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的道德經里哪一章是養生篇
老子的《道德經》里沒有關於養生的,只是記敘了他的對人生的思考。《莊子》里倒是有養生篇,《庖丁解牛》就是。
2、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的內容簡介
<
3、道家 養生理論
家所主張的「道」,是指抄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襲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4、道德經里記載了哪些氣功的養生要素?
老子的歸根復命思想是氣功練養理論的核心,也百是道學氣功理論的源頭活水。《道德經》把氣功養生的三大要素,「調心、調息、調身」,都上升度到理論的高度。
另外,守一法也出自《道德經》問,所以說《道德經》對後世氣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守一的「守」是指「意守」,「一」答是指意念集中為「一」。所謂守一,即指練功時意念集中於身體的一個點,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版可以說是在眾多的意念中,選擇其中一項,並對此一項意念活動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權
5、論述《老子》對中國古代養生文化的影響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護養;「生」,即生命、生存、生長。「養生」意義有二,一是如何延長生命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質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筆乘》有言:「老之有庄,猶孔之有孟。」意即莊子的許多思想都是師出於老子的。所以,盡管莊子最先提出「養生」一詞,但關於養生之論,我們還是應追溯到老子。
老子遺世之著作,僅有《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該書言僅五千,但字字珠璣,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時至今日,它風行歐美,流行世界,已被譯成30多種外國語言,擁有近500個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文化經典。老子也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並不是一部養生書,但綜觀全書,其中閃耀著諸多老子鮮明而獨特的養生智慧:
順應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界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否則,逆自然規律而動,必染疾折壽。
寬容無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認為,人若像水一樣雖然滋潤萬物而與萬物不爭,心胸寬闊,公而忘私,保持節操,便能健康長壽。 恬淡寡慾「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主張恬淡寡慾,清凈為上。他告誡人們要淡泊名利,寡慾清心,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致虛守靜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認為,養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養,才能凈化心靈,從而使身體強健。所以,他的諸多養生思想都與修身養性聯系在一起。
(我雖不上國學經典導讀,但是作為同胞,能幫一點是一點~)加油!GO!
6、怎麼理解《道德經》中老子說的修養大法?
說起老子所說的真正修養之道,這就要從《道德經》第十篇說起了,其原文有兩句十分精彩的描述: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至柔能嬰兒乎。
戴:通行本作載,意思相同,是負荷承載之義;營:指衛氣營血,引指人的形體;魄:就是魂魄,此處引指人的精神;抱一:就是合一、守一或說專注於一,也就是以一念代萬念的意思也。
槫:音團,古楚人以槫為圓,藉指運轉循環成一團和氣。此槫字是依帛書本,後世通行本多作專或摶。
這兩句的意思就是:承載精神和形體而守於一念,能不相離嗎;運轉氣息成柔弱如綿的一團和氣,能像嬰兒處於母腹一樣嗎。
這兩句歷來學者公認的,乃是老子為學人指出了一條修身養性的大法。其所指示的法門是以形神合一、氣柔如綿、清靜無染,棄凡情、守柔弱、絕世智為宗旨。此類方法皆屬上乘修為之功,絕非世智辯聰之輩所可妄見,雖然在此處所說是修身養性最直接的描述,但我們不能只看這一處的論述,還要體會老子最基本的大道之理的論述,那就是道法自然,一切修為都不能是勉強造作,而要合乎自然柔順之道,包括養生也是如此,首先要適合我們,過於刻意的、勉強的去模仿他人,並不是真正的養生,更不是真正的大道。
7、《道德經》中說明的養神之法是怎樣的?
我國歷代養生家都認為:「養生先養神,神靜身自正。」古人有「百病皆由心生」之說。這是非常深刻的觀點。心病是一種更可怕的疾病,能殺人於無形。
老子說道:「見素抱朴,少私而寡慾,絕學無憂。」就是要保持素樸天然,減少私心慾望,這樣掌握了絕頂的學問也不會有憂患。
輕微的七情六慾對人的心身是有益的,但往往容易過度。這正所謂欲壑難填。因此老子告誡人們: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知足者常樂,所以人真正的幸福就在少私寡慾中。「……味無味。」以恬淡的滋味為滋味。當能夠品味恬淡的滋味的時候,便會發覺,恬淡的滋味最有味。
老子在養神之道中重點要求「虛無寂靜,心無雜念」,說明了「靜」對生命的意義。他說:「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是說當人的心靈達到了虛無的極致,堅守住清靜的境界,回到它們的本原,這就是靜坐的功效。
老子認為,人後天的七情六慾會干擾體內氣血的運行,只有心靜下來了,情定欲清,氣血才會恢復自然的運行。後天的七情六慾,是人的本性,本無可厚非,如果在一定波動范圍內,對人的影響是有的,不過不大。但憂慮、恐懼、憤怒、憎恨、嫉妒,這些不良的情緒對人的心身最為有害,要堅決去掉。
8、瘋狂的老子養生《道德經》中的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與養生思想學說老子的身體觀與病因說是兩個不同的文化課題,是將身體擺在形上的層次, 肯定的是人身與天地合一的生命內涵,強調其相互感通的哲理關系。將病因擺在 形下的層次,降落在具象的身體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與社會致病的 種種因素,肇因於人體與天地關系間的失常,有形的身軀聯結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慾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間原有的平衡與和諧的狀態,人體不足以抵抗 各種外邪的侵襲,導致病患叢生。這種天人關系的瓦解與破壞,正是有限形體的 最大病源,招來無窮的禍患。要防治身體的各種疾病,還是要進行形下與形上的 會通,回到天人一體的思維模式上,順應與運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則地的方式, 重新進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張祖仁說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為核心的存在體證。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學的宇宙論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決定與自己 生命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這是一種對生命存有的文 化醫療,關心的不是個體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與災難,而是從宇宙法則的終極關 懷,擴充人的主體生命在天地運行秩序中的對應之道。這種醫療的觀念,從人類 生理自然的慾望與本能中,領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靈層面自我調適來 維護與保養機體的正常運作。 老子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從生命的精神層面入手,關心的不是身體的生 理現象,而是法乎自然的運行規律,以精神內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慾的追求,不 是採用物質的醫療方式,是透過精神對形體的積極作用,達到除疾康復的醫療目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治療方法,對身體有著相當獨特的見解,是擴充說明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的主張,認為「心」與「志」是身體感官的意志作用,與「目」 是同個位階,造成人名利與慾望追求,在不斷精神外求的過程中,積累著各式各 樣的病因,帶來生命存在的各種災難挑戰。以「虛」與「弱」的生命功夫,來阻 斷橫生的慾望與內侵的邪念,回到藏體於內的「腹」與「骨」,是一種純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與心知的支配與指使,回到身體內在的自然本質處,以渾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競爭與追逐,其醫療方法是建立在「實」與「強」 上,擴充生理本性的深厚體質。 張祖仁說「實其腹」與「強其骨」是促進生命的反身而誠與返璞歸真,「腹」 與「骨」象徵著身體合道的觀照性生命,用來滌除感官與心知的慾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慾的本性上,展現出與世無爭的清明澹泊,可以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 這也是一種對治「知」與「欲」的醫療手段,以「無知」與「無欲」來克服人們 各種有知有欲的病因,從現實的濫用機智與自作聰明中超拔出來,領悟了「無」 的實現原理,以「實」與「強」來彰顯「無」的作用,此作用在於「為無為」, 即以無為而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為,在「無知」、「無欲」與「無為」下, 獲得「無不治」的醫療效果。這是一種探本溯源的醫療方法。 老子的診療方法,就是從「有欲」提升到「無欲」的身體狀態,追求的是 人合乎於道的生命形態,以人內在的主體性與實踐性,回復原本清凈圓滿的心性, 破除後天種種心知與慾望的病因,展現出法天貴真的歸根本質。老子對身體的醫 療是相當重視,有著整套治身的功夫,如雲: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 十章)張祖仁說這一連串的問句,追問著生命自我醫療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體魂魄合離的問題,談形與靈合、魄與魂合的生命現象,強調二者能否「抱一」 與「無離」,也就是精神與肉體要調和一致,使人體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陰陽, 在符合天理與陰陽的運作法則下,達到與道「無離」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體氣息運行的問題,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氣曰強」的問題,要求心不使 氣,回到聽任生理本能的自然,達到「專氣致柔」的「嬰兒」境界,如赤子一般 無思無慮與無造無作。第三句涉及到身體心靈修持的問題,要求能洗心潔凈,破 除人間形形色色機巧的形式,從俗務塵華中超脫出來,達到「無疵」的「玄覽」 境界。第四句的「愛國治民」談的是功成身退的問題,以「無知」來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見,以身退而不居,達到無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體感官應 對的問題,「天門」泛指人體的一切官能,、「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靜,勿爭雄長,勿輕舉妄動。第六句是指身體智慧開啟的問題,認為人智慧本體 的修證,是無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達」的大澈大悟。 這種對生命的醫療方法,在於肯定人體道德的「善」,以「善」來安頓身體的自處之道。「善」是人體最佳的醫療方法,老子以「水」來比喻「善」 的作用,如謂「上善若水」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於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萬物而無取於萬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經》與養生思想與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