫痛。
紅糖:化瘀散寒。冬季強調溫補,紅糖性溫、味甘,入脾經,能「溫而補之,溫而通之,溫而散之」,具有化瘀散寒、暖胃健脾、緩解疼痛的功效。對體寒虛弱、造血功能下降的老人,尤其是大病初癒者,紅糖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是物美價廉的補品。而且,紅糖是未經精煉的粗糖,保留較多維生素和鐵、鋅、錳等礦物質,營養價值較高。
黃芪:益氣固表。冬日裡,天氣驟寒,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隨之而來,體質虛弱、容易感冒、畏寒怕冷的人也需增強體質。中醫認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黃芪向來被認為是益氣固表的能手,其性微溫,歸肺、脾、肝、腎經,尤其擅長補氣,非常適合上述兩類人服用。黃芪有「補而不膩」的特點,適當服用有助增強體質,緩解乏力。
芡實:健脾祛濕。芡實,又稱「雞頭米」、「雞頭」等,是滋補性強的食物,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適合「補冬」的傳統觀念。在蘇東坡的養生之道中,就強調吃芡實。
2、冬藏的智慧是什麼?
冬藏,本指冬日來臨,萬物凋零,人們便把秋天收獲的谷糧貯藏起來,冬日裡才不至內於絕糧斷頓。只容是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關於飢餓的記憶早已成了陳年舊事,冬藏一說,亦漸漸絕跡於江湖。因此,有時候我倒常常想,如果人生也有四季,那冬藏又該藏何物?
冬,是冷靜而沉穩的。冬藏,藏春之沖動。春天,萬物勃發,各類草木鮮花競相開放,一時爭先恐後、爭奇斗艷,誰都想艷壓群芳、獨步天下,誰都不服誰的輸。所以眼見著大千世界熱鬧繁囂,背地裡卻又是步步危機、一觸即發。這便如人之少年時代。
3、什麼季節養生最好?
氣候形成了春夏秋冬這樣的狀態,就形成了我們人生活的一個必然環境。我們知道地球上最適合人生存的應該是溫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樣的氣候變化對人的整個進化過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黃帝內經》講到「順四時則生,逆四時則亡。」就是你順應了四時的規律,那麼你就可以保持相對的長壽,如果你違背四時的規律,那麼你就要受到規律的懲罰,這就是中醫在養生中首先提到的要順四時。
春季養生
春發陳:春天氣機升發,植物都長出了嫩芽,此時人也一樣,氣血經肝氣的疏調漸走於外,對於體質較差的人,特別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現春困,春天我們可服一些補養肝血、疏調氣機的中葯,如生地、白芍、我們可服一些補養肝血疏調氣機的中葯,如生地、白芍、當歸、枸杞、柴胡、麥芽等中葯組成的方劑。
適合春季食用的食材:竹筍、山葯、菠菜
夏季養生
夏蕃秀:夏天陽熱已盛,萬物繁茂。中醫認為夏天內應於心,心主血脈,其液為汗。夏天我們的氣血都走到了體表,毛孔開張,因而汗出較多,以利暑熱的排出,若所愛在外。這時千萬不可過於貪圖涼快,使毛孔閉塞,汗液不暢,暑熱內閉不能外泄,輕則感冒不適,重則暑熱內迫心包,致神昏譫語,變證多端。如果暑熱過盛,汗出過多,容易損傷心氣,導致胸悶,心慌等心氣不足症狀。可服用生脈飲方用人參、麥冬、五味子。人參補養心氣、麥冬清心養陰、五味子固攝心氣,以益氣養心,生津止渴。夏天還應多淡鹽水,補充身體鹽分。
適合夏季食用的食材:黃瓜,絲瓜,南瓜,苦瓜
秋季養生
秋容平:秋天,五行屬金,對應的人體器官是肺,應該多吃水果等酸性食物。秋天,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此時,天高風急,地氣清肅,宜「早睡早起」,收斂陽氣,以使意志安寧清凈。秋高氣爽,濕氣減少,氣候變燥。人體也要將津精收斂,以養內臟。此時適宜吃些養陰潤燥、滋陰潤肺的食物。飲食方面應多食用滋潤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貝母粥,冰糖雪梨水等。
適合秋季食用的食材:黑木耳,百合,胡蘿卜,蓮藕,黃精
冬季養生
冬閉藏: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許多動物也已入穴冬眠,不見陽光。人地此時也順應天地閉藏之勢,氣血內收,運行於內,這時我們不要過分的擾動陽氣,應早睡晚起,待日出而活動。在精神上,使神志深藏天內,安靜自若,像有個人的隱秘嚴守而不外泄。中醫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冬季這個藏的季節,我們可順勢而為,適當地補養腎精,女性可服用一些補腎養血之品,如當歸、枸杞、核桃仁等。
適合冬季食用的食材:青蘿卜、大白菜、土豆、紅薯
注意:
因此無論什麼季節都應該注意養生,而不是單一一個季節進行養生!所以要說養生的智慧中,順應四時是非常重要的。《黃帝內經》講「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所以順四時則生,逆四時則亡。這個理念是從《黃帝內經》的養生哲學中可以看到的。它不僅是哲學理念,而是深深的來源於我們的生活,所以我認為養生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加以重視。
4、什麼叫做冬藏
冬藏
【注音】:dōng cáng/zàng
【釋義】:1.亦作"冬臧"。冬季農家把收獲之物貯藏起來。 2.指某些鳥獸冬季遷徙或蟄伏。3、內經養生之道:春生夏長秋斂冬藏;
5、中醫說:春生 夏長 秋收 冬藏什麼意思?
其實就是描述四來季的氣候變化。這是來自《內經.四氣調神論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興,萬物以榮...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源。翻譯為:春季三個月,謂之發陳,是推陳出新,生百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夏季的度三個月,謂之蕃秀,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秋季的三個月,謂之容平問,自然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此時,天高風急,地氣清肅。冬季的三個月,謂之閉藏,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當此時節,水寒地答冰,大地龜裂。
根據大自然的天氣變化,人應該同自然界相同,以此養生。
6、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養生的具體內容
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釋義: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順應四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從而達到健康養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
肝主春,肝喜綠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綠色蔬菜。加強肝臟的保健,保持情緒樂觀,不大悲大喜或暴怒。另外,春季也能使肝氣過旺,內火上升,這對脾胃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還要加強脾胃的調節與保養。
2、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
心主夏,心喜紅色食物如:山楂、紅棗、枸杞等。夏季出汗多,鹽分損失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受到影響,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長夏季節氣候潮濕、溫暖,在人體則與「至陰」之脾與之相應,天氣悶熱首要的防濕補脾。
3、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
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蘿卜等。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養肺之品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斂肺氣,而辛辣食物則發散瀉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檸檬、烏梅、葡萄、山楂、石榴、獼猴桃等酸味水果可養肺、潤肺,還能達到止瀉祛濕、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的作用。
4、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腎主冬,腎喜黑色食物如:黑豆製品等。寒與腎相應,最易消耗腎的陽氣,陽氣一傷,人就容易發生腰膝酸軟、易感風寒、夜尿頻繁等症狀,因此在冬天一定要注意養腎。多吃核桃、枸杞、羊肉等溫性食物,用食物來補充自己的腎氣。
(6)冬藏 養生擴展資料:
《荀子 · 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這也就是現代自然哲學所倡導的「師法自然」思想,告誡人們要正確處理好「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之關系,不要逆「天」而行。
漢代著名學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提出了「天人感應」論,認為如果君主逆「天」,不施德政,就會激起天的震怒,引發水、火、蟲、旱、地震等災害。在這里即可窺見其重視協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7、冬季養生,怎樣「冬藏」
冬藏:1、保暖避寒,copy2、保肝養腎 (1)少喝酒,如果要喝,每天以半兩為限,這知樣才能養生防寒不傷身。
(2)早睡早起。
(3)性生活要節制。
(4)不要生氣。、3、適當運動 4、注意情志道 5、適當進補吃點養生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