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的五臟(心肝脾肺腎)怎樣養生?
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養生靠自己的意力和信心.有動.有靜.並食養多看黃帝內經養生之道
2、五臟養生的要訣都有哪些
在春天到來之際,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此時,人的身體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開始逐漸陽氣生發,不過,伴隨而來的也許還有身體上的各種疼痛,這個時節,不妨做一下穴位按摩調節,不僅有助於修復身體、緩解疼痛,還能起到祛病防病的效果,一起來試試吧:
一、捋捋膻中穴
膻中穴(兩乳之間)有寧心神,開胸除悶等作用。按摩時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每次揉壓約五秒,休息三秒。生氣時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達到順氣的作用。
二、指壓合谷穴
一隻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按摩此穴對於神經性頭痛、失眠和神經衰弱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三、輕叩百匯和風池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叩壓這個穴位能起明目醒腦的作用。只要感覺疲勞、緊張或者焦慮時可隨時輕叩。力度以感到稍微有痛感就行。
四、艾葉加醋泡腳
足底集結著五大臟腑的經絡,用艾葉加上醋泡腳可以溫通氣血,解郁疏肝。焦慮抑鬱往往是肝氣不疏、氣滯血凝所致,而腳底經絡集結,艾葉的溫通和醋的活血作用,可以使氣血暢通,經絡通暢,從而達到疏肝理氣、活血解淤的功效。每次可用溫水泡20分鍾,再做做足底按摩,特別是多按按太沖穴,即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五、按揉心包經
心包經是沿著人體手臂前緣的正中線走的一條經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條。
可以沿著心包經的穴位逐個揉按,每個穴位以痛為標准,凡是按到痛的點就要多按幾下,最好按到讓它感覺不痛了,按壓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壓時多停留幾秒鍾。平均每個穴位按摩2~3分鍾。
如果覺得找穴位太麻煩,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經,即沿著經絡一點一點地拍打過去。拍打心包經,對疏通氣機非常有作用。
3、五行臟腑養生
1
肺先行,萬物由呼吸為首,脾為五臟之母(統血),腎為一身之根(原氣、導源於腎包括命門,藏於丹田,是人體生命活動知的原動力)。心包:無形,氣之所出;三焦:無形,氣之所經。
2
臟腑五行循環:金→水→木→火→土→金
對應為:陰經絡:肺→腎→肝→心→脾→肺;
陽經絡:大道腸→膀胱→膽→小腸→胃→大腸。
3
臟腑五行相生關系(調理改善促進相生關系)-- 咖色線: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
肺助腎 →→→ 腎助肝 →→→ 肝助心 →→ 心助脾 → 脾助肺
大腸助膀胱 → 膀胱助膽 → 膽助小腸 → 小腸助胃 → 胃助大腸
4
臟腑五行相剋關系(葯物副作用、空氣污染回、情緒等會引起相剋關系)-- 藍色線: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肺傷肝 →→→ 肝傷脾 →→→ 脾傷腎 →→ 腎傷心 →→→心傷肺
大腸傷膽→→→膽傷胃 →→→ 胃傷膀胱答 → 膀胱傷小腸 →小腸傷大腸
人和自然是統一的,是協調的,人體的各個器官也是統一的,協調的。所以,五行學說,不僅把人和自然聯系了起來,也把臟腑,形體,官殼,情感聯系了起來。人體的各系統氣的運動特徵,也和五行相順應。
4、養生就是保養五臟,這句話正確嗎?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熱門話題那就養生。養生的意思是調養、保養自己的身體,增強體質,想要達到延年益壽。其中五臟尤為重要,五臟是維持我們生命活動的中心,所以養生即養五臟這句話是正確的。
按照人體學上講,五臟六腑各司其職,將人體組織器官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雖然五臟六腑相互制約,但也相互依存,共同保持人體內部的協調。如果某個方面發生了一些狀況,其他部位勉強可以應付的了,但並不是所有的病痛都可以靠自身可以恢復。五臟是生命活動的核心,是人體儲存精氣血神的器官,中醫認為只要五臟的正氣是充足的,那麼體內的平衡就不會被打破,所以無論是用什麼方式養生,最終也是落到五臟的保養上面。
在五臟系統之中,心臟尤為重要。心臟系統主血脈和藏神,即我們的血管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如果心臟出現問題,人體生命的發動機出現了障礙,人體生命都會受到威脅。肝臟系統主筋肌和藏血,即如筋膜骨膜這些連接著骨頭與骨頭的部位。脾臟系統主運化,即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的臟器。肺部系統主皮毛,是五臟中與外界接觸的第一層體系。腎臟系統主藏精和生殖,是人體陰陽之本。五臟通過經脈和血管相互連通,互相協調,維持人體內部的平衡。
從五行上說,五臟對應五行四時,即五臟的強弱與外在變化也有密切關系,強調了人體內外的統一性。所以想要養生,無論是適度的運動或護理,還是通過改變生活習慣、生活環境或者通過飲食來調理身心狀態,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效果,都是在保養五臟。
5、五臟六腑指什麼?中醫解讀五臟六腑
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復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路,聯系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 五臟就是指:心、肝、脾、肺、腎 六腑指的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臟」是指實心有機構的臟器,有心、肝、脾、肺、腎、為五臟,加上心包絡又稱六臟。但習慣上把心包絡附屬於心,稱五臟即概括了心包絡。臟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故為五臟。 「腑」是指空心的器官,有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受五臟濁氣,名傳化之府,故為六腑。 【五臟】 心臟功能 一、支配意識——就是思考、記憶、判斷等精神狀態。心支配神氣,所以心患病時,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礙。 二、支配血脈——心能支配血脈,所以它和肝一樣,與血虛及血滯都有連帶關系。 肝臟功能 一、儲藏血液——肝病會有血虛、血滯的現象,同樣的,血虛、血滯也會引起肝病的發作。 二、五臟之冠——有一個強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體衰弱、易患感冒、喉嚨發炎、淋巴腺腫大等,都是肝功能異常所引起。 三、厭惡拘束——肝有喜好舒暢、厭惡拘束的性質,所以精神上受到壓力,肝就會動氣、焦急,造成肝功能異常。更年期的障礙以及經理級的職業病,都是屬於這一類型的肝病。 脾臟功能 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將食物的營養吸收,並分解成容易吸收的養分,輸送到全身各器官。因為脾臟異常,往往會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營養不良,使身體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腳——身體過胖、太瘦或手腳冰冷,不想活動都是脾功能異常的症狀。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會造成血虛的現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臟功能 一、支配呼吸——空氣經肺的呼吸作用進入人體內,供給所需的氧氣。肺部異常有氣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環——津液循環也在肺的支配下進行。肺若染患疾病,則肺部部會浮腫,皮膚會漸漸乾枯。 三、支配鼻子——自竇炎、鼻膿症的發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腎臟功能 一、儲藏精氣——精氣有三種功能,其一為成長發育;其二是吸收食物中的養分,成為血氣的來源;其三即支配生殖作用。腎有儲藏精氣的功能,所以有人稱腎是人生命力的測量器,老化現象的出現就是腎虛的表示。 二、支配體內水分——體內所有的水分都在腎的支配下。浮腫、停滯、尿崩症、排尿次數頻繁等,都是由腎虛所引起的。 三、支配骨、耳、發——腎虛使人容易衰老,進而導致各種關節骨病,變彎、重聽、頭發脫落等現象的產生。 【六腑】 膽——胃、腸等器官何時進行消化工作,何時停止,這些都由膽來決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進入休息狀態,需要相當的「決心」,所以膽虛的人常會失眠。 胃——能將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養分。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惡心嘔吐都是胃病的症狀。 小腸——在攝取食物的養分時,便將它們分為水、氣、血三種,然後輸入各需要的器官。消化不良、下痢、便秘都是小腸方面的疾病。 大腸——承受各器官吸收後的殘渣、然後排出體外。便秘、下痢是大腸方面的疾病。大腸發炎會使肛門紅腫,甚至造成痔瘡,導致肛門出血。 膀胱——將體內的水分集中在一起,然後送到各需要的部位,再將多餘的水排出體外。膀胱炎的症狀是浮腫、排尿次數頻繁。 三焦——能促進氣、血及津液的循環,使各器官充分發揮它們的功能,因此三焦患病,會連帶影響各器官的健康。 五臟養生要訣 人的生命以五臟為主體,協調臟腑的功能。是一條重要的養生法則。 寡慾——養心之道 中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指出了「神明」在思維,調節行為和統帥全身生理活動等中的特殊機能,而這些都是由「心」所主。「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人有「七情六慾」,慾望過大,好高騖遠,心神必然過於躁動,神不內守,亂而不定,必然憂亂臟腑,耗傷氣血,輕則招生疾病,甚至催人衰老,減短壽命。尤乘告誡人們,欲使養心,就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戒怒——養肝第一要務 書雲,大怒傷肝,血不榮於筋而氣激矣。氣激上逆,嘔血、飧泄、目暗,使人薄厥。《名醫敘論》曰 世人不終善壽,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聚毒攻神,內傷骨髓,外乏肌肉,正氣日衰,邪氣日盛,摧殘身心非淺也。 節食——保養脾胃良方 從現代養生說,尤氏的「節食」保養脾胃觀符合科學飲食原則。專家們研究,長期飽食有四大危害 1。營養過剩,導致肥胖,可誘發許多嚴重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脂肪肝、膽結石、痛風等。所以,「肥而不壽,是百病之源」。 2。使血液酸化,由於長期過食,體內代謝增加,產生的酸性代謝產物過多而使血液酸化,而酸化的血液可誘發許多疾病,所以,醫學家們說 「萬病皆始於酸中毒」。 3。產生過多自由基。長期過食,尤其是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糖食物攝入過多,可促使身體產生過多的自由基。研究證實,自由基是引起衰老的「元兇」,它不僅促進病理性衰老,還可以加速生理性衰老。 4。引發老年性痴呆。研究發現,一種叫「纖維芽胞生長因子」的物質可促進腦動脈硬化,引發老年性痴呆。長期飽食,這種「纖維芽胞生長因子」物質在大腦中積聚,使腦動脈發生硬化,引發老年性痴呆。《本草綱目》雲 「飽食不節,殺人頃刻」。《退庵隨筆》中說 「所食慾多,心愈塞,年愈損。」美國抗衰老專家希爾嚴肅地指出 「長期飽食是用牙為自己掘墓,如果你為美食所誘惑,一味追求吃喝,那麼,它的危害會進入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最終會將你毀掉。」 養氣——養肺要旨 肺主一身之氣,是指人體一身之氣皆歸屬於肺,受肺之統領,凡元氣、宗氣、衛氣、營氣等,皆需要通過肺的呼吸得以敷布 而人體中各臟腑功能活動之氣及經絡、營衛之氣,皆賴肺的調節而實現其升降出入,發揮其特有的功能作用。可見,肺為氣之主宰。正如《素問·五臟生成》中說 「諸氣者,皆屬於肺。」 惜精——養腎之要 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精的盈虧,決定人的生長、衰老、死亡的全過程。人們常說「未老先衰」,就是因為腎虛之故。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說 「五臟為人身之本,腎為五臟之本。故欲長壽,須補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