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古代養生法術

古代養生法術

發布時間:2020-07-16 17:18:28

1、誰知道三國立志傳的各種法術的效果

天系
火球術 學習等級:1 前置法術:無 范圍:1*1 距離:6格
火球從天而降,造成火焰傷害。
冰箭術 學習等級:1 前置法術:無 范圍:1*5 距離:1格
發射一道水箭射殺縱向所有敵人,對敵人造成水系傷害。
風陣術 學習等級:6 前置法術:無 范圍:3.3 距離:7格
在區域上颳起強風,當敵人在該區域中結束回合時會受到風系傷害。
強火術 學習等級:8 前置法術:火球術 范圍:1*1 距離:1格
一道龍型火焰從天而降落,對敵人造成更強烈的火系傷害。
豪雨術 學習等級:10 前置法術:水箭術 范圍:3.3 距離:5格
立刻下起陰冷的滂沱大雨,使敵人受到水系傷害。
風鎖術 學習等級:12 前置法術:風陣術 范圍:3.3 距離:3格
在敵人的周遭颳起旋風,中招者和周遭的隊友會受到風系傷害。
風火術 學習等級:16 前置法術:風鎖術、強火術 范圍:3*3 距離:5格
在風勢助長下火勢如旋風一般颳起,范圍內的敵人受到火焰傷害。
風雨術 學習等級:16 前置法術:風鎖術、豪雨術 范圍:5*5 距離:5格
在區域上持續颳起狂風暴雨,范圍內的敵人受到水系傷害。
天譴術 學習等級:24 前置法術:風火術、風雨術 范圍:1*1 距離:7格
召喚出神聖的巨槌嚴懲天下惡人。
地系
緩敵術 學習等級:1 前置法術:無 范圍:3*3 距離:5格
在地上抹油減少敵人的行動力
石化術 學習等級:1 前置法術:無 范圍:1*1 距離:0格
將自己石化防禦力大暴增,但無法移動也無法使用道具。
荊棘術 學習等級:6 前置法術:無 范圍:3*3 距離:5格
地上長滿了荊棘,減少敵人的防禦力。
鎮魂術 學習等級:8 前置法術:緩敵術 范圍:3*3 距離:5格
詭異的封魂力量可以使敵人昏迷數回合
腐土術 學習等級:12 前置法術:荊棘術 范圍:3*3 距離:5格
使敵人腳下冒出惡臭的爛泥,降低敵人的攻擊力。
石人變身 學習等級:12 前置法術:石化術 范圍:1*1 距離:0格
將自己變身為石人,攻擊力和防禦力大幅提升但無法施法。
生水術 學習等級:14 前置法術:腐土術 范圍:3*3 距離:5格
掌握在地面下的水文的流動,提升自己的水系傷害。
行風術 學習等級:14 前置法術:無 范圍:3*3 距離:5格
了解地面上風的流動,提升自己的風系傷害。
運火術 學習等級:14 前置法術:石人變身 范圍:3*3 距離:5格
透過在地底下運行的熱氣,提升自己的火系傷害。
沼澤術 學習等級:16 前置法術:腐土術 范圍:5*5 距離:5格
沼澤腐敗的瘴氣降低敵人的抗性。
迷魂術 學習等級:16 前置法術:鎮魂術 范圍:1*1 距離:4格
對敵方下可怕的詛咒,使其喪失心智為我方而戰
召喚術 學習等級:24 前置法術:石人變身 范圍:1*1 距離:4格
精通地系的大師可以召喚出石巨人為你而戰,但是你無法治療石巨人。
人系
協防術 學習等級:1 前置法術:無 范圍:3*3 距離:3格
透過防守的默契,提升我方隊伍的防禦力。
箭靶術 學習等級:1 前置法術:無 范圍:1*1 距離:4格
使我方人物成為敵人的攻擊目標,同時減少敵人物理攻擊造成的傷害。
強攻術 學習等級:10 前置法術:協防術 范圍:3*3 距離:3格
堅強的鬥志提升我方隊伍的攻擊力。
軍心術 學習等級:20 前置法術:強攻術 范圍:3*3 距離:3格
強化我方軍心,每回合可以恢復生命和靈感。
結界術 學習等級:30 前置法術:軍心術 范圍:3*3 距離:3格
啟動神秘的古老結界契約,我方全部抗性大幅增加。
火轉術 學習等級:6 前置法術:無 范圍:1*1 距離:3格
使武器化成熊熊火焰,把武器的物理傷害轉換成火焰傷害。
水攻術 學習等級:12 前置法術:無 范圍:1*1 距離:3格
將水的寒氣加在武器上,使武器增加水系傷害。
風傷術 學習等級:20 前置法術:無 范圍:3*3 距離:0格
施法這被旋風所包圍,敵人於法施法者周遭結束回合,便會受到風系傷害。
養生術 學習等級:1 前置法術:無 范圍:1*1距離:0格
透過調養生息,恢復自己的生命力。
治療術 學習等級:6 前置法術:養生術 范圍:1*1 距離:3格
協助運功吐納,恢復他人的生命力。
群療術 學習等級:12 前置法術:治療術 范圍:3*3 距離:5格
偉大的醫師可以透過氣功的運行,治療全體的生命力。

你說的是三國立志傳3吧 我也正玩呢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2、道教裡面都有什麼法術

沒電視小說那麼誇張,道術主要有「雷法」 丹法 存思 道醫

可分為五術 山醫命相卜

山術乃五術之首。
道法實是以山術為本,醫命相卜為輔。它的目的在於是養生和修密。
主要包含的內容有丹道,氣道,符咒,術法,武道等等。

醫即是道醫 醫術

命術的目的是為了推命。
方法有紫微斗數,子平推命,星平會海,六爻等。

相術
看面相、看手相,都是相人之法。
看陰宅,看陽宅,實乃相地之術。

卜術粗分為兩類:占測,擇吉。
擇吉多用奇門遁甲
占測多用六壬神課與斷易。

3、天龍八部養生技能

只要有城的幫會 而且有足夠維持幫會運轉的資金就可以

4、道教法術大全(玄幻小說選材不是信教)

 道教之術繁多,共分五大類,道教五術大概解釋如下:
一、山
所謂「山」就是通過食餌、築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來修煉「肉體」與「精神」,以達充滿身心 的一種學問。
食餌——是利用補葯、酒及日常飲食以加強體力,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築基——是利用導引、導吸、靜坐法以控制精、氣、神,進而增進體力的一種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莊子思想為基礎,進而達到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
拳法——是以習練各種武術以增強體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種通靈、修煉的法術,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鎮煞、趨吉避凶等的一種方術。
總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煉、武學、食療等各種方法以培養完滿人格的一種學問。
二、醫
所謂「醫」,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法,以達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劑——是利用各種葯物製成散劑、丸劑來治療疾病和修煉的一種方術。
針灸——針法和灸法和合稱,是利用人的脈絡、氣血循環的原理,刺激患部,來治療疾病
的方術。
靈治——利用掌握人的心靈(心理狀態),進而以治療人疾病的一種方術。也就是現所稱謂的「心理治療」。
總之,「醫」就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式,以治療人的疾病的一種方法。
三、命
所謂「命」,就是透過推理命運的方式來了解人生,以穹達自然法則,進而改善人命的一種學問。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數」、「子平推命」、「星平會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時間和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
總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運,進而達到趨吉避凶的學問,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需要。
四、相
所謂「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風水)」等五種,以觀察存在於現象界形相的一種方術。
印相——就是觀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運的方法。印在中國,以前是權力的憑證。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鋪的名稱,通過五格剖相,同時運用命理等結合來推斷吉凶發
展的一種方法。
人相——又分為面相與手相兩大類,通過觀察面、手部的紋線與氣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
的一種方法。
家相——也就是陽宅的風水,以觀察其格局,進行分析來推斷對人類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種
方術。
墓相(風水)——也就是陰宅,以通過選地安葬祖先,而達到對後代子孫蔭庇的一種方術。
總之,「相」是對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作觀察,以達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
五、卜
所謂「卜」,它包括占卜、選吉、測局三種,其目的在於預測及處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種類又可分 為「易斷」及「六壬神課」。
占卜——所謂占卜,是以《易經》為理論依據,結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約而推斷吉
凶的方法。
選吉——主要著作以《奇門遁甲》為代表,通過布局、布斗、符咒等結合,處理事物發展
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運用於古代軍事。
測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數》為代表,通過十二運卦象之術,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
氣數、歷史變化規律的術數學。
(二)外丹、內丹:在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已流行,東漢桓帝時,魏伯陽假借「易卦爻象」作《周易參同契》,以論作丹之法,言坎離水火龍虎鉛汞之法象,以配之以陰陽五行昏旦時刻為進退持行之符候。自漢以來,所有內丹、外丹書都是根據這一奧密理論而發揮的。
所謂的外丹,即用鉛汞及其他葯物配製後,放在爐火中燒煉而成的化合物,成品分點化和服食兩種。初步煉成的號做「丹頭」,只能作為點化之用,是不能服食的。再進一步,便煉成了「服食」的丹葯。即所謂的「仙丹」,道中人相信是可以服食的。《抱朴子.金丹篇》中說:「夫五穀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於上品之神葯,其益人豈不萬倍於五穀乎?夫金丹者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葯,煉人身體,故能令人出生不死。此蓋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服此而不仙,則古來無仙矣」,但金屬物質及其他礦物質所含的成份,有些對人有劇毒,不明其法,誤食可致死亡。故又提醒人們不可妄為。如《雲笈七簽》卷六十四《金丹訣》就說:「不悟金丹並諸石葯,各有本性,懷大毒在其中。」服食是十分危險的。在我國,歷代撰述有關的著作數以千計,雖大多散失,但至今仍然保存的尚有近百部。大多載於《正統道藏》中。正是這種煉丹術,乃現代化學的先驅,近代化學就是從煉丹術發展而來的。
什麼是內丹:修煉內丹者,謂人身即丹鼎,以身中之精氣為葯物,以神為運用,在自己身中燒煉,使精、氣、神不散而成「聖胎」,南宗白玉蟾說:「自家精自交媾,身里里夫妻真妙哉」,所謂聖胎,即是內丹。《參同契.養性立命章》形容內丹:「類如雞子,白黑相符,縱廣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道教中人相信內丹成,可以離人體而出,人體可以分身,可以成仙,道教提倡煉養內丹。大既在隋唐以來。在宋、金時期,興起了以煉養內丹為主的南宗和北宗。其口訣旨圭,不外《參同契》與《悟真篇》。《道藏》中收有論內丹的書一百二、三十種。著名的《人鏡葯》、《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大丹直指》等。內丹用語與外丹雖然相同,但含義迥別。內丹書隱秘難讀,道教中人對煉丹之法,大都師徒相承,解說也不一致。內丹雖與我國古代生理衛生學、醫學有一定關系,但若說此可以長生,則只能說是信徒的宗教信仰。修持得法,達到健康長壽,卻也是事實。
(三)內觀、守靜、存思、守一諸術:這些術,皆是依據形神相依,形須神立的教義而來,認為人身肢體臟腑器官都有神,神皆有姓字服色。神存於人身,則形體安康,如神不守形,則生命危險。故欲求長生,則必須存神於體內。這些術,便是存神以固形之術。所謂內觀,亦稱內視,《雲笈七簽》卷十七《洞玄靈寶定觀經》注中解釋:「慧心內照,名曰內觀」,即內視己身,澄其心以存其神。所謂守靜:即守靜使神不外游。《太平經合校》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說:「靜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壽長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以守神,興以道」,。認為守靜不止,長生不死。所謂存思:即思神之形象,使外逸之神返回身中。《雲笈七簽》卷四十三《存思》中說:「修身濟物,要在存思,存思不精,漫瀾無感」。所謂守一:即使意念專注於身中之某一處,守氣守神,靜身存神。《太平經聖君秘旨》中說:「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災,可以事君,可以不死。」
(四)、服氣、行氣、胎息等諸術
道教內修之術,首重愛氣、尊神、重精,《雲笈七簽》卷五十六《元氣論》中曰:「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生成,生成長養,最重貴者莫過於人之氣也。」《太平經合校》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曰:「精神有氣,如魚有水,氣絕神精散,水絕魚亡。」故保生必須養氣,所謂服氣,亦稱吐納,食氣,即吸收天地間之生氣,《服氣精義論》中曰:「食谷者知而夭,食氣者神而壽」,「夫可久於其道者養生也,常可與久游者,納氣也」。所謂行氣,亦稱煉氣,即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抱朴子.至理篇》曰:「服葯雖是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所謂胎息,指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服自身內氣。《胎息精微論》中曰:「身不衰老,內食太和元氣為首。
(五)、導引:導引是我國古代相傳的一種健身的方法,他是行氣、按摩、漱咽、肢體運動相配合的一種健身術,道教談導引的經書中認為,導引可以調營衛,可以消谷水,可以去風邪,可以長血氣,可以卻未生之眾病,可以治已結之篤疾。比如人的經絡如水渠,而氣是風,必須用風去疏通渠道,使其通暢而不堵塞,又說停水則穢臭,委木則蟲馬不行則腳直,車不駕則自朽,所以人體必須如流水、戶樞。經常運動。道教素重養生之道,所以很注重導引。修道者大多做這種功夫。意圖益壽而達到長生。導引秘經中列導引法千有餘條。而且各宗派還自有秘法,總之法勢很多,一般地說,有太清導引養生法,彭祖導引法、王子喬導引法、華佗導引法等等。導引可以療病健身,這是不必懷疑的,道書中保存有大量的這方面的資料,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道教修煉者多長壽,大多得益於這種方技。
(六)、辟穀道教認為人體中有三蟲(又名三屍、三彭):一者上蟲居腦宮,二者中蟲居明堂,三者下蟲居腹胃【見《太清中黃帝篇》】。是慾望產生的根源,是毒害人體的邪魔。它們在人體中是靠谷氣而生,如果人不食五穀,斷其谷氣,三蟲在人體中就不能生存了,」三蟲即亡,永無思慮【見《太清中黃帝篇》】,人體內部也便沒有毒害身體的邪魔,人就可以長生不死。這種說法當然只是古代人的一種臆想。辟穀只是說不食五穀肉類,主主張內養形神,行服氣,咽元和之術與服食葯物。
(七)、黃赤之道:即房中術,來源於古代巫覡。《漢書。藝文志》中房中家著錄百八十卷。晉葛洪在《抱朴子》亦論述和倡導此術。《隨書經籍志》載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南宋鄭樵《通志.文藝略》載房中九部十八卷,宋以後,論及房中的書便頻於絕跡了。房中家依託黃帝、玄女.龔子、容成公、三張施行此術,所謂「黃老赤篆,以修長生」。陶洪景《真誥》稱為黃赤之道。房中術本是講房中禁忌及卻病之術,《漢書.藝文志》中說:「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費顧,以生宗而損性命」。道教重養生之道,也主張廣嗣,所以道教倡導此術。認為可以愛精氣,求得「還精補腦」,至於後來誤解為猥褻之術,乃妖妄欺誑。北魏寇謙之曾反對「男女合氣之術」,他說:「大道清虛,豈有斯事!」晉葛洪也說:「單行房中不能致神仙,也不能去禍致福。後世道教信徒中,也沒有房中術的流派,道教全真派系出家道士,主張禁慾,更是反對此術。
 

5、丹道與法術、神通有聯系嗎

丹道是中國道教修煉的方法,早期在魏晉時期和魏晉以前多提倡外丹,《周易參同契》是非常重要的描述金丹的道家書籍。葛洪的《抱朴子·內篇》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具體地描寫了煉制金銀丹葯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同時也有修煉身體的方法,但不叫「丹」學,而是以導引術為主的氣功。到了唐代,葯物方面的知識愈加豐富,對中葯學中醫學都有不少推動。宋以後,特別是宋金時期,道教開始注重氣的修煉方法,宋代曾是道教盛世,國家曾編輯《道藏》,搜羅很多前代的道教文獻典籍,其中也總結了很多道教氣功的方法。宋元時期有人對《參同契》作過內丹解釋,成為非常重要的以易結合氣的修煉的典籍。以全真道為代表的道教派別特別注重氣的修煉,開始提倡「內丹」,其方法是早期的導引術的發展與其他氣功和佛家練功法的結合,該派在元代成為道教總管,受到國家和皇帝支持,因此影響巨大,內丹和道家氣功也開始變的系統和正規。《金丹大要》和《性命圭旨》是內丹派的重要書籍。
丹道中的內丹特別注重氣的修煉,並認為可以在修煉的過程和結果中達到法術和神通,但並不認為法術和神通是煉功的目的,它們只是修煉中出現的狀態,目的還是在於通過內丹達成煉氣還虛的境界。

6、「道教正法」和「民間法術」有何不同

民間法教屬於道教正一派的分支在民間的法脈,大家都知道道教分正一教和全真教,全真教要求必須出家住觀,修命雙修,主修內丹和全丹,正一教可以結婚生子在民間火居,所以正一教按傳統都是火居道人,他們和正常人一樣,白天幹活晚上給別人做法事,有法事去給別人做法事,平常穿俗裝,可以吃肉喝酒,只有4不吃,所以正一教的民間法派法脈非常多所以在民間也稱民間法教,這一類的道土在民間有端公先生和陰陽先生之稱,主修符咒法術給人看風水驅邪等等,指在農村裡行香火一類的道土法師先生等等

7、古代道教的一些流派有哪些?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籙派諸教)

-
符籙派道教長於齋醮法事,唐時為最盛。符籙教派以正一道為代表,其他有上清、靈寶、正一、神霄、清微等較大的派系,宋元時期還出現過不少符籙小派。各派之間相互融合吸收,區別越來越小,到後來全部匯入正一道。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歷史上聲名顯赫,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設壇、燒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領。宋真宗曾召見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師張正隨,賜「先生」的稱號,從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皇帝賜號。宋徽宗甚至為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 「上清正一宮」。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籙各派的大權,從此正一派成為符籙派的統領。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 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國道教事務。元代時,龍虎山天師府的權力更大: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可以向皇帝提出「經費申請」,可以提出「人員編制」問題,甚至可以直接發放「度牒」,即賜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賜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正常為「真人」,並下詔讓正一天師世代掌管全國道教。清代和民國年間,正一道逐漸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曉初試圖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但最後僅成立了上海分會。

-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上清派約形成於東晉時期,因其弟子專門研習《上清經》而得名。《上清經》由《黃庭經》衍生而出,也稱《大洞真經》,以「存神服氣」為修行方法,輔以育經、修功德。《黃庭經》分內外兩篇,全名《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經》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後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課,全部經文都是七言韻文,講究「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認為「恬淡無為」是好的修煉方式,修煉的關鍵則為「男藏精,女藏胎」,人應 「以精為本,以氣為根」,「完堅不喪,滋補元氣,則老而可壯。」主要的修煉方法是調息和存神,使「太和陰陽氣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上清派認為,「五臟有神」,「存思諸神」,就可以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神煉氣,乘雲飛仙。
上清派一代宗師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於江東名門丹陽氏。永明10年(492), 36歲時,辭去官職,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則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陶弘景開創了「佛道雙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揚「曾夢佛授其菩提記」,自稱「勝力菩薩」轉世,親自到寧波阿育王塔受戒。歸茅山後,即建佛道兩壇,隔日朝禮。臨終時,遺言死後「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並在門中,道人左,道士右。」
陶弘景編訂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總結了北魏張湛對《養生集》、《攝生論》、《養生術》等著作編集整理的養生理論,保存從先秦到兩晉的已佚著作達32種。其基本理論就是養神和煉形,「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養神就是要「游收虛靜,息慮無為」,清心寡慾。煉形就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度」。
唐代茅山派達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過他們的活動,茅山派逐漸成為在全國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後,這一派漸漸衰落。上清派歷代宗師都得到過朝廷封號。在北宋中後期,它終於成為「經籙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師朱自英被封為「國師」;第三十五代宗師任元阜曾受南宋寧宗詔令,做大道場禳除水災。第四十四代宗師王道孟,為元帝祈雨驅蝗,得到「真人」封號。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後,逐漸衰微,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於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堅入覲元世祖,奉璽書提點道教,住持杭州宗陽宮,皇慶元年(1312),仁宗授號「隆道沖真崇正真人」。其後,又有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於元後期。進入元代以後,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師出現。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符籙,茅山宗上清宗壇歸並入正一道。它作為道教的一宗,雖仍有傳承,但已是強弩之末了。
據《茅山志》載,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師四十五代。第一代稱太師,第二代稱玄師,第三代稱真師,其後各代皆稱宗師。嗣法宗師的絕大多數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陽、溧水、金壇等縣世代崇道的隱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師的傳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楊羲、許穆、許翙所傳上清經籙為憑。自劉混康獲得朝廷賞賜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劍後,嗣法宗師的傳法信物增添了印劍。現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硯、玉符四寶仍藏茅山道院,為「鎮山四寶」。

-
3、靈寶派
靈寶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約形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以專門傳播《靈寶經》而得名。《靈寶經》描繪出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承譜系。靈寶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師是三國吳道士葛玄,促進靈寶派發展的大宗師是葛巢甫。葛巢甫是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從孫,生當東晉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靈寶經書的造作與傳授。葛洪《遐覽》篇所錄之書出自其師鄭隱所藏,證明在鄭隱、葛洪之前,確有《靈寶經》問世。現《正統道藏》所存《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上,亦載有上述授經故事,所述《靈寶經》淵源,大致與《越絕書》《抱朴子"辨問》之說合,只是略有增益,其書名亦同於《越絕書》之《靈寶五符》。
靈寶派的基本信仰,是長生成仙。其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籙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禱請神、禮拜齋醮等法事進行「教化勸善」。受上清派的影響,靈寶派導引煉氣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從其重符籙科儀方面說,它與天師道相接近,而與上清派有區別;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面說,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陸修靜(406~477)則是更為重要的傳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對改造舊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貢獻。他與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皆有淵源,但皆無直接的師承關系,自稱「三洞弟子」。據陶弘景《真誥》記載,靈寶派據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惟共登山作《靈寶》唱贊,事迄便散。」可以看出,從齊到梁,作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們所重視,群眾感興趣的倒是靈寶派的齋醮法事,靈寶信徒超過了上清信徒。這是陸修靜弘揚靈寶經法的結果。陸修靜雖對靈寶派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但未見有弟子傳承其靈寶經法者。因此靈寶派在陸修靜之後的情況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無靈寶道士顯名於世者。大約至北宋初,方見靈寶派在江西清江縣閣皂山形成傳授靈寶經籙的中心,被稱為閣皂宗,使靈寶派再次顯名於世。
靈寶派的分支「東華派」創立於兩宋之際,創始人為道士寧全真,其修煉法門講究齋醮和內丹相結合。

-
4、神霄派
神霄派創始人為北宋末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徽宗時,林靈素藉助皇帝的力量推廣「神霄雷法」,使它風行一時。此後它傳承不絕,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種據說能夠召雷喚雨的符籙法術。該派認為道士作法必須以內丹修煉作為根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主張融合內丹與符籙。

-
5、清微派
清微派的創始人是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經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響漸大。南宋理宗時,第10代宗師黃舜申以擅長清微雷法聞名京城,皇兄趙孟端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清微雷法。

-
6、凈明道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稱許遜等六位真仙降臨,向其傳授凈明靈寶秘法,創立凈明道。該派傳行「凈明法」的新符籙。凈明道也重視內丹修煉,強調符籙與內丹的結合,同時凈明道也十分重視忠孝倫理。元初,江西隱士劉玉以南昌為活動中心,再開凈明道宗。新凈明道自稱「凈明忠孝道」,宣揚佛道儒三教歸一的宗教學說。

-
7、樓觀道
樓觀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形成於北朝北魏時期,流傳至隋唐間。樓觀道尊尹喜為祖師。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時代與老聃齊名的道家關尹。莊子將其與老聃並列,嘆為「古之博大真人哉」!關尹主張「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所以他「未嘗先人,而常隨人。」《呂氏春秋"不二篇》在論諸家學術特點時,稱「老聃貴柔」、「關令貴清」。《樓觀本起傳》:「樓觀者,昔周康王大夫關令尹之故宅也。以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因以名樓觀。此宮觀所自始也。問道授經,此大教所由興也」。樓觀道由此得名。該派在南北朝時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說,稱尹喜始終是老子化胡(實為化佛)的隨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樓觀道是當時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樓觀道尊奉的經典主要是《道德經》,其傳習的修煉方術,表現了雜采兼收的特點,即符籙與丹鼎皆習。樓觀道發展至北周及隋,進入其鼎盛時期。進入唐代,因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為聖祖,相應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字平定)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作大唐皇帝後,對樓觀道特予青睞。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樓觀道一直處於向上發展階段。天寶(公元742~755)年間爆發安史之亂,此後樓觀道趨於衰落。中經兩宋,終於默默無聞。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樓觀(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至金哀宗天興(1232~1234)間,因遭兵燹,樓觀焚毀殆盡。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復,變為全真觀宇,原樓觀道士亦轉為全真道士。

-
二、新道教

-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隨後創立的全真教均創立於金初,史稱「新道教」。

-
1、太一道
太一道的創始人為蕭抱珍,河南汲縣人。太一教以老子學說修身養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籙,濟人治病、祈禳呵禁。太一教師承較嚴,入教道士須改姓蕭。金大定年間,太一教鼎盛,元代,太一道逐漸融入正一道。

-
2、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創始人劉德仁,滄州樂陵人,約於金皇統2年(1142)開始傳道,初名大道教,元憲宗時,賜名為「真大道教」。《道園學古錄》稱「真大道以苦節危行為要,不妄求於人,不苟侈於已」,劉德仁創立真大道教有「九戒」:一曰視物猶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寧清靜,四曰遠勢利,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學者宜世守之。真大道教起初流傳於河北,金盛時曾廣泛流傳於隴蜀、齊魯、江淮地區,元末逐漸衰落,可能融入全真教中。

-
2、全真道
王喆(1112-1169),原名中孚,字允清,道號重陽子,又稱王重陽,陝西咸陽大魏村人。47歲時棄家修道,於終南山南時村挖洞而居,自稱「活死人墓」,內則修煉金丹,外則佯狂裝瘋,自號「王害風」。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燒庵起舞,東出潼關,赴山東半島,創「全真教」。王重陽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女)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金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劉、譚、馬四大弟子回陝西時,於途中羽化飛升。
全真教創教初期,教風刻苦簡朴。弟子大多乞食為生,不建宮觀,在山野市井修煉、傳教。全真道主張先性後命,修煉時先收心,達到一念不生,即「明心見性」。然後調整呼吸,按順序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全真道的內丹學說認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滅、不變化的。成仙的根據就建立在它上面。重陽真人在《金關玉鎖訣》中描繪了由元神煉化到達最高階段時,便有「陽神」出殼而飛升仙界的境況。「全真」,即「保全真性」之意。
重陽真人羽化後,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中心進一步發展全真教。據《北游語錄》:劉處玄教旨「無為有為相伴」,至丘處機則「有為十之九,無為雖有其一,猶存而勿用焉」。經過前後二十餘年的發展,全真教在魯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當深厚的基礎,上聞於金廷。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處一被召至京,金世宗親問養生之道。次年,又找丘處機進京,命庵於萬寧宮之西,以便皇帝召見問道,並命他主持萬春節醮事。全真教臻於極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見丘處機。丘處機以七十餘歲的
高齡,率十八高徒跋涉數萬里,遠赴西域雪山行營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煉養長生之術,丘處機以道家清靜無為,敬無愛民戒殺之旨勸諭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稱其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門下道士的差役賦稅。丘處機於1224年東歸,住於燕京長春宮。1227年卒後,葬於該宮處順堂,即今北京白雲觀。
由於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經營,全真教鼎盛一時,《元史"釋老傳》說:「處機還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於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丘真人也說:「千年以來,道門開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元一統後,南北文化漸趨融合,全真道渡江南傳。江南名畫家黃子久,即為全真道士,居蘇杭授徒傳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動點是湖北武當山,魯大宥,江貞常等道士於元初入山傳全真道,修復宮觀、徒眾頗多。李道純原為南宗玉蟾門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長生觀,入元後自稱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為元初內丹大家。李鈺、趙友欽師徒活動於江西、江蘇一帶,其徒陳致虛「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陽、荊南、二鄂、長江、廬阜、江之東西,凡授百餘人。」所撰《金丹大要》為元代內
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傳南北,盛大至極,其勢力足以與當時漸聯合為正一大派的符籙諸派相匹敵。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冊封全真祖師而榮譽無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詔封全真道所尊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喆五祖為「真君」,後人稱「北五祖」;冊封王喆七大弟子為「真人」,世稱「七真」。全真道貴盛至極後,教風崇尚奢侈,勢力漸減。自元統三年(1335)完顏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後繼者再未見之於史傳。
明朝時,全真道士被授予封號官祿如劉淵然,邵以正等輩甚罕,多隱修於山野,雲游於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闡發教址。無垢子何道全,多年隱棲終南山,後雲游東南,自《隨機應化錄》2卷錄其語錄、詩偈,多言心性,兼涉內丹命術。混然子王道淵撰有《道玄篇》、《還真集》、《升玄護命經注》、《青天歌注》等闡發內丹。
永樂間,屬全真一系的道士張三豐,聲望彌高,被稱為「活神仙」。張三豐名全一,一名君寶,號三豐,一號張邋遢,遼東懿州人「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張真人自稱生於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為中山博陵縣令,後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於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赴武當修煉多年。他的門下形成了一個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來,「七真」門下各自開派,分為龍門(丘處機)、隨山(劉處玄)、南無(譚處端)、遇山(馬鈺)、嵛山(王處一)、清靜(孫不二)、華山(郝大通)七個支派,以龍門派最為壯大,該派傳至明代,出現以戒律密傳的「龍門律宗」。
清代,全真派諸派中龍門派呈中興之象,以龍門律宗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為中興之祖。王常月,號昆陽子,山西長冶人,20歲時遍游名山,訪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歲時,任北京白雲觀方丈,順治帝封其為國師,康熙帝皈依於王之門下。王常月廣授度牒,還長途跋涉到江蘇茅山,湖北武當山傳戒,於是,龍門風教遍於天下。他嚴格管理白雲觀,清規戒律,道門嚴整,香火不斷,成為全真龍門派的大長管,公認為「全真第一叢林」,龍門派大盛於世。
清末全真道逐漸勢微。1912年,北京白雲觀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國性組織「中央道教會」。

-
三、小派別

-
1、李家道
李家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於魏晉。該派尊仙人李八百為祖師,世人乃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李八百是兩漢時期流傳於四川民間的神話人物。葛洪《神仙傳" 李八百傳》雲:「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其年八百歲,因以為號。或隱山林,或出市廛。」據葛洪記載,李寬所傳李家道與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為人治病,用三部符,並事導引、行氣;所居道室名「廬」。葛洪又稱:「諸妖道百餘種,皆煞生血食,獨有李家道無為為小差。然雖不屠宰,每供福食,無有限劑,……或數十人廚,費亦多矣。」即是說它不像帛家道那樣「煞生血食」,但要舉辦廚會(道士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會),參加者有時達數十人。葛洪認為,如此耗費,「亦皆宜在禁絕之列」。舉行廚會的作法,亦與天師道同。李家道在吳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雲集其門」,「依寬為弟子者恆近千人」,「寬弟子轉相教授,布滿江表,動有千計」。
從東晉至南北朝,發生了無數次「李弘」起義,因為魏晉時期所出的道書中宣傳「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因而以「李弘」之名發動起義,前仆後繼、連綿不絕。其實,尊李八百為祖師的李家道,到東晉明帝時已衰落,此後的多次李弘起義,已不是李家道旗幟下的起義,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動為其後的「李弘」起義准備了群眾基礎。

-
2、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於魏晉。該派尊帛和為祖師,世人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據葛洪《神仙傳》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其師董奉為三國吳孫權時人,以行氣、服術法授帛和。後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於石室中,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嶽真形圖》。最後入林慮山(一名隆慮山),為地仙。
在西晉時,帛家道在河北、洛中已有一批弟子,不過當時的組織規模不大。至東晉,帛家道傳入江浙一帶,為不少士族所信奉。東晉後,不見帛家道的記載,可能融入了上清派、天師道中。

8、道家的養生功法?

道家經典說:上葯三品,神與氣精
神經衰弱症,目前尚無良葯可醫,含磷質的葯品雖號稱補腦。亦嫌名實不符;其他一切興奮劑,或鎮靜劑,只能收暫時的效用。葯性過了,仍舊是衰弱,或更加嚴重。

使腦筋絕對安靜,排除一切思想.這是下手工夫最要緊的原則,也是神經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這個目的,古人就立出許多法門,比較起來,以莊子「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由衰弱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最有效力的時候,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呼吸法,又能夠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晝間睡了幾次不欲再睡時,不妨起來到外面稍為活動,或揀樹木多、空氣潔的地方,站在那裡做幾分鍾吐納工夫也好,或做柔軟體操、練太極拳也好,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感覺疲勞;回到房內,或坐或卧,仍舊做聽呼吸的工夫,還可能入於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經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葯片不宜常服,只有聽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決問題,毫無流弊,而且與《黃帝內經》上所說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靈樞·大惑論》;「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前人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個專門術語,但未說明如何依法。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今將這三種方法列舉如下,並加以淺釋;好讓學者自己去實驗:

(1)蘇東坡養生說(見東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卧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僻: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考人言盡於此。」

淺釋 注意養生的人,食物要有節制,必須等到腹中覺得飢餓時,才可以進食,尚未吃得十分飽滿,就應當停止;每餐後宜到室外空曠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時,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時就回到房裡去准備做靜功;不論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論用坐式或用卧式,聽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體不讓它動搖,像木頭人一樣,就算合法。身體已經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說的法門和老子所講的工夫合起來做,用兩眼觀看自己的鼻尖,並同時用意數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數,要訣貴在勿忘與勿助,「勿忘」就是「綿綿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數息法,若數出息即不數入息,若數入息即不數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兩次。數到幾百次以後,心中寂然如虛空。身體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強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靜而不動了。數到幾千次以後,或無力再數下去,此時另有一個法子應付,叫作「隨」字訣,當息出時,心也隨它同出,當息入時,心也隨它同入;有時或感覺這個息似雲霧蒸發散布於周身無數的毛孔中(原文「八萬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竅之多,不是實在的數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這樣地步,久遠以來的各種病苦和障礙,都能夠逐漸滅除,心裡也就自然明白而開悟了;譬如瞎子,此時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夠看見道路,用不著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調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容與,閑暇舒適之義。猗音依,猗移,隨順之義)。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翕音習),如百蟲蟄。氤氳闔辟,其妙無窮。誰其屍之(「屍」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後四句節略)

淺釋 觀鼻端白,原是佛教《楞嚴經》上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中,第十四個法門,蘇東坡、朱晦庵兩人都採用了這句話,但他們的說:法並不完全和《楞嚴經》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說:做這個工夫,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身體總要安閑而舒暢,不要弄得周身難過;又要心平氣和,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執著。氣機靜到極處,它自然要動,就像春天的魚類,浮在水面噓氣;氣機動到極處,它自然要靜,就像冬天的蟲類,伏在土裡翕氣(「翕」是聚斂收攝之義)。此時身中之氣,交互團結,有天地氤氳之象;一動一靜,有乾坤闔辟之機,妙處是說不盡的。若問是誰在那裡做主?其實並無所謂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莊子心齋法(《莊子·人間世》):

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 顏回是孔夫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號。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工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巳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以上是孔夫子告顏回所問心齋工夫的做法。這種工夫是一連串做下去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但為學者容易入門起見,不妨在整個工夫中劃分幾個步驟,再詳細的加以說明: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念頭。當起首做工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裡面打攪,雜念如果不掃除干凈,工夫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頭歸一了,就開始做工夫,用「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兩個耳朵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決不是聽聲音。人們就要發生疑問了:既說是聽,必有所聽的對象,不聽聲音,又聽什麼?這個問題,在各家註解上都找不到明確的回答。今日特為指出,初下手就是聽鼻中呼吸之氣。凡呼吸系統正常而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勿用耳聽」:雖是沒有聲音,但自己卻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 「無聽之以心 而聽之以氣」此處又引起問題了: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如何也能夠用它來聽?心所聽的對象是氣,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若說用氣來聽氣,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怎樣解釋才好?答曰:聽息的工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不能作為心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為有點知覺,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多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段暫時的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氣,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所以說「聽之以氣」。此處雖仍舊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成語所謂「聽其自然」。「聽之而已」,「聽他去罷」,這幾個「聽」字是此處最好的解釋。

第四步 「聽止於耳 心止於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注重「聽」字訣;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鬆,也嫌過於執著,再後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於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於聽。此時工夫已漸漸的入於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是符合之義)。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經過了,最後到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工夫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能虛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應該就先天境界去體會。若問如何叫作先天,這件事已越出療養法范圍之外,此處不必深談。普通用靜功療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氣合一的境界(即心止於符),已足夠了。

今將以上所列三種法門作一個總結:蘇東坡是先數息,後不數;他所謂「隨息出入」,就是隨其自然,不要再去數它。朱晦庵是先觀息,後不觀;他所謂「不宰之功」,就是順其自然,不要再去觀它。莊子是先聽息,後不聽:他所謂「聽止於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聽它。三人下手的工夫雖然不同,後來都歸到一條路上,學者可以參合而用之。

青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輕重之別,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輕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療養梡後,回到工作崗位時,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兩次,勿使間斷,才能繼續維持巳得之效果,逐漸完成未了之餘功。

和諧拯救危機系列片 (請從第二個視頻看起)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98899.html
正信的佛教
http://www.dizang.org/rm/zxdfj/

9、古代的人是不是真的有內功啊?

氣功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未見直接的文獻資料,目前是根據幾個間接文獻的互相佐證推測的。據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國中原地區曾洪水泛濫成災。《呂氏春秋•古樂篇》就有用有「宣導」作用的「舞」來治療「筋骨瑟縮不達」之疾的記載。《黃帝內經》也有用導引、按蹺來治療骨關節病的記載,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為「導引按蹺」。
1975年在青海樂都地區柳灣三坪台出土的馬家窯時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個練氣功站樁的人形,說明中華氣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
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創時歷,應用干支紀日法,製造石器、骨器,進而是青銅器。農業生產較前發展,生活和文化較前進步,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漸增進。雖然天體運動與神話相伴,周天之說已見端倪,對身體各部分結構已有觀察,對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認識,並具有了一定的醫葯知識。這都為氣功養生法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傳說殷時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得益於「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中國人名大辭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稱黃帝之師,見周穆王,能善補導之事,取精於玄牝,其要穀神不死,守生養精氣者,發白復黑,齒墜更生。」(《雲笈七簽》)說明殷時已有氣功導引養生法的存在。據《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創編「舞」用以疏通經絡,理氣導滯,以防治郁滯不通之疾,這種「舞」已類似今天的健身氣功。
至於說修真,其實就是道家的一種神化說法,修真屬於道家所追求的神仙法術之類,實際上是沒有的。
道家修煉的目的是修真成仙,但是他們是通過武術的修煉來達到的,所以有了內家拳和氣功,而且效果極好。氣功典籍自古就有,比如《抱朴子》、《靈劍子》、《上清握中訣》、《養性延命錄》、《太上老君養生訣》等等,然而這些書都是文言寫成,以現代國人的古文修養是根本不可能通過古代典籍學明白的,所以建議學習《五禽戲》、《八段錦》等效果好、易學易明的功法。至於內家拳,則是武當拳、四明內家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技術,如果想得到真傳,必須拜師學藝。
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恆,要有科學的方法。

10、誰有養生修真證道弘典8神通法術門

http://bbs.yangshengzhu.com/news/html/22/t-8922.html

與古代養生法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