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家用姜智慧:真正說明白什麼人適
佛家用姜智慧:真正說明白什麼人適合吃薑,什麼人不適合
再好的東西都分人,比如同樣是感冒發燒,一個葯方用在他身上立竿見影,到你這里卻絲毫沒有作用。個體差異的存在決定了一切都要留有餘地。姜再好,也有不適合的人群。
什麼樣的人吃薑最好
一、體質偏寒者
體質偏寒者通常會有非常怕冷、手足發涼、吃冷食後易腹瀉等症狀,這些人很適合多吃薑,因為姜性溫,可以用來溫中驅寒。
姜性偏溫熱,還可以調矯食物的寒性。比如人們吃螃蟹時,往往要搭配些薑末做佐料,這就是因為螃蟹性寒味腥,而姜既可中和寒性,又可消除腥膻,能夠防止寒傷脾胃,避免消化不良。同樣的道理,身有寒症之人,應該常常吃些姜來調矯體內的寒涼。
二、胃寒者
胃寒者如有喜食熱飲、干嘔清水等症狀的人食用生薑比較合適。尤其是夏天,人們好涼,經常吃些冷飲和涼性的水果,造成寒涼侵胃,這時及時喝點薑糖水,將有助於驅逐體內風寒。
從五色上講,姜屬於黃色食物。黃色屬土,按照中醫五行的理論,它是入脾胃的,能夠健脾胃,助消化。如果胃不好,可以每天早上用生薑水沖個雞蛋空腹喝下,既能散掉胃中的寒氣,還能夠提供給腸胃溫和的滋養。
三、食慾不振者
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當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可以吃上幾片姜或者在菜里放上一點嫩姜,都能改善食慾,增加飯量。
姜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幫助消化,排除積淤體內的毒素。同時姜還能夠解毒,比如魚、蝦、禽肉中毒,或者誤食木薯、野芋頭、野蘑菇或者生半夏、生南星等葯物之毒都可以用姜來解毒,可以說姜就是一個人體的清道夫,把人體內的污穢掃除得乾乾凈凈。
哪些人吃薑要小心
一、陰虛體質的人絕對不能吃薑
陰虛,就是燥熱體質,表現為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愛喝水,經常口乾、眼乾、鼻干、皮膚乾燥、心煩易怒、睡眠不好,而姜性辛溫,陰虛的人吃薑會加重陰虛的症狀。
二、內熱較重者不宜食姜
如患有肺熱燥咳,胃熱嘔吐、口臭,痔瘡出血,痛瘡潰爛等疾病的人不宜食用生薑。如果是熱性病症,食用生薑時一定要配伍寒涼葯物中和生薑的熱性。
三、肝炎病人忌吃薑
一般情況下,肝炎病人是忌吃薑的,因為常吃薑會引起肝火旺。想要剋制吃薑引起的肝火旺,可以同時選擇一些可舒肝、理氣的食物,比如用山楂、菊花泡茶喝,這樣就可以消除生薑引起的燥熱而不傷身體。
四、脫發者用姜要注意
很多人都把姜外用來治療脫發,的確,姜性溫味辛,確實能夠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刺激毛囊打開,促使毛發再生。但要注意脫發屬熱性疾病,姜用久了會生熱,用熱性葯治熱性病,和中醫講究的「熱病用涼葯」原則是相沖突的,所以盡量少用。
充分認識自身體質,並了解病症產生的准確階段,才能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合理用姜,是佛家用姜智慧的一部分。
2、你知道佛教如何養生的嗎
簡單點說,用容易聽懂的語言來說。佛教是一種智慧抄,不是一般的宗教迷信,所以,如果想從佛教的智慧中獲得諸如養生的方法,那麼,你一定首先要相信,信心對百於養生的效果很重要。
信心之外,重點在於,了解養生的關鍵,我認為本質上的養生,是保護人體的能量平衡,就是說不要消耗太多的身體能量,所以,從這個角度,第一,不過份勞累,第二,良好的作息習慣,第三,專心,而不是雜心,就是說,做該做的事情,不要胡鄉瞎想,這個很耗費能度量。
3、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養生、遁世、窮萬物。」釋家(佛家)是「見性、救世、通萬有。」
民諺說得好:「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
所以這句話錯的離譜,不過我可以給你說一下其中的意思。
儒家的修身就是提高個人的道德水平,治世就是說爭取做官,對百姓施行仁政,平天下就是說光修身治世還不行,還要時時以天下為己任
佛教的見性就是讓你看清世界真相,救世就是普度眾生,再加上佛教教義博大精深,所以就通萬有了
養生遁世窮萬物,意思是說,道家注重養生之道,不關心世事,但憑著一個道法自然的理念,就窮盡了人間的真理。不過說道家遁世,純屬胡說八道,眾所周知,道家分為老莊和黃老,黃老派始終以治國安邦為己任,主張寬刑簡政因俗簡禮,依道生法依法治國,是漢唐盛世的根本,而老莊派不過是冷眼熱心,哪來的遁世?
看看黃老道家對法治的論述,比起法家的理論和現代中國的法治理論,不知先進多少倍:
1、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2、有道以統之,法雖少,足以化矣;無道以行之,法雖眾,足以亂矣。
3、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繩也。縣法者,法不法也;設賞者,賞當賞也。法定之後,中程者賞,缺繩者誅。尊貴者不輕其罰,而卑賤者不重其刑。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必無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4、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治國無其法則亂,宗法而不變則衰,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
5、法生於義,義生於眾適,眾適合於人心,此治之要也。故聖人因民之所喜而勸善,因民之所惡而禁奸。故賞一人而天下譽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賞不費,至刑不濫。
6、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無專行也。法籍禮義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
7、有法而不用,與無法等。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
8、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4、醫家養生、佛家養生、道家養生、儒家養生、法家養生、兵家養生、縱橫家養生都為智慧養生,我們如何養生?
宮殿之上,有閑情逸致可平心品茗;
庭院之中,得仙風道雅當靜氣賞蔎;
王道之行,能寵辱不驚則隨緣啜荈;
普世之時,堪詼諧若愚且如意嘗檟。
養生之道,在當下安心,吃茶去罷~
5、佛家打坐是什麼意思
佛家的打坐
打坐:我國古代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
打坐又叫「盤坐」「靜坐」。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
並不是非要學佛了才可以打坐的,普通人也可以。而且有利於腿部經脈的疏通和血液流通。
習武靜功的修習方法,即閉著眼睛盤足而坐。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種。打坐的基本內容有三:不動心,數息,破生死關。這些也是學習正宗武術的三個基本條件,否則,武功再好,亦只能算野狐禪。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為臣足。君有乾綱獨斷之明,臣民則效指揮如意之勢。儒家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便是這個意思。有些人練習技擊,平時一切本極從容,一旦倉猝應變,立感受氣息上浮,手忙腳亂,雖技擊工深,終難收效於頃刻。此即心動氣散之相。倘能出生入死心不為動,技擊自達神化之境。數息本是道家修養法,佛門亦然。初學技擊者,必先使氣脈沉靜,直達氣海,拋卻萬念,靜聽氣息之出入,默記其數,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記數太多,以免神昏心亂。比數息進一步的是聽息。一掌既出,好似有氣自肩腋而來,直貫掌緣五指之尖,靜心聽之,臂彎指掌間似有膨脹伸張之意。數息和聽息練到一定火候,則無論如何跳躍,氣亦不致辭喘促,下實則上輕。生死之關,為眾生之大關鍵。武功經絕是與克敵制勝聯系在一起的,質而言之,即曰「殺人之術」。故而生死之念,不可不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關,則臨敵時毫無畏怯,即使敵人筋力勝過自己,也能靜以待之,乘虛而入,如操勝券。
佛家的打坐方法
心地法門
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動持咒,不出聲。因為出聲念咒傷氣,默念傷血。我們修法首先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保護好。但是坐到種子翻騰、心裡煩亂、坐也坐不住的時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亂夢當前時,就要出聲念咒,把那些混亂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用金剛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鍾10至12次。念的時候,要心念耳聞,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從心裡過,不是有口無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聽這從心裡發出來的咒音,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將妄念攝住不動而漸漸入定。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樣亂動慣了,你要它安靜不動不起妄念很難,但不把它攝住不動就不能入定、開智慧成道。因此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是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地以「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動,才能安然入定。這六根當中,以意、耳二根為難攝。眼睛閉上不看東西就能攝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攝住舌根(舌頭);鼻子不聞異味就能攝住鼻根;身體不接觸外境就能攝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很遠的聲音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外面噪音會吵得你心煩。至於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從心裡跳出來。為什麼呢?這是多生歷劫的習氣,它動慣了,不動不行。這在佛經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當中,時時刻刻在蠢動,象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滅」,微細得很,只是我們平時看不見。
有人說:「我們不修法不打坐沒有念頭,一修法打坐倒有念頭了。是不是修法修壞了,有念頭了?」
不是。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你心裡稍微靜下來後,就看見念頭在動了。這怎麼辦呢?怎麼將妄念息下來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耳根來攝意根。持咒需要一字一字從心裡過,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聞」,攝住妄念不動而入定。不然你坐在這里,嘴裡念咒或佛號,腦子裡面卻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聞,死心塌地地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空。修行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礙,有家庭,煩惱多,驢事未去,馬事又來,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們時時要警惕,看破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裡不戀著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來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細妄又不免來侵襲,這是多生歷劫的串習,動慣了,一下子停不下來,但不要怕它。念頭跳出來你能看見,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頭來了你看不見,那你就跟著念頭跑了,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時候最要緊的就是一切放下,心裡要清清楚楚,念頭一來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討厭它、壓制它。討厭的本身就是一種妄心。壓制也不行,壓是壓不死的,比如搬石頭壓草,石頭拿掉之後,草又生起來了,這是不行的。縱或壓死了,倒變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潑潑的轉化法,不能用壓製法。念頭來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來,妄念自然轉化掉。
如此精進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咒也就自然化脫提不起來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我們持咒的心還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能所相對,都是妄心。相對的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真實之心是絕對待而無相的,凡是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幻的。假如我們真的持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一切相對的虛幻的東西就都脫落化為烏有了。這時身、心和世界就統統空掉了,虛空也粉碎了,而真實不虛的天真本性才會全體顯露出來。
經過灌頂修法,有一個拉肚子的過程,不要怕,這是法的力量發生作用的緣故。這個法有極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穢、垢染、習障都從大便排掉,換一換肚皮,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
修法一段時間後,看禪宗的東西,有點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沒有多大用處。因為沒有親證,定力不夠,道理雖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來了就擋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證悟,親自見到本性才有力量。「見到」當然不是眼睛見到,而是心地法眼親證本性,本性是沒有相的,眼睛只能見有相的東西,那時候你人也沒有了,還有什麼眼睛?還有什麼看見?法身雖無相可見,但不是斷滅空,它是真實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舉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顯現、變幻的。比如電,眼不能見,但離開它,世界就不能運轉。又如「海水中鹽味」,人能看見海水,海水裡的鹽味卻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
我們用功到緣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時到神知,心領神會而見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見道。見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為這樣就成功了,不是的,沒有成功,還差得遠哩。剛打開寶藏見到一點影子,僅是法身邊事,不相干,生死猶不能了,還須努力向前,除盡惡習才是了手時。
剛剛明心見性的時候只是初悟,破本參,才跨過第一道門坎,妄習猶在,生死不能了。須勤於保護,歷境練心,把多生歷劫執著的妄習消滅光,真正做到與《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應,處順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惱,絲毫無動於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剛經》說:過去、現在、未來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還動什麼?真見性的人只有這個覺性,其它一切都不可得,還須更向上,覺性與不可得也不住才為真了。若見境生心,隨念而轉,就不是見性開悟的人。羅漢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動念上劃分的。初果羅漢在山林里,清凈無染,但是,到城市裡就不免眼花繚亂思念紛起了,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對境生心,迷於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對幻境惑當真實,產生佔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現象出現,如美好的佛、菩薩光明等善像,或丑惡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東西都是假的,一著相,就容易著魔。還有,當你從有相過渡到無相的時候要起一些變化:如身體沒有了,或手腳和頭沒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更或氣要斷了、頭要爆炸了,也毋須驚怖,這是身心將脫落的前奏。一害怕,一驚覺,即前功盡棄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時一下子大爆炸,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銷殞,虛空也粉碎,本性即現前。不過你不能著相求這個爆炸,一著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連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這個好處,常常得佛菩薩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聲引起內心的爆炸,但是千萬不能求,想它什麼時間來,更不能將心等它或迎它來。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須置之不理。《金剛經》的警句須牢牢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沒事。一理睬執著它,就有著魔之虞。
二果羅漢,前念才動,後念就覺。雖然能不住相而於覺後歸家穩坐,但是念有起滅,還是有生有滅。所以還要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後才能了分段生死。因此,打開本來之人並不是大事完結,還要好好地勤除習氣,進入三果羅漢達遇事不動心的階段,更向上進入無為之境,達到阿毗跋致的地步,方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為。修行從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為,入八地才是無為。七地雖然已證到無為了,但是還有個無為在,還有個無為的影子,還是不幹凈。到八地,無為的影子才取消。所以,我們每個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對境心一點都不動,平時如還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當中,若著境,更不行。一切時、一切處心空如洗,能夠隨緣起用,不執著,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那才是真開悟。
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時用功。時時看著自己,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起了看不見,跑了一大段才覺得,才知道,那就不行。禪宗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著念頭跑,就是生死;跟著念頭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時了,也就證明你將來生死不能了。假如我們能做到前念起,後念覺,不跟念頭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還有生死在,不過在生死當頭能夠自己作主,要到哪裡就到哪裡,不受業障牽連,隨業受報了。
功夫程度
做功夫的第一步:念起不隨。能做到念起不隨就能於生死當中做得主,不為業牽得大自在。
第二步:親證無為。一切事情盡管來,我心不動。這是真正隨順,而不是壓住它不動。壓住它不動是不行的。要盡管應酬各種事情,隨順一切事緣,沒有什麼好的,沒有什麼壞的差別感,好的不喜,壞的不厭,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平靜,而到達平等無為之境。做到這個地步就能變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當中得自在,第二步是變化自在,能變粗為細,變短為長,到達第八地菩薩的位次,至少能顯現三十多個意生身。
第三步:微細流注消滅。微細流注就是上面講的作意。作意在八識田裡流動,你平時看也看不見,深入金剛薩綞大定,才能見到而消滅它。到這一步,微細流注都消滅光後,能顯現百千萬億化身,度百千萬億眾生。這時候才真到家,不是一開悟就好了,差得遠,所以,還要好好的用功。
沒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講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我們修法是為了下化眾生,而不是為了自了。
大家務必好好用功,堅持打坐、觀照,切勿等閑視之,更重要的還是在座下用功,不是坐兩個小時就可以放野馬,亂來了。還須於行、住、坐、卧處時時不忘觀照,才能與大道相應。修行的六個要點: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戀著世間事物放不下,有什麼用呢?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合成,無有實體,猶如過眼雲煙,虛而不實,求不得,拿不走。即連各位自己的身體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認事物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達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學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業,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勝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開悟,假如在座上想這樣、想那樣,妄念紛飛地亂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象個死人一樣才行。
第二:打坐持咒,心念耳聞。這是修心密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地傾聽持咒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從心裡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第三:念起即覺,不壓不隨。念頭來時,要能看見,如果看不見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紛飛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覺,既不隨之流浪,也不壓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第四:按時上座,不急不緩。每天按時上座,養成習慣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時不要急於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種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緩地從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開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開悟、發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門,非但不得開悟,而且不能入定。
第五:下座觀照,綿綿密密。把打坐中的靜定功夫推廣到日常動用中去,在行、住、坐、卧當中冷冷自用;綿綿密密地觀照,一切無住,既不讓境界拉著跑,也不隨妄念流浪。
第六:心量廣大,容納一切。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寬宏大量地容納一切,縱然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還要更好,沒有絲毫愛、惡、喜、厭的觀念。隨緣隨份地做一切善事,時時處處瀟灑自在,沒有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這就是最大的神通。
記住這六點,照之修行,決定能打開本來,親證佛性。做好這六點,絲毫不懈,保證能圓證菩提,得大成就!
6、佛教養生,人是如何長壽的
佛教的養生和我們通常理解的養生不一樣,譬如:
一、人心的「善惡」影響壽命的長短。
美國耶魯大學、加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分別對不同地區的人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跟蹤研究,得出人的善惡觀念影響壽命長短的結論。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善良的人往往更加長壽。
1、長壽需要斷除妄念
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在一切時中,不分行住坐卧,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自然疾病減少,並能健康長壽。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
2、長壽還需慈悲為懷
佛教從第一福的要訣出發,認為人世間的財富、學識、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乾的。宅心仁厚,寬以待人一定會有好報。長壽的人,一定是對人類和動物充滿慈愛的人。今生短命的人,必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人。
二、內外修其身。
佛門修身法坐禪形定。在家修習的佛弟子,修禪的時間沒有僧尼這么講究,但要求在黎明、中午、下午、日落等時辰里修禪為好。在吃飯前後半小時不宜修禪;久習禪修可以坐禪,2~4小時為度,不宜過長。另外散步等有氧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舒緩筋骨,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三、飲食起居遵循規律。
順其自然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與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和氣血運行也是息息相關的。人如果違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打破正常的生物節律,就會導致疾病,加速衰老。要想健康長壽,當須依自然規律科學生活才是。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2:00~早4: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
7、作為一名佛教徒能用道教的養生功法來鍛煉身體嗎
佛、道同源,佛、道一家。所修行的無為之法,沒有差別。
8、佛教的修禪與養生有何關系
學禪的目的是開發智慧,明心見性。禪定能生智慧。禪定是身心除清醒與睡眠的第三種狀態,此狀態沒有時空覺受,生理功能不受意識干擾,能發揮到最佳程度,因而形容為返老還童,所以禪定能夠養生長壽。
9、什麼叫全息養生?
10、佛家辟穀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