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3

養生3

發布時間:2020-07-16 17:48:53

1、小滿養生3不吃,比吃什麼都補

小滿養生,三不吃,熱養人,才能排濕、利尿。
一不吃生冷,秋季少痎瘧

《內經》說:夏傷於暑,秋必痎瘧。意思是,你夏季吃生冷,害了暑熱的病,秋天就會有痎瘧。凡去看中醫的人十有八九會聽到「少吃生冷,多喝熱水」之類的醫囑吧,即便是你發燒的時候,那也沒有醫生會讓你多喝冷飲吧?可見生冷食物從古代以來就是不適宜人類食用。因為人類不是冷血動物,人的消化系統也宜暖而不宜寒。而使用當今市場上大量的冷飲、生菜、水果都會導致「寒」的結果,而寒則血凝。
二不吃燥熱,慢病少復發
患慢性病者食用燥熱食物,會導致病情加重。 燥熱的食物是什麼呢?一方面是食材本身是熱性的:比如羊肉、榴槤、胡椒、薑片等,另一方面是烹飪方法是熱性的:煎、炸、烤。 夏季本身氣溫高,還食用這些熱性食物,會使人燥不能忍,還會引起消化道和泌尿道一些病症。對一些慢性病人,還會引起便秘、痔瘡、腸脹氣、尿少、尿痛、腎痛等,吃太多還會引起口角炎、咽炎、結膜炎、痱子、中暑等。所以夏季要遠離這些燥熱的東西。
三不吃肥膩,遠離淤堵和腫瘤
中醫的肥甘厚膩之品,屬於甜味、油膩性食物。從臨床研究來看,甘味食物即澱粉類、糖類食物,攝入過量易導致胃癌;肥肉、油脂等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能促發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和胰腺癌。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腫瘤屬於積證的范疇,《內經》認為,積證就是津液、淤血的凝滯,而肥厚飲食,容易助濕生痰,無疑會加重這些病理產物的凝聚。

2、養生講「三分調,七分養」,這「三分調,七分養」具體指的是什麼?

養生講「三分調,七分養」,是指人體臟腑失調的時候,雖然用特別的食品、保健品或葯物進行調養,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還有七分,是要在日常睡眠、飲食、情志、運動等諸方面養成良好習慣,使人體盡快恢復平衡並保持平衡。

如果您想臟腑平衡、身心安康,就必須順應天地自然的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做到「和於陰陽,調於四時」,而能「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人應該要順應自然的規律,跟著太陽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不要跟太陽對著干。

中醫講「胃不和則寢不安」,因為晚上人要休息,脾胃也需要休息,晚餐吃的過飽會加重脾胃的負擔,擾動脾胃的陽氣,從而影響睡眠。因此,晚餐宜吃七八分飽,並且盡量清淡,以顧護脾胃清陽之氣。

睡前不宜劇烈運動而擾動陽氣,包括睡前看電視、說話聊天等擾動心陽的活動。而且電視、音響等電器本身的輻射會干擾人體的自律神經。因此,睡前半小時不宜做劇烈運動、看電視、聊天等。

風為百病之始,無孔不入。晚上睡覺開窗、開空調等會吹散衛護體表的陽氣,吹散以後陽氣再生,再生以後又被風吹散,這樣一夜過去就會把人的陽氣掏干,第二天反而更加疲憊。因此睡前應關門窗和空調,以保護體表的陽氣。

3、俗話說養生「三分養,七分調」,這三分養,養的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養呢?

在中醫當中,講求的是陰陽調和。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有一句俗語叫三分外養,七分內調。這句話我只帶的意思就是當我們的身體出現失調,這樣的情況時,雖然說可以通過外部的一些手段來進行療養,但是更加主要的方式還是通過內部的調理。


而這個三分外養指的並不是某一種,或者某幾種療養的手段,只是指的當身體狀況出現失調這樣的情況時,人們所需要注重的一個比例。外養所佔的比例只是三分,更重要的是內調。而當身體出現了某種狀況的時候,也能夠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外養。


在平時吃飯的時候,要注重飲食的規律,還有營養成分的比例。通過充足的營養獲取,才能夠使我們獲得充沛的體力和精力。蛋白質,維生素,脂肪都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但是也要注重一個比例的調和,才能夠使身體我得更好的狀態。


在平時的生活當中要注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不要有過多焦慮,煩惱以及緊張的情緒存在,這樣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要時刻保持樂觀開朗的狀態。積極的情緒能夠對自己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還能夠促進自己的身體機能。無論是對工作學習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睡覺之前可以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例如泡腳,這樣不僅能夠促進睡眠。還能夠起到養生保健的功效,也可以在泡腳水裡適當的加一些中葯,讓泡腳的效果更好。

4、3養生是人們都應該做的嗎


大家應該聽過一句話:「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我們中國人歷來都是特別重視「精氣神」的,比如說你這個人身體好、充滿活力,就會說「你精氣神十足」。

雖然很多人不明白這三個字的確切含義,但我們養生所做的各種努力,基本上都可以歸結到「精氣神」這3個字身上。凡是長壽之人,無一不是「精氣神」充足之人,特別是在80歲之前,如果精氣神還保養的不錯,活到百歲甚至更高都是有很大可能的。

簡單來說,精源於五臟六腑之氣血,是維持生命的基本元素;精要化為氣,氣是維持生命的物質能量;氣要化為神,神就是生命的主宰和生命活力的體現。三者是互相影響、互相滋生的。但終歸,神是精氣之和,所以養精氣神,重點還是在養神上。《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見神的重要性。

「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只有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心靜才能氣血暢通,身體健康。這個邏輯順序反過來也是成立的,正所謂「心浮氣躁」,心虛則神浮。只有心靜才能氣定,氣定才能神凝,神凝才能氣順。所以,想要補足精氣神,我們得讓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

對於這個問題,傳統中醫一直都有共識。由於「心喜靜」,靜則生陰,陰陽協調才是最和諧的。所以,清心寡慾、調養精神是養心的重要原則。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所說的那樣:「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既要用靜來藏神,同時也要避免用神太過了。

5、養生小常識

6、養生三寶是哪幾樣?

古代養生將「精,氣,神」稱為人身的三寶。

7、最好的養生方法是什麼,就3個字!看完不再糾結了~?

現在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大家也希望能夠在吃飽飯穿好衣的基礎上活得越來越長,所以養生方法現在也是層出不窮。人們現在越來越追求那些保健品,希望可以保持自己的生命健康,但是我覺得最好的養生方法,其實就是三個字,睡足覺。


如果你的覺都沒有睡足,你吃太多的養生保健品也是沒有用的,有些人就是喝著枸杞熬著夜。這樣子你不管吃多少的保健品,對於你的身體而言還是有很大的負擔。不僅耗費了大量金錢,而且也沒有什麼用。

但是這種情況真的是很普遍,是現在大部分年輕人的正常生活狀態,很多人都至少是在12點之後才能入睡,雖然吃了很多的保健品,但是白天的精力還是不夠。


很多人覺得星期天的時候把覺補足了不就可以了嗎?其實不然,你所失去的經歷時間對身體來說傷害實在太大了。你以為你只是失去的,多少個晚上都不睡覺,即使你再要消耗自己的生命,想好自己的最寶貴的東西,這些東西是多少保健品都無法彌補的。

所以我覺得最好的養生方法就是睡飽覺,也不是要呆著一天到晚都睡覺,那個樣子的話,說實話睡了也沒有用,只要我們能保持八個小時的睡眠,我覺得對於我們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我們也不必要追求保健品或追求那些稀奇古怪的養生方法,對於我們年輕人而言,睡足覺就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8、秋季養生訣竅3不吃、3不做、5相伴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

許多古老的諺語代代相傳,經久不衰,一定有一些科學原因,而且已經被人們證明了。因此,他們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並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傳承。秋天,天氣溫度逐漸變冷,許多季節性疾病開始模糊地縈繞在心頭。至於秋天保持健康,有這樣一句諺語:「三不吃,四不做,五相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讓我們來談談這個秋季健康提示的意義。 


首先,堅持「三不吃。第一,不吃涼的、涼陰的食物。秋天過後,南方潮濕,北方乾燥,而且往往寒冷,人體逐漸有水分。一些自然界寒冷的食物應該盡可能多吃或不吃,腸胃不好的人應該盡可能避免吃,如西瓜等。 第二,不要吃辛辣、容易刺激的食物。雖然秋季氣溫相對較低,但也是朝著乾燥的方向發展,應特別注意避免過熱。容易過熱的熱食物,如生薑、花椒、花生等不能再吃了。第三不吃油膩、高脂肪的東西。有一個詞叫做「秋胖」,意思是當人們在這個秋天情緒高漲的時候,他們的食慾將不可避免地上升,在秋天,容易肥胖的人必須克制自己。

其次,我們必須「四不」。第一,不要劇烈運動。激烈的運動給人們帶來很多汗水。在乾燥寒冷的天氣里,冷和熱相交。對弱者來說,感冒發燒更容易。 第二,不要洗冷水澡。隨著溫度的降低,洗冷水澡到了他們年老時,風濕病和關節炎就會一個接一個地來。第三不熬夜,使工作和休息紊亂,正常的工作和休息總是健康的基礎。充足的睡眠也能保證人們最低的精神面貌和人體的適度新陳代謝。 第四,沒有必要為「秋天」而悲傷。一方面,持續的悲傷情緒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另一方面,當氣候變冷時,身體會減慢血液循環,新陳代謝也會減慢,身體毒素的積累會比以前更多,人們也會有悲傷的情緒,有意識地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最後,始終是「五個同伴」 第一,保持適度的鍛煉。當秋季人體新陳代謝減慢,脂肪堆積時,有必要保持適當和穩定的運動量。與此同時,有必要注意適度,不要過於緊張。第二,繼續閱讀和學習身體的運動保持熱量,大腦的運動不能落後。適量的大腦思維可以緩解運動過程中身體各個部位緊張的神經,也可以給大腦思維鍛煉,從而使思維更加開放和靈活。 第三,最好有好的茶和水。 無論是下午還是清晨,鍛煉後還是休息後,讀一本好書,這時,如果你加一杯好茶來取暖。第四,笑相伴,每天保持一個開心的心情。第五,友相伴,和好友常聚聚常聯系,有個好的人際交往讓生活更舒心。

與養生3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