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季怎麼抗疲勞
夏季養神
夏季養神,應合自然界「生長」的規律,主動調節情志,調動心理影響生理,保持恬靜愉快心境,神清氣和,「無厭於日」,切忌發怒,使體內陽氣得以宣洩。在談到夏季如何進行精神養生時,《黃帝內經》里明確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思是說,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樣的秀美,並要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外向,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煩,而煩則更熱,故寧心靜神尤為重要。
養心就能安神
火熱主夏,內應於心。心主血,藏神,為君主之官。七情過極皆可傷心,致使心神不安,這一方面說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損傷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說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響,可影響人體的一切機能活動,在這個意義上說,夏季養神就顯得極為重要。
特別是夏季暑氣當令,烈日酷暑,腠理開泄,汗液外泄,而汗為心之液,心氣最易耗傷,即中醫所謂「壯火食氣」。也正因為暑易入心,而心主神志,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症狀,如心煩、譫語、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里,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狀態。
若是在長夏,天氣以濕熱為主,表現為氣溫高,無風,早晚溫度變化不明顯,這種天氣易使人感到心胸憋悶,人們會產生焦躁和厭煩情緒,易誘發精神病。
綜上所述,人的精神活動與心的功能密切相關。人在不同精神狀態下,心臟的活動是不一樣的。平靜時,心臟跳動平穩;激動時,心臟跳動加快。心臟之所以與情志有關,又是由於「心藏脈,脈舍神」的結果。血脈充盈
,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神旺盛;血脈虧損,心血不足,則常常會導致失眠、多夢、健忘、眩暈以致精神不振等心理變異。由此看來,夏季精神養生的前提,夏季精神養生的基礎是要保護好心臟。
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飽滿的精神風格
夏季要注意適應季節特點,在精神方面還要做到「使華英成秀」。保持恬靜愉悅的心境,使人神清氣和、胸懷寬廣。怎樣才能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飽滿的精神風格呢?
夏季飲食須知
夏季飲食宜清淡
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膳食宜清淡,這樣才有助於開胃增食。清補的膳食一般總熱量略低,其營養素的構成為兩高兩低(蛋白質含量宜略高、纖維素含量應較高,脂肪及糖的含量宜略低),因此以清淡食品、素食為主。主食宜用粳米、麥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米飯和軟食(亦稱半流質飲食,如粥、面條、饅頭、糕、麵包、餛飩、水餃、冷麵、蒸餃等),以及各種湯、羹、糊等。副食宜用味酸(以性涼或平最佳)或性味甘涼(或甘平)的肉類、禽蛋類、水產類、蔬菜類、瓜果類、乳蜜類等食物,並宜用酸甜類調味品。食物烹調應以涼拌、炒、蒸、煮、燉、燴為主,並保證鹽分的適度攝入。
多吃一些能夠祛暑利濕、清熱解毒的食物
清熱的食物宜在盛夏時吃,而利濕的食物,應在長夏時吃,因為中醫學認為長夏多濕。那麼,又有哪些食物具有上述作用呢?
西瓜:炎夏盛暑,吃上幾塊西瓜,不但能清熱解毒,除煩止渴,而且能利尿,幫助消化,因此,夏天人們一定要吃上幾塊西瓜,特別是從事露天作業者或在室內高溫環境下工作者,每天都應該吃一點。
西瓜汁是良好的美容劑,常用新鮮的西瓜汁塗擦面部皮膚等處,具有增強皮肉彈性、減少皮膚皺紋、增添光彩的功效。事實證明,在每晚睡前,用西瓜皮內側擦皮膚一次,時間5分鍾,次日清晨再用清水洗凈,這樣用一段時間後,可獲護膚美容之效。
西瓜盡管好處很多,但也必須講究吃的方法。如不要吃的太多,因為一次食之太多,大量的水分到胃裡會沖淡胃液,降低胃酸,造成消化不良。一些人還喜歡吃冰鎮西瓜,但不能吃冰鎮時間過長的西瓜,因為口腔內的唾液腺、舌部味覺神經和牙周神經會因冷刺激而幾乎處於麻痹狀態,以致難以品嘗到西瓜的真正味道。但更重要的是傷脾胃,引起各種疾病。一般地說,西瓜放進冰箱里不要超過3小時,這樣既不傷脾胃,又能品嘗到西瓜的真正味道。
苦瓜:歷代名醫皆認為苦瓜有清暑滌熱,明目解毒的作用。如李時珍說:「苦瓜氣味苦、寒、無毒,具有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的功效。夏天,人易患中暑,加之多雨、濕熱,有利於細菌的生長繁殖,食物易腐爛變質,致使腸炎、痢疾等胃腸道疾患多有發生。所以,夏季常食苦瓜對身體極為有利。那麼,又怎樣吃呢?
用苦瓜做成涼茶,夏季飲用,清火消暑;
將苦瓜切成片,鹽腌片刻,再加以肉糜,用蒜頭、豆豉同煎,色美味鮮;
治中暑發熱,用鮮苦瓜一個,截斷去瓤,納入茶葉,再結合,懸掛通風處陰干,每次5~10克,水煎或泡開水代茶飲;
煩熱口渴,用鮮苦瓜一個,剖開去瓤,切碎,水煎服;
急性痢疾可用鮮苦瓜一個,搗爛如泥,加糖適量,和勻,2小時後將水濾出,冷服。
2、夏季怎樣養生
3、長夏如何養生?
長夏是夏秋交際的時節,這個季節濕熱多雨,防濕氣防潮成為這個季節的養生主題,同時長夏出汗多,汗為心之液,所以長夏養心也很關鍵。
何為濕氣
長夏指的是農歷六月,時值夏秋之交,陽熱尚盛,雨水且多,熱蒸水騰,潮濕充斥,為一年內濕氣最重的季節。濕氣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濕病就多見於這個季節。這個季節里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 由於濕的形成往往與地之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臨床所見之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帶下等症往往都與濕邪有關。 對於濕,現代科學用濕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物體潮濕的程度。空氣的濕度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對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於25℃時,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秋天,天氣涼爽,濕度適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易發生胃腸炎、痢疾等。若濕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從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僅如此,長夏時節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霉、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霉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 養陽防濕
《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那麼,在長夏又怎樣注意保護陽氣呢? 首要的一點是,人們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空調長夜開放溫度過低,冷飲不忌口吃了還想吃,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在晚上吹空調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不少農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養生之道的。《養老壽親書》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熱,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長夏養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養陽氣,關鍵在於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放,這樣機體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 其次要防濕邪侵襲: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其是損傷脾胃陽氣。在盛夏是心與之相應,而在長夏,則是人體五臟之一的脾臟和其相應。
所以,長夏的濕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醫營養學認為,長夏的飲食原則易清淡,少油膩,要以溫食為主,如元代著名養生家邱處機主張長夏飲食應「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其於肥膩當戒」。也就是說,長夏的飲食要稍熱一點,不要大寒涼;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數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國一些南方地區,不少人有食辣椒的習慣,這是因為吃辣可以促使人體排汗,在悶熱的環境里增添涼爽舒適感。另外,通過吃辣,可幫助消化,增加食慾,增加體內發熱量,從而有助於防止在高溫、高濕的時候,人們常有的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現象。 防止濕邪侵襲,在居住環境上就要切忌潮濕:中醫認為,「濕傷肉」,即感受濕邪,易損傷人體肌肉,如常見的風濕關節炎等症。《黃帝內經》里又指出:「傷於濕者,下先受之。」下,指人體下部。意謂濕邪傷人往往從人體下部開始,這是因為濕邪的形成往往與地的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如常見的腳氣,下肢潰瘍,婦女帶下等。因此,在長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風、防潮、隔熱,如果室內過於潮濕,空氣污濁,不僅傢具、衣物發霉、長毛而損壞。還能損傷人體陽氣。有些國家對兒童風濕病的研究證明,50%以上的患兒,是由於住在潮濕的屋內造成的。 夏季養心
在談到長夏如何進行精神養生時,《黃帝內經》里明確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思是說,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樣的秀美,並要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外向,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在精神調養上,祖國醫學認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則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若神氣渙散則人體的一切機能遭到破壞。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煩,而煩則更熱,故寧心靜神尤為重要。
《黃帝內經》里指出:「南方生熱,熱生火」,而火熱主夏,內應於心。心主血,藏神,為君主之官。七情過極皆可傷心,致使心神不安,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五臟六腑皆搖」,這里一方面說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損傷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說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響,可影響人體的一切機能活動,在這個意義上說,長夏養神就顯得極為重要。 特別是長夏暑氣當令,烈日酷暑,腠理開泄,汗液外泄,而汗為心之液,心氣最易耗傷,即中醫所謂「壯火食氣」,也正因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症狀,如心煩、譫語、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里,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狀態,此時宜用針灸或手壓「人中」穴(位於鼻唇溝上1/3交界處);「十宣」穴(位於兩手十指尖端處),針刺放血。 長天氣以濕熱為主,表現為氣溫高、無風,早晚溫度變化不明顯,這種天氣易使人感到心胸憋悶,人們會產生焦躁和厭煩情緒,易誘發精神病。 所以在長夏精神養生的基礎是要保護好心臟;除此以外,在精神方面還要做到「使華英成秀」。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上能夠找到支撐點,讓自己喜歡自己的工作,這樣才會讓我們的精神有所寄託。
飲食調養
長夏的飲食調養相對於其他季節顯得更為重要,這是因為當人在炎熱的環境中勞動時,體溫調節,水鹽代謝以及循環、消化、神經、內分泌和泌尿系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最終導致人體代謝增強、營養素消耗增加。 一方面機體營養素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熱大量出汗,又導致了許多營養素從汗液流失。不僅如此,長夏人們的食慾減低和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營養素的正常攝取,所有這些均有可能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的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症或其它疾病。 由上可知,夏天的飲食調養是十分必要的,具體方法是: 蛋白質的補充
這是因為高溫條件下,人體組織蛋白分解增加,尿中肌酐和汗氮排出增多,從而引起負氮平衡。因此,蛋白質的攝取量應在平常的基礎上增加10%~15%,每天的供給量須達100克左右,並注意補充賴氨酸。蛋白質以魚、肉、蛋、奶和豆類中的蛋白質為好。 維生素的補充
這是因為熱環境下維生素代謝增加,此外,汗液排出水溶性維生素增多,尤其是維生素C。有人測定,每毫升汗液中維生素C可達10微克,如排汗5升,則損失50毫克,此外汗液中還有維生素B1及B2。因此,在夏天人體維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標准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大劑量維生素B1、B2、C乃至維生素A上等,對提高耐熱能力和體力有一定的作用。 在新鮮蔬菜及夏熟水果中,如西紅柿、西瓜、楊梅、甜瓜、桃、李等含維生素C尤為豐富,維生素B族在糧谷類、豆類、動物肝臟、瘦肉、蛋類中含量較多,夏季人們可適當補充這些食物,亦可適當口服些酵母片。 水分和無機鹽的補充
夏季氣溫高,當身體大量出汗或體溫過高時,不但體內水分不足,而且還會流失大量的鈉、鉀。而缺鈉可引起嚴重缺水,所以要補充水分和無機鹽。水分的補充最好是少量、多次,這樣可使機體排汗減慢,減少人體水分蒸發量。炒菜時候鹽要比平時多放一點,但任以清淡口味為主。
夏季飲食調養,除了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外,還必須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物,其中清熱的食物宜在盛夏時吃,而利濕的食物,應在長夏時吃,因為中醫學認為「長夏多濕」。那麼,又有哪些食物具有上述作用呢?
4、夏天應該如何養生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目的目的.
5、夏天該怎麼養生?
1、晚睡早起
夏季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生活,尤其是炎熱的夏季,注意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是很重要的。夏季日照時間延長,晝長夜短更明顯,老年人在這個季節的作息時間不妨順應自然界變化稍作調整,建議就寢時間在晚上10點之前,起床時間在早上6點左右左右。每天午時小憩片刻,但要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半小時為宜。午睡醒後不要立即起床,因為此時腦部供血量不足,會出現短暫的腦功能紊亂,使人感到頭昏腦漲,最好靜躺10分鍾後再起床。
2、飲食清淡
飲食的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及時的進行生活的護理,飲食的調節對我們的健康也是有很多的好處的。注意衛生夏季老年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差,所以飲食宜清淡,盡量多食容易消化且富有營養的新鮮食品,盡量避免或減少吃隔夜食品,飲食也要定時定量,有規律,不能過飽與過飢,餐間可吃些新鮮干凈的瓜果。夏季是胃腸病的高發季節,同樣也是瓜果上市較多的季節,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食物中毒。
3、防暑避濕、謹防疾病
夏季就是要注意防暑,比幾個暑熱對我們身體造成的危害也是不能忽視的。夏季暑熱濕盛,故高溫天老年人要避免或減少外出,確需外出時要戴草帽或掌陽傘,不要讓太陽直射頭部,特別是體弱多病的老年人忌在烈日下走路或暴曬,以防中暑。對汗濕了的衣服要勤換勤洗,常洗澡,保持皮膚清潔,預防皮膚病,晚上還應多注意保暖,以免受涼而誘發疾病。
6、什麼是精神養生?
主張以安靜調養抄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
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襲刁」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知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道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7、夏季有那些養生方法
1.飲食調養
夏季飲食宜清談,少油膩,以溫食為主。夏季的飲食要稍微熱一點,不要太寒涼,也不要一次吃得太多,但次數上可以稍多一些。還可以適當吃一些辣椒,特別是在悶熱的環境中,它可以幫助消化,增加體內散發熱量。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如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可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成味以補心。
夏季還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素,比如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礦物質等。因為在炎熱的環境中,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循環、消化、神經、內分泌和泌尿系統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從而導致人體代謝增強,營養素消耗增加。除此之外,再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
2.精神調養
在夏天要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外向,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濃厚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夏季精神養生的基礎是要保護好心臟,並重視精神的調養,故寧心靜神尤為重要。
3.起居調養
夏季作息,宜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炎熱可使汗泄太過,令人頭昏心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勞動或體育鍛煉時,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並注意加強防護。午飯後最好安排午睡。酷熱盛夏,每天要洗一次溫水澡,可洗掉汗水、污垢,並消暑防病,而且能夠加強血液循環,消除疲勞,增強抵抗力。睡眠時不宜開電扇直吹身體,更不能夜晚露宿。有空調的房間也不宜室內外溫差過大。
4.運動調養
夏天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公園、河湖、水邊、庭院空氣新鮮處,鍛煉項目以散步、十曼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鹽水或綠豆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水,不要立即用冷水沖頭、沐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症。
8、夏天如何養生?
喝西瓜水,補水,你要是女生可可以在 睡覺前多敷冰冰涼的 面膜(就是把面膜放在 冰箱里)。吃過早飯去跑步。這是我每天都做的。下面是專家說的夏天養生方法。
5月 5日立夏,這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溫暖的春季已經結束,炎熱的夏季即將開始。「夏之月,此謂蕃秀,天地氣多,萬物華實。」立夏後天氣逐漸轉熱,植物生長到了茂盛期,這一時節我們應如何養生呢? 氣溫升高心要靜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也就是說人的精神活動由心來主管。當夏日氣溫升高後,人們極易煩躁不安,好發脾氣。有些人平時溫文爾雅,不急不怒,可到了夏天,卻變得性情急躁,常為小事大發脾氣。
專家點評:這是因為氣溫過高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心火過旺所致。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所以,此時不僅僅是情緒波動起伏,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起居、飲食稍有不妥,就會發生各種疾病,從而影響健康。特別是老年人,由發火生氣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並不少見,甚至因此而發生猝死。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好精神養生,做到精神安靜、笑口常開、自我調節、制怒平和。立夏在精神養生方面要多做安靜的事情,如繪畫、書法、聽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這些都可以調節精神、保持心情舒暢。早起晚睡要午休
立夏之後,晝長夜短。根據節氣變化,相對於冬春季節,人們可晚些入睡,早點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但是應增加午休。
專家點評:由於立夏時天亮得早,人們起得早,而晚上相對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老百姓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的特點,因此更需要「午休」。還有在立夏之後,中午 1時到 3時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動就會因出汗多消耗體力,極易疲勞。由於出汗多散熱的緣故,血液大量集中於體表,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當午飯後,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腦的血供就更為減少。所以,中午人們總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加之晚睡所導致的睡眠不足,因此要逐漸增加午休時間,以消除疲勞,保持精力充沛,讓大腦和全身各系統得到休息,對中青年人來說中午不能「午休」的,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以防「夏打盹」。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半小時到 1小時為宜,長時間讓人感覺沒有精神。睡覺時不要貪涼,避免在風口處睡覺,以防著涼受風,發生疾病。 飲食低脂宜清淡
立夏之後,天氣逐漸轉熱,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水煮魚。
專家點評:中醫認為立夏後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如果此時人們還多吃些油膩,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而出現上火的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症。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 C和維生素B族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