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養生 腿涼怎麼辦
1.規律運動不偷懶
對冷要適應,首先必須提高自己的抗寒能力。運動是最好的方式。持續規律的運動習慣,可讓怕冷體質得到改善。
中國有句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運動確實可以刺激肌肉、血液循環,提升免疫力。尤其國人通常飲食過剩,因此也有人提出「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的重要性。
但是冬季運動不宜太激烈,一般練到身體微微出汗就好,在家打太極、做做柔軟運動或瑜伽,練練甩手功(兩腿張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彎曲,兩臂自然垂直,掌心向後,輕松自然前後擺動),都可以增加血液循環。
賴榮年主任鼓勵大家多走路,只要走到會喘就好,而且還有強健腸胃功效。
做做家事、掃掃地也都是一個很好的運動。
●貼心叮嚀:外出運動時要記得保暖,隨身攜帶毛巾擦汗;運動前要先做點暖身運動,以免溫差過大造成身體不適。
2.溫暖食物要補充
食物也是最快可以讓身體感到暖和的一招,尤其是熱騰騰的飲品。
含高蛋白質的熱牛奶、溫補功效的紅糖薑茶,或是西洋的迷迭香茶、肉桂茶,都是取暖的好來源。
陳建霖醫生喜歡帶自製的茶包上班,便宜簡單,內容口味隨季節及個人喜好變換(茶包袋在中葯器材行可以買到):容易上火的人(平日口乾舌燥)可用麥門冬或沙蔘切小片泡水飲用;一般則可選枸杞加紅棗,有補氣作用;市面上常見的桂圓茶補血,適合勞心勞力的上班族。
芝麻、花生中含維生素E和豐富菸鹼酸,可以幫助維生素B的吸收,加強神經對抗寒冷的能力。維生素E具有擴張血管作用,可以加強末梢血液循環。
補氣養血的核桃,營養價值豐富,適合長期咳喘的患者在冬天食用,陳建霖醫師建議。
一些辛辣的辛香料等,如蔥姜蒜等,也會使體內產生溫熱感覺,但高血壓、躁熱及皮膚過敏者盡量少用。
特別提醒冬天飲食最好清淡少油膩,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另外,在冬天可以略增加孩童的主食份量。因為天冷容易消耗熱量,而小孩在冬天的活動量並不會減少,因此需要較多熱量補充。
●貼心叮嚀:老薑的作用是保暖,多用在孕婦坐月子時;生薑則是發汗,因此感冒初期驅寒,以生薑為宜。
3.吃補因人而異
冬令進補原是為了調理虛弱病症體質,增強體力抵抗寒冷,但現代人營養豐富,其實並非每個人都需要進補。
一般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可以補充一些溫補的葯膳如四物湯、麻油雞、十全大補湯等,加速血液循環。
若平時容易口乾舌燥、口臭、便秘或是高血壓患者,進補如同火上加油,應該適可而止。
如果有感冒、發熱及腹瀉情形產生,最好停止各類補品,以免加重病情。
●貼心小叮嚀:有些慢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患者,吃補會使病情惡化,應找中醫師做體質辯證,針對個人的弱點進補。
4.紓解壓力好心情
壓力是讓血液循環惡化的原因。日本的研究發現,將近七成的女性有手腳冰冷的困擾。這些新女性睡眠時間少,工作時間不規律,在這種24小時隨時緊綳的情況下,血管持續收縮,血液循環變得愈來愈差。
因此專家建議,最好強迫自己把一天時間分成3份:8小時工作、8小時睡覺、8小時做自己喜歡的事。比方說跟朋友聚聚、聽音樂、學會放輕松。這些都有助於改善手腳冰冷。
●貼心小叮嚀:
寒冷氣候很容易讓人覺得憂郁和情緒不穩。不妨以肢體帶動心靈,簡單的運動,可以分泌腦內啡,使人心情愉快。
5.充足睡眠養陽氣
中醫提到陽氣可以推動五臟六腑的運作,是人體溫暖的來源,陽氣不足時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
充足睡眠,正好可以補充陽氣的不足。尤其冬日宜早睡晚起,晚上10點就寢,太陽出來之後再起床,一來可以避開清晨的嚴寒,也可以減少慢性病患因溫差過大而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導致心臟病、中風發作的危險。
盡量不要熬夜。清晨1點時,人體腎上腺素分泌最低,此時抵抗力特別弱,只要溫度降低一點,「一些氣喘的病患最易在此時發作,」陳建霖醫師提醒,充足睡眠及休息,身體才有足夠的能力去抵抗外來寒冷及壓力。
●貼心小叮嚀:如果一時覺得寒冷,可以按壓手背虎口中央的合谷穴,加強血液循環。
6.溫水足浴好入眠
足部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先天血液供給不良,加上足部皮下脂肪少,保暖能力差,冷冰冰的雙腳是相當常見的情況。尤其足部有許多穴道與上呼吸道黏膜有關,足部受涼,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引發上呼吸道感染。
睡前足浴泡腳和按摩,可以引氣下行,使足部即刻暖和起來,幫助入眠。
准備一盆30~40度左右的溫熱水泡腳,一般約20~30分鍾即可。
足浴的材料可用2兩乾艾草或桂枝(可在中葯房購得)加水煮滾,或是放點老薑片或酒均可。
足浴時順便做足部按摩,可以加速血液循環。比方說按壓腳底板彎曲時出現的凹處(湧泉穴),身體也會很快暖起來。
足部穴位豐富且與身體各部位器官相連,因此經常進行足浴及按摩,可以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
●貼心小叮嚀:也可以在襪子里加些粗粒打碎的胡椒子或乾辣椒,辣素的釋放,可以讓足部發熱,像個天然的腳爐,讓人一覺到天亮。
此外,冷冰冰一族外出時要做好防禦保暖工作,盡量不要熱能喪失。暴露在外的部位以圍巾、帽子及手套保護,或是在腰腹部放懷爐或暖爐(胃冷消化差,容易造成血液供給不足),都有助於對抗寒冷。
12
2、養生、保養膝蓋的方法
檢驗方法:
平躺於床上,(如果只有自己就雙腿伸直坐在床上,雙腿一定要伸直,否則沒有感覺),用手的虎口對准膝蓋上延,拤住,保證膝蓋不能前後移動,然後大腿用力,如果感覺到明顯疼痛就是膝蓋內軟組織損傷了,如果疼痛劇烈,就是軟組織老化了
形成原因:
由於人體骨骼的結構特點,當腿步彎曲時膝蓋內的軟組織密實接觸,潤滑液體不能很好的保護膝蓋,長時間負重登山,造成膝蓋內硬性摩擦,導致軟組織老化。登山、騎自行車、爬樓等等,長時間膝蓋彎曲的動作都會導致軟組織老化。
治療:
1.服用阿司匹林以減輕疼痛和炎症
2.如果X照片反映有半月板撕裂,那需要外科治療,即關節鏡外科處理,那包括插入不銹鋼管子,用吸引器吸出撕裂的軟骨片。這種流行的新手術方法可讓人手術後一周內恢復運動能力。
3.理療之外還可以用中葯外敷、按摩
4.恢復措施:雙腿伸直平坐於床上,腿部保證平直的情況下,用力抬高,反復一百次。注意!不能雙腿同時,要分開進行。此方法的原因及作用:當雙腿伸直時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間的距離最大,軟組織之間就能產生一定的空間。腿伸直用力上抬,實質是肌肉用力,就可以把潤滑液壓入膝蓋軟組織之間的空隙,給軟組織補充營養,長時間如此可加強軟組織的耐磨性能。
3、練腿竟然可以養生,這是真的嗎?
練腿可以養生是真的呢,平時多鍛煉腿部的肌肉有利於身體抵抗力的提高,腿部多動了,整個身體也是會跟著小幅度的運動的呢,這樣可以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進而養生。
4、如何做腿部保健養生功
1、扭膝:雙足平行靠攏,屈膝微向下蹲,雙手放在膝蓋上,膝部前後左右呈圓圈轉動。先向左轉,再向右轉,各轉20次。
2、扭膝:雙足平行靠攏,屈膝微向下蹲,雙手放在膝蓋上,膝部前後左右呈圓圈轉動。先向左轉,再向右轉,各轉20次。
3、搓腳心:將手掌心搓熱,然後去搓腳心,次數可以自己根據情況而自定,這樣做可以有滋腎、降虛火等功能,還可以防治眩暈、失眠等病症。
4、甩腿:一手扶樹或扶牆,先向前甩動小腿,使腳尖向前向上翹起,然後向後甩動,將腳尖用力向後,腳面綳直,腿亦伸直。在甩腿時,上身正直,兩腿交換各甩數十次。此法可預防半身不遂、軟弱無力或下肢麻痛、小腿抽筋等。
5、綳腿:將腿擱至桌凳上,將腿慢慢綳直,接著盡量使頭部向腳尖靠近,兩腿輪番做。這個動作做5分鍾。
6、下蹲:收腹屏氣吸氣,身體慢慢的蹲下,然後緩慢的站起,眼睛要平視前方,讓大腿伸屈的自如輕松,堅持這個動作做5分鍾即可。
7、蹬腳:平躺在床上,雙手緊抱著後腦勺,由緩慢到快速地進行蹬腳運動,這個動作做5分鍾。
8、揉腿肚:以兩手掌夾緊一側小腿肚,旋轉揉動,每次揉動20次,然後換另一條腿揉動。此法能疏通血脈,加強腿力。
9、乾洗腿:用雙手先抱緊一側大腿根,稍用力從大腿根向下按摩,一直到足踝。然後,再從足踝往回按摩到大腿根。
5、關於腿部養生的名言
1. 多言則背道,多欲則傷生。 ——林逋
2. 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曹庭棟
3. 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兩鞭之。 ——莊子
4. 保生者寡慾,保身者避名。 ——林逋
5. 食能以時,身必無災。 ——佚名
6. 吃飯先喝湯,不用請葯方。 ——李光庭
7. 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 ——葛洪
8.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 ——梁章矩
9. 食過則成積聚,飲過則成痰癖。 ——梁章矩
10.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梁章矩
11. 蘿卜上了街,葯方把嘴撅。 ——李光庭
12. 治已病,不若治未病。 ——曹庭棟(www.0261.net)
13. 樹怕剝皮,人怕傷心。 ——李悝
14. 怠慢則不能不開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諸葛亮
15. 久立先養足,久夜先養目。 ——呂坤
16. 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貧不可得也:貴而能貴人者,欲賤不可得也;以達而能達人者,欲窮不可得也。 ——佚名
17.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佚名
18.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 ——佚名
19. 樂之方至,樂而弗驕;患之將至,思而弗憂。 ——佚名
20. 聲色者敗德之具,思慮者殘存之本。 ——林逋
21.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 ——佚名
22. 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郁生疾。 ——佚名
23. 得而不喜,失而弗擾。 ——佚名
24. 謗來不戚,譽至不喜。 ——葛洪
25. 居心要寬,持身要嚴。 ——申居鄖
26. 人該順時,不可趨時。 ——申居鄖
27. 心平則氣自和。 ——王通
28. 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荀子
29. 多欲虧義,多憂害智。 ——劉安
30. 養心莫善於寡慾。 ——孟子
31. 世上最高級的三個醫師:節食博士、安寧博士、快活博士。——史威夫特
32. 世上最好的醫生是飲食有度、保持平安與喜悅的心情。——史威福特【英】
33. 人的健全,不但靠飲食,尤靠運動。 ——蔡元培
34. 身體要過著一種有規則的、有節制的生活,方才能保持健康。
35. —誇美紐斯【捷】
36. 身體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精神的健康。 ——約翰·格雷【英】
37. 散步不需要伴侶,東望西望沒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說,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這種時候才特別容易領略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那種「分段苦」的味道。 ——梁實秋
38. 使身體充滿精力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快活的習慣。 ——葛德文
39. 養成簡單樸素的生活習慣,是增進健康的一大因素,使人對於生活必需品不加挑剔。 ——伊壁鳩魯【古羅馬】
40. 憂愁、顧慮和悲觀,可以使人得病,積極、愉快和堅強的意志樂觀的情緒,可以戰勝疾病,更可以使人強壯和長壽。 ——巴甫洛夫
6、如何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