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陝西蹲養生

陝西蹲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6 20:01:56

1、為什麼陝西人喜歡蹲在門口或者蹲板凳上吃飯?

陝西八大怪中第一怪就是板凳不坐蹲起來。

古時候可能人多板凳少,人們都習慣了蹲著,不過這一蹲還是要講功夫的,只有長年累月的歷練,才能蹲著不乏不累。過去人們吃飯都是蹲在自家的門外,一邊吃飯一邊諞閑傳。能蹲著堅決不站著,能坐著也要盡量蹲著,一言不合就蹲在那兒,對於陝西人來說,肯定是不說蹲,這叫做「圪 蹴ge jiu]。陝西方言,兩腿向前彎,屁股向下與膝蓋齊,這種不立不坐的姿勢,叫做「圪蹴」,站著累,坐著窩,圪蹴哈最舒服。兩腿分開雙腳著地,臀部貼腳踝,雙膝分開,特別在這里提醒大家,腳後跟一定要貼著地。蹲著降低身體重心,雙手解放出來更容易掌握平衡用來拿碗用筷。農家漢子,三五成群端著大碗邊吃面邊聊天的場景,在很多地方是傳統農業社會的一道經典的風景。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陝西人都會陝西蹲,也不是所有的陝西人都蹲在凳子上吃飯。但是「陝西蹲」對於陝西人來講,是一種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民俗文化,用文明和教養來約束,怕是有點過分……畢竟,陝西蹲更是「亞洲蹲」在國外,陝西蹲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亞洲蹲,英語里專門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亞洲蹲」(Asian Squat),據說大多數歐美人都做不到,只有亞洲人才能輕松做到蹲下來……故而取名「亞洲蹲」

話說,全國那麼多地方都蹲,為啥偏偏叫陝西蹲?「陝西蹲」的歷史淵源,陝西八大怪,板凳不坐蹲起來,「蹲」可是蓋了咱陝西的章子的,更是陝西民俗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2、沒事兒蹲一蹲,竟然能養生,蹲地養生的方法怎麼做?

蹲地當然能夠養生啦,比如全蹲、半蹲、靠牆蹲、並腿蹲,大家跟著做就可以養生。

1.全蹲
雙腿打開與肩同款,然後雙手自然地放於身體的前面呼吸,身體保持勻速下蹲,雙手同時扶著自己的膝蓋。盡量不要用自己的手撐膝蓋的力量,要用自己腿部的力量來做,不需要做很久,1到2分鍾即可。


2.半蹲
就是類似扎馬步的姿勢,即膝關節彎曲大於90度,大腿和地面保持平衡,下蹲時保持緩慢平穩的狀態。每組10次。每次,三到四組即可。
3.靠牆蹲
這種對身體起到了保護的作用,使得下蹲變得容易了很多,非常適合康復的病人。我們需要讓自己的背部靠著牆面。下蹲後,保持不動,聯系的時間可以慢慢延長,3到5分鍾,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護關節。


4.並腿蹲
雙腳並攏,然後呢讓兩個膝蓋慢慢彎曲,大腿後面與小腿後面緊緊地粘合在一起,大概保持這個動作1到3分鍾即可。
其實做任何下蹲的動作,都需要講究一個循序漸進,也要堅持不懈.這樣才能蹲出一個好身體。

蹲地的好處有很多。以下就是一些例子

可以減少久坐的傷害。
像長坐辦公室啊,經常坐著勞動的人,一般都會有腰部及肩部的疾病。像學生每節課40分鍾,為了身體健康,學校就統一給了休息放鬆的下課時間,讓學生活動,這期間我們就可以做一些下蹲的動作,來活動關節及放鬆肌肉啊。

可以鍛煉下肢的肌肉。
我們經常在健身房裡能看到一些人舉著杠鈴深蹲,這其實就是在鍛煉下體,這樣針對性做鍛煉的話,可以促進下肢的提升速度啊,爆發力等等,還可以建造完美的體型和臀部。
可以潤滑身體的關節。
只要我們能夠有規律的支配下體進行折疊深蹲的姿勢,對關節及周圍的組織是一種很好的伸展的鍛煉,增強了膝關節的靈活性,而且還能延緩關節的衰老。
可以瘦身減肥。
很多減肥操裡面就會有下蹲的姿勢,因為我們下蹲的時候就會擠壓腹部,而且 需要用到腰部的力量,那就會促使其周圍的脂肪活動燃燒分解,也促進了腸胃的消化,是一種非常好的減肥方法。如果要健康,大家一起來蹲地吧。

3、陝西人蹲在凳子上叫什麼

陝西人喜歡蹲在凳子上吃飯、抽煙、聊天,在別人看起來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陝們看來這是陝西自己我的享受。 在陝西的農村,在閑暇時候,一般上年紀的老人都喜歡不穿襪子,光腳穿著布鞋,嘴裡叼著一根哈煙袋,手裡掐著收音機,蹲在凳子上,一邊喝茶,一邊抽煙。在這樣的氛圍中,他們感覺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歡暢,遠遠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隨意的陝西人更願意自在地蹲著,做一個快樂無憂的下里巴人。也不願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陽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也許陝西人天生與黃土地的親密地接觸,使他們更願意接近和親近黃土地。 說來也怪,有著凳椅它就是不坐,寧可蹲在上面,就想畫中人一樣。有人說這是一種習慣,我看也不盡然。從生理學角度看,坐有坐的不適,蹲就自然有蹲的道理。坐久了屁股疼,換一種姿勢,比如蹲起來,你自然就感覺舒服多了,當然蹲久了,血流不暢,下肢缺氧,這時候你再站起來,伸伸臂,彎彎腰,你就會覺得精神大振。看來陝西人找到了蹲的精髓, 「 他說這樣很自在」 ,一語道破天機。 讀中學的時候,學校條件很差,所謂食堂也就是個雨棚,沒有飯桌沒有凳子.大家吃飯的時候,經常是三個一夥,五個一群,圍成一堆,或者站著,或者蹲著吃飯!男生基本全是蹲著,女生有的不好意思也就站著了!最奇怪的是,一般人蹲久了難免不舒服,可是也許是習慣的原因,也許是姿勢的原因,我倒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不過我個人感覺坐著還是比蹲著舒服多了!

4、陝西的風俗習慣

不坐蹲起來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 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扯麵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扯麵,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 老碗會」。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貴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5、陝西人為什麼喜歡蹲在門口或板凳上吃飯?

不光陝西那邊,山東的菏澤單縣一帶也有這個習俗,據說當年家裡窮,誰不出來門口吃飯就是沒的吃,家裡揭不開鍋了,所以都在門口蹲著吃飯的習俗延續至今

6、孫儷帶火了陝西蹲 為啥陝西人喜歡圪(gē)蹴(jiù)著?

最近《那年花開月正圓》熱播

孫儷飾演的少奶奶周瑩再次圈粉無數

電視劇火了涇陽、三原的周、吳兩家的老宅

然而,說起來真正爆紅網路的,卻是

周瑩教學式的——陝西蹲


能蹲著堅決不站著

能坐著也要盡量蹲著

一言不合就蹲在那兒

對於陝西人來說,肯定是不說蹲

這叫做

圪蹴

ge jiu

果然是虎父無犬女

即便有凳子,老爹也是要【圪蹴ge jiu】著


【圪蹴ge jiu】

陝西方言,兩腿向前彎,屁股向下與膝蓋齊,這種不立不坐的姿勢,叫做「圪蹴」,站著累,坐著窩,圪蹴哈最舒服。

請參照上面關於「圪蹴」的解釋

兩腿分開雙腳著地

臀部貼腳踝,雙膝分開

特別在這里提醒大家

腳後跟一定要貼著地

你圪蹴哈去了沒?

是不是太胖,圪蹴不下去

哈哈哈哈哈


7、做起蹲的好處和壞處

1、有利於身體健康

蹲起是一種腿部肌肉練習,為有氧運動。有氧運動能充分燃燒(即氧化)體內的糖分,還可消耗體內脂肪,增強和改善心肺功能,預防骨質疏鬆,調節心理和精神狀態,是健身的主要運動方式。

2、操作不當可能會損壞漆關節

做蹲起運動的時候,如果速度太快、次數太多,或者用爆發力和反彈勁兒,就會傷到膝關節。有的人經抄常把蹲起和跑步結合在一起做,其實這樣最傷膝蓋。為了避免這種傷害,在做蹲起時要減少次數、減慢速度,一般知10—15個一組,2—3組就夠了。

(7)陝西蹲養生擴展資料

正確姿勢:

下蹲時兩腿彎曲下蹲,眼睛一直看著天花板,這是為了保證你下蹲過程中軀干始終保持豎直下降,不會出現彎腰撅屁股的錯誤動作。

下蹲時膝關節的方向要與腳尖方向一致,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只有這樣膝關節才符合運動生理學。今後無論作何種動作都要注意這一點。若膝關節方向與腳尖方向不一道致則膝關節將受到損傷。

起立時兩眼仍一直看著天花板,脊柱要挺得很直,使軀干保持著豎直往起站,也就是說讓兩腿伸直,用腿的力量把身體舉起來。絕不可用彎腰撅屁股的方法,投機取巧地把腿伸直。這樣使身體豎直著站起來,腿部肌肉伸展和收縮的范圍最大,鍛煉效果最好。

8、陝西養生會館

西安薔薇絲足會所 西安市東大街東一路薔薇賓館 是一家純正日式風格綠色正規商務會館,竭力打造古城西安綠色絲足文化旗艦品牌,起跑唯美,前衛主流前沿,引領高端時尚潮流。

9、陝西的風俗地貌飲是什麼?

十大陝西風俗習慣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

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
五、碗盆難分開
六、帕帕頭上戴

七、房子半邊蓋

10、陝西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

陝西的風俗的代表:

1,面條象腰帶;2,鍋盔像鍋蓋;3,辣子是道菜;4,泡饃大腕賣;5,碗盆難分開;6,帕帕頭上戴;7,房子半邊蓋;8,姑娘不對外;9,不做蹲起來;10,唱戲吼起來。

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扯麵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扯麵,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與陝西蹲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