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幾首關於 養生 的詩詞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曹操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 陶淵明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負冬日》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4、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5、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蘇沈良方》蘇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這首詩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6、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龔廷《攝養詩》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2、古時叫每月從一至三十日各日的雅稱謂,
初一到初十為「朔」,十一日至二十日為「望」,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小月至二十九日)為「念」。如,一個月的初七稱為「朔七日」,十六日稱為「望六日」,二十四日稱為「念四日」。
在古代一個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公歷的一個月可以分為上句、中旬、下旬三個時段。而農歷的一個月卻是分為朔、望、念三個時段。
陰歷每月初一的月是朔,朔即月與太陽位於同一方向,因而完全看不到月亮。望月指的是月的距角成180°,即日月黃經相差180°。
此時地球在日月之間,月之光面適與地對,自地球視月,恰是正圓,稱望月,也稱滿月。念指惦記,常常想。也指心中的打算,月下旬為念時段。
(2)養生三十日擴展資料:
月份來源的傳說來自於《山海經》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經》記載,帝俊有兩位妻子,羲和與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稱為月母。
其實羲和與常羲同為制定歷法的官職。《世本》中記載,黃帝為了制定歷法,讓「羲和占日,常儀占月」,常儀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觀測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來歷。
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就已經會依據月相來計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許多歷法的基石。一年分為12個月;中國農歷一年也為12個月,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多出的一個月稱為閏月。
古代歷法中,月建以北斗七星)之斗柄——搖光星所指方位而立建,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配子,稱為建子之月,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二地支,十二月運行,周而復始。
3、法律中規定不得少於三十日,包括本數嗎
第一百五十五條 民法所稱的「以上」、「以下」、「以內」、「屆滿」,包括本數;所稱的「不滿」、「以外」,不包括本數。
《民法通則》上並沒有明確表示不少於這個規定,但是從字面上理解是包含本數的。
4、二十五日一泄,三十十日一泄,四十十五日一泄是什麼意思
男人冬天怎樣保養------------------------------------------春風、夏暑、秋燥、冬寒,中醫專家指出,由於「天人相應」,因此對應自然界的變化,人也要適當調整起居飲食,從而保存體力,達到陰陽氣血的平衡,保持健康。對男性來說,在秋冬季節,首先要節制房事,必要時做到閉精不泄,並減少體力的過度消耗,來達到「冬藏」的養生要求。 節制房事以藏精「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中醫認為,寒邪最易中傷腎陽,所以,要抵禦寒邪,首先就要養腎。否則到春天會因腎虧而影響機體的免疫力,容易生病。通俗地說,冬季氣候寒冷,人體需要許多能量來禦寒,而性生活會消耗人較多的能量。因此在過性生活時,一定要掌握分寸。名醫孫思邈曾有一套行房理論:「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閉精不泄,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這是根據年齡和體質的差異,對行房的頻率提出了限制,而冬季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體力消耗,則建議分床、分被而卧,減少身體接觸後的刺激。為何要作出這種限制呢?從中醫角度,精、氣、神是人最重要的生命動力,尤以精為基礎,所以,「善保精者多高壽,過損精者必早衰」。而從人自身的需求看,由於陽氣已衰,性慾相對減少,性沖動也相應減少,有利於做到閉精不泄。此外,受到秋燥的影響,女性自身的慾望也會降低,身體變得干澀。鑒於此,冬季行房時千萬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強以入房,否則傷腎耗精。腎主骨,首先就會出現腰痛等症狀,「腎傷則髓空內枯,腰痛不能俯仰」,尤其有慢性疾病者,可導致疾病的復發或加重。自測房事是否適度的方法是:性生活次日,如果雙方身心愉快,精力充沛,說明性頻率是合適的;如果性生活次日,感到疲倦乏力,頭昏眼花,甚至畏寒怕冷,則說明性生活頻率不合適。要說明的是,夫妻在冬季過性生活時也要注意保健,延長前戲,適當控制性頻率,並注意保暖,防止受寒等。起居有度養腎精科學的起居、運動可以幫助保養腎精。冬主藏,這時人們不要擾動陽氣,應該早卧晚起,最好等到太陽出來,日光顯露時起床,而且還應該不要讓皮膚過多出汗。由於腎主納氣,因此冬季人也不能一味懶怠少動,要多開展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提高抗病力。此外,「腎主骨」,冬天經常叩齒也有益腎、堅腎之功。腎的經脈起於足部,足心湧泉穴為主穴,在冬夜睡前最好用熱水泡腳,並按揉腳心。另外,冬天人處於「陰盛陽衰」狀態,因而加強背部保暖,有助於腎的陽氣升發。腎對應七情中的驚恐,所以一旦出現精神上極度緊張,都可能引起腎氣虧虛或血虛心力不足。而恐懼過度的情緒也會傷及腎氣,恐則氣下,在人極度驚恐的狀況下,外在的手腳會首先發冷,而內在腎氣就已經受損傷。根據中醫辨證的原理,冬季的病變常發生在腎經而表現於腰股,生病多在四肢。而冬天只要善於保養陽氣,不傷到筋肌,春天就不會發生流鼻血等各種面頸部疾病。冬季調養以強腎冬季的飲食有其自身特點,一些大熱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溫腎壯陽、產熱量高的食物,體質虛寒者可適當食用,巧克力等也可不必忌口。而寒涼性質的食物,包括西瓜等,則要少食,在吃螃蟹等寒涼食物時,建議佐以加溫後的黃酒,並放入姜絲,以助驅寒。此外,飲食也不可過咸,因為鹹味入腎,使得腎水更寒,影響到心陽不足,對心臟產生不利影響。此外,一些具有補腎益腎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圓等也可以在三餐中適當加入。腎在五色中對應黑色,一些「黑色食品」能夠入腎強腎,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烏骨雞、海帶、紫菜之類。冬天常吃各類溫性熱粥,並將上述保健食品放在粥中同煮,既能驅寒,又可補充身體營養。要指出的是,很多人以為補腎就是一味壯陽,這未必科學,因為這個「陽」指的是陽氣,而非腎陽。事實上,腎有陰陽之分,無論陽虛、陰虛,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對症下葯。對腎的***逐漸衰弱的老人,冬天可配食甲魚、龜、藕、木耳等護陰的食品。潛意識影響性功能童年的經歷可能忘記,但那時的創傷也許會影響人的一生。一些治療不順利的病人潛意識存在著對性慾的壓抑,這種壓抑往往與早年經歷有關,它可跨越漫長的時間距離而影響成年後的性功能。人的渴求和控制慾望要求之間的矛盾沖突常常會引起一種彌漫性的恐懼感,即心理學上的「焦慮」。焦慮可使人產生許多種心理防禦機制,其中最重要的防禦機制是壓抑,
5、張天師去病符法初一至三十
歷代天師簡介
第一代天師:
張陵,字輔漢,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約生於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卒於永壽二年(公元156年),七歲即學道。因創立「正一盟威之道」,道教徒稱其為「張道陵」,尊奉為「張天師」。
張陵博通「五經」, 24歲時以直言極諫科被錄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26歲即任巴郡江州令(今重慶)。但他向來喜好黃老清靜養生之道,立志修煉形輕舉,隱於北邙山、龍虎山等處。後來聽說蜀人比較純厚,容易教化,並且名山較多,於是在東漢順帝時(126~144)入蜀,居鶴鳴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修道。一天半夜,太上老君降詔張道陵:「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台啊!於是授以「正一盟威符籙」、三五斬邪雌雄劍、陽賓士都功印、平頂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由此他造作道書二十四篇,在巴蜀及漢中等地建立二十四治,正式創立正一盟威道。
歷代皇室對張陵天師寵愛有加。唐天寶七年(公元七四八年),玄宗皇帝詔後漢天師張道陵冊贈太師;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懿宗皇帝封天師張道陵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紹寧時加號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徽宗進封真君,玉冊文維;
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封正一靜應顯佑真君。
第二代天師:
嗣師張衡 字靈真,生年不詳、卒於179年。年少即博學,隱居多年,不願為官,精修道法,很少與外界往來,名聲顯重於朝野,天子想召他任黃門侍郎,他不應召,繼承張陵遺志,後於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正月二十三日,傳印劍給子魯,而後得道升仙而去。
第三代天師:
系師張魯 字公祺,生年不詳、卒於二一六年。他的事跡在正史《三國志》《後漢書》等書中都有記載。先被益州(今成都)牧劉焉拜為督義司馬,後與別部司馬張修共取漢中,得漢中後,實行政教合一的政治策略三十餘年。後迫於曹操的威逼,為使漢中百姓免於塗炭,而投降曹操。曹操對他賞賜有加,讓他率家眷、信徒遷往中原,拜他為鎮南將軍,並封為閬中侯。道門中人稱他為「系師」。
第四代天師:
張盛字元宗,生卒年不詳,活動於漢末至西晉。曹魏皇帝曾封他為都亭侯,張盛沒有接受,後來帶著祖傳的經書、印、劍、符籙等自漢中來到龍虎山建茅屋而隱。從此龍虎山成為正一盟威道的祖庭之地。於元順帝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賜號為清微顯教弘德真君。
第五代天師:
張昭成字道融,生卒年不詳。年少就學道不懈,精通道教出神之術,端坐於家中,能察知數百里之外的事情。活至一百一十九歲升天而化,羽化時面色如生。而他墓前生出靈芝百木,有時能看見白鶴往來,很是神奇。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清微廣教弘道真君。
第六代天師:
張椒字德馨,生卒年不詳。博通儒書,擅長治鬼降魔之術,以符籙傳度世人。皇帝數次徵召他,都未接受,常游鄱陽湖。居在龍虎山時多有神異之跡,活到一百餘歲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清微弘教玄妙真君。
第七代天師:
張回字仲昌,生卒年不詳。年幼時曾問「道是何物?」他見旁人不能答,便慨然失笑而嘆。五歲時,他父親想讓他讀儒書,他回答道:祖上的書不讀,讀其他書有什麼用?張回善辟穀導引之術,能日行數百里,後隱入青城山,不知所終。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玉清輔教弘濟真君。
第八代天師:
張迥 字彥起,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南朝齊高帝年間。極富天賦,年幼時即得道。他豐姿俊美,德量天成,嚴格尊奉六時香火,一生不怠。善於治病驅邪,都能應驗,世人對他十分敬仰。年九十歲而解化升天,當日滿屋飄異香,經月不散。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玉清應化沖靜真君。
第九代天師:
張符字德信,生卒年不詳。熟讀經史子集,能過目不忘。擅長道門符籙法術,顯貴於當時各界、四方人士都敬仰他。於九十二歲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玉清贊化崇妙真君。
第十代天師:
張子祥字麟伯,生卒年不詳,活動於隋朝年間。年少時曾讀儒書,官至洛陽都尉。後棄官回到龍虎山潛心向道,常行服食煉養之術,能吐丹於手掌之中。後從學者數百人,他分派弟子到四方,廣傳道法。歲一百二十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上清玄妙太虛真君。
第十一代天師:
張通玄字仲達,生卒年不詳。天性靜默,常獨坐一室,四時不出。有一年發生瘟疫流行病,只見他把木標放置水中,過往的人飲水後即可治好病疫。人們用錢財帛物感謝他,都堅決不接受。歲九十七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上清玄應沖和真君。
第十二代天師:
張恆字德潤,生卒年不詳。對經史能過目不忘。唐高宗召他到京城,問其治國安民之道。他回答:能無為則天下可治,高宗大喜。他擅長變幻之術,歲九十八而
6、30天的本能養生辟穀是如何辟穀的
說到「辟穀」,人們往往覺得頗為神秘,因為這種不吃五穀飯食卻保持身體健康的能力,是道教中獨有的修煉法門。但事實上,被認為是只有世外高人才能做到的「辟穀」,其實普通人也可以嘗試,南京一家養生會所,就推出了「辟穀養生」的項目,開業一年多,就已經有了1000多位固定會員,整天坐辦公室的都市白領和應酬較多的男性成了主要顧客。其中最厲害的一位,一做就是26天,只喝少量水及補充維生素。 減肥是最直接效果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這家蘇鶴辟穀養生會所,幾位女士正在按摩床上由技師進行按摩;全身按摩約40分鍾後,技師再將一塊白色的膏布貼在顧客的腹部,一次「辟穀」治療就完成了。據說,做一次「辟穀」的有效期一般是一天,也就是說之後的一天內,都可以不吃不喝,卻不會感覺到餓,並且保持良好的體力。 會所的主人王穎洲,出身道醫世家,「辟穀」是家傳學問,他介紹,辟穀,通俗一點說就是不食五穀雜糧,由於「辟穀」期間是不吃東西的,此時人體就會將積存的脂肪轉化成熱量,供給日常的生活,由此起到減肥作用。在辟穀的第一天到第五天時,一天平均會減輕2-4斤,從第5天開始,每天減輕1到2斤,以後幾乎都是以一定的遞減方式減輕體重,當然,有時也有例外,要看每個人的自身體質因素及配合情況而定。 除了減肥的作用外,辟穀還可以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臟腑功能的陰陽平衡,起到調理、排毒、養生的作用。不吃東西就能治病?聽起來很神奇,據說,辟穀對胃腸道的疾病效果尤其明顯。王總舉例,患有胃病的人,都要嚴格節制飲食,因為食物會刺激到胃壁,讓胃得不到休息;而在辟穀期間,胃腸能夠得到充分的調養,許多疾病就能不葯而愈。對於有高血壓、脂肪肝、高血脂等症狀的客人,節制飲食更是好處多多。因此,不少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士,都成了這里的固定會員。 26天不吃東西卻不會餓 正常人減肥時,總要忍飢挨餓,抗拒美食的誘惑,由此「辟穀」的好處就顯示出來了:不吃任何東西,僅喝少量水,但就是不餓。幾位會員笑著說,不餓,但是饞,因此最重要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 33歲的王女士是蘇鶴的長期會員了,已經是第三個療程。她說,剛進來時,體重是162斤,腰圍102厘米;現在體重是140斤,腰圍88厘米。她第一次辟穀時,整整持續了26天,每天只吃半個蘋果、半個柚子,日常所吃的維生素片,每天多加了一片。瘦了十幾斤之後,她停了下來,體重反彈了幾斤,就維持下去了。前幾天,她又重新開始了療程,目標是瘦到130斤。「其實不只是減肥,主要是人的精神狀態改變了,我不工作,以前待在家裡就是不想動,但是現在勤快多了,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她笑著說,最大的挑戰是每天她要燒飯,面對一桌美食,雖然不餓,但是嘴巴饞得很,要剋制自己。 貴在堅持 不可沉溺 幾十天不吃東西,會不會造成營養不良?對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營養學會的王文國老師,他認為不會,他解釋,人體有自身的調節功能,辟穀是人體在得不到食物時的本能,他們所做的只是將這種能力激發出來,對於想減肥的人來說,只要及時補充微量元素即可。 王老師介紹,辟穀是很古老的養生手段,如果修為到家,可以延年益壽,而普通人偶一為之,只能稱之為「節食」,對健康並沒有任何益處,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瘦身。此外,不是所有人都能通過辟穀達到減肥目的的,一些病理性的肥胖,辟穀是沒有效果的。此外,他還提醒,對於體重正常的人,每周辟穀一至兩天,是很好的排毒、養生手段,但千萬不能「走火入魔」,不能盲目相信其作用:對某些疾病的治癒是有一定的好處,但卻未必絕對有效。
7、「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7)養生三十日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養生
8、養生解釋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這三個詞有遞進之意,即先有生zd命才講生存,求得生存後才說活的好些;所謂養,即保養、調回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9、想用文言文表述一下:身體欠安,近三十日不在飲酒,隱晦一點的,如何表述,求高人賜教。
朕,今日忽感略有微恙,經太醫診治,因操勞國事,體有虛火旺盛,需經一月有餘靜心調養,不得飲酒。如飲酒恐傷龍體,萬望珍重。
10、如何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