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勞動養生、腦力養生、自愈養生、生食養生、野性回歸養生等方式有什麼區別?
作為家庭主婦、離退休人員,操持家務,烹飪美食,與童相擁而樂,日夜操勞,對身心健康很有益處。勞動,創造百健康生活。
為民服務,度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注畢生精力於國於民,動腦而忘記年輪,豪情壯志養生之人,思維永遠活在春天裡,身體健康也是自然規律。
用智慧賺錢,樂此不疲,也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有效方式之一……
對煉氣覓知道人群,喚醒人體自愈能力,打通筋絡,道養氣養生,也不乏樂趣。
在生活中,能生食的食物不熟食,常見的如瓜果,則可有效防止腸功能退化,保持繁榮穩定的腸道共生菌群,是增強免疫力之有效方法。因腸道貢獻了人體70%左右的免疫功能。
返璞歸專真,回歸自然,採菊東籬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心融入大自然中,屬實現天、地、人合一,靜聽大自然的呼喚,仍老子得法之道……
人生,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我想知道養生的概念是什麼
養生定義
養生妙方
整個中醫學說就是廣義的養生學。《呂氏春秋》中將醫學定義為「生生之道」——前一個「生」是動詞「提高」,後一個「生」是名詞「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規律。養生就是人類提高自身組織、自身康復能力的學問,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3]
保養生命
消除疾病的學問——因此有別於現代西方治療疾病的「醫學」。《黃帝內經》中黃帝與老師岐伯有一段精彩對話。談到瘟疫時,黃帝問老師為什麼有些人被傳染了卻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就是為什麼說整個中醫學就是大養生學。當然,這里所說的中醫學是指中華原創醫學,而不是「一代明君」康熙閹割華夏文明後已經面目全非的「現代中醫」。
通常所說的養生是狹義的養生學,是指通過非葯物的方法達到提高自我康復能力的學問。公元前五十世紀人天合一整體觀的形成標志著養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業年間,當時的太醫令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集中論述了各種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書中沒有葯方,只列養生方、導引法213種。由此可知,中國從那時起就已經將養生作為治療的常規方法,並得到官方的提倡。[4]
養生的宗旨是身體陰陽平衡,【黃帝內經】中養生的主意觀點是陰陽平衡,陰陽平衡人則健康,有神;陰陽失衡就會患病,早衰,甚則死亡,當身體陰陽失衡時,應選擇葯療、食療、體療、針灸療法,使身體陰陽恢復平衡,病自然就好了。[5]
3養生源流
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啟發人們師法自然、回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
養生書籍
現,但自古以來追求長壽者卻大有人在。漢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運用醫葯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記載,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黏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知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確有相當的造詣。以恬淡虛無為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源於老莊之學,後來主要發展於佛、道兩家,它與兩家倡導修煉和清靜無為的主張分不開,而這也正是[[氣功]]修煉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氣功,遺禍亦烈,傷身殞命者比比,這從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記載中可以窺見;唐以後,衰而未絕,帝王豪門因之亡命者代有記述。房中術則在秦漢以前似乎較為開放,這從古時記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殘存帛書中可以看出。[4]
4養生文獻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4]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3、關於養生的句子
健康幸福
胡秉言
健康是每個人最大的財富
婚姻是家庭的最美音符
兒女是父母的最大驕傲
和諧是百年中最美幸福
身體健康方能長命百歲
相敬如賓方能舉案齊眉
紫燕繞梁方能其樂融融
相互包容方能門庭生輝
4、養生專業知識 什麼是養生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養生yǎngshēng,意為保養身體。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
(4)養生理念回歸擴展資料: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四季養生:
1、春季: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是養生的最佳時機。醫學上認為,春養於肝,夏養於心,秋養於肺,冬養於腎,所以春天進補,重在養肝。
2、夏季:酷熱天氣使人體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體液,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這是一種耗氣傷陰的表現,通常會影響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慾減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會感到,箋虛或氣陰兩虛。
夏天進補,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一般以清淡的滋補食品為主。另外,如瘦豬肉、鮮瓜果、芡實、綠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補的食療佳品。
3、秋季:初秋之時,食物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古代醫學家認為,秋季,草木零落,氣清風寒,人體容易受疾病的侵擾,所以此時宜進食滋補的食物。
4、冬季:進入冬天,又到了進補的最佳時節。現代醫學認為,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萬物處於封藏狀態,是一年中最適合飲食調理與進補的時期。
冬季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養生竅門:
1、睡覺前口含桔皮一塊,含十五分鍾後吐出,3-5次可根治打呼咬牙。
2、如果嗓子、牙齦發炎了,在晚上把西瓜切成小塊,沾著鹽吃,記得一定要是晚上,當時症狀就會減輕,第二天就好了。
3、除面部皺紋:鮮黃瓜汁半兩,加入等量雞蛋(約一隻蛋)攪勻,每晚睡前先洗臉,再塗抹面部皺紋處,次日晨用溫水洗凈,連用半至一月,以使皮膚逐漸收縮,消除皺紋有特效。
4、牙出血(經常出血或刷牙引起)花椒10粒,醋三兩,浸2天後口含,一次3分鍾,一日2次,連用5天有特效。
5、洗頭時,在水中放少許鹽,也可預防脫發。
5、健康或養生的經典句子
鐵不冶煉不成鋼,人不運動不健康.心胸寬大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要想健康快樂,學會自己找樂.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運動是步行.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知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為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怒傷肝,喜傷心,悲憂驚恐傷命根.妻賢夫病少,好妻勝良葯.千保健,萬保健, 心態平衡是關鍵.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http://www.yikexun.cn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生而身先,外其生而生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6、現在人們都注重養生了,都要回歸自然,吃生態的綠色的,哪有這么多天然有機的讓你吃啊,我就不信。真有嗎?
必然的有啊,這樣的產品很多,什麼黑山豬,黑樹雞,黑山羊都挺好的,營養價值豐富,那才叫肉呢,呵呵。
7、年輕人要怎麼養生?
一、注意防輻射
隨著手機和電腦的普及,公交車上隨處可以看到低頭玩手機的年輕人,更有「低頭族」一天使用手機電腦超過八小時,而手機電腦發出的輻射是對人體有害的,年輕人使用電腦的頻率遠遠大於老年人,所以年輕人應該比老人更注重放輻射的問題,養成喝茶的習慣可以有效的防止電腦輻射,茶葉裡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黃芪茉莉花茶、酸棗仁白菊花茶等都可以有效的防電磁波輻射,當然,最根本的問題要從源頭上解決,合理的安排時間,減少使用手機電腦的時間,睡覺時不要將手機放在枕頭底下。
二、拒絕外賣
快餐文化的發展使得外賣事業盛行,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宅在家裡吃外賣,外賣具有方便、隨叫隨到、價格低、節省時間等優點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但是,長期吃外賣卻不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外賣的泡沫盒在高溫下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稱之為二惡英,長期食用對人體傷害極大,而且,外賣的膳食質量難以保證,多數油膩,不衛生,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我們應該做到拒絕外賣,選擇健康營養的食物。
三、早睡早起
熬夜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的常態,躺著床上玩手機,刷微博,時間會過得很快,很多人經常一玩就超過凌晨才肯睡覺,殊不知熬夜對身體的傷害極大,睡眠不足,會導致精神狀態不好,第二天注意力不集中。更會使皮膚受損,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系統失調,皮膚乾燥,黯淡無光,彈性差等,還會引起腸胃問題,視力下降,抵抗力和記憶力下降等問題,嚴重會引起脫發甚至猝死,年輕一定不要常常熬夜,養成上床就睡覺的好習慣,晚餐不宜吃得過飽有助於睡眠,不要將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帶上床。
8、養生的道教養生
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長期以來被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走向極端,因為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思想中有這些歷史局限性和消極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其實,今人的這些觀點是極端錯誤的。要正確理解道家思想中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其實現代詞彙里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了。消極,就是消除偏執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積極,就是強化偏執和極端,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既然已經以訛傳訛,實在無可奈何。只望細心研究的人,讀到此處,知道有人糾正即可。
1.少私寡慾
《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貴柔、返璞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3.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病、防病的。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中說:「昔在皇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表面上,這個描述是說黃帝跟我們普通大眾不同,一生中每個階段都遠遠超過眾人——剛生下有神靈,柔弱時就能夠說話,幼小時就非常的迅速、果斷;長大後非常敦實、敏捷,成人後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其實,這不僅僅是說黃帝,而且是在說我們所有人——每一個人都是「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
小孩子都是手握著拳頭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這就叫「生而神靈」。剛出生的小孩是把拇指扣在裡面握拳。拇指都壓著一個穴位(在無名指和小指之間),即心經的少府穴。心藏神,心主神明,說明嬰兒是內含神靈,神氣不外泄的。所有人剛出時都由臍帶跟母親的精氣神連在一起,隨著「啪」的一聲把臍帶剪斷,人就變先天為後天。當人長大之後,手慢慢地松開了,之後的一輩子里有的人抓權,有的人抓名,有的人抓利,有的人抓錢,有的人抓人,最後逐漸老去,撒手而歸,撒手就沒有神靈了,神靈散掉了,人就死了。老子也發現了這個秘密,老子發現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雖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卻很堅固。所以提示我們,養生就要復歸,要慢慢地回歸到嬰兒的那個狀態去。
「弱而能言」是指柔弱的時候就會說話,我們試想小孩子剛開始說話時,都在說什麼?他們總在發問:「媽媽,我從哪裡來的?」還有的會問:「媽媽,人會不會死啊?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呢?」這是對生命本質的發問,這是終極的問題,是哲學問題。嬰兒問的都是哲學問題,一個人離哲學越近,就離嬰兒的狀態越近;離嬰兒的狀態近了,你想不長壽都難啦。而我們長大後問的多是世俗問題,比如我們總是問:「吃了沒有?」「你一年能賺多少錢?」「你住多大的房子?」我們失去了我們幼小時的童心和超脫,不再關懷生命本質,越來越失掉天真。今天,當我們吃穿不愁的時候,其實需要超脫一些,去關懷一下生命的本質,對終極問題發問,只有多考慮這樣的問題,你才能成為天真的人,才能長壽。
「幼而徇齊」是指幼小時做事情非常快,想做什麼就立即去做,不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每一個人小時候都是如此專注,比如說小孩子看到一朵花,他會一下把花抓住,不管花上有沒有刺,有沒有毒,也不管路有多麼的坎坷不平。可長大後,想要什麼,我們常常瞻前顧後、思左想右、猶豫不決、左右搖擺。考慮問題太多了,不再「徇齊」,做事情有意無意地背離真實、專一,煩惱漸生,健康受損。
所以,《黃帝內經》中描述黃帝的一生,實際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只是隨著長大,我們慢慢淡忘、失掉了「神靈」、「能言」、「徇齊」、「敦敏」,失掉赤子之心。而通過修煉,把我們越來越年老的生命回歸到兒童時代,復歸嬰兒的「敦敏」「徇齊」「神靈」,這就是養生。
養生困境
無人領導改革
重術輕學,信徒的素質難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儀,可以長達三天三夜;但要他講經說法,則難以啟口,也難以維持半個小時。「學」與「術」嚴重失調。今日在台灣許多宮廟的住持,不僅看不懂道經,甚至誤把佛經當道經來誦念。宮廟的住持及信眾,普遍存在素質低落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形成,雖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廟重「術」不重嘉言錄》,一九八二年四月基隆十方大覺寺印贈等書,《印光法師文鈔》是收集印光文鈔最全的書,後來台中蓮社亦予出版,而不收錄此信,殆出自於為賢者諱的心態。印光受到太虛學生的攻擊,不止一次,印順《太虛大師年譜》民國十八年條雲:「時印老(五月二十九日)《復某居士書》,痛斥大愚。」可見除佛化青年會的傳單外,太虛剃度的弟子大愚也撰文攻擊過印光。
「學」,則是主要原因之一
「術」是指科儀、風水、占卜、命相。「學」是指對經書道理的闡揚。台灣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會,非常重視俗稱「山」、「醫」、「命」、「相」、「卜」等五術。山(仙道),指靜坐、煉氣、養生、葯餌、靈修等。醫(醫療),指針灸、方劑、推拿、食療、心靈治療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數、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學)、墓相(陰宅)、宅相(陽宅)、風水勘輿等。卜(卜卦),指易占、六壬、太乙神術等占卜術。這些流傳久遠的術數之說,自有它存在的價值,唯過度重視「術法」科儀,而不從哲理著手配合來論述,易使人誣指為迷信。「術」須有「學」來做領導、介紹,才不致流於庸俗低劣,且術越深,修持應越高,才不會以術為惡。「學」是指經書中的哲理要義。道經中不乏好的經典,有些談論義理,如《道德經》、《南華經》、《黃帝陰符經》、《太平經》、《周易參同契》、《抱朴子》、《清靜經》、《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經》、《南斗經》、《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受生經》、《玉歷至寶鈔》、《玉匣記》等等,這些均必須有人來加以簡擇,以古籍今譯的方式,將其義理及其對後世民俗的影響,介紹給世人。 今日道教的術法太過,而學理的認知則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眾的素質難以提升。
三、缺乏教團組織,傳教無方,無認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灣的佛教、新興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會(或經常聚會),有教團組織、傳道方式。但相對的,道教徒則是一盤散沙,平時各人拜各人的神,並無定期聚會,各宮廟也互不相屬,無人講經傳道。拜媽祖的,自認是媽祖信徒;拜關公的,是關公信徒;對道教神只毫無概念,對道教也無認同感,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緣佛教,弄成道廟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現象。所以在台灣雖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宮廟,但卻因各自為政,無認同感,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缺乏講經佈道者
宮廟的住持及道士,終其一生,大都以科儀術數為職志,能講經說法者極少,也無定期公開的講經活動。台灣無線的電視台甚多,定時播出佛教講經節目的,有六七個,甚至有許多電視台是整日播放佛教節目的。佛教有自己傳道的專用電視台。除電視台外,擴播電台亦有佛教講經節目。相對的,在電視台或播音電台方面,幾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講經節目。如此傳道,如何能得信眾?而在培養人才上,雖有一間小規模的木柵道教學院,也一直沒培養出能講經傳道的人才。一個缺乏主動向民眾傳道的宗教,在起跑點上已輸了一大截。不培訓說經人才,不重視說經人才,將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乾而無新枝,其後果可想而知。
五、修持法門過於雜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將信徒分為「聖」與「凡」二者。一般的民眾為「凡」,經過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門後,才能轉「凡」而為「聖」。「修持」在宗教活動中,占著極大的分量。以道教來說,悟道者為聖,未悟道者為凡。凡夫為凡,神仙為聖。一般民眾,未加修持為凡;對社會人民有貢獻死後成「神」,及由積善並加修持而來的「仙」,皆屬「聖」。由凡入聖,須以修持(修煉)為橋梁。 道教由於流傳久遠,所以派別眾多,修煉法門各異。正一重符籙,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黃白,內丹煉精氣神,房中重男女和調;此外,禱祀、召遣、葯餌、避谷、食氣、守一、清靜無為等等法門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簡惡繁的功利社會中,須有人來簡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誘導。道教的眾多法門,如無人來加以綜匯整理,初學者將難以入手,也無法吸引信眾。
六、過度的包容,喪失了自己
兼容並蓄,本來是一種美德,也應是成功的條件之一;由於道教有寬廣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雖有宗教爭執,卻不會產生宗教戰爭。而爭執的結果,則是逐漸走向融合。但過度的包容,卻反而使優點變成了缺點,喪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為失敗的主因。自宋以下,長期來大量混佛入道的結果,造成了今日的民眾不能區分佛教與道教,以為拜佛即是信道。這種情形不僅在台灣如此,在海外的華人社會也如此。筆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開會,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長告訴筆者說新加坡有的道廟甚至將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設在廟中來拜,但這種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寛大胸懷,不僅得不到認同,反而招來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議,認為褻瀆了他們的神只。這個例子說明了過度的包容,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包容並非壞事,但必須有選擇性,也不能僅從包容對方神祗入手而已,而是須從哲學義理、科儀、傳教方式等多方面上著手,用包容來將對方長處攝取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過度的包容,也讓道教喪失了自己。舉例而言,由於明末《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的倡導,於是道教將觀音、錠光佛、文殊等神吸收為己神,同屬玉帝所轄。但因給予過高的地位,這樣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後果。相對的,佛教雖也吸收道教的神祗,如關公在道教的階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卻把他說成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階位僅是佛教的護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將佛教的神置於高階,佛教將道教的神置於低階,於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誤導。
9、「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9)養生理念回歸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養生
10、以回歸為題的作文
在自然宇宙的百花園里,處處都是自然的生命贊歌。自然和諧則美,生命和諧則衡,社會和諧則平,國家和諧則久。自然智慧養生的基本觀點和理念是「回歸自然,宇宙無限;回歸自我,生命無限;回歸心靈,智慧無限。」這當中的「回歸自我,生命無限」。就是談養生。《自然智慧養生學》創始人山林子先生提出:我們現代的人們淡忘了回歸自我的問題,而是把生命交給了外界。當你有了病,身體出現了問題,心身不平衡的時候,常常把失衡的原因歸咎為,我吃的不好,我的空氣污染,我的人事關系不好,我的命運不好等,這是造成我長病的原因。其實,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養生,就是保養生命,養護生命。人體的幾十萬億個細胞不僅能夠相互協調、平衡,而且每個細胞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分工,從而使整個生命處於高度有序的平衡狀態。這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系統工程啊!可這一切又是靠誰在指揮呢?生命彷彿就像一部車,處於自然平衡狀態,會開車的人,開了很多年,不會開車的人,一兩年就開始大修。
自然既養生,養生既自然。生命不息,養生不止。人類生命的任何錶現形式,都是為了獲得自然和諧的生命狀態。自然智慧養生很簡單,就是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都在用的、都在做的、都會的。比如:睡覺、吃飯、喝水,誰不吃飯、誰不喝水、誰不睡覺。這本身就是在養生,自然的吃飯、自然的睡覺、自然的生活、自然的休息,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自然的光、自然的空氣和自然的水,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基本的要素。關鍵是現代的人們在緊張的生活壓力和競爭當中,有很多東西給淡忘了,原本很自然的東西變得很不自然了,本來你會的、懂的東西,漸漸的淡忘了。自然智慧養生告訴人們一定要回歸。回歸自然,回歸自我,回歸心靈,一切都是自然狀態中的自然流露。所以,中老年朋友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學會思考自我。
生命本自然。看似簡單的吃飯、睡覺、休息,為什麼在現代人那裡變得不自然?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然狀態里嗎?山林子先生說,養生是自己對自我生命的體悟,對人的生命的規律的一種領悟,而不是靠別人教育。真正的養生是自己養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養生。自然的活法,並不規定,沒有標准。
人就像一輛汽車,在路上跑,跑到一定的時候必須加油。許多人不是這樣,不去注意它,就說喝水的問題,不會喝水,該喝水的時候不去喝。再比如,該睡覺不睡覺,去干別的,該休息、該吃飯的時候,不休息、不吃飯去干別的,打亂了肌體的自然規律和平衡狀態。在飲食養生方面,吃什麼東西不是主要的,營養夠了就可以了,不需要那麼講究。你有細糧就吃細糧,有粗糧就吃粗糧,關鍵是用什麼心情去吃。吃糠咽菜我很快樂,你過的是天堂生活;吃海參魚翅你不快樂,是在地獄里生活。在生活當中,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淡忘了這些自然本我的東西。
順應自然。自然智慧養生的核心理念是一切靠自己。生命規律密碼的鑰匙,就在每個人自己手裡,只有自己發現自己,自己打開自己的密碼箱。
人類的生命都是一樣的,八十歲和八個月的生命狀態是一樣的,關鍵是人的生命的生存質量,你活100歲活得不開心,還不如活50歲,天天都開心,這個道理大家都懂。讓大家回歸,回歸到本來的樣子,自然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