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 梁惠王篇 原文及翻譯! 急!!!!
寡人章 梁惠王曰:「寡人①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②: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③,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④,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⑤:填然⑥鼓之,兵刃既接⑦,棄甲曳兵而走⑧,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⑨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⑩,谷不可勝食{11}也;數罟不入洿池{12},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13}以時入山林{14},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15}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16},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1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18},勿奪其時{19},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20},申之以孝悌之義{21},頒白者{22}不負戴{23}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24}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25},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26},塗有餓莩而不知發{27}。人死,則曰:『非我也,歲{28}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29},斯天下之民至焉。」 [今注] ①寡人:寡德之人也,是人君自謙之詞。 ②盡心焉耳矣:「盡心」,猶言盡力。「焉耳矣」,是詞終連用助詞。有加強語義。謂於救荒之事已竭盡一己之力。按焦循《正義》:「焉耳當作焉爾。禮記三年問雲:然則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爾也。隱公二年公傳雲:托始焉爾。何休注雲:焉爾猶於是也。然則此言盡心焉爾者猶雲盡心於是矣。」 ③河內河東:皆魏地。指黃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陽、濟源、博愛一帶,舊時通稱河內。魏國的河東地,當今山西省西南部。 ④加少加多:「加少」,是減少。「加多」,是增多。 ⑤請以戰喻:「喻」,本作諭,譬也。即比譬義。言請用戰爭為比譬。 ⑥填然:「填」,音田。鼓音。「填然」,猶今之口語冬地。古時戰爭,擊鼓則兵進,鳴金則兵退。 ⑦兵刃既接:「兵」,械器。「刃」,刀。此句形容兩軍交鋒狀。 ⑧棄甲曳兵而走:「甲」,是盔甲。「曳」,拖也。「走」,敗逃也。此句形容敗退情形。 ⑨直:特也,但也。又直、特,古同聲。 ⑩不違農時:「{11}不可勝食:「勝」,讀升,盡也。「不可勝食」,猶言食之不盡。下文「不可勝用」,即用之不竭。 {12}數罟不入洿池:「數」,讀促。「罟」,讀古。「數罟」,細密網也。「洿」,音烏。「洿池」,深池也。 {13}斧斤:「斤」,斫木斧也。古以刃直稱斧,刃橫稱斤。 {14}以時入山林:《禮記·王制》:「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即以時也。依照一定之時日。 {15}養生喪死而無憾:「養生」,是為生者得以謀生。「喪死」,是為死者得以安葬。「憾」,恨也。 {16}五畝之宅:據趙註:此為一夫所授,二畝半在田,二畝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穀,乃於牆下種桑,以供蠶事。古代庶民皆衣帛。《周禮》雲:「庶民不蠶者不帛。」可知老者不能衣帛。此言五十衣帛,含有養老意。 {17}無失其時:「時」,諸牲畜孵化及之生育之時。「無失時」,言孕字不失時也。「字」,乳也。《說文》段註:「人及鳥生子曰乳。」 {18}百畝之田:亦一夫所授。考古代井田:一夫一婦,耕耨百畝。 {19}勿奪其時:言不可以徭役奪其農時也。 {20}謹庠序之教:「謹」,敬也。有不苟義。今言「加強」。殷曰序,周曰庠,皆鄉學之名。 {21}申之以孝悌之義:「申」,重也。有「再三」及「反復叮嚀」之義。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悌」通弟,順也。「義」,作義理解。 {22}頒白者:「頒」,同斑。老人頭半白半黑者。 {23}負戴:以背任物曰負,以首任物曰戴。 {24}黎民:指百姓。 {25}然而不王者:「然而」,是詞之承上而轉意。王引之雲「猶言如是而」也。「王」讀旺,往也。人民歸往之也。人民為何歸往,歸依仁也。 {26}檢:斂也。有節制收聚意。 {27}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通途。「莩」通殍,餓死之稱。「發」,發放也。發放倉廩以賑貸百姓。含有平糶救荒意。 {28}歲:凶年。 {29}王無罪歲:「無」,有勿義。言王勿要諉罪於年歲歉收。 [今譯] 梁惠王說:「寡人對於國事,可算是竭盡心力了!河內遇著荒年,就將那少壯的百姓遷到河東去就食;又將河東的米粟,分運到河內來賑濟。河東遇著荒年,也是這樣做。看鄰國的政事,沒有像寡人這樣的用心,但是鄰國的百姓,未見減少,我國的百姓,未見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答道:「王向來喜歡戰爭,現在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咚咚的鼓聲響著,兩軍的刀劍已經交鋒,那打敗的,棄掉盔甲,拖著兵器就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就止住,有的逃了五十步就止住。這逃五十步的取笑那逃一百步的,說他膽子小,王以為怎樣?」惠王說:「不可以的。只不過逃到一百步罷了,也同是一樣的逃走啊!」孟子說:「若是知道這個道理,就不必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要想百姓增多,只要不耽誤百姓耕種的時候,五穀自然吃不完了。細密的網罟,不要放進深水池內,魚鱉自然吃不完了。斧斤必按照時令,才往山林里去斫伐,材木自然用不盡了。五穀和魚鱉吃不完,材木用不盡,是教百姓在養生送死方面都沒悔恨,能教百姓養生送死都沒悔恨,這就是王道的開始啊!使人人有五畝的住宅,宅旁的空地栽種桑樹,這種桑樹養蠶,五十歲的老人,就可穿綢帛了。飼養雞犬狗彘,不要失誤它們孕育生長的時期,七十歲的老人,平時就可有肉吃了。每家分配百畝的田地,不要剝奪他們耕種的時候,數口的人家,就不會受餓了。然後加強辦理各級的教育,並且反復叮嚀他們孝親敬長之道,那花白的老人,就不致負戴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老人,穿綢食肉,壯年的人不會受凍受餓,像這樣,百姓不歸往他,是從來沒有的事。現在狗彘反吃人所吃的東西,還不知道節制;路旁有餓死的人,還不知道發放倉谷來救濟;百姓餓死了,還說:『不是我的罪,是年歲荒旱。』這和用刀把人殺死,卻說:『不是我殺的,是那兵器。』又有什麼不同呢?王別委罪於年歲荒旱,那麼,天下的百姓,自然皆來歸順了。」違」,背也。「農時」,指春耕夏耘秋收之時。 (一)梁惠章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遠千里而來③,亦將有以利吾國④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⑤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⑥曰何以利吾家⑦,士庶人⑧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⑨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⑩,弒{11}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12}。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13}!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今注]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惠,是謚號。本都安邑(今山西解縣,夏禹故都),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 ②叟:長老之稱。 ③不遠千里而來:言不以千里之長途為遠而來也。 ④利吾國:王充《論衡》雲:「夫利有二,有財貨之利,有安吉之利。」《易·乾·文言》:「利者,義之和也。」安吉之利,即「義之和」,公利也。財貨之利,則私利也。今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是問富國強兵之術,乃私利也。故孟子辟之。朱註:「此言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慾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徇人慾,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此孟子之書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學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⑤仁義:「仁」,是愛心。「義」,是正義。蓋蘊之於內曰仁,發之於外曰義。「仁義」二字,是儒家以「德治天下」之主要思想。 ⑥大夫:官稱。三代官制,分卿、大夫、士三級。天子諸侯皆置之。 ⑦家:此非家庭之家,乃卿大夫在其采邑內所設之機構。《左氏傳·桓二年》:「天子建國,諸侯立家。」言諸侯受封於天子而有國,卿、大夫食采於諸侯而有家。 ⑧士庶人:「士」,讀書人。「庶人」,百姓。「庶」,眾也。 ⑨交征:朱註:「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 ⑩萬乘之國:朱註:「乘,車數也。萬乘之國者,天子畿內,地方千里,出車萬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車千乘也。千乘之國、諸侯之國;百乘之家、諸侯之大夫也。」按萬乘,本非諸侯之號,但以梁齊等國,時皆侵地廣大,僭號稱王,故曰「萬乘」。 {11}弒:下殺上卑殺尊也。 {12}饜:滿足也。 {13}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朱註:「遺,猶棄也。後,不急也。言仁者必愛其親,義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義,而無求利之心,則其下化之,自親戴於己也。」 [今譯] 孟子去見梁惠王,王說:「老先生,你不怕千里遙遠的路程來到這里,也將有什麼富強方法,對於我國家有利吧?」孟子答道:「王何必說利呢?我看只有仁義就可以了。王如果說:『怎樣可以利我的國?』大夫必然要說:『怎樣可以利我的家?』士人和百姓也都要說:『怎樣可以利我的身?』到了這個時候,上要取下的利,下要取上的利,那國家就危險了。萬乘的國家,有殺他的國君,必定是千乘的公卿;千乘的國家,有殺他的國君,必定是百乘的大夫。依照先王所定的成法:『在萬乘中取得了千乘,在千乘中取得了百乘』,這樣,不能不算多了。如果人人輕義重利,那是不完全篡奪過來,絕對不會滿足的。可是,沒有重視仁愛的,還要拋棄他的父母,沒有重視義理的,還要不急事他的君上,請王只要談談仁義就可以,何必要說利呢?」 [章旨] 此章闡明治國之要道,當以仁義(蘊之於內曰仁,發之於外曰義)為依歸。而為孟子建立儒家政治學說之張本。然亦實自孔子「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之旨來。 又按孟子主民貴,故力謀人民樂利,他對義利二字,辨得極清楚,所以對各國諸侯絕不談利,只言仁義。孟子所反對的利,只是自私自利的利,他所主張的仁義,只是全民享受最大的樂利。
2、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出自哪裡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此句出自《孟子》中的《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意思是: 使民眾養活生者,安葬死者,沒有遺憾,此乃王道的開始
以下是《寡人之於國也》的全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3、翻譯:《寡人之於國也》
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活人,安葬死人不至於感到有什麼不滿足。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
4、語文古文翻譯
1、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流之回川。2、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3、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4、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5、棄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後止,或一百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6、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7、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9、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10、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1.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沖向天空紆回曲折的大川。
2.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水石相擊轉動像萬壑鳴雷一般。
3.琵琶女又湧出了一片隱藏在心內的怨恨幽情, 這時候,雖然沒有聲響,但卻勝過了有聲。
4.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異鄉人,偶然相逢,便可傾談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識。
5.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6.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活人,安葬死人不至於感到有什麼不滿足。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
7.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
8.豬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飢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
9.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10.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5、必修4寡人之於國也句式
【判斷句】
1、是亦走也(句式:是……抄也)
2、非我也,歲也(句式:……也)
3、非我也,兵也(句式:……也)
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句式:是……也)
5、養生喪死無憾,王道百之始也(句式:……也)
【倒裝句】
1、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1)申之以孝悌之義
2、賓語前置句:(1)未之有也(標志:之)(2)雞豚狗彘之畜。
(5)養生喪死申擴展資料: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度孟子「仁政」思問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答道」統一天下的問題。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
6、「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出自哪裡?
出自《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7、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木材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撼也
《孟子·梁惠王上》的翻譯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⑴:『經始靈台⑵,經之營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經史勿亟⑸,庶民子來⑹。王在靈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鳥鶴鶴⑽。王在靈沼⑾,於軔⑿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⒀曰:『時日害喪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釋】
⑴《詩》雲:下面所引的是《詩經.大雅.靈台》,全詩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兩章。 ⑵經始:開始規劃營造;靈台,台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 ⑶攻:建造。 ⑷不日:不幾天。 ⑸亟:急 ⑹庶民子來:老百姓像兒子似的來修建靈台。 ⑺囿:古代帝王畜養禽獸的園林。 ⑻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樣子。 ⑽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 ⑾靈沼:池名。 ⑿於(wu):贊嘆詞;軔(ren),滿。⒀《湯誓》:《尚書》中的一篇,記載商湯王討伐夏桀是的誓師詞。 ⒁時日害喪:這太陽什麼時候毀滅呢?時,這;日,太陽;害,何,何時;喪,毀滅。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顧盼著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一面說:「賢人也以次為樂嗎?」孟子回答說:「正因為是賢人才能夠以次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詩經》說:『開始規劃造靈台,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干,幾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國王游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國王游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躍。』周文王雖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台叫做『靈台』,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那裡面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快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相反,《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麽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於盡,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釋】
①河內:指黃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陽、濟源、博愛一帶,當時是魏國的領土。②河東:指黃河以東的今山西省西南部,當時是魏國的領土。③兵:兵器。④數罟(Shuò gǔ):密網。洿(wū)池:大池。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設的學校。⑥莩(piǎo):餓死的人。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裡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么辦。考察鄰國的政務,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鄰國的人口並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並不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戰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如果)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麼樣?」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後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採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麼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麼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後)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佔奪(種田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搞好學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現在,富貴人家的)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屍體,卻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責任,是收成不好』,這跟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人,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兩樣呢。大王請您不要怪罪於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
8、寡人之於國也 字詞的詳細翻譯
1.數
願得補黑衣之數《觸龍說趙太後》數目、數量
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寡人之於國也》幾、若干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命運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shuò屢次
數罟不入洿池《寡人之於國也》cù密、細密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shǔ計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於國也》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後序》徑直、直接
3.發
百發百中成語發射
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征發、派遣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於國也》指打開糧倉救濟百姓
野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琵琶行》出發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五人墓碑記》發出
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發出、抒發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兵器
窮兵黷武成語戰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後》軍隊
草木皆兵成語士兵
5.勝
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承受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於國也》盡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優美的
詞類活用
【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穿
【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為王、稱王、統一天下
【王無罪歲】
一般"罪"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歸罪、歸咎
【請以戰喻】
一般"戰"是戰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戰爭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一般"生"是活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活著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死去的人
【謹庠序之教】
一般"謹"是謹慎(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
【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一般"移"是移動,在此是使動用法:使……遷移
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亦走也
這也是逃跑
2、非我也,歲也
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3、非我也,兵也
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倒裝句】
1、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
(1)申之以孝悌之義
(2)樹之以桑
(3)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4)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5)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2、賓語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有之也
3、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當於"只是……罷了")
(2)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或……或……"相當於"有的人……有的人……")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語"此"
2、棄甲曳兵而走
省主語"將士"
類別:文學·詩詞歌賦
9、《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翻譯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 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 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 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 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 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 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 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 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 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 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