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太極養生術語

太極養生術語

發布時間:2020-07-16 19:30:26

1、什麼是太極?無極又是什麼意思?

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易經系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系辭傳又說:「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斗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系,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於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這一理論建立至今凡兩三千年,仍在為人們描述萬象。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系。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
先賢從用兵和較技中認識到一條真理:天下有常勝之道日柔,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剛,避實以擊虛,持後而處先。
《易經》等中國古典哲學、道家養生理論、中醫經絡學說、兵法和其它武學豐富的理論與經驗構造成中華沃土,太極拳在這方沃土之上萌發和成長並非偶然。太極拳之所以不斷發展而有今日之壯大,也端賴數百年來歷代大師們的巨大貢獻和無數英銳心血的灌溉。四海之內,有史以來,尚沒有哪一拳種有著如此復雜而完善的理論。數百年中,太極拳向外流傳,自中原至大河以北、長江之南而漸至偏遠,尤其是自上一世紀五十年代始,太極拳得以迅速傳播。在傳承與創新之中,便衍生出諸多流派。各式太極拳的開山大師;無一不是武術界殿堂級人物,他們都以自己對太極拳的理解詮釋太極拳。各種流派的形成與發展標志著太極拳的豐富與發展。
太極拳之理雖屢有闡發,但縱橫以觀之,習者芸望 明師絕少。那掩關自守者有之;將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學子皆不得見;功力所限;對拳理精意管窺蠡測者有之,以此類孔見為據修煉則誤已,倘竟以此傳授則誤人;於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卻說玄弄虛,言不及義,則更是貽害無窮。
陳式太極拳宗師陳公發科、心意六合門宗師胡公耀貞兩位武術大師,以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體悟和實踐著太極拳之真。馮志強先生得天獨厚師從兩位大師,將兩位大師的傾授融會貫通,以自身對太極拳的深刻理解,對傳統的陳式太極拳成功地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創立了深刻反映萬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極拳(簡稱混元太極拳)。混,取萬物萬象意;元,為初始根本之意。馮先生將自己的真知灼見,貫徹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類之心,毫無保留地奉獻於世。我們的世界,是運動的世界。億萬年來,自然界中,日經月行,星環辰繞,莫不循圓以為軌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狀卵,石滾水注,莫不符合圓的規律;禽獸的揚降與走躍,也莫不留下圓弧之軌跡。人類發展了科學技術,而察今日飛機之螺槳,車輛之轉輪;電動之機械,乃至物質之微觀結構,同樣無一脫離圓的運動。直線是無限大的圓之一段,點即是無限小的圓,螺旋則是國與其它因素的合成。圓運動乃是萬物運動的本質,乃是乾坤大道。
人身之陰陽,往往不得其平,則血氣滯而疾病生。作為內功拳,混元太極拳以功為本,為拳為母,以養為主。作為其內功修煉之道,混元功一系列功法疏通經絡、平謐陰陽,培補內氣,增長內功。
練拳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混元太極拳之走架,動靜相兼,內外俱練,性命雙修。其多種拳架以陳公發科之拳架為基發展而成,始自無極;現有機而生太極,分而成陰陽,動則螺旋曲折;陰陽相生,開合折疊;最後歸於無極,徹底地反映出萬物的運動規律。其拳架之形勢,環圈層疊,螺旋纏繞,動靜相兼,剛柔相濟,內外相合,形意相任,開滿合嚴,松沉渾厚,充分體現了太極拳的特點,而且觀之自然流暢,如龍如川 , 十分美觀。混元太極拳以行拳走架為活樁;注重練意,要求靜心慢練,會練善養,有助於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至虛靈之境界。同時,通過對纏絲功的練習,在走架時令內氣充分纏繞運行於肌膚骨節,斂入骨髓而形成剛柔相濟的內勁。
混元內功和走架的修煉,旨在培養混元一氣。這一過程,也使修煉者得到中國古典哲學的滋養,對修煉者的身心健康和養生有著巨大的補益,對習練推手散手者,也因修煉所獲得的真氣、生物磁和生物電的能量而使自己的技擊能力得到飛躍。
練拳須明理,理通拳法精。祝廣大混元太極拳愛好者明白以上道理;從修煉混元功法、拳法和養生之法中獲益。

2、學習太極的好處

3、太極養生具體是怎麼養生的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4、太極拳該怎麼練?

含胸拔背這個要領在太極拳愛好者中幾乎無人不曉,而許多太極名家也給予詳解。徐致一先生在其編著的《太極拳淺說》一書中更稱:「太極拳對於軀幹部分之姿勢,其最要者曰『含胸拔背』。」可見這個動作要領的重要性。

有的人錯誤理解了含胸拔背」,練拳時始終持續地用力或將背肌向兩側張開,或兩肩向前加強裹合,或胸部向內縮,使胸背部肌群持續保持著應力、無效消耗體力,破壞了胸背部的自然舒松,不僅可造成局部肌群由於疲勞而發生損傷,而且影響胸部臟器的正常生理活動。既不利於身體健康,對武術也沒有什麼益處可言。這樣的姿勢從太極拳理上分析與太極拳是格格不入的,因為這樣的姿勢違反了太極拳法自然的神舒體靜,刻刻在心」的基本原則。

太極拳基本的「含胸拔背」與道家內功的胸背部要領是相通的,道家內功講究身法三圓,其中一圓為胸背兩臂呈圓形從而使得胸背部自然放鬆,這一要領與太極拳基本的胸背部姿勢要求是相同的。人脊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胸段脊椎呈現微微的後凸,具有緩沖地面對脊髓有害震盪的重大生理功能,從俯視角度觀察,這種狀態兩肩頭與胸椎棘突後緣的輪廓線是一個微微後凸的弧形,而胸前兩鎖骨的輪廓線也是這樣一個微微向後凹的弧形,這種胸背部姿勢胸腔容量最大,不僅有利於使得呼吸處於最佳狀態而有利於人體健康,而且有利於氣沉丹田等。

但是,道家內功要求的這種自然放鬆的胸背部姿勢並不等於就是太極拳的「含胸拔背」,因為太極拳所謂的「含胸拔背」不僅僅指自然放鬆,還包含了拳經所說的「開合按勢懷中抱」。所謂「開合按勢懷中抱」就是指兩手臂的肘部總是位於胸部的側前方,就象是擁抱或捧托著一個或大或小的圓球,因而從俯視角度觀察,兩大臂與胸背部總是呈現為一個圓弧形,背肌總是呈現為被向後向外張開的狀態,而胸部總是被包含於這個圓弧形的最深處,這種姿勢才是太極拳基本的「含胸拔背」。所以,太極拳基本的「含胸拔背」包括了胸背部肌肉的自然放鬆與手臂的兩肘處於胸腹之側前方兩個要素。從這兩個要素看,「含胸」與「拔背」的稱謂應該還是很形象和合適的。太極拳這種基本的「含胸拔背」是靜態的。

含胸拔背也是宗師楊澄甫在《拳術十要》(陳微明筆錄)中,緊隨「虛靈頂勁」提出的第二大習練要領,他簡要指出:

「涵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這段要領,首先從正反兩方面闡明了「含胸拔背」的重要性。

只有「含胸」才能「使氣沉於丹田」,且「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反之,「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涌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從而導致自立不穩,反為人所制。

「使氣沉於丹田」是此段的關鍵句。因為丹田為人體之中,周身四肢運動,腰為主宰,實則以丹田為核心。太極拳論中常有「拿住丹田練內功」、「拿住丹田之氣」、氣要「意守丹田」等說法,都強調了氣沉丹田是運動的前提和基礎。

這段要領還指出了「含胸拔背」的正確做法。這就是「含胸者,胸略內涵」;「拔背者,氣貼於背」。這里的「涵」「貼」兩個字,用得非常形象。

先說「涵」。「涵」字有涵養、包容之意,多指人心胸的寬廣。楊澄甫將其引申到胸部的形體動作要求中,是說在含胸時,胸不挺,要松空海涵,有胸中寬廣、海納百川之意。當然,「含」得多了也不行,否則就會走向另一極端—窩心,導致氣不順暢。

再說「貼」。這個字運用得也十分巧妙,一個「貼」字將「氣貼於背」的量說得十分拿得起放得下,其意是指氣貼於背,粘而輕,動而隨,守於形而存於無,有無之間純以意行。氣貼於背,意在蓄神,不在聚氣。聚氣則僵滯,但也不能無氣,無氣則散漫。

只有氣貼於背,才能外示安逸而內固精神,動靜開合無所不在。也只有氣貼於背,才能將氣斂入脊骨,守之能蓄,發之能放,無往不利。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必須將背拔直,使胸椎抻平,骨節有拔長松豎之意,是謂「拔背」。

拔背要以脊不前頂、背部平直或微後撐為宜,絕不是將背拔成拱形,這樣就不是「拔背」而是「拱背」了,會導致勁力不暢,也就無從做到使氣貼於背,粘而輕,動而隨了。

「含胸拔背」之法,皆是用意,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切不可用拙力。人體既成含胸拔背之勢,內中就會蘊涵著幾對矛盾勁:拔背之向上而略帶前傾的松彈勁與含胸的下沉卷勁既對立又互補;含胸時肋骨後移之勢與拔背時脊柱的前移之勢使肋椎關節前後對拉,形成鬆柔之矛盾勁;即可綜合成六面整體渾圓勁,能使機體進入渾圓狀態。

此時,背部感覺舒展,胸部覺得通暢。因而,也曾有人提出要將「含胸拔背」提為「開胸闊背」。實際上,「含胸拔背」已包含了「開胸闊背」,但若只作「開胸闊背」卻未必能獲得「含胸拔背」之功效。用其他一些說法來對「含胸拔背」作輔助性的說明是可以的,但不能以此來取代之。

人類的骨骼屬於內骨骼,配布於機體的軟組織中,是一種能動的有生命結構。它是個復雜的杠桿系統,乃太極運動之基礎。骨骼包括由顱、脊柱和胸廓組成的中軸骨骼以及附肢(即上、下肢)骨骼。太極拳特別重視中軸骨骼之運動修煉。

「含胸拔背」就是修煉脊柱和胸廓的極為重要之法則。運用「含胸拔背」就可進行胸廓與脊柱之內在運動,由是可漸臻「勁由內換」之境界。「含胸拔背」是關於軀干運動的大身法,此乃須臾不可離的太極拳特徵性的身法。「含胸拔背」之內涵何其豐富,真可謂「妙不可盡之於言,事不可窮之於筆。」

5、太極養生具體是怎麼養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6、太極拳的含義是什麼?

7、關於太極拳

太極拳知的起源說有多種,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陳王廷創拳說和張三豐創拳說。
太極拳的名稱最早來自王宗岳的《太極拳論》

陳式太極拳由著名拳師陳王廷創始於明末清初,所創老架路五套,陳氏世代傳習、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武當太極拳最早的是太極十三式道(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托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後來又陸續創造了一百零八式太極拳、二十回八式太極拳、五十二式太極拳等。

著名武術史學家唐豪先生認為太極拳出自河南溫縣陳家溝,但是由於他沒有到武當山實地考察,所以陳王廷創拳從這方面來看是有漏答洞的。
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大家同樣認同了張三豐創拳說,但是由於張三豐創拳說沒有足夠的歷史佐證,所以張三豐創拳說從這方面來看是有漏洞的。
不過,現在一般認為太極拳是陳王廷創造的。

與太極養生術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