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月芳草健康美容養生會所怎麼樣
簡介三月芳草健康美容養生會所2002年成立於北京,致力於將流傳千年的中醫學、中葯學、宮廷葯浴融匯集優,化傳統為神奇,形成了獨特的養生美顏療法,是現代都市人解壓養生、美顏修心的至佳所在。
2、一年四季養生之道?
3、3月養生需要注意什麼
3月養生小技巧:晚睡早起食甜養肝
養生原則:春夏養陽,春養肝。春季的時候肝功能旺盛。
起居: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這樣可以使得精神愉快、身體健康。
飲食宜忌:多食甜,如大棗,鍋巴,山葯,韭菜,菠菜,薺菜,雞肉,雞肝等。
春季的時候肝功能旺盛,甜味食品能夠增強脾胃之氣,有益健康。因此,春季飲食要增甘減酸,甜味食品中,大棗是不錯的選擇。
大家都知道大棗性溫,味甜,具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可以用於改善脾虛食少、氣血津液不足,乏力的時候來兩顆也是不錯的選擇。
山葯 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山葯尤宜於春季食用,健脾益氣,可防止春天肝氣旺傷脾;還可以補腎益精,有利於增強人的抵抗力。
韭菜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鈣、磷以及揮發油、糖,還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等。韭菜還含有抗生物質,具有調味、殺菌的功效,這一點和大蒜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人常說「韭菜春食則香,夏食則臭」。春天氣候冷暖變化,需要保養陽氣,而韭菜性溫,最宜人體陽氣,尤其是男生食用,好處多多奧。
菠菜最常用的功效,就是對於便秘有一定的功效,另外菠菜還對於高血壓人群有較好的益處,菠菜的胡蘿卜素含量和胡蘿卜中的胡蘿卜相當,所以不願意做小白兔啃胡蘿卜的人可以多吃一點菠菜。
薺菜味甘淡、性微寒,能清肝明目、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春天都會和家人到老家的田地里去挖野菜,日子美美的。薺菜涼拌和做熟後作為麵食也是很好的
春季氣溫變化大,所以我們飲食營養構成應多食用必備的類似於雞肉等高熱量的食物保證身體所需。
飲食宜忌:少食酸,如西紅柿,檸檬,橘子等。春季適當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
酸味食品使肝氣更加旺盛,導致脾胃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
4、三月吃什麼最養生?
不管是哪個月,當月的應季的蔬菜都可以吃,但要注意量。三月是冬春換季時節,是陽氣上升的季節,按照「天人相應」的養生原則,此時要特別注意養護人體的陽氣,多吃蔥、姜、蒜、韭菜等溫性食物,不僅能祛陰散寒,還有殺菌防病的功效。
與此相copy對,黃瓜、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止阻礙體內陽氣生發。需要提醒的是,常被咽喉乾燥、口臭、便秘等「內熱」症狀困擾的人,不宜過多食用溫性食物,可適當吃點養陰知潤燥的食物,如蓮藕、百合、蘿卜等。
西紅柿、白蘿卜提高免疫力
中醫特別重視人體的正氣,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與現代醫學中的提高免疫力有很大相似之處。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幫助維持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構成抵禦呼吸道感染的屏障,是提高機體免疫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此外,多攝入維生素C對冬春時節因多風和氣候乾燥引發的道鼻子出血等症狀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5、四季養生的內容
6、春天三月如何養生
陽春三月,冰雪消融,萬物復甦,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到處充滿著欣欣向榮的生機。但是,陽氣漸生的春季陰寒尚未退盡,而且春天處於寒溫交替之際,氣候變化頻繁無常,忽寒忽暖,或陽光明知媚,和風送暖,或陰雨連綿,寒氣襲人。即便一日之中,晝夜之間,溫差也是波瀾起伏,晨晚涼,夜間寒,白晝暖。
面對著乍寒乍暖,溫差懸殊的春季道氣候,應該如何注意自身的保健呢?
中醫養生學認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人體應該順應這種氣候的變化,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尤其應注意葆養陽氣。
●以衣著為例,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版春夏之際,宜先減下衣,後減上衣;
●以飲食為例,可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菜等,不僅能驅散風寒,還有助於激發體內的生發活動;
●以起居為例,日晝為陽,黑夜為陰,春季白晝漸長,宜晚睡早起以迎陽氣;
●以運動為例,動為陽,靜為陰,春季宜適度增加運動量,以微汗為宜,不要出大汗,免耗傷陽氣。
●以葯物補養為例,氣為陽,血為陰,春季宜服益氣升清之品,如補中益氣丸、參苓白術散、補脾益腸丸等之類;對於平時容權易怕冷,夜間小便較多的陽氣虛弱的人而言,可在春季服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
7、四季養生各養什麼?
春季(立春到立夏)養肝:春季是肝的主季,春天肝氣最旺,同時肝也是這個季節最脆弱的臟器,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生肝病,對肝氣素來不足或者用肝過度的人來說,易致肝失於濡養,肝臟功能活動跟不上如此異常的氣候,會易於導致肝臟相關疾病的發生,例如,原有肝臟疾病患者(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經治療,本已肝功能正常,但在這個季節易發生肝功能異常波動。同時春季氣候的異常變化,如寒冬一過,氣候本應漸暖,但如果溫暖提前出現,或者溫暖太過,變得象夏天一樣炎熱,或者冬季雖過,但嚴寒仍逗留不去,都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夏季(立夏到小暑)養生養心夏季是心的主季,夏天心氣最旺,同時心也是最脆弱的臟器,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生心病。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於夏季。中醫認為,夏季是陽氣達到最高峰的節氣,而心臟又是屬陽的,所以在夏天保養好心臟是最關鍵的。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隨著夏季的到來,氣溫越來越高,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人們很容易煩躁,脾氣也會變得暴躁,這樣對心臟非常不利。醫學研究發現,約10%的人在夏季可能會出現心境、情緒或行為的異常,而心情起伏波動很容易影響機體的功能,例如中年人發火會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如傷津可以進一步發展,超過生理代償的限度必然將耗傷元氣,此時可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中暑症狀,由此觀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閑視之。 長夏之季(小暑到立秋)養脾 長夏,則是人體五臟之一的脾臟與其相應,長夏脾氣最旺,同時脾也是這個季節最脆弱的臟器,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生脾病。長夏最大的特點是濕氣太重,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脾胃陽氣,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徵。不僅如此,濕邪亦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等症。因此,長夏應預防濕邪侵犯脾胃的功能。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於25℃時,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這就是為什麼秋天天氣涼爽,溫度適中時,人的精神倍增的原因。長夏時節,相對濕度高達70%以上,南方地區甚至高達90%以上,加上高溫、低壓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長夏時節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霉、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霉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不適,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在居住環境上就要切忌潮濕;濕邪傷人往往從人體下部開始,這是因為濕邪的形成往往與地上的濕氣上蒸有關。因此,在長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風、防潮、隔熱,以防室內過於潮濕損傷人體陽氣。●冬季養腎——首當養神 冬季的神補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圻,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季寒氣籠罩,大地千里冰封,一派陰寒之象,萬物皆封藏,人體之陽氣亦潛藏於體內。冬季的調神,當以收斂為是,使心情處於滿足的狀態,以保證體內陽氣的閉藏,藏神於內。冬季天黑比較早,天亮比較晚,所以在冬天應該早卧晚起,一般來說,八九點就應該回到屋裡休息,十點睡覺最好,早上不要過早起床,要多睡一會。冬季的調神,當順應陰盛陽衰的氣候變化,符合冬季的變化規律。在冬季還要防止情感失調症的發生。一些人在冬季易發生取消低沉、疲倦懶言、嗜睡昏沉等現象,並且有規律的年復一年出現,稱之為季節性情感失調症,這種現象多見於中年女性。預防的方法是多參加室外活動,多曬太陽,這時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在溫暖的陽光之下盡情獲取大自然的給予,以此養神、藏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