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於 養生

於 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7 04:53:16

1、「養生期於永壽,大福得自中和」出自哪裡?

0

2、古代詩人寄語於詩詞的養生之道你知道多少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尊生八箋》高濂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是大多數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像白居易、陸游、袁枚等"文壇壽星"不僅才情橫溢,而且精通醫道,很多養生之道就散落在他們的詩詞歌賦之中,成為歷代文人爭相效仿的對象。
養心法:"不畏復不憂"
《自覺》白居易
四十猶未老,憂傷早衰惡。
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
形骸日損耗,心事同蕭索。
夜寢與朝飧,其間味亦薄。
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
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薄。
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葯。
切勿"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否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七情"就會成為致病因素。切記"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葯"的真言,從"養心"開始自己的"養生"路。
飲食術:"只將食粥致神仙"
《食粥》宋 陸游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食粥、喝茶、煲湯"是南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水",其中食粥更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僅李時珍收錄在《本草綱目》中的粥就有50多種,可見中醫對喝粥的重視程度。
睡眠法:"不覓仙方覓睡方"
《無題》王安石
花村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
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是中國古代養生理論的金標准。中醫在很早的時候,就認識到了睡眠對人體的重要性,很多養生理論一直強調"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
有幾十種疾病都和長期睡眠不好有關,最常見的就是人體免疫功能下降、代謝功能紊亂、引發抑鬱和焦慮等精神症狀等
白藜蘆醇有通血管,激活細胞、抗氧化、安眠益壽的作用,是養生養壽的好幫手;
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流行沖和,百病不作。―――《壽世保元》龔廷賢
常以舌柱上齶,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養生要錄》蒲虔貫
以上供參考。

3、健康於養生一起學習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

神色晦暗、精神知不足,甚至心悸、貪睡、心中空虛:薏米紅豆加桂圓

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薏米紅豆加百合、蓮子

胃中寒痛道、食慾不佳、怕冷:薏米紅豆加生薑

腎虛:薏米紅豆加黑豆

腳氣:薏米紅豆加黃豆

咳嗽:意米紅豆加梨

食慾不振、身體羸瘦:薏米紅豆加山葯

泄瀉、腹痛專、糖尿病:薏米紅豆加南瓜

體虛、早泄、遺精、夜尿過多:薏米紅豆加芡實屬

孕婦:減薏米,加少量黃芪、黨參

產婦:減薏米,加大棗、小米、紅糖

4、關於養生的句子

健康幸福
胡秉言
健康是每個人最大的財富
婚姻是家庭的最美音符
兒女是父母的最大驕傲
和諧是百年中最美幸福
身體健康方能長命百歲
相敬如賓方能舉案齊眉
紫燕繞梁方能其樂融融
相互包容方能門庭生輝

5、什麼是養生

6、什麼是養生?

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知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道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內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容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7、注重於養生,那麼如何正確的養心呢?

我認為修身養性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讓我們能夠保持安靜一段時間。如果我們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任何修身養性的方式首先就要入靜,只有我們進入了安靜的狀態,才能傾聽自己內心的心聲,讓自己慢慢的變得對於什麼事情都不會有情緒上巨大的轉變,如果真的做到任何事情都這樣的話,那麼我們修養內心的境界就已經達到了。當然,我們在修養內心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驅除內心當中的雜念

如果想要進入一個相當的狀態的話,那麼首先要驅除內心當中的雜念,比如說我們在靜坐養心的時候,如果腦子里的雜念太多,那麼很容易就讓我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混亂,這樣也就沒有辦法很好的入定了,在這里我有一個小方法可以分享給大家,那就是在靜坐的時候可以把我們的兩只手握成拳頭狀,內心的意識集中在自己的鼻子部位,這樣可以更快的幫助我們入定。

2、選一個安靜的環境

環境對於我們修身養性有著直接干擾的因素,所以我們要想正確的修身養性的話,一定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因此我建議大家如果有條件的話,那麼盡量找一處靜謐的空間讓自己來練習,當然我們所說的這種靜謐的空間,不一定需要花費多大的金錢可以換來,其實在自己家裡找一處安靜的地方,也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練習。

3、注意保證良好的休息

如果我們沒有休息好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心情越來越毛躁,這對於我們修身養性來說是有著很大的干擾作用的,所以我建議大家一定要保證良好的休息,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應該保證6~8個小時的充足睡眠,如果睡眠質量不好的話,應該先改善自己的睡眠質量。

8、養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9、什麼叫「因時養生」?

與於 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