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獨善其身 兼濟天下請詳細解釋
可能有的朋友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會說:錯了!應當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才對。的確,《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先"達"而後"窮"並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我確實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本文題目所雲的"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觀點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而後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不過,從"文本史"的角度講,這個說法是有明顯缺陷的:如上所述,這整句話原出於《孟子》,本與道家無關。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沒有說過"善(無論獨善兼善)其身"之類的話。相反,本來意義上的道家是主張"絕仁棄義"解構道德而追求無是非無善惡的"逍遙"境界的,它並不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說前半句是儒後半句是道,似難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道德含義除去,而只把它們理解為"有為"與"無為",則這句話(不僅是後半句)又成了純粹的道家思想。人們常常只把"無為"看成是道家主張,其實至少莊周這個道家宗師也有追求"有為"的一面。在《莊子·外篇·山木》中,莊周曾自比"騰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貴的大樹,便得志稱雄,"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荊棘叢中,就夾起尾巴做孫子,"危行側視,振動悼栗"了。換句話說,在莊周看來,人當得勢時是"有為"的,所謂"無為",就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時的生存方式:"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
眾所周知,道家在知與行兩方面都倡導"無為"。單就"無為"而論"無為",本無所謂對錯。強者對弱者"無為",可以理解為寬容,弱者對強者"無為",就淪於苟且了。權力對權利"無為"意味著自由,而權利對權力"無為"則意味著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譚嗣同稱贊庄學對君權的解構)是從前一種意義上論"無為"的。但在傳統中,從後一種意義上實踐"無為"的則無疑是主流。問題在於:道家所謂的"無為"恰恰是一種主要面向弱者的"貴柔"學說,而弱者對強者的"無為",不正是苟且嗎?
苟且而出於無奈,亦不足責。但莊周的苟且卻不是自承無奈,而是把它奉為崇高境界。在這種境界中,真偽、有無、是非、善惡都可以不分,或者說都不可分:"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於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恢詭譎怪,道通為一。"《莊子·內篇·齊物論》中的這段話歷來被論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確,我國傳統時代的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義道德只說不做,法家那一套關於"法、術、勢"的厚黑學只做不說,所謂"儒表法里"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詭辯論則為本來難以相容的"儒表"與"法里"提供了關鍵性的粘合劑,為邏輯上磨擦劇烈的王道之表與霸道之里加註了有效的潤滑油:法家指鹿為馬,儒家曰此非馬,則被坑矣;曰此馬也,則非儒矣。而莊子曰:馬亦鹿也,鹿亦馬也,所謂"萬物一齊"也。是故指鹿為鹿者,儒也;而指鹿為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謂其超越是非之俗見,是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曠世之大儒乎!——莊周的邏輯適足以論證如此"高尚的無恥"!
要之,用"達則有為、窮則無為"的道家觀點去解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實際上就是說得勢了就稱王稱霸,失勢了就奴顏婢膝。這自然是大違孟子本意的。《孟子·盡心上》的原話是: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澤加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顯然是表示一種理想主義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於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潔身自好,絕不與腐敗勢力同流合污。所謂"獨善其身"在這里就是"窮不失義",而決不是去作"逍遙游";是"修身見於世",而決不是"出世"。這後半句並沒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種難得糊塗、玩世不恭的態度。道家主張"順其自然",以"逍遙游"的態度對待世事,"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把一切矛盾都化解為虛無,化解在庄生夢蝶、蝶夢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談中,這與"獨善其身"絕不是一回事。
總之,這句話如果按其原義,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義;如果抽掉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義。但無論哪種情況,說它前半句是理想主義後半句是犬儒主義(褒義的說法叫"現實主義"),都似難成立。
然而,在專制時代的現實中,這兩種意思雖然不是前後兩半句之別,卻可能成為表裡之別:口頭上表白的是"得志則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則潔身自好拒腐敗"。實際上卻往往變成"得勢則稱王稱霸,失勢則奴顏婢膝"。口頭上的理想主義,行為上的強權主義與犬儒主義。以至於兩千多年下來,"獨善其身"這個成語的所指已從孟子那裡頗有些悲劇色彩的"窮不失義"者,變成了朱自清先生筆下喜劇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為的、獨善其身的聰明人"!可憐據說被"獨尊"了兩千多年的儒學,在"儒的吏化"與"儒的痞化"兩邊擠壓下,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兒還有什麼真儒家?
二
那麼,就其本義而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有什麼缺陷呢?它的被扭曲、被"道家化"能夠避免嗎?
無疑,"濟天下"的理想抱負與"善其身"的個人修養都是非常值得追求的。然而"達則兼濟"與"窮則獨善"確實有問題,其被扭曲亦非偶然。
關鍵在於"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很有點"己所欲必施於人"的味道,體現了道德律人的精神,卻沒有考慮權力有限、權力自律與受律的原則。在這方面,倒是孔夫子早就說過:"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他說的是"克己"而不是克人,誠哉斯言!克己復禮則善,克人復禮則偽,克人縱己而號稱復禮,則假惡丑之尤也。效尤而能達,達則"王長其間",假兼濟之名以禍天下,"冒孔之名以敗孔之道","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絕仁棄義",法道互補,莫此為甚。是故欲求真仁,必先制能克人之人--此子所不語而匹夫某敢補言之也。
因此對於"能克人之人"來說,他首先應當考慮的是"達則獨善其身"。"善其身"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但對"能克人之人"來說"善其身"則是他必須做的。不僅他本人必須做,更重要的是他人與公眾也應該以監督權力、制衡權力、約束權力的制度安排來幫助他做到這一點。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包括掌權的"達"者在內的公眾人物,其私生活隱秘權是小於一般公民的。像媒體大炒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丑聞",若是對一般平民那就構成侵犯隱私權,但對於總統,即使傳媒誇大其詞,你又能怎麼樣?為了維護公民權,現代司法制度必須實行"無罪推定"原則,司法當局必須承擔有罪舉證責任,如不能證明你有罪,那你就被視為無罪。而為了約束權力,對"達"者的輿論監督實際上實行的是"有錯推定"原則,"達"者必須承擔無錯舉證責任,如不能證明你無錯,那你就被視為有錯。這不就是"達則獨善其身"嗎?
至於"兼濟天下",孟子的原話是"兼善天下",其中自然包括了"善其身"與"善他人"兩個方面。但這里還是孔夫子講的好,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沒有說"己所欲,必施於人"。當然孔夫子也說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公共權力的執掌者,要把"己所欲"的理想和治國方案"施於人"以實現"濟天下"的抱負,是很自然的。但是立人、達人、施於人乃至濟天下都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得到被"立"被"達"者的同意,獲得"天下"公民的授權。己所欲而人亦欲,固當施之。若己所欲人不欲而強施之,亦如己所不欲而人強施於我,豈我所願哉?我不願而施之於人,則置聖道於何地耶!故曰:己所欲、施於人而不能必也,立人達人而不能強也,濟天下而必先請於天下也。換言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絕對的,而"己所欲施於人"是相對的;"兼濟天下"是有條件的,"獨善其身"是無條件的。因此應當提倡"達則獨善其身"。
"達則獨善其身"就是說大權在握時尤其要注意權力的自律,而不能憑借權力用自己哪怕是真誠的理想去無限制地律人。在這里應當講究一點強者對弱者的"無為"、權力對權利的"無為",講究一點寬容與自由,絕不能借"兼濟"之名對"天下"濫用強制,要記住:再高尚的人,其權力也要有制約;再平庸的人,其權利也應受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積極意義上的"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為"天下"百姓帶來幸福。
三
至於"窮則獨善其身",其缺陷在於只強調無權者的道德自律,而沒有考慮需要爭取和維護"無權者的權利"。人們可能認為,這樣的權利只關乎個人。在發達的現代公民社會里這樣認為或許也無大礙,因為在公民權已經受到保障的條件下,他們有權利關心並參與公共事務,但社會並沒有權利要求他們必須"兼濟天下"。
但是權利如果尚待爭取,那情況就與保住已有權利不至喪失有所不同了。本來,"計劃經濟"要求深奧的"科學"來為經濟過程提供人為的"最優解",而自由經濟只要求不"偷"不"搶",公平交易自會"順其自然";"理想政治"要求人皆為聖賢,而自由政治者只要求人不作姦犯科。總之,"自由"原是個低調的"主義",它承認人人都有"自私"的權利。然而另一方面,"自由"本身卻又是個最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東西。某個人付出艱辛而掙到一筆錢,別人不能分享;經過努力而得到的名聲與榮譽,他人不能分沾;甚至經過流血打下的"江山",別人更不能染指。唯有"自由"這東西,一旦實現便是高度公共化的,某個人付出犧牲爭到了自由的制度,則所有的人都在這個制度中"免費享受"了自由;如果這人對此不快並要求自己比別人享有更多的"自由"(或反過來要求別人享有更少的"自由"),那這要求本身便破壞了他所要爭到的東西。如果這個人一開始便看到了這一點並要求所有人都像他那樣為爭取自由而付出代價,那麼他更是一開始便破壞了自由主義——因為這個主義的基礎便是尊重個人選擇、承認理性自利。於是,自由主義便會陷入西人所言的"搭便車"、我們所謂的"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困境。應當說,在絕大多數場合自由主義所面臨的都是這種"行為困境",而不是什麼"文化困境"。
顯然,要跳出這種困境,人們必須面對的不是學理問題,而是實踐問題:從理論上講,一個人爭取他自己的人權時,他也是在爭取所有人的權利。換句話說,他這是在"兼濟天下"而不僅僅是"獨善其身"。但這樣做的代價,卻是要他自己負的。反過來說,假如別人這么做了,他就可能無須代價而獲得權利。於是面對強權的壓迫,人們如果各懷私心而沉默,就無法沖破壓抑去實現自由。因此,"消極的"自由必須以積極的態度來爭取,低調的制度必須以高調的人格來創立,為了實現一個承認人人都有"自私"權利的社會,必須付出無私的犧牲,為世俗的自由主義而斗爭的時代需要一種超越俗世的"殉教"精神。而這,要比學理上的自由主義體系建構重要得多。換句話說,如果無權者即"窮"者中沒有人以自我犧牲的精神"兼濟天下",則所有的人都將難以"獨善其身"。
在許多民族爭取自由的歷程中都有這么些人,如甘地、哈維爾、曼德拉等。他們並未在學理上給自由主義帶來多少貢獻,甚至他們本人的思想還未必說得上是"自由主義的"。然而他們對自由的貢獻無與倫比,其原因不在其言而在其行:一是他們面對壓迫敢於樹立正義之幟,反抗專橫而不僅僅"獨善其身",從而跳出了"消極自由"的悖論;二是他們寬容待世,不搞"己所欲必施於人"的道德專制,更不自認為有權享有比別人更多的自由,從而跳出了"積極自由"的陷阱。應當說,一個民族能否取得自由,不是取決於它有沒有自由理論家,而是取決於它有沒有這樣的自由實踐者。即便我們寫不出羅爾斯、哈耶克那種層次的理論巨著,我們也可以實行"拿來主義";但倘若我們幹不了甘地、哈維爾等人所干之事,那是決不會有人代替我們乾的。
因此"窮則兼濟天下"應當成為理想人格的又一原則。如果說這一原則在自由時代也許並不重要--那時人們更需要的是制約"達則兼濟天下"的聖君。但在爭取自由的時代,卻不能沒有"窮則兼濟天下"的聖雄。當他們作為無權者即"窮"者時,自然不存在濫用權力的問題。假如他們日後成了"達"者,那就是"達則獨善其身"的問題了。能同時實踐"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人,就具備了聖雄的人格。聖雄而達,則高於聖君,因為後者如果"己所欲必施於人"是會異化成暴君的。聖雄而窮,則高於聖隱,因為後者如果只是"知其不可而不為",則不過犬儒而已。而聖雄者,窮則兼濟天下,知其不可而為之,人所不欲之犧牲而施諸己,豈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哉!達則獨善其身,己所欲而必請於人然後施之天下,真所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矣。是聖雄人格乃聖賢之最,我中華崇聖禮賢之邦,儒風夙被,人懷仁義道德之心,必不讓其專美於印度、西洋與南非也。
四
總而言之,儒家的道德理想,無論是"濟天下"還是"善其身",是可以與現代人權、自由、民主的原則相結合的。也只有與這些原則相結合,"濟天下"與"善其身"才能真正實現。而這一結合的基礎就是"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如果"窮"者中多一些"兼濟天下"的聖雄精神,那就能"以我之大公爭得天下人之小私",而實現"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聖賢之道。如果對"達"者多一點約束聖君之制使其"獨善其身",那就會消除"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的千年禍患,真正實現"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因此我們應該讓"窮"者多一點權利意識,而"達"者少一點權力迷信。"窮"者要能夠"有為而有不為","達"者要善於"無為而無不為"。只有這樣,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才能跳出因"達則有為,窮則無為"而陷入"法道互補"的怪圈,儒學本身才能擺脫"儒表法里"與"儒表道里"的雙重異化,抵抗強權哲學與犬儒哲學的兩面夾擊,才有可能實現"老內聖開出新外王",中國現代文明的發展才有了一條共同的底線。從這個基礎出發,我們才有可能追求儒家聖賢的個人道德完善與天下為公的理想,追求自由主義的人權法治理念,追求本來意義上社會主義的民主公平與自由人聯合體理想--當然,也只有在這樣的底線基礎上,我們才能進一步來討論中、西"文化"之異與左、右"主義"之別,並進行能夠體現我們個性的"文化"選擇與"主義"選擇。而不至於在"野蠻"的環境下妄言A"文明"與B"文明"的優劣;在"有主無義"的狀態下空談甲"主義"與乙"主義"之高低。一句話,無論中西"文化"之異還是左右"主義"之別,都必須以基本的人道為基礎。在"中西"與"左右"之上,有個更為重要的人道與反人道之別。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我們中國人,應該在人類文明的這個基礎上作出自己的貢獻。
2、道濟天下 是什麼意思
道濟天下不是成語,指的是其文關注民生,關注現實。
用「道濟天下」比喻以德治國,用道德行為影響、教育人民大眾。
一、道
1.道路:鐵~。大~。人行~。羊腸小~。
2.水流通行的途徑:河~。下水~。黃河故~。
3.方向;方法;道理:志同~合。頭頭是~。以其人之~,還治其人之身。得~多助,失~寡助。
4.道德:~義。
5.技藝;技術:醫~。茶~。花~。書~。
6.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尊師重~。傳~。衛~士。
7.屬於道教的,也指道教徒:~院。~士。~姑。老~。一僧一~。
8.指某些封建迷信組織:一貫~。
9.線條;細長的痕跡:畫了兩條橫~兒,一條斜~兒。
10.姓。
11.我國歷史上行政區域的名稱。在唐代相當於現在的省,清代和民國初年在省的下面設道。
12.某些國家行政區域的名稱。
13.說:~白。能說會~。一語~破。
14.用語言表示(情意):~喜。~歉。~謝。
15.說(跟文言「曰」相當,多見於早期白話)。
16.以為;認為:我~是誰呢,原來是你。
二、濟
[ jì ]
1.過河;渡:同舟共~。
2.救;救濟:接~。緩不~急。
3.(對事情)有益;成:無~於事。假公~私。
[ jǐ ]
1.濟水,古水名,發源於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現在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的濟水的河道。今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寧、濟陽,都從濟水得名。
2.姓。
三、天下
1.指中國或世界:~太平。我們的朋友遍~。
2.指國家的統治權:打~。新中國是人民的~。
(2)濟天下養生擴展資料
語出北宋文學家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中對韓愈的評價:「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譯文:古文運動興起八個朝代之久的文風的衰敗,他的道德挽救了天下人的沉迷不悟,他的忠心冒犯了皇帝的惱怒,以勇氣奪取了三軍的統帥。這難道不是頂天立地,關繫到興盛衰亡的命運,浩然正氣獨自存在的人嗎?
創作背景
潮州(今廣東潮安縣)知州王滌在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重修韓愈廟後,寫書請蘇軾為此廟撰寫碑文。蘇軾慨然從命,不久就將手書碑樣寄給王滌,這就是著名的散文名篇《潮州韓文公廟碑》。
「道濟天下之溺」,指的是其文關注民生,關注現實,有著杜甫一樣憂國憂民的情懷。
3、「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鬼神九交貴人十修身」是什麼意思?
命:出生先百天條件,基因組成,家庭環境等。運:時代背景,現實展示境遇等。風水:周遭自然環境,磁場環境等,所謂心隨境轉。比如搞創作的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放飛心靈多點靈感。功德: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作用(范圍可以還寬點,度個人知識所限)。讀書:心力(可以看看毛主席的《心之力》)升級,意識升級,厲害知的可以天人合一。看問題客觀,排除主觀意識干擾直達真相。(所謂境隨心轉)名:不失性格的節制與自律。(排除人性中動物性的弱道點貪嗔痴等)畢竟只有神一樣的人才能留名。相:以相觀心,相由心生。難道與美學和抽象有關。誠於中而形於外?(這個給大家提供線索,我解釋的不好。)敬神:個人覺得是謙虛無過的意思,舉頭三尺有神明回,易經中謙卦是唯一一個只好不壞的卦。貴人:感恩向善,貴人來聚首。貴人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勢,畢竟人只是勢的一個載體。養生:樂天答知命,順其自然。個人才疏學淺,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畢竟理是越辯越明
4、兼濟天下是什麼意思?
兼濟天下
拼音: jiān shàn tiān xià
釋義:兼濟,同時救濟各個方面。天下,指天下民眾和萬物。整個成語指,使天下民眾、萬物都受到恩惠和幫助。
出處:愈曰:「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勤勞不懈,死而後已。
列句:有錢了,我就要兼濟天下。
5、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的含義
這句話出自《孟子 盡心上》,原文是「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古代賢德的人,得志時,就把恩惠施加給人民;不得志時,就修養品德以顯現於世。貧窮時就搞好自身品德的修養,得志時就使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6、同心同德同舟楫 濟人濟事濟天下啥意思
「同心同德同舟楫 濟人濟事濟天下」的意思是思想統一,信念一致,齊心協力,幫扶人事,造福國家、社會。是同濟大學的校訓。
同心同德
【拼音】[ tóng xīn tóng dé ]
【釋義】:同德: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尚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與「離心離德」相對。
舟楫
【拼音】zhōu jí
【釋義】亦作"舟檝"。"舟楫"泛指船隻,船和槳。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勸學》
濟天下
【拼音】jī tiān xià
【釋義】救濟天下各個方面。天下:指天下民眾和萬物。使天下民眾、萬物都受到恩惠和幫助。
(6)濟天下養生擴展資料:
同濟初創
1893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Dr. Erics Paulum)來到上海,在德國總領事館附近開一診所。後來,他與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成立了「德醫公會」。
八國聯軍侵華時,德國運來大批醫療設備,聘請當時在上海負有盛名的寶隆醫師,協助在滬成立了傷兵醫院。德軍歸國時,為感謝寶隆,將傷兵醫院的醫療設備悉數贈送給寶隆。
1900年,寶隆在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Wilhelm Knappe)的支持下,在張家浜新馬路旁開辦了有20張床位的醫院。由中德雙方出資,取名「同濟醫院」,寶隆任院長。
1904年初,克納佩在柏林與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學東方語言部主任進行了會談。在談到在中國推行德國教育政策時,克納佩提出了在上海開辦德國醫科學校的計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同濟大學
7、"憂所學不能拔俗而入聖,憂無術已濟天下"什麼意思
要理解這句話就要首先知道這句話出自什麼地方,然後翻譯就好多了,首先這句話和湖南人羅澤南有關,這個人是早於曾國藩的湖南名臣,這句話文獻原文是: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不能拔俗而入聖;不憂無術以資生,而憂無術以濟天下。那時正是天平天國運動剛興盛的時候,羅澤南說這句話表示他心憂國事,所以你問的這句話可以理解成,擔心自己所學不能將隱逸在市井鄉間的賢人舉薦給皇帝,擔心自己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救天下蒼生。大概就是這意思吧,我古文能力一般,只能這么解釋給你了,你可以給達人修改下。
8、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是什麼意思??最好能解釋的詳細點!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如何理解了這句話:人一出生就有了八字也就是先天的命局,但僅從八字里看全一生的榮辱是不能詳盡的,那麼先天的命局還要加上後天的運行,也可以說是你的言行舉止,你的想法等等把先天命局引發才是你的運氣,然後就是你的生活環境,這些都屬於你先天運氣的一部分,那麼要想改變自己的運氣就是後面的;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一命:命是先天註定
原理:時間是決定事物最重要的因素。時間和空間決定事物性質。
古時候把人分為4種職業,即「士、農、工、商」。過去讀書人的地位是最高的,但讀書人要得到社會地位,必須參加考試,考中了才能稱為士。成為士就可以當官,當了官就能榮華富貴。自隋唐以來,普通人要想當官,唯一的出路就是參加科舉考試,所以有句話叫做: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那時候的讀書人,常會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說這五樣都得具備才能考上。如果考不取的話,是命中不該有。漢朝的大學者王充,一生反對迷信,不信鬼神,但他堅持「命」是客觀存在的,一個人的命運是由天註定的,「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中國人所講的「命」,就是一個人的「八字」。根據你出生的年月日時,換算成「天乾地支」,總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就能推算出一個人一生的榮辱禍福、貧富壽夭。
現代的人,要想做官也得考大學、考公務員,這與古代相似。但當下社會對於成功人生的評判標准發生了變化,大家一起向錢看,有錢就有地位,有錢就能被人尊敬,而且不論什麼行業,都可能獲得所謂的「成功」,而對於命運中其他幾個因素,例如健康、長壽、榮譽、沒有災禍等等,反而不去重視,可嘆很多達官貴人、豪富明星,盡管擁有了值得誇耀的財富,但或短命、或深陷囹圄、或重病纏身、或意外死亡、或身敗名裂,這種人生,談何成功?
不過無論哪種情況,一個人的命運從出生那天就已經註定,我們可以藉助八字分析,提前預測出這個人的人生軌跡來。
二運:運勢可以變化
命好不如運好,運氣猶如春夏秋冬,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經歷童年、青年、中年、晚年四季。有一生旺,有一生衰;有早年旺、中年旺、晚年旺。甘羅十二為秦相,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孔明初出茅廬,范蠡泛舟西湖。花開花落,日出日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守得雲開見日出。能進能退,能上能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旺運時積極奮進,衰運時退壁三舍。總之,要做到等待時機,抓住機遇,功成身退。
1、時代是一種大環境。時代不斷更新也是天意。戰爭與和平,刀耕火種與手機電腦,紅樓夢與青春之歌。時也命也。同樣的命在不同的時代導致不同的命運。要根據時代來決定自己的選擇:順則昌逆則亡。
2、命是車,運是路。命運如舟與水。路影響車,水影響舟。先天的出生日期影響後天的運氣變化。十年一大運,五年一小運。
這樣看來,一個人命好不好,完全不能由自己決定。這不是宿命論嗎?
不對,大家別忘了,後邊還有「二運三風水」呢。來運時你就可以自己做主了。「運」就是「動、運轉」的意思。在八字體系中,對八字造成影響的還有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大運,每步大運是十年,也就是說每十年都轉一次運,每個人起運的年齡是不一樣的,從1-9歲不等。這個大運是從一個人出生的月份推算出來的。
還有一個是流年運,這個流年是天下人共享的,例如今年流年是「癸巳」。如果你八字需要「癸水」。大運走到某個階段,出現了癸水,那這十年你都會很風光。大運遇不到「癸水「,可遇到今年,流年是「癸水」,那你今年也會走好運。
所以說:命中沒有,只能來行運。每個人一輩子,無論多麼命苦,都有走好運的時候;無論命多好,都有走霉運的時候。好運來時雖然事事都比較順利,但禍福是相依的,最好的時候要防範最壞時候的到來。好運來時,就等於把土變成了山,這個需要好多年。可是當山要倒的時候,卻在頃刻之間,所以民間有:「運來如抽絲,運去如山倒」的俗語。
所以古人教導我們:一個人活在世上最要緊的是要懂得「惜福」。古訓說:「一粒米都不能糟蹋。」這不是惜財,而是惜福。「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為何福無雙至?運好時人要是一驕傲,第二個福就不會來了。但是禍要是來的話,人卻很少會自我自省,所以第二個禍就跟著來了。
八字是隨著人走的,人不要隨著八字走。跟著它走,人就成了八字的奴隸。
三風水:風水是自然之妙
地吉苗旺,宅吉人旺。黃帝建城時就有:察其陰陽觀其向背。自古主張「明堂平曠,萬象森羅;眾水朝歸,諸山聚會;草盛木繁,水深土厚」,「山清水秀出美人,窮山惡水出刁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好風水與環保同行。「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中國好風水:北京、上海、廣州。海南好風水:海口、三亞、文昌、萬寧。
出生地風水:
(一)領袖富豪多生於依山面水藏風聚氣風景秀麗之地。脫胎剎那秉賦天地靈氣。
(二)近水者多智慧,靠山者多道義。蘇南人多文才,江北人多政要。
長期居住房屋風水:
移居祖屋後另設的住宅與辦公室、營業場所更為重要。要研究以下幾方面:
(1)形狀結構(2)光線(3)空氣(4)水源(5)傢俱物理屬性
(6)傢俱擺設方位(7)衛生程度(8)顏色(9)門窗方位(10)聲音
所在的城市風水:
1)地形2)經緯度3)溫度 4)道路5)綠化6)水源7)方位等等。
所在國家風水:國家所處的緯度經度溫度地形河流及其經濟政治文化情況。
祖先安葬之地風水:遺傳基因與心理因素的互相影響。
玄空法:三元九運,二十年吉凶方位一個變化。二十年中每年變化。六十年風水輪流轉,一個周期。大門向吉方。
「風水」這兩個字出於寺院里的和尚,和尚們非常講究風水。「天下名山半屬僧」,是說天下的名山的一半都被和尚佔了。
風水很簡單,就是空氣跟陽光。好風水就是要靠著山,很穩當,然後前面是水,再前頭一定有一片綠地,叫明堂。門前有小河,屋後有山坡,客家人永遠在他家的前頭弄個水塘。所謂客家,就是經過大亂南移而來的人。因為八方的風是亂吹的,什麼能把風治住?是水,所以家前頭有個小水池,就能把亂風聚住。
風水很簡單。比如不要一條路直沖大門,這叫一箭穿心;廚房不要擱屋子中間,等於中間火燒,主人心不安;家裡不要門對門,否則就等於口對口,永遠鬧是非。這些好像是迷信,其實有一定道理,是經驗積累所得。
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處理過一個官司:兩個親家分地方,其中一塊因石頭對著房子中心,叫萬箭穿心,就都不想要那塊地方,爭執不下。范仲淹說沒關系,我有個好地方,我和你們換。結果沒過多久,突然大風大雨,結果所有的石頭都被風雨刮到門前堆了起來,結果萬箭穿心變成萬戽朝天,變成大吉利。
這個故事,揭示了風水中一個很重要的法則:「福人居福地」,你要是沒福,就不會居住到好風水的地方。一個人選什麼樣的房子,看似都是自己決定,其實都是命中註定的。命好就會不自覺選中風水好的房子,該走霉運了,就會選擇風水差的房子。可一個人要是聘請有真才實學的風水師為他調風水,那也是到了他命運該發生變化的時候了,這個風水師就是他命中的貴人!
第四、建功立業積善成德(功德):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德不孤必有鄰」。「千夫所指,不病而死」。滴水可以穿岩,善亦如此惡亦如此。
1、對社會的貢獻叫功勞。首先是你的專職工作正面作用越大,功勞越大,回報越大,命運越好。反之則越差。
2、德高才能望重。品德越好,擁護越多,命運越好。「德不孤必有鄰」。
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用功德去換回報,天經地義,是平衡原則,不可違背。天與不受,反受其譴。
4、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滴水可以穿岩。千夫所指不病而死。
5、命中劣根性者尤其要積德,否則有大難。
6、積大功德一定要立大志許大願。
7、研究命理能發現一個人的品德高下。
第五,讀書自己改變命運
萬般皆有用,唯有讀書高。讀儒道佛,四書五經,辯證觀點看問題,要懂得做人道理。
青少讀科學打好基礎;中青年讀儒家,懂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老年讀道家望長命百歲;晚年讀佛,現世的繁華已無意義明確靈魂往何方。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可以從兩個方面說明。第一個大家都知道,讀書讀得好,考學優異,可以進入各種單位,如果單位好、效益佳,或者考上公務員,都可以改換門庭。
第二個是通過讀書,可以增加自己的智慧,學到別人的經驗,人生就會少走彎路,也能發現成功的捷徑。
不過這里重點要給大家講的是「積德」對命運的改變力量:積德有積陽德與積陰德兩種。所謂陽德,就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德行。有些人做善事故意想要讓別人看見,這是「有心為善」,老天對於這種人,有句話叫做「其善不賞」,就是不會給你多少福報。而「積陰德」,就是暗自幫助別人,做應該做的。
雖說善有善報,但如果你把做好事當做交易來做,那你是跟命運在做買賣。「我做了這么多好事,會有多少好報」,要是懷著這個心的話,這個善報很小很小。還有人把佛當神來拜,認為給佛磕幾個頭,燒點兒香,捐點錢,佛就會保佑。這不但是對佛不了解,還 可說這是侮辱佛。佛不是讓人這樣信他,而是要讓人明白他的道理。
那我們該如何積陰德?首先要發願,所謂發願越大,力量就越大。努力去幫助一切你可以幫助的人,不去計較對方知道不知道,不去追求回報,也就是沒有任何目的與功利心。做過就放下,不沾沾自喜。時間久了,這個行善的念頭,都是出於本心,行善的行為,自自然然,就跟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一樣的平常。如此下來,這個陰德就會積累得很大,它對你的命運改變的力量極大,不但可以讓你遠離災禍,延長你的壽命,增加你的財富,而且可以惠及子孫。
第六,名字稱號(名):
任何人離不開名字,要使用一生,很重要。生命代號,信息密碼,終身廣告用語。不怕生錯兒子,就怕起錯名字。賜子千金,不如賜子一名。劉德華:德才兼備。宋美齡:美好年齡。董建華、何厚鏵:港澳歸華。問自己:什麼名?
改名標准:
1、名稱含義要吉祥如意名符其實
2、與生辰八字中陰陽五行相諧調
3、筆劃符合五格(天格人格地格等)
4、音調音韻流暢和諧
5、字相穩定疏密勻稱
6、筆劃五行相生
7、與生肖屬相不沖。
名字:梁舒晴(女)
(1)數理:11、12、12=總格35(優雅發展)、人格23(壯麗)、地格24(得金)、外格13(春日牡丹)
(2)含義:舒展的晴天
(3)音調:第2聲+第1聲+第2聲協調
(4)字相:橫豎結合 勻稱穩重
(5)五行:木、火、火、相生
(6)八字:辛巳、壬辰、乙巳、甲申、二金一水二木一土有火為妙
第七,相貌儀表(相):
骨格定一生之榮枯,氣色看行年之休囚。
體態豐滿,紅光滿面,目光炯炯,吐詞清晰,聲如洪鍾,相好得人緣。
印堂發黑,兩目無神,語無倫次,東倒西歪,尖嘴猴腮,霉相討人嫌。
一面相:十二宮,三停三才論,四學堂八學堂論,五官說,五嶽四瀆,五星六曜,九洲八卦,流年運氣部位歌。
二手相:上帝將你的真相放在手掌之中。天紋地紋人紋,玉柱紋月暈紋旅行神密紋;
三身相:腰圓膀粗,虎背熊腰,腹拱垂體,手長過膝……
四動相:龍行虎步,獅子回頭,笑不露齒行不露足,靜如松坐如鍾行如風……
五聲相:說話有大小、清濁、快慢、虛實、厚薄、冷熱等分別
六心相:心在形先,形居心後。未觀形貌,先相心田。眼惡心必惡,眼善心必善。修德於心,吉凶可易。心發善端諸福集。
七衣相:服式整潔,顏色諧調,款式符合身份;有華麗朴實端莊休閑等分別。
八相自己相他人:懂得自己哪裡好哪裡不好;懂得別人是什麼人。
九改相:相由心生。善心生善相。惡心生惡相。按摩美容都可以改相。
第八,敬神感應(神):
地生萬物養人,地球是人類母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是人類父親。信息流通有如神助,感天地泣鬼神。宇宙,其大無外其小無外;人比狗螞蟻樹石頭高級,比人高級的是什麼呢?人無法完全理解,猶如螞蟻無法理解人類一樣,只能冠之以神或上帝之類的稱謂。如果否定比人更高的層次,不符合辯證法,道理上不通。
一、宇宙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二、按層次人高於狗、螞蟻,狗高於樹,樹高於石頭。比人高級的層次肯定存在。最高層次的稱之為神。
三、神:推理得出,人很難實驗證明神。讓人證明神如同讓螞蟻證明人的存在?
不能證明神的存在不等於神的不存在。因為你不能證明神的不存在。
四、可能太陽地球及無數天體都是高於人類的生命存在。面對浩瀚的宇宙,人類只是微不足道細菌。聖仰之情油然而生。只有狂妄之人才會貶低宇宙。
五、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生萬物養人;我們感謝太陽父親地球母親。
六、感天地泣鬼神,頭上三尺有神靈。到處是電磁場信息。
七、歷史悠久的各大宗教影響巨大,都有其內在知識價值。政教要分離,歷史上每當宗教過份干預政治時這種宗教就滅亡了。千萬年神廟教堂的大量存在象徵人類渴望與神溝通,很難,是一種奢望。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希望有如神助。
八、人的先天秉賦不同,各人意念的力量也不同。
九、上帝,佛祖,神靈;大同小異,都是最大之神。財神,媽祖,關公等等是行業之神。
十、人如有活的肉體,且食人間煙火,就不是神。人不食人間煙火叫仙人(長壽者)但不是神。神學研究者也不是神,如教主。
十一、人不要冒充神,否則要報應。眾人要學會識別真神假神。
十二、真神要用心感應。心誠則靈。阿彌佗佛!
第九,結交貴人,與高人為伍你就會出類拔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道德,有知識,有經濟,有管理能力者,貴人也,勤交。酒肉朋友、孤朋狗友少交,吸毒偷盜犯法作亂者不交。
一、要勤交七種貴人:
1.有道德者
2.有智慧者
3.有權利者
4.有財富者
5.有健壯者
6.有美麗者
7.有信息者
二、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相逢不相識。交貴人要有緣份。用命理研究自己與貴人緣份何在。
三、用人之道
1)用業務人才(旺人緣)
2)用技術人才(旺文星)
3)用管理人才(旺官運)
四、遠離凶惡的小人。
五、上級,下級,平級。要正確處理三個方面的關系。
六、人和人之間、人和物之間有相生相剋。
第十,養生之道(養生):
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身心健康就有快樂,身心健康才能思維平衡、頭腦冷靜,產生正確的計劃與行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身心健康就有快樂和福分,都與衣食住行等有關。
注意下面九個方面
一、飲食
1) 多喝很清潔的天然水
2)每天食30%以上的穀物
3)每天食30%以上的素菜
4)年齡越大吃葷菜的量就越小(20-30歲是30%,30-40歲是20%,40-50歲是10%,50-60是5%,60歲後食素
5)忌過咸過辣過甜過酸過苦及化學制劑的食品。
二、運動
1)年齡越大運動量越小。
2)年齡越大運動時間越長。
3)清晨最佳,其它次之。
4)有草木清水的地方。
三、靜坐
1)有動必有靜,動靜相兼。
2)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內經)
3)進而達到不動不靜不生不死不垢不凈不加不減之境界。
四、夜卧
1)早睡早起
2)聖人無夢
3)足夠的睡眠
五、情緒
1)制怒
2)微笑
3)勝不驕敗不餒
六、起居
1)有規律
2)較固定
七、衣著
1)絲棉麻天然織物
2)清潔衛生
八、按摩洗澡:
能疏通經絡,活血化淤,減少脂肪,增加氧氣。
九、習慣愛好
1)不嗜煙酒
2)不好賭不好色
3)不痴迷於玩物
合乎規律者勝,掌握天機者贏。窮凶極惡者凶,安定團結者吉。
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認真讀,耐心悟,人生處處有幸福!
你好,請採用。
9、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養生、遁世、窮萬物。」釋家(佛家)是「見性、救世、通萬有。」
民諺說得好:「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
所以這句話錯的離譜,不過我可以給你說一下其中的意思。
儒家的修身就是提高個人的道德水平,治世就是說爭取做官,對百姓施行仁政,平天下就是說光修身治世還不行,還要時時以天下為己任
佛教的見性就是讓你看清世界真相,救世就是普度眾生,再加上佛教教義博大精深,所以就通萬有了
養生遁世窮萬物,意思是說,道家注重養生之道,不關心世事,但憑著一個道法自然的理念,就窮盡了人間的真理。不過說道家遁世,純屬胡說八道,眾所周知,道家分為老莊和黃老,黃老派始終以治國安邦為己任,主張寬刑簡政因俗簡禮,依道生法依法治國,是漢唐盛世的根本,而老莊派不過是冷眼熱心,哪來的遁世?
看看黃老道家對法治的論述,比起法家的理論和現代中國的法治理論,不知先進多少倍:
1、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2、有道以統之,法雖少,足以化矣;無道以行之,法雖眾,足以亂矣。
3、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繩也。縣法者,法不法也;設賞者,賞當賞也。法定之後,中程者賞,缺繩者誅。尊貴者不輕其罰,而卑賤者不重其刑。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必無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4、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治國無其法則亂,宗法而不變則衰,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
5、法生於義,義生於眾適,眾適合於人心,此治之要也。故聖人因民之所喜而勸善,因民之所惡而禁奸。故賞一人而天下譽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賞不費,至刑不濫。
6、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無專行也。法籍禮義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
7、有法而不用,與無法等。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
8、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10、「兼濟天下」是什麼意思?
「兼濟天下」,兼顧幫助天底下所有的人。
兼:同時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兼顧;
濟: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