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季如何養生最好??
春季如何養生保健
1.起居調養
睡懶覺不利於陽氣升發,春季應早睡早起,進行鍛煉。
2.精神養生
春季養生要戒暴怒,戒憂郁,保持心胸開闊,樂觀豁達,心情愉快。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時候,應該多踏青問柳,登高賞花,來陶冶性情,使我們的精神神志與大自然的勃勃生機相適應。
3.飲食調養
春季養陽,宜進食辛甘發散之物,不宜進食過酸,酸味入肝收斂,不利於陽氣升發和肝氣疏泄,而且容易影響脾胃消化功能。所以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一般來說,適宜進食的食物有:小麥、大棗、豆製品、香蔥、香菜等。
4.運動調養
冬藏春發,春季要加強鍛煉,到空氣清新之處,如公園、廣場、樹林、河邊、山坡等地打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盡量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進行鍛煉。年老行動不便的,也可在園林亭台樓閣等虛敞半開放的空間憑欄遠眺。
5.防病保健
春回大地,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肺炎、麻疹、猩紅熱等多在春季流行。所以春季要特別注意衛生、除蟲,消滅傳染源,同時多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同時可以對居室空間進行食醋熏蒸:以每平方米5毫升的量,加一倍的水,關閉窗戶,加熱熏蒸,每周兩次。對預防流感有一定效果。要注意,熏蒸時人最好離開房間。
2、春季養生有什麼原則?
(1)春季養生貴在養肝春季陽氣升發,養生者應順時而養,要注重保護萌生的陽氣,使之在體內慢慢充沛旺盛。春應養肝,肝性喜條達,因此要使精神愉快,氣血潤暢,初春暖涼交錯,宜隨氣候變化而加減衣服等等。這些原則主要是從強化肝的功能著手的,所以,一切有關補益肝臟、強化肝臟、養護肝臟的養生方法,都可能成為中老年人春季養生的主要內容和第一選擇。從中醫學來看,肝藏血的「血」,是指體內一切營養物質而言。體內很多營養物質都以糖原形式儲存於肝中,而且肝本身也有一定的紅細胞生成功能。中醫還認為肝和小便有關連,如小便滯澀要從肝的角度來治療。血中某些分解產物如氨類是有毒的,但肝能夠使之集中並形成無毒的尿素而排出體外。倘若肝有病,合成尿素功能低下,氨類物質進入腎和膀胱,能夠直接損害這些臟器,嚴重時會發生氨中毒。
(2)春季養生貴在鍛煉一元復始,春以陽生,大地復甦,冰雪消融,花開柳綠,生機盎然。此種聖境,益人,生精血,化津氣,使人神旺體健。《素問·四氣調神論》雲:「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指的是春季養生,應該早起,在庭院或野外緩緩散步,披散束發,穿寬松舒適的衣服,使血液循環暢通,氣血調和,精神煥發,機體得以保養。《養老奉親書》提出,讓身體沐浴在春光之中,接受春光的拂煦,吸取大自然的活力。可進行跑步、打太極拳、跳健身舞、做體操等鍛煉,使人體各組織器官適應春天的升發之氣,氣血得到充實,減少疾病的發生。
(3)春季養生順應氣候《攝生消息論》雲:「春陽初生,萬物發萌,正二月間,乍寒乍熱,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天雖風和日暖,但氣候變化亦快,加之人體皮膚腠理已開始變得疏泄,對風寒之邪的抗禦能力有所減弱。因此,古人有「春捂秋凍」之說。春季,不可頓去棉衣,老年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遇暖易之,層層漸減,不可暴去。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中老年人,更應該留心防寒保暖,以防中風、心肌梗塞等病的發生。
(4)春季養生益理脾胃《千金方》載,春季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而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有利於發寒散邪,扶助陽氣。此外,春季應多吃大棗,大棗性平味甘,含有大量蛋白質、糖類、有機酸、維生素等,是春季滋補的上等食品。中老年人體弱及脾胃不足的人,應經常服用焦棗茶,能夠起到補中益氣、健脾生津的作用。俗話說:「一日吃三棗,終生不顯老。」當屬養生經驗之談。
3、春天怎麼養生.容易上火的體質怎麼調節
春暖花開,空氣乾燥,人很容易上火。許多人為了滅火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喝涼茶、吃清火葯,可非但沒有把火滅下去,反而越燒越旺。這也難怪,上火分為很多種,如果你不辨「火勢」盲目撲救,非但滅不了火,還有可能會損傷體內的陽氣。
人們對於上火還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叫「熱氣」,一般人在吃了油炸食品、荔枝、芒果等熱性食物後出現的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等症狀,都是熱氣的表現。人體為什麼會出現「熱氣」,也就是我們說的上火呢?
中醫認為,人體中有陰氣和陽氣。在正常情況下,陰陽二氣是平衡的,這時人體處於一種健康狀態。我們所說的「火」其實是陽氣的一種。平時火燒不起來,是因為它受到了制約,制約它的是「陰液」,也就是我們人體的血液、唾液、汗液等物。陰液可制約陽氣,所以一般情況下體內的「火」會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如果陰液不足,或是人體陽氣過於亢進,陰不足以制陽的話,陽氣就會像脫韁的烈馬一樣在人體內橫沖直撞,這時人體出現火熱症狀也就不足為怪了。
再者,中醫認為「火性炎上」,「炎上」就是往上走的意思。火苗點著了總會往上躥,上火也是一樣的,所以上火的症狀主要表現在人體的頭面部,比如眼睛紅腫、舌尖起泡、口腔潰瘍等。
春天萬物復甦,陽氣上升,這樣就極易擾動肝、膽、胃等蓄積的內熱,再加上北方天氣乾燥,體液流失嚴重,陰陽失衡,人體出現上火症狀也就在所難免了。
上火自然就得「滅火」。怎麼滅呢?目前電視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涼茶、祛火葯物,彷彿天下是一派火氣,不明其理的消費者於是也跟著買了一大堆產品來吃,但效果卻往往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好。其實火有很多種,如心火、肝火、肺火等。想要滅火,先要搞清楚哪裡著火,否則這火是撲不滅的。再者,盲目吃清火葯也極易損傷人體陽氣。一分陽氣即一分生機,如果我們肆意糟蹋陽氣,離百病叢生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一般而言,上火可分為實火和虛火。咱們先來說實火,實火在中醫里又稱為陽亢,就是陽太旺盛了。這種火是比較容易「撲滅」的,只要多吃一些祛火的食物或是祛火葯,症狀很快就會消失,效果非常明顯。但現在單純是實火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大多數人都屬於虛火。
什麼是虛火呢?這種火並不是說你真的上火了,而是身體的陰液被消耗的厲害,顯得陽比較多,從而造成陰虛火旺。這個時候你應該是補陰而不是瀉。如果再吃一些瀉火、清火的寒涼葯物,只會使虛上加虛,越治火越大,越治病越重。這種虛火應當服用養陰以配火,使之陰陽平衡,虛火自然而愈。所以,想要滅火,先要分清自己是哪種火才行。
那麼如何才能分清自己到底是實火還是虛火呢?我教你一個辨別方法,就是看大小便。如果小便顏色黃、氣味重,則是實火;如果色淡且清,則是虛火。如果大便乾燥結塊、舌質發紅是實火;如果大便稀軟、舌苔淡白則為虛火。
4、春季如何養生?
5、春季易上火 怎麼降火養生
春天的上火和秋季不同,主要有兩個原因:
很多人習慣冬季進補,吃了不少補品或膏方,加上冬季天寒地凍,人們喜歡吃火鍋、羊肉、牛肉等補充陽氣,到了春天,就容易因為進補太過導致肝火旺,出現上火症狀。
此外,春季對應的臟器是肝臟,春天肝當令,肝陽上亢,人也容易上火。
雖然「上火」只是老百姓的「土叫法」,但在中西醫里,都有相對應的症狀。西醫把上火看作炎症反應,而中醫則認為,它們與人體不同臟腑的「火熱之邪」有關。這把「火」常會沿著人體經絡上行,主要表現在頭面部、口腔、咽喉等部位,比如 口鼻幹上火最容易通過面部器官表現出來,口舌生瘡、嘴角潰爛、失眠多夢、尿黃刺痛、鼻幹流血、咳痰黃稠等。 吃不進牙齦腫痛、牙根發炎、不思飲食、口乾口渴等。
到了春天,不少人食慾下降、牙口不好,就有可能是上火。 拉不出主要表現為大便干結、急躁易怒、眼睛干癢、耳鳴頭暈、聲音嘶啞等症狀。 身體虛虛火主要表現為體型消瘦、腰膝酸軟、健忘失眠、舌紅少津等。陰虛導致上火症狀有所不同,會心跳得不舒服,心悸,盜汗等。
春天防治「上火」,首先生活要有規律。 不少人出現各種上火現象,和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機體免疫力下降都有關系。恢復正常的作息時間表,把生活調撥回正常軌道,非常重要。
有些食物能「敗火」,不妨嘗試一下。春天有很多野菜新鮮上市,都有清熱去火解毒的功效,比如馬蘭頭、薺菜、蒲公英等。
平時可以泡些枸杞喝,枸杞能養肝,而且不容易上火。
此外,菊花、金銀花、西洋參、鐵皮石斛都能清肝明目,但各自對應不同的「火」。菊花和金銀花對應比較實的「火」,表現主要為咽喉發炎、痰液偏黃等感冒症狀,檢查血常規會發現白細胞偏高。如果是「虛火」,就可以用西洋參和鐵皮石斛敗火,虛火的表現是,沒有明顯炎症,但感覺皮膚干、口乾、咽喉干,舌頭發紅,舌苔不厚膩。
當然,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也很有益處,比如芹菜可以清熱解毒,對肝火旺盛、皮膚粗糙的人來說很有益處,而且它含有大量粗纖維,可刺激腸胃蠕動。梨是眾所周知的降火水果,其他如苦瓜、番茄、香蕉等,也是春天化燥的好蔬果。
從養生角度來說,中醫提倡「春夏養陽」,會推薦大家多吃些蔥、姜、蒜、辣椒等食物,但對於已經上火的人來說,這些食物最好迴避一下。各類辛辣食物最好也能忌口。
最後一點,保持心情愉快很重要。春天上火,和心理狀態也有關聯,保持樂觀心理狀態,也是很重要的「滅火劑」。
6、到春季了,想調理一下身體,春季養生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春季(立春起至立夏止)是萬物生長、萬象更新的季節。春季該攝取哪些營養以及怎樣調整飲食呢?很簡單,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順口溜來概括:「春天裡來日漸暖,厚味飲食應轉淡,時鮮蔬菜要多食,酒肉辛辣要少吃,健康長壽有保障。」
1.飲食要營養平衡
從飲食科學的觀點來看,春季強調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要保持相對比例,防止飲食過量、暴飲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礙和膽汁分泌異常。
2.春季飲食養肝為先
按中醫觀點,春季養陽重在養肝。在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在春季萌發、生長。因此,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更應注意在春季養陽。且春季是細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臟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負擔最重,而且由於人們肝氣升發,也會引起舊病復發,如春季肝火上升,會使虛弱的肺陰更虛,故肺結核病會乘虛而入。中醫認為,春在人體主肝,而肝氣自然旺於春季。如果春季養生不當,便易傷肝氣。為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保持人體健康,在飲食調理上應當注意養肝為先。
3.飲食要養陽
陽,是指人體陽氣,中醫認為「陽氣者,衛外而為」,即指陽氣對人體起著保衛作用,可使人體堅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氣的侵襲。春天在飲食方面,要遵照《黃帝內經》里提出的「春夏補陽」的原則,宜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以使人體陽氣充實,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風邪為主的邪氣對人體的侵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亦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另一方面,由於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故在飲食上養陽,還應包括溫養腎陽之意。春天時人體陽氣充實於體表,而體內陽氣都顯得不足,因此在飲食上應多吃點培補腎陽的東西。目前除了蓼、蒿等野菜已較少食用外,蔥、蒜、韭等都是養陽的佳品。
4.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我國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旺,人可延年益壽。但春為肝氣當令,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醫又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鹹味入腎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會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能傷害脾胃之氣。有鑒於此,在春季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於旺盛。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補益脾氣,故可多吃一點,如大棗、山葯、鍋巴等。
5.飲食要清淡
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轉變為清溫平淡,飲食宜溫熱,忌生冷。在動物食品上,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為油膩的食物食後容易產生飽腹感,人體也會產生疲勞現象。胃寒的人可以經常吃點姜,以驅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點生薑蜂蜜水,以潤燥鎮喘;有慢性氣管炎的人,應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其他人也不宜多吃辛溫大熱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傷身。
6.平時要多喝水
飲水可增加循環血容量,有利於養肝和代謝廢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物對肝的損害。此外,補水還有利於腺體分泌,尤其是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春季飲香氣濃郁的花茶,可有助於散發冬天積在體內的寒邪,促進人體陽氣生發,郁滯疏散。而適量飲茶,還可提神解困,但春季不宜貪冷飲。
7.多食蔬菜
人們經過冬季之後,大多數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如春季人們常發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膚病等。因此,隨著春季的到來及各種新鮮蔬菜的大量上市,人們一定要多吃點新鮮蔬菜,以便營養均衡,身體健康。
7、春季肝火旺盛的人如何養生?
春季養生需注意去肝火,要知道這一季節以肝氣為令,冬天蓄積體內的陽氣隨著春暖轉為向上外發,若藏陽氣過多會化成熱邪外攻,如果遇到陽氣驟升,內外兩陽碰撞,易引動內熱而生肝火,繼而誘發多種疾病,此時需調養肝氣。
春天裡病菌蟲害孳生,又是蔬菜淡季,容易使人體缺乏維生素,導致體內積熱,病發春日常見的鼻孔、牙齒、呼吸道、皮膚等出血症,以及頭痛暈眩,目赤眼疾等各種疾患,所以這一時令,少吃酸味多吃甘淡性溫微辛食物,以養肝健脾和胃,抗禦外邪對人體侵襲。應增加黃綠色蔬菜與時令水果的攝取,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不足。
春季養生需注意去肝火
谷豆類:黑米、豆豉、大豆及其製品;
禽魚類:的鴿子、鵪鶉、鯽魚、泥鰍;
蔬菜類:的芥菜、菠菜、油菜、胡蘿卜、春筍;
果品類:的栗子、紅棗、枸杞、菠蘿、甘蔗、橄欖等。
將這些食品加以科學搭配食用,就能從中攝取豐富的營養,尤其是蔬果中的多種維生素可充分滿足肝臟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禁忌大辛大熱及海腥類的食物,不吃過膩過酸及煎炸食品,加辣椒、羊肉、海蝦、肥肉、烏梅等,以免「火」上澆油。
肝陽過盛體弱者,在春季容易引發「肝火」,患上熱感冒、熱咳嗽、熱哮喘,要防患於未然,就得盡量避開突熱暴暖熱風侵襲。若已感染成疾,熱感冒初起,應戒煙禁酒薄厚味,以杜絕生痰之源。
8、如何春天養生去火
1、蜂蜜
甜甜的蜂蜜也是超棒的去火食品呢!《本草綱目抄》上記載,蜂蜜有「清熱、解毒、潤燥」等功效,是「健康長壽的妙葯」。早上起床後喝一大杯溫蜂蜜水,除了能幫你化解「春燥」之外,還能給你帶來一天的甜蜜好心情呢!
除此之外,如果你還因上火而導致嘴唇乾燥或龜裂,也可以通過蜂蜜來補救哦!你可以在就寢前,把蜂蜜細心地塗抹在嘴唇上,滲透一會兒後再塗上護唇襲膏。幾天後,嘴唇就可恢復柔嫩光滑。
2、牛奶
牛奶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是優質的「滅火」劑呢!中醫認為牛奶性微寒,可以通過滋陰、解熱毒來發揮「去火」功效,而且牛奶中含有多達70%左右的水分,還能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損失的水分。
3、大豆
大豆蘊含豐富的蛋白質,在滋陰去火的同時還能為你補充蛋白質、異黃酮、低聚糖、皂苷、磷脂、核酸等營養。除此之外,大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纖維在幫你降低膽固醇含量的同時,還可以幫你順利通便排毒,你的皮膚和氣色也會因此好很多哦!
4、西紅柿
西紅柿一年四季都可見,營養也很豐富,它同樣也是清熱解毒的好幫手,用中醫的話來說,西紅柿的作用就是平肝「去火」。
9、春季養生:肝火大易上火 吃什麼澆滅火氣
春季上火患者多 這幾天,白領小汀有點害怕出門。「嘴角長了瘡,又疼又癢,還特別難看。」小汀抱怨說,原本想著不是什麼大問題,過兩天就好了,但是快一個星期過去了,一點都沒有好轉跡象,小汀不情不願地上醫院就診。在門診等候區,小汀發現,好幾個姑娘和自己一樣爛了口角,遮遮掩掩一副難為情相。 「我最怕過春天,一到春季我身上的火氣就特別大,口瘡、便秘、咽痛反復發作,讓人心煩意亂。」網友「otherthings」在論壇里牢騷滿腹。有網友跟帖說,立春後總是覺得不太舒服,咽喉腫痛,鼻腔熱烘烘的,嘴角也起了皰。每年春天他都有一段「火氣」比較大的日子,感覺身體里藏著一條噴火的火龍。專家表示,秋季對應的臟器是肺,秋天的乾燥上火是由於秋季風寒暑濕,人體容易產生燥火。而春天的上火和秋季不同,主要有兩個原因:很多人習慣冬季進補,吃了不少補品或膏方,加上冬季天寒地凍,人們喜歡吃火鍋、羊肉、牛肉等補充陽氣,到了春天,就容易因為進補太過導致肝火旺,出現上火症狀。此外,春季對應的臟器是肝臟,春天肝當令,肝陽上亢,人也容易上火。 中西醫都有對應症狀 雖然「上火」只是老百姓的「土叫法」,但在中西醫里,都有相對應的症狀。西醫把上火看作炎症反應,而中醫則認為,它們與人體不同臟腑的「火熱之邪」有關。這把「火」常會沿著人體經絡上行,主要表現在頭面部、口腔、咽喉等部位,比如口鼻幹上火最容易通過面部器官表現出來,口舌生瘡、嘴角潰爛、失眠多夢、尿黃刺痛、鼻幹流血、咳痰黃稠等。 吃不進牙齦腫痛、牙根發炎、不思飲食、口乾口渴等。到了春天,不少人食慾下降、牙口不好,就有可能是上火。 拉不出主要表現為大便干結、急躁易怒、眼睛干癢、耳鳴頭暈、聲音嘶啞等症狀。 身體虛虛火主要表現為體型消瘦、腰膝酸軟、健忘失眠、舌紅少津等。陰虛導致上火症狀有所不同,會心跳得不舒服,心悸,盜汗等。 野菜蔬果「滅火」 春天防治「上火」,專家推薦大家試試這么幾招首先生活要有規律。 最近不少人開始出現各種上火現象,和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機體免疫力下降都有關系。恢復正常的作息時間表,把生活調撥回正常軌道,非常重要。 有些食物能「敗火」,大家不妨嘗試一下。春天有很多野菜新鮮上市,都有清熱去火解毒的功效,比如馬蘭頭、薺菜、蒲公英等。平時可以泡些枸杞喝,枸杞能養肝,而且不容易上火。此外,菊花、金銀花、西洋參、鐵皮石斛都能清肝明目,但各自對應不同的「火」。菊花和金銀花對應比較實的「火」,表現主要為咽喉發炎、痰液偏黃等感冒症狀,檢查血常規會發現白細胞偏高。如果是「虛火」,就可以用西洋參和鐵皮石斛敗火,虛火的表現是,沒有明顯炎症,但感覺皮膚干、口乾、咽喉干,舌頭發紅,舌苔不厚膩。當然,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也很有益處,比如芹菜可以清熱解毒,對肝火旺盛、皮膚粗糙的人來說很有益處,而且它含有大量粗纖維,可刺激腸胃蠕動。梨是眾所周知的降火水果,其他如苦瓜、番茄、香蕉等,也是春天化燥的好蔬果。從養生角度來說,中醫提倡「春夏養陽」,會推薦大家多吃些蔥、姜、蒜、辣椒等食物,但對於已經上火的人來說,這些食物最好迴避一下。各類辛辣食物最好也能忌口。最後一點,保持心情愉快很重要。春天上火,和心理狀態也有關聯,保持樂觀心理狀態,也是很重要的「滅火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