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講科學

養生講科學

發布時間:2020-07-16 16:41:14

1、偽科學養生

與中國所有的傳統文化一樣,養生也沒有一個明確而清晰的概念,它的語義是模糊的,內容是博雜的,范圍又是極廣的,用一句最老套的拍馬屁的話說,就是「博大精深」,或者「源遠流長」。養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人盡量活的時間長一點,而且要不累,要輕松自如,不知不覺會有些成仙的感覺,那樣就是養生了。而事實上,只要稍用理性的態度去分析一下傳統的養生理論,其實什麼都不是,它不是系統的科學理論,因為它根本沒有科學理論。也不是真實的治病方法,因為它並不能真的治病。它也不是營養學,不能靠這個來平衡營養。它也不是運動學,不能強壯體魄。更不是生物學,不具備基本的現代生物學知識。雖然常常冒充哲學,卻又根本與哲學搭不上邊。可奇怪的是,養生似乎又包含了以上的所有內容,它是一個非常能裝的雜貨筐,什麼貨都能找出來一點:你似乎確可以從中看到醫學、營養學、運動學、生物學、甚至哲學,每一樣都說的有模有樣,似乎很講究。再細一看,裡面還擺滿了陰陽八卦,氣血循環;金木水火,青黑玄黃;奇經八脈,大小周天;為的是讓大家全能陰陽滋潤,神功護體,瀟灑飄逸,得道成仙。凡你想要得到的東西,養生全可以滿足你的要求。
就沖這一點,養生就很讓人擔心。其實也沒什麼,根據科學的態度來看,養生就是一門典型的偽科學,因為它符合了偽科學的一切要素。
正宗的科學起源很早,在有文字記錄以前就有,那時人們發現了月落烏升雨雪冰雹之類的自然事件在有規律的重復出現時,就開始摸索著總結自然規律了。有了規律就好辦事,因為大自然基本上是按規律辦事的,人們就可以根據規律來對自然作一些預測,最簡單的預測是:明天太陽依舊會升起。
這些預測會進一步檢驗規律的可靠性,一來二去的,人們就掌握了一些自然規律,並利用它來改善自身的環境。
從中可以大致看出科學的重要特徵:一,它揭示的是某種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東西,而決不是信口胡噴。二,根據科學的規律,可以作出一些科學的預測。三,科學的規律需要接受事實的檢驗。至於科學的主要目的是不是造福人類,那就是各說各理的事情,這里不予討論。
與科學對應的是迷信。迷信的最大特點是不需要檢驗。他說什麼你就聽什麼,不許懷疑,不許提問,只管相信並且照著做就行了。大師說有黃腳大仙,你不許要他去抓一隻黃腳大仙來照張相,或是做成標本。你只有盲目的相信,這樣才能算得上是「善男信女」,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然後再加一句「心誠則靈」。如果你所祈求的東西沒能實現,那隻好自己淌眼淚,誰讓你心不誠來著。至於如何才是心誠,沒有人告訴你。因為那根本是沒譜的事情。
而科學不需要「善男信女」,相反,科學需要的是一批有懷疑精神和反叛氣質的人來有力的推動科學的進步。每一次顛覆對科學來說都是一次飛躍。
迷信有時也支一本正經的提出一套理論來,比如流行一時的邵偉華風水算命理論,一條條講的有鼻子有眼,但每一條都沒有科學的依據或是事實的根據,所以總體而言,整個理論就是一堆廢話。蹲在街頭替人算命的那些大師們也都有著自己的教材,這些人的內心其實也很苦,他們在一本正經的算別人的命的同時,卻控制不住自己的命運。
當然,養生還算不上是迷信,雖然曾經一度有大量迷信的內容夾雜在養生技法裡面,比如練天眼之類的神奇功法,現在已沒有多少人信了。主要的原因就是現在注重養生的人,多多少少也有點知識,太不靠譜的事情,也不容易打動這些人。所以養生在努力的和迷信劃清界線。

2、科學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老」是人生的客觀規律,不能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歷代的皇帝,曾經都想覓「長生不老」之葯,但都未成功,我認為使生命延長是可以的,但要永遠不老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生長發育有其自然的規律,從呱呱落地開始即循著這條軌道前進,即幼→少→壯→老→病→死。

什麼叫「老」?「老」的象徵有哪些?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頭發變白,牙齒動搖脫落,耳目不聰明,記憶力衰退,飲食乏味、食慾衰退、消化不良,腰酸背痛,足膝活動不利,四肢無力或失眠或神倦多睡等等。

但「老」的過程並不一致,有老而不衰,有未老先衰,此中即有一個保養身體的問題,即所謂養生之道。保養好可以推遲老的來臨,延遲衰的過程,就可延年益壽。我國的社會制度,要求老人們要活得老、活得好、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我國有敬老節,對老人有尊敬優待的制度,這都是希望老人們能延年益壽。

有人認為要保養好身體,就是少做事,多休息,吃得好,多睡覺,這不全面。有人認為要向活得老的人去取經,老人們的經驗確實很多,如吃粥、獨宿、濯足、多吃素菜、多活動、清晨戶外體育鍛煉、飯後三百步、日行萬步等等,有的向玉佛寺真禪法師請教養身之道,歸納為節飲食、慎風寒、早起早睡、鍛煉身體、時刻保持樂觀豁達,這些都是經驗之談,值得借鑒。(1)注意衣、食、住、行

①衣

衣的目的是衣以遮體、衣以保暖、衣以美觀。但是老人的衣著,宜寬鬆些,宜柔軟些,這樣可使氣血流暢,冬日衣服要輕而暖,活動方便,貼身的衣服以棉織品為宜,因為化纖衣服既悶氣,又會引起有些老人的皮膚過敏。

衣服的顏色,老人不一定要穿藍、黑等深色的,隨著季節的變牝,也可採用色彩美觀些,穿淡色的衣服可以顯得精神些,夏日顏色宜淡。

②食

飲食是人們維持營養的重要途徑,老人們的飲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a.食不過細。粗細都要吃,但不宜過細,如不吃粗纖維的食物,久而久之,腸胃機能衰退,大便秘結,反增煩惱,當然消化不良的老人,或經常大便稀溏者,則按病情而處理。

b.食不過硬。老人胃粘膜較薄,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萎縮傾向也逐漸增長,因此消化能力差,而且泌酸功能也下降,老人的牙齒漸漸脫落損壞,咀嚼不充分,更增加了胃粘膜的負擔,因此堅硬的食物宜少食或不食,如油炸過硬的、未燒透的食物均須注意勿食。

c.吃得清淡。過分油膩之物(膏粱厚味)脂肪過多會促使血管硬化早,沉澱於血管壁,膽固醇高易患冠心病,少吃高熱量食物,如巧克力對消耗體力大的人可以增加熱量,老年人多食反而影響正常飲食的攝入。

食後易飽脹的老人,牛奶、豆漿宜少吃,食後更易脹氣,還有各種豆類食物,均能閉氣,亦不宜多吃。

d.不偏食。應該「樣樣吃」、「樣樣少吃」,使吸收營養普遍些,消化容易些,非經醫師指導,勿道聽途說,過分忌口,不能吃這,不能吃那,對吸收營養有礙。對喜愛吃的東西亦不能多吃,不食之過飽,若要老人身體健,飲食粗淡八分飽即可。

e.慎煙酒。煙少吸為好,不吸最好,尤其是對有氣管炎、慢支的老人以戒煙為好。老人不要飲高粱白酒,黃酒少量可以祛寒勝濕,活血開胃,但亦不宜多飲,酒是歡伯,亦是愁叔,借酒澆愁愁更愁,無濟於事,嗜酒有害,因為酒精中毒,傷及肝臟及神經系統。

f.不濫吃補葯。虛則補之,而且要根據各人的虛之所在而填補之,有病應該治病,不能均以一「虛」字概括之,濫吃補葯,反受其害,誤補致病的例子,臨床上並不少見。補能治病,亦能致病,應該用之恰當,虛虛實實,均非所宜,應請醫生指導。

③住

居住條件不能求一律,但老人的居住房屋能夠朝南、向陽、通風、乾燥最好,有人主張老人要獨宿,這並不是要求單獨一人住一屋,而是晚上睡覺一人一被即可,但亦包括老人宜清心寡慾。

老人與子女同住,可享天倫之樂,有其優點,因為老人最怕孤獨。但是兒孫繞膝,人口眾多者,則未免煩雜,亦不相宜。

④行

老人能經常散步,飯後百步,至於每日萬步則須視具體情況而定。生命在於運動,但老人應該視自己體力而行,適可而止。經常活動,步履穩健,常思考,腦力衰退較慢。老人如不活動,可使組織器官衰退,工作能力低下,抵抗力反而差。但運動鍛煉不可過度,《內經》中即有「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之記載。冬天戶外活動不宜太早,免受風寒,必待日出後才可出門。

衣、食、住、行是我們生活中的四件大事,老人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重視,處理得當,對延年益壽很有幫助。但是除了日常生活有規律之外,尚須注意老人們的情緒,因為調養精神情志,亦是養生的重要方面。精神上的憤怒、恐懼會引起植物神經系統機能的變化,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血中膽固醇升高,免疫功能低下。過去曾有一位醫學家講過:「一切頑固、沉重和憂悒、焦慮,是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古人亦雲:「笑一笑,少一少」,說明影響人的壽命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不好的情緒,惡劣的心境。(2)養生要做到5個「要」

①要心情舒暢

提倡三樂,即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快樂。有位國外醫學家說過:「健康的身體加上不好的記憶會使我們活得更快樂。」我的理解是不好的記憶是忘記憂愁和痛苦。「把快樂的香水噴灑到別人身上時總有幾滴濺在自己身上。」這又說明給人快樂,自己也會高興。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認為:「孤獨會使健康受到損害。」現實生活中老人是最怕孤獨。

知足常樂,並不是說只滿足現狀,而是要承認現實,才能消除不必要的憂慮。有人說知足就是停滯不前,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我認為爭取進步與牢騷滿腹是兩種世界觀的表現,開朗樂觀是健身的要素。

老人在老少兩輩的矛盾中,應該明確承認兩代人間的鴻溝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孩子對你不尊敬,也要責之於自己從小寵慣。婆媳之間的矛盾要看在兒子面上,不要逼兒子兩面夾攻,妨礙了他的事業,一般婆婆總認為自己的女兒比媳婦好,但是不想一想自己的女兒在做人家的媳婦,而自己的媳婦正是人家的女兒。要做到難得糊塗,不痴不聾不做阿家翁。

助人為樂,有力量幫助別人,自己也會感到快樂。給人快樂,自己也會感到高興。如醫生治好了病,病人很高興,醫生會更高興。

自尋快樂,快樂要自己去尋找,而不是自己去找麻煩。凡是自己認為好的就去做,從中尋找愉快,也可說是「樂在其中」,各人興趣不同,不必專門去學別人。

②要胸懷寬廣

氣量大一點,煩惱少一點。心情宜開不宜結,非原則性問題不計較。大人不計小人過,不斤斤於一時一事之得失。吃一塹長一智,吸取教訓。有時間走出門去旅遊一下,開闊視野,到大自然中去開敞胸懷,望長空,見大海,望高山,見流水,都會使人心胸寬廣。

③要有信心

不自卑,不自大,有一分力量發一分光。不倚老賣老,不要抱住老經驗,不做九斤老太,而要吸收新事物,對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是能做好工作的。一個人在一生中必有一個黃金時代,不為失去了黃金時代而惋惜,而是爭取能獲得第二個青春,有信心充實自己當前的狀況。

④要自病自得知

林則徐性情暴躁,他在壁上懸掛著「制怒」兩字,自己制約自己。有很多人把自己的缺點寫在本子上,把克服缺點的方法放在書桌上作為座右銘。

身體有病也要自己注意,如老人患冠心病的很多,不必為患病而擔心,而要積極治療,合理飲食,適當活動,勞逸結合,充分睡眠。如果知道自己患了潰瘍病,那必須食不過多,食不過飽,保暖,節勞,心情舒暢。

⑤要正確對待名利

努力工作的動力不是名與利,有了名,不戀名,要虛心。自己不努力,卻羨慕別人有名有利,作為鼓勵自己努力則可,切勿由羨生妒,由羨生怨,切勿不擇手段去抓名貪利。「名利皆空」是佛家的思想,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如果不擇手段去爭名奪利,得不到空悲切,得到了也不光彩。

(3)老人要做到五個「不要」

①不要大喜過度——喜傷心。

②不要怒發沖冠——怒傷肝。

③不要鬱郁寡歡——憂傷脾。

④不要消極悲觀——悲傷肺。

⑤不要逞強好勝——要自量力。

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衛生知識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人們平均壽命相應提高,老人越來越多,我們上海市1990年統計60歲以上的老人已佔14%,70歲以上的老人已有55萬,百歲以上99人,我們長寧區百歲的也有6位,上海市已為老齡化城市,所謂人過七十古來稀,而今活到八十不稀奇。如果大家都能注意養生之道,那麼我希望大家都能向百歲進軍。

3、怎樣養生比較科學?

遵循自然規律,因時因季節養生,

4、科學養生方法。

1、早餐的營養搭配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為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和學習的需要。

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2、午餐的營養搭配

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克左右,可在米飯、面製品(饅頭、面條、大餅、玉米面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

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副食種類的選擇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按照科學配餐的原則挑選幾種,相互搭配食用。

3、晚餐的營養搭配

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所以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這種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違背。

因此在調整上仍與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時應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應。一般而言,晚上多數人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可以選些天然的熱性食物來補足此現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黃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

4、睡眠方面:夏季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午睡有利於氣血平衡,能有效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鍾為宜,若超過1小時,可能會對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擾,往往適得其反。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較大,如果經常熬夜,更會增加對身體的損害,一般晚上11時以前應當入睡。

5、運動方面,夏季是身體排泄的過程,血氣往外走,新陳代謝旺盛,可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工作一段時間後最好站起來走一走,做一些腿部運動操。

但進入高溫天氣,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個臟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顯減弱。外出活動最好選擇散步等溫和的方式,並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以防中暑。

5、科學養生的方法都有哪些?

足療養生法既吸收了古代按摩術的精華,又採取了現代葯浴及足部按摩術的核心內容,是一種以經絡理論與現代科學研究為基礎,以傳統按摩術及中葯外洗為基本內容,立足於局部,調整於整體,以外治內的純物理療法,屬於「自然醫學」的一部分,它的廣泛運用正是祖國醫學數千年魅力的體現。 現代醫學證明,人的衰老是從腳開始的。在人們的腳掌上密布了許多血管,故在國外有的科學家把腳掌稱為人的「第二心臟」。腳掌上有無數的神經末梢,並與大腦緊密相連,腳的健康不僅關繫到人的身體健康,而且和壽命有很大關系。因此,堅持每天臨睡前用熱水洗腳,不僅清潔身體,還可以防治腳氣,腳乾裂、凍瘡以及下肢浮腫、下肢不溫等症。同時通過經絡作用還可以防治其他疾病,如:神經衰弱、夜尿頻、便秘、眩暈、失眠、關節炎等。運動員、長途行走者及老年人運動鍛煉之後,用熱水洗洗腳,均能起到解除疲勞、改善睡眠、增進食慾的功能。 

6、講述當代人不重視科學養生的弊端

首先要注意,我們說的科學,是培根那個百,實驗加邏輯的,驗證方法。
科學是可度以有數據,實驗驗證的。
養生,從我們國家來說,黃帝內經,古代很多中醫都提到養生。

道家,尤重養生。清靜無為,隨問其自然,適度。

現代科學養生,以答我個人理解,就是營養均衡,這里的營養均衡他都能專提供數據,每天補充多數維生素C,蛋白質,熱量攝入,等等,清淡飲食,心情舒屬暢,不暴飲暴食。

希望能幫到你。

7、養生之道有哪些科學觀?

養生之道雖各具千秋,養生模式亦不盡相同,但都必須強調「適中」二字。所謂適中,就是說要根據個人具體條件,科學地掌握各種強身手段的分寸。過之或不及都不是科學的養生觀。

先說身體鍛煉。中老年人如果缺少身體鍛煉,終日蟄居室內或長期伏案,活動太少,必將導致精神不振、頭昏腦漲、食慾下降、代謝障礙。反之,若鍛煉強度過大,超越自身耐受力,不講究科學,勉強去做力不從心的運動,甚至爭強好勝,標新立異,則貽害更甚,由此而發生意外或不測者實不罕見。適中的身體鍛煉應掌握合理強度,每次活動後,脈搏和呼吸略有增快,而心身舒暢,精神爽朗,無不適感覺,這才能起到增強體質的作用。

再說營養。一般認為中老年人應節食,少吃葷、多吃素。這雖然有一定道理,但需注意節食不可過度,因為保證足夠的營養,才能使中老年人增加抵抗力,延年益壽。有多種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維生素,都是體內無法合成的,只有通過食物攝入才能供給。當然,營養過剩,往往成為肥胖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子,同樣貽害無窮。適中的營養應該在低熱能、低鹽、低糖的前提下,堅持平衡飲食。同時只要食慾良好、食後無不適感覺、近期體重未見明顯上升,則盡可挑選自己喜愛的食品和行之有效的飲食習慣,不必有太多清規戒律。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嘗,條條框框過多,並不有益於養生。

常用腦可防衰的概念,已逐漸取得共識。從理論上說,器官越用越發達,腦子也不例外。勤於用腦,勤於思考,可以延緩腦細胞的老化過程。醫學證實,長期不用腦的人,腦細胞退化快,罹患老年性痴呆的比例較大。但如果長期用腦過度,也會對腦細胞帶來損害。一方面,用腦時需要消耗很多能量,腦活動每小時消耗的葡萄糖達400mg~500mg,但腦子本身葡萄糖儲備很少,如持續用腦四小時,由於血糖濃度幾乎減低一半,供應大腦的葡萄糖數量更加減少,腦細胞缺乏能量就會逐漸喪失功能,變得反應遲鈍,效率降低;另一方面,用腦過度使腦細胞長期處於興奮狀態,久之則轉入抑制過程,導致對其他系統的調節機能失靈,終致神經衰弱,血壓波動,代謝紊亂,百病叢生。

其他的生活行為,諸如文化娛樂、社會活動等等,莫不以適中為原則。不及則易致孤獨、抑鬱;過之則身心疲憊,對養生帶來不利的影響。

與養生講科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