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時期的養生理論包括哪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時期,稱為先秦時期。
先秦諸子在探討自然規律及其生命奧秘的過程中,提出有關養生理論觀點。這里僅就周易、道家、儒家、雜家等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作一簡介:①周易養生理論
《周易》亦稱《易經》,又簡稱《易》,「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周易》是闡述宇宙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理論。宇宙萬物時刻在運動著、變化著,天體的運轉,地殼的變遷,四時寒暑、晝夜晨昏的更替,無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經》將這種變化稱之為「變易」,這種變化無論在宇宙,還是人體生命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變化不息,循環不止。
《易經》著眼於宇宙天地,立足於人類自身,以求得在認識宇宙運動變化規律中探討生命的奧秘,從而得知生與死的緣由和規律。《周易》在探討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之後,又提出人生的知變、應變、適變的原則,並以此作為人類生活、行為和養生、防病的規范。
②雜家養生理論
先秦雜家學派出現稍晚,約在戰國時期,以《呂氏春秋》為代表,全書160篇,涉及養生的約50多篇,內容豐富。主要的養生觀點有:「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等。
③《管子》養生理論
《管子》的作者承襲了老子關於「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還明確提出了「道」即精氣的觀點。管子認為,「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主張存精以養生及虛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時、節制飲食、適應四時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別強調精神樂觀,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保持樂觀情緒,對於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庄為代表的。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於自然的規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夠長壽。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道家倡導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貴柔」等主張,對養生學也有很大影響。
「形神兼養」,老子主張去物慾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莊子認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在養形方面,則主張以形達郁。
⑤儒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創始人是孔子。儒家養生觀,首先強調精神調攝。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過分,應遵循「禮」的原則。
同時,儒家養生思想強調重視身體護養和注意飲食衛生。
2、周易說陰陽大型健康養生講座是坑人的嗎?
你說應用大型健康永生永晝系可憐的嘛不過這種事情不好說稿件還需要用一片肯定是沒有這么好的功能
3、周易對中醫養生學有什麼影響?
易道是人類文明標志性啟點!
抱括養生健康,如陰陽組合成八卦,五個八卦體組成,五行相生相剋協調互補,綠色健康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
4、國內著名的十大養生專家是誰?
分析如下: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學淵源甚深 其父為八卦掌第四代傳人。
2、林海峰:國際著名營養大師 整體自然醫學療法創始人,青年時期開始學習微生物學和細胞學,師從美國營養學博士謝立啟先生。
3、朱鶴亭:道號玄鶴子。國際著名養生學家、中華醫學家、食療學家、玄學家、武學家。自幼承受家教,熟讀四書五經,習醫、武、堪輿 學道家養生學術。讀中學和在入北京大學學習時期,研修中西醫理論、 潛修老莊哲學,道、佛學經典。
4、楊力:著名中醫學家、作家、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
5、張國璽: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國璽研究員從事老年醫學及養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
6、胡維勤:中央警衛局中南海門診部保健專家、主任醫師、正師級教授。
7、張家瑞:台灣省台南縣人,1948年6月出生。財團法人台南高工文教基金會董事 ,台灣中華全民自然養生協會秘書長,台灣中華離子醫學民間團體教授,台灣中華自然醫學宣導中心創辦人。
8、曲黎敏: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醫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9、孔令謙: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著名中醫孔少華之子、多年來研習太極與養生之道20餘年。
10、王洪圖:研究《黃帝內經》三十多年。發表論文四十多篇,出版的專著有二十多部,他能把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倒背如流。因此他在業界被尊稱為內經掌門人。
(4)周易 養生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5、易經里的八卦可以用來養生嗎?
易經可以養生,易經主要講的是陰陽五行,宇宙是個大天體,人體是個小天體。世間萬物都與五行相生相剋相合,看看易經對身心會有一定的幫助。
6、我的兩個朋友,一個課余時間研究《周易》,一個研究養生,那我該研究點啥呢
這可就看你想幹嘛了。養生能省葯費,自己治療自己,不用給醫生和醫院忽悠。
研究周易嘛,研究的是自然規律,當然了,研究通了,就是算命佬,賺錢唄
各取所需而已。
7、易經筋的養生機理是什麼?
易經筋獨特的「抻筋拔骨」運動形式知,可使肌肉、筋骨在動勢柔、緩、輕、慢的活動中,得到有意識的抻。拉、收、伸,長期練功,會使肌肉、韌帶富有彈性道,收縮和舒張能力增強,從而使其營養得到改善。同時,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五臟六腑調和,內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當然,必須長期鍛煉才能收到內則五臟敷華,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老當益壯的功效容。
8、先秦時期的養生理論是什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時期,稱為先秦時期。
先秦諸子在探討自然規律及其生命奧秘的過程中,提出有關養生理論觀點。這里僅就周易、道家、儒家、雜家等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作一簡介:①周易養生理論
《周易》亦稱《易經》,又簡稱《易》,「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周易》是闡述宇宙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理論。宇宙萬物時刻在運動著、變化著,天體的運轉,地殼的變遷,四時寒暑、晝夜晨昏的更替,無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經》將這種變化稱之為「變易」,這種變化無論在宇宙,還是人體生命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變化不息,循環不止。
《易經》著眼於宇宙天地,立足於人類自身,以求得在認識宇宙運動變化規律中探討生命的奧秘,從而得知生與死的緣由和規律。《周易》在探討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之後,又提出人生的知變、應變、適變的原則,並以此作為人類生活、行為和養生、防病的規范。
②雜家養生理論
先秦雜家學派出現稍晚,約在戰國時期,以《呂氏春秋》為代表,全書160篇,涉及養生的約50多篇,內容豐富。主要的養生觀點有:「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等。
③《管子》養生理論
《管子》的作者承襲了老子關於「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還明確提出了「道」即精氣的觀點。管子認為,「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主張存精以養生及虛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時、節制飲食、適應四時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別強調精神樂觀,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保持樂觀情緒,對於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庄為代表的。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於自然的規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夠長壽。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道家倡導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貴柔」等主張,對養生學也有很大影響。
「形神兼養」,老子主張去物慾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莊子認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在養形方面,則主張以形達郁。
⑤儒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創始人是孔子。儒家養生觀,首先強調精神調攝。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過分,應遵循「禮」的原則。
同時,儒家養生思想強調重視身體護養和注意飲食衛生。
9、如何從易經中參透養生之道?
其實給我的感覺是,整部易經講的都是陰陽的道理,一陰一陽之謂百道,都是處在不同環境下的陰陽,六十四卦變化萬千,道度理無窮。對於身體上的調理,就是要滿足自己對陰陽的需要,在不同的壞境下,調整自己陰陽的平內衡,使自己適應環境。陰陽是萬事萬物,所以可以採用的方法也是多樣容的。
10、《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有什麼關於養生方面的知識?
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這個需要用心體會、感悟。舉個身邊的例子:東方人吃飯用的筷子,兩根筷子,一動一靜,一陰一陽;西方人用的刀叉,也是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但是二者也有區別:筷子簡易,一手把握,把飯菜一下子都夾起來,反映的是中國人的整體觀、系統觀;刀叉相對復雜,左右分立,把食物切成一塊塊的,反映了西方人的心物對立、偏重分析實證的思維方法。
這個小差別,造成的結果大不相同,中醫和西醫就是很好的體現。中醫講究整體觀、辨證論治,把人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而且具體人體具體分析;同時中醫亦要「知幾」,「幾者,動之微」,「上醫治未病」。西醫則是把人象麵包一樣切成一片片、一塊塊——組織、器官、細胞、直至分子原子,運用各種儀器和方法進行分析檢驗,同時切斷了人體形神的聯系,也切斷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是在疾病由「證」狀發展到「症」狀之後才進行治療。
這里只是舉例說明陰陽之道,或有偏頗之處。在西方,黑格爾和馬列將辯證法發揮到極至,可以說達到了理性的頂點。但是他們沒能超越理性,沒能超越語言、邏輯、思維,更不要說其他的自然科學、醫學等學者了。
中醫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平衡。《黃帝內經》開篇就講「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與《易經》是一致的,易醫同源,而從發展脈絡上講應該是易為醫之源。陰陽平衡之道是「不易」的,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無論東南西北,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中醫的生命力所在
「會易者不佔」,只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則自然陰陽平衡,身心健康,諸事如意,以至於達到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和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
一點管見,可道者已非常道了。大道至簡,不可道、不可思議之道,想要說清楚,真是至難,說出來的似乎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想起一個笑話,有個窮酸秀才搜腸刮肚地做文章,半天沒有寫出來,他媳婦就說他,你寫文章怎麼比我生孩子還難,秀才說:你生產時肚中還有孩子,我肚中卻是空空如也。輕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