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東坡 養生

東坡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7 16:16:51

1、蘇東坡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宋代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同時又是美食家兼食療專家,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等書。他到老年仍保持身體健康。

蘇軾在著作中記述,他身體健康、腰腿壯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食用煮熟的芡實,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飛。

蘇東坡研究的芡實吃法頗為奇異:

時常取剛煮的芡實,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實數十粒,日復一日堅持不懈。

蘇軾還鍾情芡實粥,每日一碗,將其作為自己的食療佳品,他說:「粥既快養,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芡實,別名雞頭米、雞頭苞等。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葯材,也是常用的葯食兩用葯材。

《神農本草經》說芡實有「補中,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的功效。

常吃可健身體,強筋骨,耳聰目明。吃芡實時宜慢火燉煮、細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歡喝粥類食物,米粥的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特別是放些有滋補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會更好,芡實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葯就味道更好了,滋補的功效也會更強。

大家都知道冬季節比較乾燥,芡實可以潤燥但是又不寒涼,尤其是芡實粥很滋補,特別適合在秋冬季吃。

2、蘇東坡的"容顏不老湯"怎麼喝誰知道?

東坡詩雲:

二錢生薑一升棗,二兩白鹽一兩草,丁香木香各半錢,酌量陳皮一處搗。

煎也好,點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

意思是用生薑7.5克,大紅棗660克,食鹽7.5克,甘草3.7克,丁香、木香各1.5克,陳皮3.5克煎湯代茶飲,或用白開水沖泡,代茶飲。

方中生薑、大棗為主葯。生薑能使人老有紅顏,蘇東坡在《東坡養生集》中記載有他親眼所見的實例:「余昔監郡錢塘(今杭州)游凈慈寺,眾中有僧號聰葯王,年八十餘,顏如渥丹(面色紅潤),目光炯然,……自言服姜四十年,故不老。」說明這位和尚40歲時開始吃生薑,堅持不斷,40年如一日,所以80歲仍面色紅潤,目光炯炯有神。

3、蘇東坡練的到底是瑜伽還是氣功

修仙的活不過60,啥都不懂的長命百歲,小朋友,悠著點啊,別浪翻車了。
蘇東坡修丹道養生術,可惜了........當年理論還不夠完善。如果想練習養生術,可以從導引開始,瑜伽是外國人的說法,在中國也可以被稱為導引

4、道家的養生功法?

道家經典說:上葯三品,神與氣精
神經衰弱症,目前尚無良葯可醫,含磷質的葯品雖號稱補腦。亦嫌名實不符;其他一切興奮劑,或鎮靜劑,只能收暫時的效用。葯性過了,仍舊是衰弱,或更加嚴重。

使腦筋絕對安靜,排除一切思想.這是下手工夫最要緊的原則,也是神經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這個目的,古人就立出許多法門,比較起來,以莊子「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由衰弱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最有效力的時候,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呼吸法,又能夠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晝間睡了幾次不欲再睡時,不妨起來到外面稍為活動,或揀樹木多、空氣潔的地方,站在那裡做幾分鍾吐納工夫也好,或做柔軟體操、練太極拳也好,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感覺疲勞;回到房內,或坐或卧,仍舊做聽呼吸的工夫,還可能入於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經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葯片不宜常服,只有聽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決問題,毫無流弊,而且與《黃帝內經》上所說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靈樞·大惑論》;「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前人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個專門術語,但未說明如何依法。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今將這三種方法列舉如下,並加以淺釋;好讓學者自己去實驗:

(1)蘇東坡養生說(見東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卧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僻: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考人言盡於此。」

淺釋 注意養生的人,食物要有節制,必須等到腹中覺得飢餓時,才可以進食,尚未吃得十分飽滿,就應當停止;每餐後宜到室外空曠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時,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時就回到房裡去准備做靜功;不論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論用坐式或用卧式,聽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體不讓它動搖,像木頭人一樣,就算合法。身體已經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說的法門和老子所講的工夫合起來做,用兩眼觀看自己的鼻尖,並同時用意數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數,要訣貴在勿忘與勿助,「勿忘」就是「綿綿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數息法,若數出息即不數入息,若數入息即不數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兩次。數到幾百次以後,心中寂然如虛空。身體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強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靜而不動了。數到幾千次以後,或無力再數下去,此時另有一個法子應付,叫作「隨」字訣,當息出時,心也隨它同出,當息入時,心也隨它同入;有時或感覺這個息似雲霧蒸發散布於周身無數的毛孔中(原文「八萬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竅之多,不是實在的數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這樣地步,久遠以來的各種病苦和障礙,都能夠逐漸滅除,心裡也就自然明白而開悟了;譬如瞎子,此時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夠看見道路,用不著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調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容與,閑暇舒適之義。猗音依,猗移,隨順之義)。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翕音習),如百蟲蟄。氤氳闔辟,其妙無窮。誰其屍之(「屍」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後四句節略)

淺釋 觀鼻端白,原是佛教《楞嚴經》上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中,第十四個法門,蘇東坡、朱晦庵兩人都採用了這句話,但他們的說:法並不完全和《楞嚴經》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說:做這個工夫,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身體總要安閑而舒暢,不要弄得周身難過;又要心平氣和,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執著。氣機靜到極處,它自然要動,就像春天的魚類,浮在水面噓氣;氣機動到極處,它自然要靜,就像冬天的蟲類,伏在土裡翕氣(「翕」是聚斂收攝之義)。此時身中之氣,交互團結,有天地氤氳之象;一動一靜,有乾坤闔辟之機,妙處是說不盡的。若問是誰在那裡做主?其實並無所謂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莊子心齋法(《莊子·人間世》):

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 顏回是孔夫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號。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工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巳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以上是孔夫子告顏回所問心齋工夫的做法。這種工夫是一連串做下去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但為學者容易入門起見,不妨在整個工夫中劃分幾個步驟,再詳細的加以說明: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念頭。當起首做工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裡面打攪,雜念如果不掃除干凈,工夫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頭歸一了,就開始做工夫,用「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兩個耳朵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決不是聽聲音。人們就要發生疑問了:既說是聽,必有所聽的對象,不聽聲音,又聽什麼?這個問題,在各家註解上都找不到明確的回答。今日特為指出,初下手就是聽鼻中呼吸之氣。凡呼吸系統正常而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勿用耳聽」:雖是沒有聲音,但自己卻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 「無聽之以心 而聽之以氣」此處又引起問題了: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如何也能夠用它來聽?心所聽的對象是氣,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若說用氣來聽氣,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怎樣解釋才好?答曰:聽息的工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不能作為心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為有點知覺,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多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段暫時的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氣,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所以說「聽之以氣」。此處雖仍舊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成語所謂「聽其自然」。「聽之而已」,「聽他去罷」,這幾個「聽」字是此處最好的解釋。

第四步 「聽止於耳 心止於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注重「聽」字訣;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鬆,也嫌過於執著,再後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於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於聽。此時工夫已漸漸的入於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是符合之義)。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經過了,最後到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工夫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能虛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應該就先天境界去體會。若問如何叫作先天,這件事已越出療養法范圍之外,此處不必深談。普通用靜功療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氣合一的境界(即心止於符),已足夠了。

今將以上所列三種法門作一個總結:蘇東坡是先數息,後不數;他所謂「隨息出入」,就是隨其自然,不要再去數它。朱晦庵是先觀息,後不觀;他所謂「不宰之功」,就是順其自然,不要再去觀它。莊子是先聽息,後不聽:他所謂「聽止於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聽它。三人下手的工夫雖然不同,後來都歸到一條路上,學者可以參合而用之。

青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輕重之別,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輕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療養梡後,回到工作崗位時,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兩次,勿使間斷,才能繼續維持巳得之效果,逐漸完成未了之餘功。

和諧拯救危機系列片 (請從第二個視頻看起)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98899.html
正信的佛教
http://www.dizang.org/rm/zxdfj/

5、《養生》蘇軾 譯文?

《養生》蘇軾 譯文 :
無事以當貴 人不要把功名利祿、榮辱得失考慮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遙,隨遇而安,無事以求,比大貴能使人終其天年。
早寢以當富 對於老年人來說,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尤其是早睡早起,比獲得任何財富都版更加富有。
安步以當車 人不要過於講求安逸,而應多以步行來替代騎權馬乘車,多運動才可以強健肢體,通暢氣血。
晚食以當肉 人應該用已飢方食,未飽先止來代替對美味佳餚的貪吃無厭。

6、蘇東坡是我國宋代大文豪,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曾被杭州人稱為「 老市長」的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而且對養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詩作中,有不少是寫養生的,體現了他運動養生、食物養生、環境養生等系統的養生觀。後人將沈括與蘇軾寫的《良方》與《蘇學七方》合編成的《蘇沈良方》,至今仍被醫界沿用。他創制的「東坡肉」更是養生菜譜的一張金名片;他為官杭州時,疏浚西湖,構築蘇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態結構,至今仍為全國人民環境養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風月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處事達觀,常寄情祖國美麗的江山風月。雖貶官湖北黃州,面對昔日古戰場,仍不忘游景懷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此為 《前赤壁賦》之引文,寫出了蘇東坡在黃州赤鼻磯月夜泛舟,清風明月下的超然之樂與不患得失的寬廣胸懷。蘇東坡晚年更以游歷美好山水以愉情。

謫居淡無事,何異老且休。雖過靖年節,未失斜川游。春江淥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無所適,泛泛隨鳴鷗。中流遇洑徊,舍舟登層丘。有口可與飲,何必逢我儔,過子詩似翁,我唱而輒酬。未知陶彭澤,頗有此樂否。

寫出了蘇東坡在貶官期間無事,駕舟出遊,在碧波輕盪的春江之上,任憑小舟隨鳴叫的海鷗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渦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詩歌相酬,陶醉於 大自然美景,縱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淵明,也未必有此樂。

「和」「安」養生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 有一句話這么說:「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一個人不要有太多的慾望,「 少則得,多則惑,」只要心態清靜了,什麼樣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們的身體,這樣身體就健康了。

蘇東坡才華橫溢,好仗義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權貴。自他中年後,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後被貶官湖北黃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終熱愛生活,對人生抱著積極的態度,並善於在困難挫折之際,恬淡虛無,樂觀自處,且善用養生法寶「和」「安」二字貫於行。記載他與沈括合著的有關醫葯論述 《蘇沈良方:問養生》中認為:養生以「和」「安」二字為至上。「 和」即順心,以順和來適應外界事物的變化;「安」 即靜心,以減少外界的誘惑。因為「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則生理備矣。」也即一個人處在任何環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適隨和、頭腦冷靜,才能適應客觀外界環境的突然變化,經受得住社會生活事件的變故和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以求得身體健康。蘇東坡正是以此精神對待仕途的跌盪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盡管有諸多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他還是保持著健康的體魄,過著快樂的人生。

《東坡志林》 的保健四味葯

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記述說,有人向他請教養生葯方,蘇東坡說:「 吾聞戰國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傳。其葯四味而已。」他提筆寫下的四味葯是:」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第一味葯:無事以當貴

人不要為雜事煩惱。人活於世,一定是雜事紛繁,個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單位事、社會事,不善處者,事事累體累心,久之,必然影響人體健康,縮短人的壽命。因此,務必要學會抓大事,盡量減少擾神的雜事;如果一旦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著處理,切忌過多的因事煩心。相信如果天塌下來,一定會有比我個子高的人頂著。

第二味葯:早寢以當富


說的是讓人不要熬夜。可見當時蘇東坡對人體生物鍾現象已經有所研究,「早寢」作為四味葯之一,可見他已經發現熬夜對人體健康的破壞性 影響之大。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成果最接地氣的解釋就是讓人們不要熬夜。因為睡眠是養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體生物鍾控制的,而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鍾,疾病就來了。

第三味葯:安步以當車

勸人多步行。說明處於宋代的蘇東坡已經發現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人類活動減少而帶來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現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當車」的觀點。就當代而言,家家有汽車,滿地跑小車,人體活動量大大減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之理?所以蘇東坡「安步以當車」的觀點,還是能對當前的常見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導作用。

第四味葯:晚食以當肉

提醒人飢餓了再吃飯。因為胃進食後一般是四小時排空,進食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飢餓了再進食是有科學道理的,人類幾千年來養成的一日 三餐用餐規律,是符合人體生理機能需要的。蘇東坡特別說:「夫已飢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也就是說,飢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補益。

食物養生與環境養生

蘇東坡主張少吃肉,說「 甘膩肥濃」是「腐腸之葯」,並使人肥胖;認為用少量的肉與蔬菜同烹調,吃了會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體形的作用,此與現代營養學提出的葷素搭配,科學膳食的理論是一致的,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了蘇東坡的食物養生觀點。

同時,他還認為人類的居住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比吃肉更重要,從而主張在人類居住之處的周圍要廣植竹木以綠化美化環境,可起到調節情緒,靜心安神的作用,體現了蘇東坡的環境養生觀點。民間廣為流傳一首他飲食長壽的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此間哪有揚州鶴。」此詩大意是:吃飯可以沒有肉,但住處不可沒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沒有竹令人卑俗。人瘦還可以發胖,人俗不可醫治。旁人笑我這樣說,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痴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間還有人能駕鶴升仙嗎?

7、誰知道蘇軾《養生頌》原文呀?謝謝!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卧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動搖,如毫發許,便墮地獄,如商抄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死無犯,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自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強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雨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自滅,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

8、一生坎坷的蘇東坡為何能活得那麼瀟灑?

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全才,詩、詞、文、書、畫,都是冠絕一時的大家。與李白、杜甫、宋徽宗等人不同的是,東坡不但是個卓越的文學藝術家,同時還是個出色的政治家,但不是權謀家,所以官場上沒少吃虧。

說他是個出色的政治家,是他很早就敏銳的發覺王安石的青苗法是個非常不靠譜的改革,甚至是造成民生凋敝、加深社會矛盾的惡改革。反對王安石改革,可不是因為東坡是保守主義者,對於保守派司馬光,東坡也有所不認同。蘇東坡完全是從事情本身的角度去觀察、判斷,不會因人而異,更不會政治站隊。因此,他的寵妾朝雲說他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也因此,往往是兩頭不討好。

雖然左右都不能逢源,但不代表東坡人緣不好,相反,東坡居士的朋友很多,儒、佛、道,三教九流都有朋友,用他自己的話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東坡是個大朋友。

道士吳復古是蘇東坡的忘年交,因崇道,辭官歸里,繼而出家,拋妻別子,在山上結廬而居。喜與東坡一起論道,常給東坡建議養生之法。在東坡貶到黃州、惠州、儋州時,不避嫌忌,分別往三地去探望,要知道,去儋州時吳老道已年屆九旬。東坡十分感激這個老道友,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刻還能一如往常地不離不棄,常給老道題詞、贈詩、書帖、作畫。兩人常常:笑談驚半夜,風雨暗長檠。雞唱山椒曉,鍾鳴霜外聲。

東坡與佛印和尚的故事流傳甚廣,兩人之間的打趣參禪相當有意味。

一次,東坡想拿佛印開涮,對佛印念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時聞啄木鳥,疑是叩門僧。然後壞笑道:「你說古人為什麼總把『僧』和『鳥』對應在一起呢?」佛印機智答曰:「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和你在一起的原因。」

東坡第一份仕途工作是陝西鳳翔通判,但因為年輕氣盛,經常得罪上司陳希亮,然而陳老太守始終不計較,後來在貶謫黃州期間,陳太守的兒子陳季常不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經常資助東坡,竟成為東坡最好的朋友之一。現代成語「河東獅吼」就出自兩人的交往中,因為陳季常非常怕老婆,東坡便寫詩打趣道:

龍丘居士也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政治上不斷受到迫害、排擠,但是只要東坡稍有安定的機會,立即就能快樂起來,快樂的來源是朋友,朋友的來源是左鄰右舍,每到一處,不久便「雞犬識東坡」矣。

在惠州,東坡以為就此終老,於是繼續發揮作為工程建築師的興致,蓋了數間房子,在房子前打井,特意把井挖得又深又大,以方便鄰居一起用水。鄰居開了酒肆,也經常賒酒給他喝。別處朋友送來的酒肉物品,東坡總是慷慨地分與鄰居們共饗。夏天與鄰居們聚在一起,東坡自己講完故事,也要鄰居們講,鄰居們都是普通農民,無甚文化,不會講,東坡總是鼓勵他們,隨便講,就講些你們聽過的鬼故事。

地位低賤的妓女,東坡也能善待她們,為她們填詞賦詩: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甚至為她們贖身。其中,一個絕頂聰慧美麗的十二歲的歌妓最終成為了東坡的小妾,她就是前文說過的朝雲。

喜歡交朋友的人,處處是朋友。在東坡眼裡,「天下無壞人」,人人皆可成為朋友。

導致他被捕也是一生中最大的政敵王安石,在東坡的主動拜訪後,都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元豐七年,東坡解禁,可以隨地居住,在返回故里的途中東坡特地去拜訪了已遭罷相的王安石,遠離宦海的兩位政治文人緊握雙手,感慨萬千。王安石去世後,重新被朝廷起用的東坡沒有趁機報仇,在替皇帝擬的敕書里高度評價了王安石:「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交友眾多,終有不慎。章???縋旰投?率嗆芎玫吶笥眩?餃嗽?煌?紊劍?諦?慮捅誶埃??攣凡講磺埃????瓷襠?勻簦?吖?下臨萬丈深淵的獨木橋,題字於絕壁。東坡當時就感慨:閣下不惜自己生命,將來必殺人不眨眼。後來的事實驗證了東坡的話。東坡後半生顛沛流離,直至海南島,全拜章???汀?/p>

然而即便如此,在章??褡鐫夥胖鶚保??氯炊運?瀆?送?楹凸匭摹U獠⒎恰暗杏巡環幀保?殘恚?詼?碌娜松?實淅鎿嫻拿揮小暗腥恕保?揮小芭笥選保??是因為這個積極的人生觀,一生坎坷的蘇東坡卻活得瀟灑豪放。

9、[轉載]為什麼說蘇東坡是按摩專家?

提起蘇東坡,大家都知道他是個文學大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讀一些關於蘇東坡的傳記時,從字里行間中不僅可以看到這位天才一生的流離與坎坷,還可以看出蘇軾對於中醫養生也很精通,尤其是對於按摩,不僅有自己的實踐,還總結了很多的經驗流傳到後世。
蘇東坡的詩作中有一句「一夜丹田手自摩」的詩句,說明了詩人對於腹部的按摩很有自己的心得,而且通過按摩使身心都得到了良好的調整,自己很是享受這種按摩帶來的舒適感覺,所以才會在詩歌中吟誦。丹田在中醫中通常指肚臍附近的部位,如果按穴位來說,丹田位於肚臍下一寸三分處,在按摩使用時,通常不用一個點,而是以肚臍為中心的一片區域。丹田被古代養生家們認為是人體各系統的中樞所在,是各條經絡、五臟六腑、身體內外上下相聯系的焦點,經常按摩丹田,可以暢通經絡、調理氣血,增強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各個系統的良好運行。蘇東坡的經驗是不拘時間、地點,有空就以手摩丹田,開始幾天看不出效果,百日之後會感覺身輕體健,比服葯的效果要好百倍。
蘇東坡將自己對於中醫養生的研究寫成了《醫葯雜說》一書,後被編入《蘇沈良方》,其中專門對於按摩健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如我們現在常提到的搓腳心,蘇東坡在書中不僅有具體的操作方法,自己一生也堅持早晚進行腳心的按摩。這里的腳心也就是經絡中的湧泉穴,是腎經的原穴,對於鞏固人體的先天之本有極大的益處,蘇東坡也說自己能夠始終精力旺盛與堅持搓腳心很有關系。

10、很多人都推崇蘇東坡的養生之道,那麼蘇東坡是如何養生的?

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推崇養生,並且養生的人群越來越趨向於年輕化。那麼你們知道嗎?古代的大文學家以及美食愛好者蘇東坡也熱衷於養生,而且他把認為有助於養生的經驗都記錄在了《東坡志林》中,這些養生經驗非常貼近生活。 

蘇東坡曾經給朋友寫了一個從戰國流傳下來的養生方子,在蘇東坡看來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養生方子裡面提到了四種方法。第一就是無事以當貴。意思就是說在沒有什麼事情會讓你覺得比養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寢以當富。在蘇東坡看來早睡是一種財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個就是安步以當車。也就是說少坐車,要多步行。最後就是曉食以當肉。意思就是說晚一點吃飯,餓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這樣就能夠非常有食慾。要知道蘇東坡有一段時間是非常窮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條、四條對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蘇東坡對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蘇東坡看來,雨水是可以泡茶,長期服用這樣的水是能夠有長生之效。所以在蘇東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這些都是用來接雨的。

最後就是喝茶,蘇東坡對喝茶也有新的認識。在蘇東坡看來,喝茶雖然可以解膩消煩,但是不能泡濃茶,要不然會損傷脾胃。所以說他覺得飯後喝濃茶只是用來漱口,而且漱口茶沒有必要用那些高檔茶。

與東坡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