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亞健康與養生的區別?怎麼調理?
1、飲食平衡是關鍵
平衡的飲食肯定是多樣化的,這樣才可以避免營養不良引起的身體虛弱。以下規則需要遵守:每餐一個水果;每天兩次蔬菜(生熟皆可);食用含有電澱粉的食物,但不要過量(麵包、面點、米飯、乾菜,最好是粗製的,因為它含有大量的纖維、維生素和礦物鹽);每天一次肉、魚或者蛋;最後還有每餐必不可少的奶製品(如酸奶、乳酪、乳制點心等)。
2.適當補充糖分和碳水化合物
作為最基本的營養成分,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是體能的主要來源。人們所有器官的運行,尤其是大腦,都需要消耗糖分。每天。50%—55%的體能補充都要依靠糖分。
最為有利的是復合糖(即「慢吸收糖」),因為它不會很快被身體消耗,可以常時間補充能量。以下食品都含有豐富的復合糖:面點內、米飯、麵包、乾菜等。不過,沒有必要每餐都食用,一天一次就足夠了。
堅持鍛煉。生命在於運動,適當的科學運動,特別是戶外運動,能夠讓我容們變得強壯,免疫系統得到鍛煉,並且就像是在給身體充電一樣地精力充沛,連工作或生活中的壓力和煩惱也能夠得到緩解、釋放和宣洩。另外每天喝兩杯汣味紫葡茶,幫助改善體質,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
2、亞健康與養生的方法
養生一般分為十訣,下面簡
單介紹下:
一德
在古代,人們養生就注重把養德放在第一位。明代養生家呂坤《呻
吟語》曰:「今之養生者,餌葯服氣,避險辭難」欲在所處之外,乃
知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
養生在於「安」「和」二字,安就是靜心,以減少外界對我的誘惑;
和即順心,以順和來適應外事外物的變化。
三戒
孔子的養生名言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
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四法
曰寡慾、曰慎動,曰法時、曰卻病。法時者,謂和於陰陽也;卻疾者,
謂慎於醫葯也。堅忍其性則不壞其根;慎於用葯則不遇其毒矣。養生
之要,何以加於此哉!
五知
五知曰:「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
內守;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
。
六節
其在盪而不收者,宜節嗜欲以養精;在滯而不化者,宜節煩惱以養神;
在激而不平者,宜節憤怒以養肝;在躁而不靜者,宜節辛勤以養力;在
瑣屑而不坦夷者,宜節思慮以養心;在慈悲而不解脫者,宜節悲哀以養
肺。
七食
飲食養生是人體養生的重要環節。飲食要法: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
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
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
令極凈,起而徐行百餘步,或十幾步。
八樂
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鳥之樂、狂
歌之樂、高卧之樂。
九思
凡事多思考,勤用腦,是提神健腦,延衰緩老的養生大法。
3、健康和亞健康的區別是什麼?
所謂亞健康狀態,通俗的說,多指無臨床症狀和體征,或者有病症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但已有潛在發病傾向的信息,處於一種機體結構退化和生理功能減退的低質與心理失衡狀態。一般來說,亞健康狀態由四大要素構成: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勞和虛弱狀態,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或疾病前狀態,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狀態,以及與年齡不相稱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狀態。 科學認識亞健康,有必要分清亞健康和與相關醫學問題的區別: 一是亞健康不同於亞臨床:盡管亞健康與上游的健康狀態和下游的疾病狀態有部分重疊,但區分也是明顯的。亞臨床是有主觀檢查證據而沒有明顯臨床表現,如當前常見的中老年人亞臨床頸動脈硬化,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有較明顯的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甚至有斑塊形成,而無臨床表現;而亞健康狀態者具有頭痛、頭暈和胸悶不適主訴,但血管心臟超聲及心電圖檢查都未發現異常。 二是亞健康不等於慢性疲勞綜合征(CFS)。首先CFS具有國際統一標准,亞健康至今沒有;其次CFS在18歲以上成人發生率僅為0.004%,而亞健康則為70%,兩者間懸殊甚大;再者國內描述的亞健康狀態多數通過積極干預恢復健康,CFS則僅有30%可以恢復健康狀態。 三是界定亞健康還應注意同臨床功能性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礙性疾病及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相區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亞健康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判斷標准,中、西醫對亞健康的理解和界定范圍也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均是今後有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亞健康如何界定 亞健康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可以這么說,健康概念的范圍有多大,亞健康的涵蓋范圍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症譜涉及領域有多寬,亞健康譜的涉及范圍就有多寬。概括我們中心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和多數專家的研討意見,亞健康的分類和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1.以WHO四位一體的健康新概念為依據,亞健康可劃分為:(1)軀體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周身不適、性功能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等;(2)心理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焦慮、自卑以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等;(3)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突出表現為對工作、生活、學習等環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即角色錯位和不適應是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的集中表現;(4)道德方面的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存在著明顯的損人害己的偏差。 2.按照亞健康概念的構成要素分類:(1)身心上有不適感覺,但又難以確診的「不定陳述綜合征」;(2)某些疾病的臨床前期表現(疾病前狀態);(3)一時難以明確其病理意義的「不明原因綜合征」,如更年期綜合征、神經衰弱綜合征、疲勞綜合征等;(4)某些病原攜帶狀態:如乙肝病原攜帶者、結核菌攜帶者、某些病毒攜帶者等;(5)某些臨床檢查的高、低限值狀態,如血脂、血壓、心率等偏高狀態和血鈣、血鉀、鐵等偏低狀態等;(6)高致病危險因子狀態,如超重、吸煙、過度緊張、血脂異常、血糖、血壓偏高等。 3.按身體的組織結構和系統器官分為神經精神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骨關節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特殊感官等亞健康狀態。 防治亞健康須注意什麼 調查顯示,我國亞健康人群發生率在45%—70%之間,發生年齡主要在35—60歲之間。人群分布特點為:中年知識分子和從事腦力勞動為主的白領人士、領導幹部、企業家、影視明星是亞健康高發的人群,青少年亞健康問題令人擔憂,老年人亞健康問題復雜多變,特殊職業人員亞健康問題突出。 亞健康有四大起因: 1.過度緊張和壓力。研究表明長時期的緊張和壓力對健康有四害:一是引發急慢性應激直接損害心血管系統和胃腸系統,造成應激性潰瘍和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加速血管硬化進程和心血管事件發生;二是引發腦應激疲勞和認知功能下降;三是破壞生物鍾,影響睡眠質量;四是免疫功能下降,導致惡性腫瘤和感染機會增加。2.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如高鹽、高脂和高熱量飲食,大量吸煙和飲酒及久坐不運動是造成亞健康的最常見原因。3.環境污染的不良影響。如水源和空氣污染、雜訊、微波、電磁波及其它化學、物理因素污染是防不勝防的健康隱性殺手。4.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這是心理亞健康和軀體亞健康的重要因子之一。 亞健康有五大危害: 1.亞健康是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疾病前狀態,大多數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均是從亞健康人群轉入的。2.亞健康狀態明顯影響工作效能和生活、學習質量,甚至危及特殊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如高空作業人員和競技體育人員等。3.心理亞健康極易導致精神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自殺和家庭傷害。4.多數亞健康狀態與生物鍾紊亂構成因果關系,直接影響睡眠質量,加重身心疲勞。5.嚴重亞健康可明顯影響健康壽命,甚至造成英年早逝、早病和早殘。 針對亞健康的成因和危害,必須強化自我防護,牢記預防亞健康的「十字方針」: 1.「平心」,即平衡心理、平靜心態、平穩情緒;2.「減壓」,即適時緩解過度緊張和壓力;3.「順鍾」,即順應好生物鍾,調整好休息和睡眠;4.「增免」,通過有氧代謝運動等增強自身免疫力;5.「改良」,即通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從源頭上堵住亞健康狀態發生。 短評: 亞健康不是市場「標簽」 近年來,「亞健康」概念伴著新的健康理念脫穎而出,一時間似乎成了一種市場促銷的標簽,各種亞健康機構和亞健康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什麼「亞健康檢測中心」、「亞健康門診」、「亞健康××產品」等等,舉不勝舉。 然而,熱鬧現象的背後卻是,由於亞健康概念尚未釐清,就過早進入市場,受到炒作,迅即被商品化和產品產業化,使得許多商家連亞健康是什麼都沒搞清楚,便打著亞健康的「標簽」,四處兜售所謂的亞健康服務和產品了。這給很多人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亂,對亞健康概念產生了不好的印象。亞健康來了,人們的認識卻亂了,擔心多了,健康反而沒保證了。這就使得亞健康在很大意義上成了一種市場行為的標簽,而不是科學的概念。 對此,醫學保健和健康教育專家認為,應當盡快從國家層面組建頂層學術研究機構和行業平台,打造專業研究隊伍和科研組織,研究統一亞健康概念、內涵、界定范圍及其他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最終形成統一的亞健康評判標准和規范提供理論依據;有關部門應當以提高人的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協調、組織開展亞健康流行特徵調查分析,研究相關干預方案和措施,為制定全民健康促進計劃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專家們強調,亞健康不是市場「標簽」,亞健康研究是一門科學。
4、請問亞健康與養生之間的區別?
個人感覺有意識的開始去注重養生問題:像吃對了嗎?休息對了嗎?運動時間對嗎?運動方式合理嗎?不舒服時用對葯了嗎?......這些范疇,慢慢去改善一些已知或未知生活習慣,可以有效地避免或改善亞健康狀態。
5、請問亞健康與養生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亞健康是一種臨界狀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但卻出現精神活力、適應能力和反應能力的下降,如果這種狀態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是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游移狀態」、「灰色狀態」等的稱謂。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為「亞健康狀態」。
有意識的開始去注重養生問題:像吃對了嗎?休息對了嗎?運動時間對嗎?運動方式合理嗎?不舒服時用對葯了嗎?......這些范疇,慢慢去改善一些已知或未知生活習慣,可以有效地避免或改善亞健康狀態。
1、飲食平衡是關鍵
平衡的飲食肯定是多樣化的,這樣才可以避免營養不良引起的身體虛弱。以下規則需要遵守:每餐一個水果;每天兩次蔬菜(生熟皆可);食用含有電澱粉的食物,但不要過量(麵包、面點、米飯、乾菜,最好是粗製的,因為它含有大量的纖維、維生素和礦物鹽);每天一次肉、魚或者蛋;最後還有每餐必不可少的奶製品(如酸奶、乳酪、乳制點心等)。
2.適當補充糖分和碳水化合物
作為最基本的營養成分,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是體能的主要來源。人們所有器官的運行,尤其是大腦,都需要消耗糖分。每天。50%—55%的體能補充都要依靠糖分。
最為有利的是復合糖(即「慢吸收糖」),因為它不會很快被身體消耗,可以常時間補充能量。以下食品都含有豐富的復合糖:面點、米飯、麵包、乾菜等。不過,沒有必要每餐都食用,一天一次就足夠了。
堅持鍛煉。生命在於運動,適當的科學運動,特別是戶外運動,能夠讓我們變得強壯,免疫系統得到鍛煉,並且就像是在給身體充電一樣地精力充沛,連工作或生活中的壓力和煩惱也能夠得到緩解、釋放和宣洩。另外每天喝兩杯汣味紫葡茶,幫助改善體質,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
6、請問亞健康與養生的區別?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啊!
亞健康是指人的身體健康程度,現在大部分人都處於身體亞健康狀態——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亞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游移狀態」、「灰色狀態」等的稱謂。
而養生跟保健的意思是一樣的——養生,動詞也,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使之綿長的意思。
7、亞健康與養生
中醫學作為祖國的瑰寶,歷史源遠流長,因其臨床治療有獨特的療效而為人們所熟知;但它的另一個方面———中醫養生康復學,卻並不為人所熟知。
中醫養生康復學是研究和闡述人類生命生長規律,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基礎理論、方法的一門實用學科。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它分為精神、環境、起居、飲食、房事、運動、針灸推拿等具體方面的養生指導原則及方法,是來源於生活的實際經驗的理論總結,民間的許多保健諺語和風俗,如:「笑一笑,十年少」、「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卜保平安」、「沐浴後須頭發干後才睡覺,不然會頭痛」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加上缺乏養生保健方面的具體指導,「職業病」及「亞健康狀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中青年人群中。面對這種狀況,中醫養生康復學更加可以體現出它的實用性,在許多方面可以施展其精華為人們解除病痛、獲取健康。例如:頸椎病是伏案的腦力勞動者的常見病,多表現為頸項酸痛、頭暈頭痛、一側上肢的麻木酸脹等症,對此,中醫養生康復學將其按照陰、陽、氣、血、痰、濕等方面區分證型,對證給予調理陰陽、活通氣血、祛痰除濕的針灸推拿保健治療;其次,對於日常生活起居、飲食給予具體的指導,如避免寒冷刺激,加強緩慢、經常性的「米」字運動,慎食辛辣、油膩的食物,並可加入紅棗、枸杞、苡仁、黃芪等做成葯膳,配合治療,多可取得很好的療效。
而對於諸如慢性疲勞綜合征、消化不良、易感冒體質等亞健康症狀,中醫養生康復學尤有其獨特的治療方法。舉慢性疲勞綜合征來說,中醫養生康復學將其歸到虛症范疇,可有陰、陽、氣、血虛的主要原因,各證型既可單獨出現,也可混合出現。針對證型給予補益方葯、艾灸捏脊、調補的葯膳和「五禽戲」、「八段錦」等鍛煉方法,通過加強自身的正氣來達到振奮精神、提高免疫力和擺脫低沉的身體狀態。而大量的事實也證明中醫養生康復學對於亞健康狀態的治療具有獨特的療效。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常提到葯膳、保健食品、保健運動,通過中醫養生康復學與現代食品營養學、現代運動醫學的結合,人們可以擁有個人的日常的飲食、運動方案及原則,並可根據不同情況修改增減,以便能夠做到未病先防,真正的達到中醫養生康復學所追求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