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節氣養生 大暑

節氣養生 大暑

發布時間:2020-07-17 18:43:55

1、大暑節氣養生需要注意的幾個點

每天涼快時運動謹防嗜睡症出現、時做好防曬謹防中暑暈厥。

夏季出現嗜睡的人群不在少數,尤其以女性為主,這是因為zd女性在這個季節運動量過少有很大關系。大暑節氣開始後,每天一定要在涼快的時間段里進行適當運動,比如早上六點左右,下午六點之後,每天一個多小時的散步、快步走,這些運動方式既能夠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達到身專體內血流順暢的效果,還能夠預防嗜睡症的發生。

大暑節氣之後一定要注意補氣血以及健脾胃,這一點除了飲食上加以調理之外,如果身體有些虛弱的人群可以適當使用中葯進行調理的。女性來說的話,黃芪和紅棗是補氣血最恰當的中葯,不嫌麻煩的,可以用黃芪和紅棗煮水來喝,把紅棗掰開去核,制好的黃芪和紅棗一起用沸水沖泡,每天這樣當茶喝,有著補氣血健脾胃的效果,男屬性一般不會出現氣血不足的情況,只要用食物進行脾胃的調養就可以了,比如吃一些山葯做的食物,或者是每天吃一些蓮藕和冬瓜就可以了。

2、大暑節氣談養生

巧用芳香植物 消暑化濕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心氣容易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抵禦酷暑,而導致中暑等問題發生,出現頭暈、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症狀。

要化解這些症狀,最好的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溫;保證充足的睡眠;講究飲食衛生,正確的飲食可以幫助人體抵禦暑濕的侵襲,可以多吃一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葯等食物,最好的方法是以這些食材熬粥或煮湯。

如果已經感覺到頭暈了,也可以用芳香型植物來緩解頭暈。比如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等,用來煮湯或熬粥。因為新鮮藿香葉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化濁、祛暑解表;薄荷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風熱,利咽透疹,舒肝瀉熱,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

3、節氣養生 大暑有什麼習俗

大暑習俗 :
喝暑羊
山東不少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庄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鬥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餘飯後有以鬥蟋蟀為樂的風俗。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葯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干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吃鳳梨
大暑期間,台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浙江
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大暑船」完全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後,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後,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穀豐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能去除體內濕氣,薑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莆田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

台灣
大暑節台灣周圍的海域大多布滿暖水魚群,東北海域有魷魚,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則有黃鰭鯛等。台灣民諺:大暑吃鳳梨,說的是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節」,由於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4、大暑節氣該如何養生?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松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2.增加清熱解暑


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綠豆湯是我國漢族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3.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葯、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葯方」。自古以來中醫學家和民間有「生薑治百病」之說。因為姜中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檸檬醛和芳香等油性的揮發油;還有姜辣素、樹脂、澱粉和纖維等。所以,姜在炎熱時節有興奮、排汗降溫、提神等作用;可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症狀;生薑還有健胃增進食慾的作用,夏令氣候炎熱,唾液、胃液的分泌會減少,因而影響人的食慾,如果在吃飯時食用幾片生薑,會增進食慾;

5、大暑節氣應該如何養生?

注意衣著謹防皮炎發生、睡好覺謹防神經系統問題出現。

大暑前後氣溫達到一年四季的高峰,這段時間就算是一動不動,整個人也會流汗不止,那麼,如果這個時候穿著一些尼龍、化纖、緊身之類的衣著,身體留流出來的汗回水則無法正常排出,汗水停留在皮膚上久了就會導致皮膚的分泌物發酵,就很容易引發各種皮炎的出現,尤其是神經性皮炎,以及過敏性皮炎等等。

這些皮炎的治療過程是很漫長的,所以一定要在大暑節氣後注意自己的衣著答,透氣為主,最好是棉麻以及絲綢類衣服,這些衣服對皮膚是很有好處的,且不會出現悶熱不透氣的情況。

6、大暑節氣該如何養生

大暑養生
1、葯粥
著名醫家李時珍推崇葯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葯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
《醫葯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葯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葯物,配製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2、飲水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物質。由於天氣炎熱,人體的水分蒸發消耗過快,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平時喝開水最好,也可以飲用綠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葯茶,出汗的較多的飲用糖鹽水、茶水等,適當補充鹽分和礦物質,以維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避免脫水。
3、盛夏陽熱下降,絪蘊熏蒸,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葯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4、食材
綠豆
中醫上說:「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祛痘的作用。據《本草綱目》記載綠豆:」厚腸胃、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腫脹「。
冬瓜
中醫認為,冬瓜味甘、微寒、無毒,有清熱毒、利小便、止渴除煩、祛濕解暑的功效,是一種解熱利尿比較理想的日常食物。連皮一起煮湯,效果更明顯。
苦瓜
苦瓜性平、味苦甘,能清熱、消暑、生津、清心、明目。傳統醫學認為,苦瓜生則性寒,熟則性溫。生食清暑瀉火、解熱除煩;熟食養血滋肝、潤脾補腎,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還能緩解熱病煩渴、中暑發熱、痢疾、痱子等。

7、大暑養生,大暑節氣是什麼時候,大暑吃什麼養生,大暑

8、大暑養生,大暑節氣是什麼時候,大暑吃什麼養

每年公歷7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節氣開始。飲食上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纖維,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鮮果蔬外,還可適當多食用些清熱、健脾、利濕、益氣、養陰的食物,如蓮子、百合、薏苡仁等,並注意消暑,荷葉、冬瓜、西瓜、綠豆等是不錯的選擇,同時還要注意講究飲食衛生。

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也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三秋近,林鍾九夏移。」由此往後,天氣便要慢慢向秋天過渡。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大暑期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極端的高溫天氣。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等諺語。

9、大暑節氣將至,如何正確養生

大暑節氣養生三點:

1、精神調養

大暑時節,天氣酷熱,人們容易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有人稱之為「精神中暑」。因此,要做好精神調養,謹守「靜心養生」的原則。所謂「心copy靜自然涼」,避免遇事急躁,避免生氣惱怒,可多想輕松愉快的人或事,也可多參加釣魚、繪畫、書法等活動,可以達到安定神志、調養心氣的作用。

2、起居調養

大暑節氣,天氣炎熱,此時要注意防暑,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勞作,老人及體質虛弱者避免在正午烈日下出門,汗出後及時更換衣物,避免出汗後受涼感冒。同時,室內要注意通風,空調房間溫度與室外溫度相差不百要超過10攝氏度,避免出汗後直對風扇或空調吹風,以免感冒。

3、運動調養

大暑正處於「三伏天」,天氣炎熱,此時宜少運動或選擇低強度的運動項目,如散步、快步走、八段錦、太極拳等,宜在清晨或傍晚在清涼的公園、河邊、林蔭道旁進行,注意避免運動後大汗淋漓,運動過後要補充水分,但應避免進食冷飲,度否則容易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10、「大暑」節氣到,怎麼養生

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於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葯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葯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

預防中暑

高溫天氣盡量不外出,不進行戶外體育鍛煉或者從事體力勞動。

預防情緒中暑

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慾不振等問題,也被稱為「情緒中暑」。「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於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發猝死。提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運動量不宜大。

三伏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年輕人,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溫中健身,也要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

要注意開窗通風防暑氣,保護好心神,讓心靜下來,確保精神飽滿。

度苦夏,除了要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格外注意飲食調理,具體而言,應注意以下幾點。

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松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增加清熱解暑

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葯、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與節氣養生 大暑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