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 心理

養生 心理

發布時間:2020-07-17 16:43:03

1、什麼是生理養生心理養生哲理養生

困了就睡

2、在養生中有「養心比養生更重要」一說,怎樣擁有樂觀的心態呢?

現在隨著年輕人的工作壓力變大,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養生這么一說,但其實把自己的身體培養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養生中有養心比養生更重要這么一說,其實是很正確的,

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和一個平常心是非常值得抄年輕人學習的一個地方,樂觀的心態可以帶給人們健康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襲擁有一顆平常心,擁有一顆樂觀的心是很重要的,在遇到所有的事情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感覺到煩躁,而煩躁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內心產生的一種情緒,

如果說遇到所有的事情都能夠保持平常心,有一種樂觀的態度去對待這件事情的話,那麼這件事情就會很容易被解決,而且不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會傳遞給別人正能量,我們的心情好了,經常就會臉上掛著笑容,給別人看起來也會心情十分舒暢,

並且擁有樂觀的心態,對於解決一些困難的事情,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事情雖然說看起來做起來特別難,大家都會產生異常煩躁的感覺,但是如果我們保持一個平常心去看待這個問題的話,那麼會很容易地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哪裡,從而簡單地解決這些事情,也能夠讓事情更容易被解決,而且自己也不會因為這些煩惱的事情而過多的憂慮。

3、如何正確的心理養生

4、心理養生關鍵是什麼?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松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淡泊,即恬淡寡慾,不追求名利。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聯說:「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心理因素和免疫功能

心理因素對人的免疫系統產生很大影響。研究觀察了374名男女的狀況,他們都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慢性病。心理學家的結論是:他們中間那些不受過措折、性格開朗、為人隨和、心情樂觀和對周圍的人充滿愛心的人,流感、咽炎、傷風和其它的毛病不是從其身邊繞過去,就是很快痊癒,不會變得復雜和復發。相反有下列行為舉止和性格特徵的人,例如,固執己見、自怨自艾、對自己和周圍的人持否定態度、悲觀多疑、心胸狹窄、記仇,缺乏自信、神經過敏,則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免疫系統的功能,同時,降低了對季節病的抵抗力。

5、心理養生四要素是哪四要素?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

6、心理養生對健康有什麼幫助?

所謂心理養生,就是從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以保障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來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臨床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和人體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相關聯系。如果處在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而且能創造出各種佳績;相反,則會降低或破壞這種功能,不僅影響工作和生活,還能導致各種疾病。

「祝你天天有份好心情」是人們常掛在口頭的問候語,但是面對商海的浮浮沉沉、人生的起起落落,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健康的體魄也是很多人頭痛的問題。

一位心理醫生說,從社會學調查來看,具有強烈的競爭性、時間的緊迫感和對成就的慾望、急躁等特徵的人容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影響人情緒的因素,如:家庭關系,人際糾紛,晉升等,人們往往容易把問題歸結於客觀因素,其實人們自身的意志品質對看待事物起決定性的作用。人們如果在平時就注意心理養生,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認真分析,並主動地、自覺地、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心情,緩解精神壓力,這樣才會擁有一個健康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心理養生的根本。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正確看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避免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

7、什麼是心理平衡與心理養生?

一、保持心理平衡

保持心理的適度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心理平衡是人在受到外來刺激時所進行的與外來刺激相適應的反抗性心理調節,也是精神需要的補償。青少年正處於各方面成長發育的時期,保持心理平衡尤其顯得重要。

心理平衡的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目標專一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目標,追求實現人生目標成了人生的動力。但目標的確定至關重要,目標選擇不當,會給人帶來無端的煩惱。如有的青少年希望將來能當明星演員,這種想法本身不錯,但主觀和客觀條件都不具備,卻硬要一味地追求下去,結果演員沒當成,自身的學習和工作也沒干好。因此,確定目標要把個人的知識、創造優勢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這樣的目標才切實可行。

2.善於從遺憾中解脫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與心願相違的令人遺憾的事,如丟失東西、錯怪朋友、措辭不當等。遺憾刺激大腦後,會出現心理不平衡。但人如果對遺憾耿耿於懷,心理長期失調,就會抑制人的情緒,不利於創造潛能的發揮。因此要善於從遺憾中解脫,使心理趨於平衡。解脫的辦法:①及時補救,如無意中傷害了同學,則要及時道歉,求得諒解;②對遺憾進行心理「消化」,將遺憾內化為某種理由,從中解脫。如此次考試成績不理想,通過冷靜分析,可歸結為基礎不牢或發揮不好等,下次考好。

3.生活上不盲目攀比

目前各家庭生活水平都有了普遍提高,但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作為青少年,要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形成適當的期望值,生活上不能盲目攀比,減少不必要的煩惱。這方面要注意幾點:①既與闊氣相比,也與貧窮相比,這樣才能感到某種滿足,滿足就是一種平衡;②將這種不平衡感轉化為一種動力,通過正當途徑趕上去;③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對那些躺在父母身上「高消費」的現象視而不見,懂得只有自己通過正當勞動得來的享受才有意義,保持一種高層次的平衡心理。

4.待人寬容

人際交往中有一種相互示範效應,即每個人都在受他人言行影響的同時,也以自己的言行對別人產生著影響。有些人很善於與別人相處,有一種良好的心理氣氛,這有助於保持心理平衡。而有些人的人際關系緊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寬容不夠。寬容要求對別人以誠相待,把每個人都當做獨立人的主體,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別人如有冒犯之處,只要說清楚了,就不必放在心上,這樣既解了不必要的包袱,又能贏得別人的好感。當然,寬容不是萬能的,但在一般情況下,寬容有利於保持心理平衡。

二、心理養生5法

心理養生並非是隨心所欲,《四友齋叢說》記載了很多養生方法,其中心理養生5法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良方。

1.不做過當事

大凡為人處世,宜於恰當適中,切莫做過當事。光明磊落,與人為善,樂於助人,便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自覺心安理得,心靜神寧,有益身心。反之,若做事失當,甚或胡作非為,終是理屈心虧,便覺心神不寧,焦慮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必然損害身心。

2.不求事事稱意

「人生世間,自幼至壯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事常多」,因此不能苛求事事稱意。需求過高,難以達到,使人悲觀失望,甚或誘發疾病。因而要善於提出合理的需求,當某些需求不能滿足時,須自我開導,知足常樂,切勿自尋煩惱。其實有些不足還可以激勵人們奮發進取。

3.學會寬宏大量

寬宏大量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人的氣量與性格、學識有關,也可以通過學習、鍛煉使之改善。方法是「始忍於色,中忍於心,久則自熟,殊不與人較」,即先學表情上的忍讓與克制,然後做到心理上的寬容與諒解,時間一長,就會變得寬宏大量,遇事看得慣,想得通,放得下,不與人斤斤計較。這是一種寶貴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4.善處逆境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總會遭受挫折、失敗與打擊,因而必須善處逆境,「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可以通過舒散、疏泄、排解等方法,如向親友傾訴苦悶,或盡情欣賞音樂,以盡快擺脫不良心情,解除心理壓力,求得心理平衡。有志者能化悲痛為力量,發奮圖強,在更高水平上求得心理平衡。如周文王被囚而寫《易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編寫《國語》;孫子慘遭臏刑,著有《兵法》;司馬遷辱受宮刑,撰寫《史記》。這些歷史人物的確善處逆境,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升華」。

5.恬淡寡慾

保持思想安閑清靜,愉快樂觀,知足而少慾望,是歷代公認的延年良方,故《素問》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碎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這首詩教導人們做到志閑少欲,怡然自得,隨遇而安,以保持心理健康。

與養生 心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