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 古代

養生 古代

發布時間:2020-07-17 06:43:17

1、古代一般會怎麼養生呢?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來形要小勞自之」,說明了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百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可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度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知,則容易引起「勞傷」,又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道、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2、中國古代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飲食養生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減毒養生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而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它措施,減少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進而延年益壽。
靜神養生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修身養生 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 古醫家孟說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但進補既要辯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較合適;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3、古代有哪些養生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積累了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的養生理論與實踐,形成了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我國古代的養生文化經典要首推《黃帝內經》,其他一些古籍中也廣泛涉及不同的養生觀點與理論。1.《黃帝內經》:古老的養生文化經典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依據《黃帝內經》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養生思想包括以下內容: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4、古代養生名句

來來。。。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636f70797a6431333239313535 <黃帝內經>
樂天知命,故不憂.<周易>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休道黃金貴,安樂最值錢.<秋胡戲妻>
每想病時則塵心漸減,常防死日則善念自生.<傳家寶>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壽世保元>
富甚足憂煩,貧甚多飢餓.要於貧富間,知足隨緣過.<擬寒山詩>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黃帝內經>
食不厭細嚼,飲不厭細呷.<壽世青編>
春夏秋冬歷一年,稍知調護自無愆.安然無病稱真福,莫恃身當壯盛年.<壽世傳真>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黃帝內經>
修心可補相,積善得延壽.<自警>
除卻錢財煩惱少,無煩無惱即神仙.<醒世恆言>
當歡須且歡,過後買應難.<惜歡>
世事勞心非富貴,人間實事是歡娛.<老夫>
量力杯盤隨草具,開懷語笑任天真.<閑適吟>
雲淡風輕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旁人不識 予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偶成>
枕上得詩愁健忘,披衣起寫殘燈光.山妻竊笑老何苦,兒輩讀書無此忙.<枕上>
世人笑我拙,誰知拙為貴.口拙無是非,事拙無冤對.飯菜充我飢,不想珍饈味.布衣暖我身,不想綾綢被.手拙不出拳,時常攏袖內.腳拙不妄行,邪徑早迴避.需擇君子交,不入奸狡隊.心中有主張,外面推聾聵.不管短與長,不管興與廢.呵呵笑幾聲,嘻嘻吃一醉.日間安穩坐,夜裡安穩睡.行止有天良,俯仰都不愧.<學拙歌>

5、古代皇帝如何養生?

大家都知道,世人都想長命百歲,身體強健;皇帝也是人,當然不能例外,作為古代最有身份地位的他們,更加是想萬壽無疆啦,要不然讓下面的人天天喊著萬歲萬歲萬萬歲。而長時間的精神緊張、爭權奪利使皇帝每天都處於超負荷的狀態。所以帝王們幾乎個個不惜財力、人力和物力,千方百計絞盡腦汁尋求「長生術」:從秦始皇的「求仙路」、漢武帝的「長生夢」到大唐宮廷研製「長生不老葯」、明世宗「深宮煉仙丹」等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可惜事與願違收效甚微,歷數我國從夏禹至清末五百位大小帝王,活到七十歲以上的僅為九人,只佔百分之一點八,可謂「帝王七十古來稀」;仔細盤算,中國皇帝的平均壽命只有可憐的三十九點二歲,比古代社會平均壽命還要短得多!笑,最具權勢的他們。往往傾國之力尋找延年益壽的法子,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最長壽的五位皇帝。

第五名大周皇帝武則天80歲

三點,一禪修:武則天當過尼姑,受到禪修的好處,富貴後更是尋找有道高僧學習;二中葯面膜:一個是「益母草澤面方」另一個是御醫張文仲愷的叫常敷面脂以天然中葯製成,以現在的生產力並不貴,感興趣的女性朋友可以去找中醫問下。三元陽足:武則天養了很多面首,按照中醫來說,如果房事和諧的話,也會起到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作用。

第四名宋高宗趙構81歲

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因不思收復北方故土,寵信奸臣秦檜和下令處死岳飛岳爺爺。痴活一世,不足學。

第三名梁武帝蕭衍86歲

「弟子蕭衍,從今以後,決心斷絕酒肉,假若再飲酒食葷,殺害生靈,原受一切鬼神制裁,將墮阿鼻地獄。「盡有戲之要道,窮清理之奧妙」這位的總結起來有3點,一勤讀書:他認為讀書促進腦運動,帶動血液循環,延緩衰老;二戒酒葷:他認為葷食是人換一切病的原因;三少女色:性生活混亂往往是皇帝短命的主要原因,作為皇帝,後宮只有7人,晚年30歲不近女色。這點中醫認為非常對,「留的一分精,便有一線生機」。

第二名乾隆89歲

「慎起居,即飲食為養生之常道耳」作為一位皇帝,他沒有愛練仙丹的職業病,實難可貴。乾隆的養生道就在這一句話里,慎起居就是說按照正常的生物鍾睡眠起床,不要熬夜。(最近外國人因研究熬夜壞處獲了2017諾貝爾獎)乾隆飲食一日兩餐,早餐通常6點吃,晚餐在12點到14點吃,堅持多餐少食,其餘時間吃點點心或者熟食。

第一名黃帝118歲黃帝是華夏始祖,五帝之首,開創了道教,《黃帝內經》更被譽為中醫起源。「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段話筆者不加多以贅述,畫下重點,大家自行學習吧「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新年馬上到來,祝關注過老周的朋友們都早點回家玩耍,來年萬事如意,步步高升,那些沒關注老周的,哼,也一樣。

6、古代詩詞告訴你如何養生

自古就有長壽的案例,可見養生之說並不是從現代興起的話題,而是自古就有的。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養生的呢?看看這些古代養生……

自古就有長壽的案例,可見養生之說並不是從現代興起的話題,而是自古就有的。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養生的呢?看看這些古代養生名人你就會知道了。

現在鍛煉身體的活動和器械都很多,醫療也很發達,人的壽命普遍提高,可是古代處處都很落後,那時候的人怎麼養生呢?下面是古代幾個著名的文人的一些養生方法,趕緊來學學吧!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說過「飽食,不用坐與卧,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散步時須徐步緩行,老弱者不妨執杖相助,強調散步的方法和妙處。

宋代文人沈存中說過:「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數沐浴……則神安道勝也。」《禮記·內則》也提出「五日則湯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都是說沐浴對身體的好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說過:「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利用節假日外出遊覽,投身大自然,探幽覽勝,能令人心曠神怡,疲憊、郁悶盡置身外。他曾在儋縣建一「息軒」,並題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南宋詩人陸游,晚間讀書,一般不過晚10點。他說「睡眠是消除精神疲勞的最佳方法,文人經常熬夜思維能力下降,於身體健康無益。」他的觀點即使放在現在也十分科學。

元朝名畫家倪瓚,在年高體弱無力外出的情況下,將自己喜愛的山水畫貼於居室四壁,足不出戶,卧而賞之。為此他還在《促顧贄見訪》詩中說:「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也可見他對遊山玩水的推崇。

明代詩人高濂,布置好自己的庭院,在庭院里栽花種草、飼鳥養魚,環境清雅,用來調節生活節奏,陶冶性情,他曾著《燕閉清賞箋》,把鑒賞清玩作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古代的文人都喜歡作詩詠賦,我們不僅可以從一些古書中的描述來學習的他們的養生方式,而且還苦役通過他們的詩歌作品來學習其中養生妙招。看了上面幾個文人的養生方式,你都明白了嗎?

7、古代人怎麼養生

導讀: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
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
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
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
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
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
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
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
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
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
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
氣、祛病延年。

8、養生這個詞在古代怎麼說

也稱養手。如:
得養生焉。——《莊子·養生主》
宋 陸游 《齋居紀事》:「食罷,行五十七步,然後解襟褫帶,低枕少卧,此養生最急事也。」

9、我國古代養生有哪些內容

1、古代的養生重點
心在五行中屬火,位居於上而屬陽。腎在五行中屬水,位居於下而屬陰。中醫常說「陰陽平衡」、「水火相濟」,就是說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樣暢通。比如說,心火每時每刻都要下降,把陽氣送給腎,腎才不會寒;而腎水必須上行滋養心陰,否則,心火就會亢盛。
心和腎之間的關系就像太陽和冰川,太陽每天都要出現,把冰川一點點融化,用來灌溉良田、滋養萬物。反過來,由於冰川的存在,太陽的熱量才能得以吸收,否則大地就要變成荒漠了。
所以,心陽不足的話,就無法把充足的陽氣送給腎臟,造成腎精虧損。舉個例子吧,我們心跳加快時,明明是心臟出了問題,可很多人會說「心慌」,這個「慌」就是恐慌的意思。而恐對應的是腎臟,所以心臟出問題的時候,會影響到腎臟。
2、古代名人的養生妙招大公開
孔子提出「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觀點。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同情、友愛的情感。壽,則有兩層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實際壽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謂之壽」。也就是說,有些人他們的實際壽命也許並不很長,但他們的業績和英名卻可以傳之久遠,其壽可以說超過常人。
老子主張「少私念,去貪心」,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個在物質享受上貪心不足的人,必然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損人利已,損公肥私,自已也會終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負擔過重而損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苟生」的積極養生觀,把仁義看得高於生命,認為必要時應該「捨生取義」。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來成為仁人志士的養德名言。他還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社會風尚。他認為良好的首先修養與練氣功一樣,有益於人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應「善養浩然之氣」。
漢代董促舒指出「養心靠義」,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悅,心理健康常存。「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養其身。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道:「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在經也。
明代的<<壽世保元>>稱:「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張景岳在《先後天論》中寫道:「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簡明地道出了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聯系。
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提出了常存安靜心,常存正覺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作為養德要訣。
3、古代的養生技巧

飯後先漱口:飯後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漱口,這樣可以清潔我們的口腔,有利於防止口腔疾病,古代醫學家張仲景指出「食畢當漱,令齒不敗而口香。」保持口腔濕潤度和清潔,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強味覺功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齒疾病,並幫助消化。
飯後再揉腹:飯後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的揉腹,這樣能夠促進消化,有利於身體健康。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提出,「每食訖,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畢當行步躊躇。」並要求「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令人能飲食,無百病」。若「飽食則卧」,就會「生百病」。具體做法:以掌心著腹,以肚臍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各20圈。
飯後慢慢走:「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很常見的諺語,但是飯後的運動一定要緩慢,不然也會給身體帶來傷害,《攝養枕中方》中記載「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說的是飯後緩行,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不可快走,不可進行劇烈運動。散步的時間應是飯後20分鍾,絕不是剛吃完飯就出去散步。但體質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後不宜散步,而要在飯後平卧10分鍾。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也不適合。
飯後聽音樂:《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道家也有「脾臟聞樂則磨」的說法。吃飯時聽柔和清新的音樂,能促636f70797a6431333365643564進食慾並有助於消化,而飯後欣賞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氣歸宗,樂而忘憂。

10、為什麼古代人那麼重視養生?

因為古代的人都很,壽命很短百,所以他們就會更多的想去,延長壽命,啊什麼的,古代的話,有些朝代的平均壽命都只度有40歲,什麼的,因為那個時候的條件不夠,然後就是有了病也沒法,怎麼治啊,很問少有人活到高壽,所以有一些高收的人就會比較注重養生答,就是這樣子的話,能夠,就像那個,華佗什麼的就是回什麼,五禽戲,就是,渠道,一種養生啊什答么的,作用,來起到延長壽命,讓自己活的更久。

與養生 古代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