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 道德經

養生 道德經

發布時間:2020-07-17 21:15:58

1、道德經里記載了哪些氣功的養生要素?

老子的歸根復命思想是氣功練養理論的核心,也百是道學氣功理論的源頭活水。《道德經》把氣功養生的三大要素,「調心、調息、調身」,都上升度到理論的高度。

另外,守一法也出自《道德經》問,所以說《道德經》對後世氣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守一的「守」是指「意守」,「一」答是指意念集中為「一」。所謂守一,即指練功時意念集中於身體的一個點,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版可以說是在眾多的意念中,選擇其中一項,並對此一項意念活動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權

2、老子的道德經里哪一章是養生篇

老子的《道德經》里沒有關於養生的,只是記敘了他的對人生的思考。《莊子》里倒是有養生篇,《庖丁解牛》就是。

3、老子提出了什麼養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4、怎麼用道德經養生練氣

這跟拿著教育大綱想知道怎樣學好物理中的牛頓第二定律是一類問題。

可能某些字句能啟發某類修煉方法,但道德經不是專門闡述練氣的。

5、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的內容簡介

<

6、瘋狂的老子養生中老子道德經全文是什麼?

見素抱朴,清心寡慾
老子雲:「見素抱朴,少私而寡慾,絕學無憂。」(《德道經》第六十三章)
見:《說文》:「視也」。又為「現」的古字。素:指事物的本色,沒有染色的白色絲綢。《說文》:「素,白致繒也。」段註:「帛之白而細者也。」質朴無華的,本質的,平白的等義。抱:用手臂圍住,捧等義。通「保」,保護、愛護、持守之義。 朴:指未經加工的木材。此話大意就是保持素樸天然,減少私心慾望,這樣掌握了絕頂的學問也不會有憂患。輕微的七情六慾對人的心身是有益的,但往往容易過度。古人有一首《十不足》,生動地刻畫了人心的貪得無厭。
這正所謂欲壑難填。「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德道經》第七章)「故知足之足,恆足矣。」(九)知足常樂。所以人真正的幸福就在少私寡慾中。「……味無味。」(《德道經》第二十六章)以恬淡的滋味為滋味。當我們能夠品味恬淡的滋味的時候,我們便會發覺,恬淡的滋味最有味。《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也說:「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減少私慾,心安定不害怕,勞動形體而不使其疲倦…… 「其次有聖人者,……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聖人以恬淡愉悅的心境為追求,以自樂自得的心態為有功, 形體就不會敗壞,精神就不會耗散,也可以活到百歲。保持恬淡愉悅的心境對心身非常有益,祛病延年、長命百歲不再是夢。

7、瘋狂的老子養生《道德經》中的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與養生思想學說老子的身體觀與病因說是兩個不同的文化課題,是將身體擺在形上的層次, 肯定的是人身與天地合一的生命內涵,強調其相互感通的哲理關系。將病因擺在 形下的層次,降落在具象的身體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與社會致病的 種種因素,肇因於人體與天地關系間的失常,有形的身軀聯結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慾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間原有的平衡與和諧的狀態,人體不足以抵抗 各種外邪的侵襲,導致病患叢生。這種天人關系的瓦解與破壞,正是有限形體的 最大病源,招來無窮的禍患。要防治身體的各種疾病,還是要進行形下與形上的 會通,回到天人一體的思維模式上,順應與運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則地的方式, 重新進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張祖仁說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為核心的存在體證。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學的宇宙論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決定與自己 生命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這是一種對生命存有的文 化醫療,關心的不是個體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與災難,而是從宇宙法則的終極關 懷,擴充人的主體生命在天地運行秩序中的對應之道。這種醫療的觀念,從人類 生理自然的慾望與本能中,領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靈層面自我調適來 維護與保養機體的正常運作。 老子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從生命的精神層面入手,關心的不是身體的生 理現象,而是法乎自然的運行規律,以精神內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慾的追求,不 是採用物質的醫療方式,是透過精神對形體的積極作用,達到除疾康復的醫療目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治療方法,對身體有著相當獨特的見解,是擴充說明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的主張,認為「心」與「志」是身體感官的意志作用,與「目」 是同個位階,造成人名利與慾望追求,在不斷精神外求的過程中,積累著各式各 樣的病因,帶來生命存在的各種災難挑戰。以「虛」與「弱」的生命功夫,來阻 斷橫生的慾望與內侵的邪念,回到藏體於內的「腹」與「骨」,是一種純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與心知的支配與指使,回到身體內在的自然本質處,以渾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競爭與追逐,其醫療方法是建立在「實」與「強」 上,擴充生理本性的深厚體質。 張祖仁說「實其腹」與「強其骨」是促進生命的反身而誠與返璞歸真,「腹」 與「骨」象徵著身體合道的觀照性生命,用來滌除感官與心知的慾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慾的本性上,展現出與世無爭的清明澹泊,可以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 這也是一種對治「知」與「欲」的醫療手段,以「無知」與「無欲」來克服人們 各種有知有欲的病因,從現實的濫用機智與自作聰明中超拔出來,領悟了「無」 的實現原理,以「實」與「強」來彰顯「無」的作用,此作用在於「為無為」, 即以無為而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為,在「無知」、「無欲」與「無為」下, 獲得「無不治」的醫療效果。這是一種探本溯源的醫療方法。 老子的診療方法,就是從「有欲」提升到「無欲」的身體狀態,追求的是 人合乎於道的生命形態,以人內在的主體性與實踐性,回復原本清凈圓滿的心性, 破除後天種種心知與慾望的病因,展現出法天貴真的歸根本質。老子對身體的醫 療是相當重視,有著整套治身的功夫,如雲: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 十章)張祖仁說這一連串的問句,追問著生命自我醫療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體魂魄合離的問題,談形與靈合、魄與魂合的生命現象,強調二者能否「抱一」 與「無離」,也就是精神與肉體要調和一致,使人體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陰陽, 在符合天理與陰陽的運作法則下,達到與道「無離」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體氣息運行的問題,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氣曰強」的問題,要求心不使 氣,回到聽任生理本能的自然,達到「專氣致柔」的「嬰兒」境界,如赤子一般 無思無慮與無造無作。第三句涉及到身體心靈修持的問題,要求能洗心潔凈,破 除人間形形色色機巧的形式,從俗務塵華中超脫出來,達到「無疵」的「玄覽」 境界。第四句的「愛國治民」談的是功成身退的問題,以「無知」來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見,以身退而不居,達到無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體感官應 對的問題,「天門」泛指人體的一切官能,、「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靜,勿爭雄長,勿輕舉妄動。第六句是指身體智慧開啟的問題,認為人智慧本體 的修證,是無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達」的大澈大悟。 這種對生命的醫療方法,在於肯定人體道德的「善」,以「善」來安頓身體的自處之道。「善」是人體最佳的醫療方法,老子以「水」來比喻「善」 的作用,如謂「上善若水」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於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萬物而無取於萬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經》與養生思想與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

8、老子養生觀

至虛為無,自無窮盡;靜能剋制百妄動;去欲,降低慾望;去己,去除執著。
老子用辯證的思想,認識到事物是向著相反方向發展與轉化的,度用「虛」、「靜」、「去欲」、「去已」來平衡容易消耗我們身體能量的習性,以達到專中道行修的養生效果。
道家認為天地始於無屬,無生有,萬物皆生於無。是說有無相生的辯證觀念。

9、莊子老子孔子是怎樣養生的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還是個養生家,據說活了160多歲。《史記》中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老子
老子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要維持生命活動,就必須順乎自然,並要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老子還要求,養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貪心,並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認為追逐榮利、嗜欲無窮,是招災惹禍之源,是傷身損壽之根。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多處提到靜和柔,認為柔和之氣是人體的生機之氣,就像出生嬰兒生機盎然、朝氣蓬勃。所以說,當我們常處於靜和柔中,有利於生發人體的真元之氣。老子的順乎自然、怡淡寡慾、靜養柔氣的養生觀點,後經歷代醫家和養生學家的不斷補充、提高,逐發展成為我國獨特的「中醫養生之道」。
莊子
繼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也是著名的養生家。在人均壽命只有30多歲的先秦時代,莊子竟然活到了83歲,這在當時來說,不能不算是創下了高壽的奇跡。莊子雲:「人之養生亦當如是,游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這里的「空虛之境」並不是寄情於虛無縹緲,而是說要保持健康、贏得長壽,就須清心寡慾,遵循自然法則。而所謂的「清心寡慾」,指的是決定長壽的主要因素在於人的思想情志,因此莊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從容自得、處世曠達。從莊子以上言論我們不難看出:人要想達到健康長壽,首先要做到無憂無慮、安逸自在。
第2頁
另外,莊子還特別強調養生要保持平常心、涵養自製力。《莊子·讓玉》篇中日:「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為重傷者也。」其意思是說,不能剋制自己消極的情緒,而又硬去不順從自我感情,錯誤的觀念就會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內心的煩惱,這樣最易造成自傷而折壽。除此之外,莊子還將老子的「少私寡慾」發展成「無欲」。並明確指出:只有做到徹底的「忘我」,才能達到真正的「無欲」;只有在「清靜無為」中,才能獲得真正的養生之道,而盡其天年。莊子還認為:養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律、游刃有餘、不受損傷,便可達到保身、全生、延長壽命的目的。
孔子
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盡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可還是活了73歲。而他長壽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養生之道。孔子晚年對飲食很有講究,有八不食的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來看,大部分也是正確的。這八不食是:食物變顏色了不吃、食物變味了不吃、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還有一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這里「食」是指糧食,「膾」是指切碎了的肉。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細越好。孔子認為:只有美食精細,才可頤年。這句話對於上了歲數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堅持了以上這些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無疑是他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3頁
孫思邈
孫思邈是隋唐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也是傑出的醫葯學家和養生家,相傳活了141歲。而孫思邈的養生之道說來雖然簡單,但如能長期堅持下去必然有效。孫思邈認為: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發」,可以防止頭痛、耳鳴,並可預防白發和脫發。其方法是,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
第二個養生方法,叫目常運。首先將兩眼閉上數秒,然後用力睜開。睜開後眼珠打圈,向左、上、右、下各望四次,並重復3遍。此方法有助於眼睛保健,可糾正近視,預防老花。
第三個方法叫,齒常叩。首先將口微微合上,然後讓上下排牙齒互叩。操作時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需發出聲響,共做36下。常叩齒可通上下顎經絡,並可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及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第四個養生方法,叫漱玉津。首先將口微微合上,然後讓舌頭伸出牙齒外,並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12圈,產生唾液後將其吞下即可。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同樣將唾液吞下。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分析,唾液中含有大量酵素,能調荷爾蒙分泌,因此可起到強健腸胃功能等作用。
第五個養生方法叫,手常鼓。首先用手掌掩雙耳,並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重復做10下。以上完成後再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此方法可增強記憶和聽覺。
第六個養生方法,叫腰常擺,其意是身體和雙手有韻律的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50下即可。此做法可固腎氣和強化腸胃,並能防止消化不良及腰痛。
第5頁
第七個養生方法叫,腹常揉。做前先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共做36下。常揉腹可以幫助消化、吸收及消除腹部鼓脹。
第八個養生方法叫,攝穀道(即提肛)。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時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第九個養生方法,叫膝常扭。做時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並向左右扭動各20下。此方法,可以強化膝關節及健腎。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故要想延年益壽,就應先由保護雙腿做起。
第十個養生方法是,常搓腳。首先用右手擦左腳,再用左手擦右腳。順序是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搓腳跟為一下,共做36遍。然後用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我們都知道,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故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全身的各個器官,並可降血壓、治失眠,及消除頭痛。

與養生 道德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