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足浴可以養生?
養生益壽,古往今來都是人們美好的願望,也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我國人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多種多樣的養生方法,其中最簡便易行的要算是足浴養生了。
「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這首民間歌謠道明了足浴能夠養生的道理。從經絡學的觀點看,人的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部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這六條經脈之根都分別在腳上的六個穴位中。僅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個,佔全身穴位的1/10。經常進行足浴,使足部的湧泉、太沖、隱白、昆侖等諸多穴位都受到熱力刺激,就會促進入體血脈運動,調理臟腑,平衡陰陽,舒通經脈,強身健體,推遲衰老,祛病延年。因此,「天天洗腳,勝吃補葯」、「三天吃只羊,不如洗腳再上床」、「夜夜把腳洗,難得寒氣從腳起」,這些諺語是確有道理的。
現代醫學也已證實,「人老腳先老」、「寒從腳下起」、「小看腳一雙,頭上增層霜」這些俗語不俗,它們說明了腳的健康不僅關繫到人的健康,而且和壽命有很大關系。因為腳掌有無數神經末梢,與大腦緊緊相連;同時又密布眾多的血管,故有人的「第二心臟」的美稱。另外,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粘膜有密切的神經聯系,所以腳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體溫下降和抵抗力減弱,導致感冒等多種疾病。而足浴作為一種良性刺激,可使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得到調節;並有益於大腦細胞增生,增強人的記憶力;同時,能使體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可見,足治對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實踐表明,足浴不失為一種可靠的局部浸潤療法。它不僅可防治足部疾患如腳氣、腳墊、腳凍、腳乾裂,以及下肢麻木、酸痛、發涼。腫脹等病症,而且由於經絡的作用,對防治感冒、關節炎、高血壓。神經衰弱、眩暈、失眠、便秘等病症,也都有確實療效。
2、泡腳與洗腳有什麼區別
泡腳最大功效是緩解疲勞。洗腳卻是單純的用水洗去污垢即可。
醫有個經典總結「春洗腳,開陽固脫(補陽溫丹田);夏洗腳,暑理可祛(祛濕);秋洗腳,肺潤腸蠕(潤燥);冬洗腳,丹田濕灼(升陽固脫)」。
腳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很多朋友經常腳冰涼,血液循環不好,就更要泡腳了,而且好多重要經絡都是頭腳相連的,泡腳通過經絡傳達系統,把熱量傳向全身,激發經絡活力,對於氣血運行暢通很有幫助的。
中醫學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踝關節以下就有60多個穴位。如果經常用溫水洗腳,能刺激足部穴位,增強血液運行,調整臟腑,疏通經絡,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病除邪的目的。
洗腳:用水把腳洗干凈。
泡腳;就必須要腳全部泡在水中侵泡,既然是泡,就要體現出一個"泡"字來。"泡"在這里體現是,水要多,熱量要夠,時間要長。不能隨便拿一個盆放點水就行。
泡腳多的是養生,洗腳的保健功能,比洗腳更深層次挖掘。通過在熱水中加入某些葯物,防治腳癬、腳臭、腳乾裂、腳汗過多、足跟痛、凍瘡、下肢浮腫麻木、四肢不溫、感冒、風濕性關節炎及夜尿頻等。恰當的腳部按摩,同時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保健、治療相關疾病。
泡腳的注意事項:
1、時間不能太長,最好控制在15--20分鍾。時間過長,雙腳的局部血液循環長時間過快,體內血液也會更多地流向下肢,會造成心血管超負荷。而且冬季氣候本來就乾燥,皮膚在熱水中浸泡時間過長,還會導致皮膚過於乾燥,容易得皮膚瘙癢症,因此不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士泡腳,結束以後最好使用一定的潤膚產品,讓皮膚保持一定的水分。
2、水溫不能太高。許多人覺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圍內,水溫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實並不然。泡腳的最佳水溫在50℃以下,要求熱而不燙,感受水溫不要用手去測量,最好就是用腳去感受。假如水溫過高的話,腳上的血管容易過度擴張,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對身體不利。
3、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它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長期下來會使人營養不良。
4、泡腳後不能馬上睡覺。趁著雙腳發熱的時候揉揉腳底,及時穿好襪子保暖,待全身熱度緩緩降低後再入睡效果最好。
5、泡腳最好用較深、底部面積較大的木質桶或搪瓷盆,能讓雙腳舒服地平放進去,而且最好讓水一直浸泡到小腿。水溫在40攝氏度左右比較適宜,要隨時添加熱水。
3、泡腳可以逼出體內濕氣嗎?
你好,泡腳可以去濕氣。濕氣重有內濕和外濕之分。
自然界的六氣太過時,不適合人體正常的適應即為六邪。而此處的外濕即為自然界濕氣太勝侵襲人體,由於濕為陰邪易襲陽位其性重濁所以感受濕邪時會有頭痛如裹困重等感覺。
泡腳能去濕氣嗎,丹參泡腳去濕氣
防風、金毛狗脊、丹參、黃芪、當歸。
功效:益肝腎、補氣血、祛風濕、通經絡。
4、泡對了腳才養生,泡腳牢記哪幾點,越泡越健康?
首先,泡腳為什麼很舒服?
我們先講講關於人體下肢血管的知識。
動脈中的血液從心臟出發,下達腿腳,富含營養和氧分。經過毛細血管,血液帶著代謝產物(垃圾)通過靜脈血液,迴流到心臟。血管在腿上的分布猶如分杈的樹枝,遍布肌肉、皮膚。
如果動脈擴張,有營養的動脈血流量就增加;如果靜脈擴張,攜帶垃圾的靜脈血就淤滯。
泡腳的時候,由於水的溫熱作用,致使足部的局部溫度增加,導致動脈擴張,尤其是皮膚血管——「活血化瘀」的說法大致來源於此。
有人做過測試,一個健康的人用40℃-45℃的溫水浸泡雙足30-40分鍾,其全身血液的流量增加女性為10-13倍,男性為13-18倍。
而祖國醫學的經絡理論認為,五臟六腑自足三陰經(脾、肝、腎)始,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在中醫看來,熱水泡腳如同用艾條灸這些穴位一樣,有推動血運、溫煦臟腑、健身防病的功效。
泡腳雖好 但沒那麼神奇
1. 醫治疾病?
NO!熱水泡腳所造成的短時間內局部循環幾乎不會對體循環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也不會像泡澡或淋浴那樣影響核心體溫。
因此對於健康人來說,泡腳可能並不會造成太大的身體改變,所以指望通過泡腳來治療各種疾病也就沒什麼效果。
2. 幫助睡眠?
因人而異。對於健康人群,較低溫度、短時間足浴可以輔助睡眠,但對老年人和睡眠本身就差的人效果不大。
高溫長時間足浴,還會同時提高遠端和核心體溫,反而不利於睡眠。
相反,泡的不對,還會……
1. 影響血液流量
熱水泡腳時,由於環境溫度的升高,腿部和腳部的末梢血管擴張,足部的皮膚血流量就會增加。
2. 兒童會得扁平足
足弓是從兒童期開始形成的,如果經常性用熱水給兒童泡腳,會對足部的神經、血管的功能帶來一些影響。
尤其是頻繁的泡腳或燙腳更會導致孩子足底的韌帶變得鬆弛,不利於足弓的形成和維持,長此以往,會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風險。
3. 有感染腳氣的可能
足癬等皮膚病患者用熱水泡腳之後,患處不僅更癢,還可能出現水泡等,還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
4. 靜脈曲張更嚴重
對於靜脈曲張患者,溫度的升高會增加局部血流量,從而加重靜脈迴流負擔。
熱水泡腳時,下肢動脈擴張,尤其表現為皮膚充血,更多的動脈血液進入下肢;然而,靜脈的迴流能力並不會因此增加。
於是,熱水泡腳對於本來迴流不暢或阻塞的靜脈病患者來講,會加重血液淤積;此外熱水泡腳還可以導致毛細血管破裂,形成皮膚上的出血點;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色素沉著,小腿顏色變黑;
如果靜脈血栓病人正在服用抗凝葯物,則出血情況會更嚴重。
5. 糖尿病患者面臨截肢
受長期高血糖的影響,糖尿病患者下肢易出現血管、神經病變。足部神經病變,會引起肢體麻木、感覺減退等情況。部分患者表現為腿足感覺奇冷,怕冷。
因此,熱水泡腳很容易成為一個舒適的選擇。而悲劇的是:神經病變一旦存在,患者對痛覺、水溫的感覺反饋機制失靈,泡腳時無法准確感知溫度,往往會不斷加熱水,哪怕已經嚴重燙傷,也渾然不知。
糖尿病足患者一旦被燙傷,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水泡,若不及時就醫,都可能導致足部感染、潰爛,嚴重的可能會造成截肢。
特別提醒,大家在發現單側下肢出現冰冷或發現皮膚顏色異常,尤其是本身又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患者時,應盡快就醫排查。
泡腳的注意事項 這么泡才對
1. 既然是泡腳,就要體現出一個「泡」字來。「泡」在這里體現是,水要多,熱量要夠,時間要長。不能隨便拿一個盆放點水就行。那樣是起不到養生作用的,最多也就是洗腳,而不是泡腳。
2. 水溫不能太高。許多人覺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圍內,水溫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實並不然。事實上,泡腳水不能太熱,以40℃左右為宜。
如果水溫太高,雙腳血管容易過度擴張,人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 小貼士 -------
用!手!試!溫!
泡腳時,不能確定水的溫度時,建議用手試而不要用腳試,因為手比腳對溫度更敏感。對於糖尿病足患者,洗腳時用溫度計測定溫度,以避免燙傷。
3. 時間不能太長。最好控制在15~20分鍾。時間過長,雙腳的局部血液循環長時間過快,體內血液也會更多地流向下肢,會造成心血管超負荷。
而且冬季氣候本來就乾燥,皮膚在熱水中浸泡時間過長,還會導致皮膚過於乾燥,容易得皮膚瘙癢症,因此不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士泡腳,結束以後最好使用一定的潤膚產品,讓皮膚保持一定的水分。
4. 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吃完飯後,人體內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飯後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缺乏。因此,最好吃完飯後1小時再泡腳。
5. 做泡腳時不要看書、看電視,這樣容易達到「引火歸元」的效果。
6. 老年人防止暈厥。由於更多的血液會湧向下肢,體質虛弱者容易因腦部供血不足而感到頭暈,嚴重者甚至會發生昏厥。
其中,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應格外注意,如果有胸悶、頭暈的感覺,應暫時停止泡腳,馬上躺在床上休息。
7. 泡腳後不能馬上睡覺。趁著雙腳發熱的時候揉揉腳底,及時穿好襪子保暖,待全身熱度緩緩降低後再入睡效果最好。
5、如何泡腳可以起到保健作用
中醫學認為,腳底是各經絡起止的匯聚處,分布著60多個穴位和與人體內臟、器官相連接的反射區,分別對應於人體五臟六腑。泡腳有舒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絕大部分人都知道泡腳有好處,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在不同的時間段泡腳,起到的作用略有不同。如果想護腎,最好選擇在晚上9點左右泡腳,效果最好。
為何晚上9點泡腳最護腎?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補腎,是因為此時是腎經氣血比較衰弱的時辰,在此時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後,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於活血,從而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同時,白天緊張了一天的神經,以及勞累了一天的腎臟,都可以通過泡腳在這個時候得到徹底放鬆和充分的調節,人也會因此感到舒適。
「熱水泡腳不但可以起到滋腎明肝的作用,還有利於提高睡眠質量。」如果泡完腳後,再適當做幾分鍾足底按摩,對身體的血液循環更好,臟腑器官也更能得到進一步的調節。泡腳後,建議不再進行其他活動,隔數分鍾即入睡,補腎效果更佳。
泡腳泡多長時間最好?
泡腳時,水溫不能太熱,以40℃左右為宜,泡腳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半小時左右為宜。泡到微微出汗是最好的。由於金屬易冷,所以泡腳的容器最好用木盆,其中可放一些有利於活血的丹參、當歸;或放些連翹、金銀花、板藍根、菊花,以起到降火清熱的作用。
上班族早上泡腳精力充沛
之所以選擇早上泡腳,是因為夜間睡眠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血液循環不暢,早上泡泡,正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腳掌上的神經末梢與大腦相連,洗腳時用雙手在溫水中按摩腳心、腳趾間隙,能使大腦感到輕松、舒暢,使神清氣爽,精力充沛,給一天的工作「加滿油」。
早上泡腳方法
早上洗腳方法很簡單,水溫控制在℃左右,以舒適不燙為宜,浸泡5分鍾左右。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按摩雙腳湧泉穴各1分鍾左右,再按摩兩腳腳趾間隙半分鍾左右。為保持水溫,可分次加入適量熱水,重復3—5次。如果時間不充裕,僅進行1次即可,或者僅做按摩,不用熱水浸泡。
「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燙腳,丹田暖和。」一年四季用熱水洗腳對人體皆有好處。所以,在平日的早晨不妨試一試。
泡腳小偏方 水裡加啥能防病治病
泡腳的兩個小偏方
偏方一:薑汁泡腳,散寒,治療手腳冰涼
「薑汁泡腳,就是在溫水中加入幾塊打扁的生薑,有散寒的作用,對於緩解手腳冰涼症狀有很好的效果。」
姜味辛性溫,如果內服,可加速人體的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等不適症狀。用生薑水泡腳,並沒有什麼壞處,但是如果說通過薑汁泡腳就能治療某種疾病,是沒有依據的。
泡腳小偏方二
偏方二:醋泡腳,改善睡眠障礙
「在溫水中加入幾匙白醋,就是醋泡了,用醋泡腳,可以滋潤皮膚,還可消除疲勞,治療睡眠障礙。」
醋酸具有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可以幫助休息,恢復體力,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食醋對健康有所助益,但是用醋泡腳能改善睡眠的說法是民間經驗之談,醫學上並沒有此說法。
用熱水泡泡腳,既解乏,又利於睡眠。其實,只要在水中加點中葯,它還可以起到其他的作用呢,熱水泡腳就是足浴,屬於中醫足療法內容之一,也是一種常用的外治法。腳是人體中離心臟最遠的部位,冬天由於寒冷的刺激,腳部血管收縮,血液運行發生障礙,易誘發多種疾病。熱水泡腳則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驅除寒冷,促進代謝,從而起到養生保健作用。
常見泡腳方法
艾葉泡腳的方法:
取干艾葉50—100克(根據水的多少定,沒有嚴格標准),先用水煮開後加涼水或待降低溫度後泡腳,若嫌麻煩就先用部分熱水浸泡艾葉20分鍾後再加水泡腳也可。
艾葉泡腳的幾個小驗方:
① 艾草加姜可治風寒感冒、關節病、類風濕、咳嗽、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
② 艾草加紅花可改善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循環不好,手腳麻或瘀血。
③ 艾草加鹽適用上焦有火,經常眼紅、牙痛、咽喉痛、氣躁心煩、上火下寒、腳腿腫脹。
④ 艾草加花椒20粒,適用腳汗、腳臭、腳氣、溫疹。
6、經常泡腳對人身體有什麼好處
7、經常泡腳對身體有哪些好處?
現代人越來越崇尚自然健康的的養生保健方法,泡腳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在泡腳水中加入一些葯材對腳部進行熏洗,對身體更有利,下面就來看看泡腳對身體有哪些好處。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促進血液循環
泡腳的時候,通過水的溫熱刺激,可以使腳部血管擴張,降低血流阻力,提高血液的流量和流速,從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環,從而使五臟六腑,組織細胞都能獲得更多氧氣和養分,促進新陳代謝,因此泡腳對心血管疾病,關節疼痛,腸胃疾病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促進新陳代謝
泡腳使全身血液循環得到改善,進而促使機體分泌激素的功能加強,調節體內蛋白質,糖,脂肪,鹽,水的平衡,加強人體新陳代謝,調節體內,外環境,改善健康狀況。
提高免疫功能
泡腳在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的同時,還能改善淋巴循環。人的淋巴系統對外有抵抗細菌,病毒入侵的作用,對內有抑制和吞噬,消滅病菌的功能,淋巴循環加快,有助於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尤其對反復感冒等多種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調節臟腑功能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人體具有統一性,雙腳通過經絡與全身各臟腑之間緊密相連,泡腳的溫熱刺激和葯物滲透作用可以通過腳部的三條陽經對相應的臟腑起到刺激和調節作用。泡腳後在腳底施以保健按摩,刺激特定穴位或反射區,可以有效調節臟腑功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8、一年四季,都宜泡腳,那泡腳會給身體帶來什麼好處?
俗話說:「熱水泡腳,競相吃人參,富人吃補品,窮人泡腳。」白天,高強度的工作讓我們整天緊張神經。晚上,我們會選擇泡腳來放鬆身心。泡腳後,我們渾身都是汗。我們感覺很舒服,這有助於我們很快入睡。早晚溫差很大。事實上,我們都不知道,早晨泡腳的效果比晚上好.醫療保健,晚上談腳。中醫認為,腳底是所有經絡的交匯處,有60多個穴位和反射區與人體的內臟器官相連,分別對應於人體的5個內臟器官和6個內臟器官。泡腳具有通絡活絡、活血化瘀的作用。
的確,早晨泡腳比晚上好。當氣溫較低時,人體更容易出現手腳冰涼、胃痛等因感冒引起的不適。另外,有些人早上穿鞋的時候總覺得很涼快,這會影響一天的工作效率。
冬天,早晨起床不僅能促進氣血運動,疏通經絡,解寒,緩解手腳寒氣,擴張毛細血管,促進大腦供血,還能提神醒腦,使精神飽滿。泡腳的時候,可以用手在溫水裡按摩腳和腳趾的間隙,這對家裡的退休老人來說應該不難。
大多數人通常在晚上睡覺前泡腳,只有少數人在早上泡腳。誰能一大早起床泡腳,誰能與時間抗爭,多睡一會兒,已經很滿足了,尤其是在冬天。所以,理論上說,早上泡腳比較好。實際上,晚上泡腳也是對的。每天泡腳15-20分鍾,出一點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