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談談養生有和感想
談談養生有何感想?最簡單就是:用遵守自然規律的法則來堅持和監督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一言一行,包括飲食起居鍛煉身體。堅持讓自己以健康的方式來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養生。
2、如何看待科技養生?
說起科技養生,很多人就會想到量子能量產品,它是通過聲、光、電、磁來傳播它的神奇保健功效的。量子產品是一種能量產品,本身不帶電,所以不存在任何電磁波輻射,而且反而它還能專把原本對我們傷害極大的手機、電腦等電磁輻射轉換成對我們人體有益的共振能量波。
量子能量產品,將是未來屬高科技養生必然趨勢。
3、有哪些新型科技養生?
最近在TB上發現一個由光催化技術和鈦晶製成的抗菌物品感覺可能符合你的來要求
光催化技術現在大部分都是運用在環境和室內,我說的這個東西就是一個杯子
在杯子內加入光催化技術,通過紫外線照射使杯體內產自生除菌效果,還可以防止細菌滋生。
經中科院鑒定這款杯子除菌率達到了99%更有國際專利驗證。
個人感覺挺不錯的,還有在喝茶等有殘留物的百飲品時,還可以做到不留任何殘渣很方便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了解一下,有些我也不是很清楚希望可以幫助你
好像是什麼雷工鈦晶什度么的,具體什麼名字我給忘了,我是在詳細頁看到的。
望採納!
4、養生 學習心得
重點在養,養的重點在於習慣,所以要一步步去養自己的習慣,習慣有了健康就有了,生活的就更好更長了。
5、如何科學的養生才能讓自己的身體好起來呢?
如今養生人群的年齡段正在逐漸從老年人向年輕人發展,自己身邊的很多朋友都開始漸漸的談起了養生的話題,也開始在生活中做一些養生的事情。然而養生真的沒有大多數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只有做到了科學規律的養生,才能夠讓自己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好。
1.任何的養生方法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
現在我們在很多的地方都可以接受到很多有關養生的信息。但是在這些信息中確實是有真有假,而且有很多確實並不適合我們。所以我們在學習的同時,還一定要學著聰明一點,在這些養生知識的基礎上多多的考慮一下自己身體的實際狀況。然後再以這一點為基礎來進行相應的一些調整。這樣才能更好的把這些知識真正的發揮在我們的身上,發揮出更好的作用。
2.有的時候順其自然對我們來說才是最好的養生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我們身體的很多方面都是存在一個「越在乎越容易出問題」這樣的一個規律在。就以最典型的頭發來說,很多年輕人在愛美的時候,都非常喜歡折騰自己的頭發,會去拉,去染,去燙。
然而我們的頭發也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折騰之中才變得越來越差。之後我們還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修復它,然而往往修復回來的結果還是比不上從前。所以有的時候順其自然就讓它以最真實最舒服的狀態一直這樣保持下去,其實就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6、瘋狂的「老子養生科技」,養生是什麼?應該如何養生?
老子養生之道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這就是說,災禍莫過於不知足,罪過莫過於貪欲太大,身體的大禍恐怕就要臨頭了。
現代生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即將一隻裝有兔子的籠子放在一個裝有猛虎的籠子旁邊,讓這兔子成天看著老虎而惶惶不可終日,對任何「美味」也不愛吃,也睡不好,結果不多久這兔子就萎靡不振,縮成一團,消瘦無力。
作為對照研究,另一隻兔子則被放養在自然的環境里,結果十分健壯。從這個實驗即可看出,精神、情緒對於人的健康長壽是多麼的重要。
一、強調守中
老子說「多言致窮,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還不如保持適中。他還說「飄風不終期,驟雨不終日」,意即狂風刮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個整天,所以還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長久,才能長壽,狂風暴雨式的生命總是短暫的。
老子認為,應該「去甚,去奢,去泰」,意即應該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和過分的東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顯得生硬勉強,有棱邊而不至於把人劃傷,正直而不至於無所顧忌,明亮而沒有刺眼的光芒。這就是說,我們養生的時候做任何事都不要過,這樣生命才不受過多的損失。
老子的養生學說,兩千多年來一直被歷代養生家所繼承、發展。
如中國南朝大養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說過:「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儒家董仲舒也說:「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
二、靜以養生
老子在《道德經》中細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靜」時的體會和感覺。有人說,老子可能是由於「入靜」時深得其中奧妙,才提出了這一哲學觀點,並認為養生的道理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這句話的意思是:盡量使心靈虛寂,要切實堅守清靜;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事物盡管變化紛紜,最後都各自回到它們的出發點,回到出發點,叫做「靜」。這成了後世人們經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經典的訣竅。
可見,老子在其著作中反復強調,要養生長壽,就要習靜。他的這種見解,也被中國道家繼承下來,如莊子、抱朴子、孫思邈,甚至蘇東坡、白居易、陸游等大文學家在這方面都有文字記載留傳於世。所以,老子不僅是大哲學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養生家。
老子養生十字訣
一、德字訣: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要延年益壽,返老還童,須不離常德,要做到先人後己、厚人薄己,過歸於己、功歸於人,勿執我見,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貶人以自大,勿逞強用術,逞才運巧,仗勢欺人,盛氣凌人,言筆缺德嫉謗別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記搶騙錢財,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樸還真,明心見性。
二、養字訣:少言語以養內氣,寡色慾以養精氣,薄滋味以養血氣,咽津液以養臟氣,戒嗔怒以養肝氣,節飲食以養胃氣,勻胎息以養肺氣,少思慮以養腎氣,慎行藏以養神氣。
三、心字訣: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從煉心始。心涵動靜,心不動則虛極靜篤,明心見性,人我兩忘,心無其心,無正其心,不為名動心,無心可動則近道矣。
四、善字訣:養善性,存善心,行善事,與人為善,勸人行善,內外存乎善則德行兼備,人人能行善則邪惡自消,國泰民安。
五、無字訣:對境無境,居塵無塵,動念無念,用心無心,無天無地,無人無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煉神還虛,煉虛還無。佛家要求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訣,無佛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佛道之最高造詣,歸根結底,亦只此一無字訣而已。
六、少字訣: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氣宜少損,福宜少享,樂宜少尋,名宜少得,利宜少積,少一分思慮多一分精神。
七、靜字訣:形欲靜,心欲靜,氣欲靜,練功中固宜求靜,平時亦應求其能靜,靜中固宜求靜,鬧中亦應求其能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八、寡字訣:寡言以養氣,寡視以養聰,寡得以養性,寡慾以養精,寡動以養神,無所不寡則無所不清。
九、淡字訣: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愛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勝心宜淡,無所不淡則無所不安。
十、忘字訣:忘物可以養心,忘情可以養性,忘境可以養神,忘色可以養精,忘我可以養虛,無所不忘則無所不養
7、如何科學養生,科學養生的方法,揭秘科學養生的意義
「養生之道,莫先於食。」飲食養生首先指的是應用食物的營養來防治疾病,促進健康長壽的。俗話說:「葯補不如食補。」所謂食補,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補養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健康和疾病的康復。同時食補能起到葯物所無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作為一種養生健身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處於奴隸社會時期的周代就已經認識到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在周代的宮廷里已配有專門從事皇家飲食的「食醫」,即專門進行飲食調養的醫生。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了《食經》,是一部系統論述食物養生功能的經典。唐代名醫孫思邈對飲食養生作了重大貢獻,他尤其擅長治療老年病,著有《憊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有很大篇幅是論述飲食養生的。他認為,老年人疾病的治療,首先要注重飲食。因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而葯性烈,猶若御兵,葯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疾,最易收養生之效益。由於孫思邈大力提倡飲食養生,所以,唐朝時期的飲食養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至宋代王懷隱《太平聖惠方》的問世,飲食養生已初步形成一門專一的學科。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滿活力和智慧,則不僅僅滿足於吃飽肚子,還必須考慮飲食的合理調配,保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攝入平衡且充足,並且能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營養平衡,首先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可忍飢挨餓,也不宜暴飲暴食,不可偏嗜某種食物,也不可偏廢某種食物。還要注意飲食的衛生,不吃不潔、有毒食物。並應根據自身的身體況禁忌某些食物,這樣才有利於防止疾病的發生,達到飲食養生長壽的目的。飲食養生是通過吃來進行的。應用日常食品,根據不同的經濟條件、不同的生理病理需要進行調理養生,不但能充飢,更能補充營養,有益健康,祛病延年,是一種樂於被人們接受的重要養生手段。清代著名醫家王孟英說:「頤氣無玄妙,節其飲食而已。」就是說養生長壽奧妙在於調整飲食,充分強調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
飲食養生的原則
古人雲:「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節,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國古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飲食的適度,並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積累了極為豐富的飲食養生方法和經驗。以下可供養生者借鑒:
1. 飲食有節,利身益壽。
「飲食有節」是上古之人的經驗之一。2000多年前,管子就曾指出:「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損。」對於老年人來說,節制飲食更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措施。因為當進入老年期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逐漸減弱,加之活動量減少,體內所需熱能物質也逐漸減少。因此,每日三餐所攝入的熱能食物也應減少,這樣才能更好地維持體內能量的代謝平衡。如果到了老年階段飯量仍不減當年,攝入能量食物過多,勢必造成體內能量過剩,多餘的能量就會轉化為脂肪,使身體發胖,並影響心臟功能。這也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年人應適當地節制飲食,以保持機體能量代謝的平衡。我國古代養生學家認為,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養生之術,常使谷氣少,則病不生矣。《黃帝內經·素問》指出:「飲食自倍,腸累乃傷。」《管子·形勢篇》也說:「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壽損。」現代醫學也認為,過食是老年人的大敵。因此,老年人的飲食應當少而精,富於營養又易於消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熱能食物的攝入量。每餐的食量應適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飽為宜。
2. 進食有時,三餐有別。
俗話說得好:「早飯要飽,午飯要好,晚飯要少。」《壽親養老新書》中非常重視晚餐的食量:「夜晚減一口,活到九十九。」大量實驗表明,注意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對養生長壽是大有益處的。在食物選擇方面,早餐應選擇體積小而富有熱量的食物,午餐應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晚餐則應吃低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大量實驗表明,每天早上一次攝入2000卡熱量的食物,對體重影響不大,而晚上攝入同樣的食物體重就明顯增加,這是因為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和代謝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性。一般基礎代謝白天比晚上旺盛,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各種消化腺對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高,同時,對食物的需要量和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較強。晚上活動少,能量消耗也小,如體內熱量過多,就會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使人發胖。因此,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分配的比例應該是3:4:3。有人習慣於早餐吃得很少或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很多,這對健康是有害的。特別是老年人更應養成晚餐食少、清淡的習慣。
3. 合理搭配,不可偏嗜。
人體對營養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飲食合理搭配能夠保證機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飲食的單調,否則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如果偏嗜甜食,特別是老年人可引起高膽固醇血症,甚至誘發糖尿病;如偏嗜肥肉等葷腥食物,則可使人發胖並可導致高血脂症和動脈硬化;如食物過精細,缺乏膳食纖維,易發生便秘、肥胖、膽石症等;膳食纖維過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就會增高。所以要做到膳食的合理搭配,主要要粗細糧混食,做到粗糧細做,干稀搭配;副食最好葷素搭配。《黃帝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對現代飲食養生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祖國醫學主張:「謹調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古典醫書中說的「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稿而毛撥;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吃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飲甘,則牙痛而發落。」這些都是告訴人們偏食偏嗜對人體是有害的。
4. 食宜清淡,避免過咸。
古代醫學家和養生學家都強調,飲食宜清淡,不宜過咸。如《靈樞·五味篇》中說:「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內經》中說:「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醫論》中也說老人飲食應「去肥濃,節酸咸」。如飲食過咸,攝入鹽量過多,可產生高血壓病,進而影響心腎功能。據報道,每日食鹽量超過15克以上者,高血壓的發病率約為10%。正常人一般每天攝入鹽要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或動脈硬化者,必須控制在5克以下。但在盛夏季節,人體因大量出汗,可使體內鹽分丟失過多,應注意及時充。
5.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習慣。
①食當細嚼,不可狼吞虎咽。細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咀嚼越細,越有利於消化吸收。
②食勿分心。吃飯需要專心,不要一邊吃飯,一邊想其他的事情,或看書、看電視,既影響食慾,也影響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所以,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食不語,寢不言」。
③大渴不大飲。若一次飲水過多,水分迅速進入血液,會增加心臟和腎臟的負擔。若飯前大量喝水,還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
④大怒不食。吃飯時要有愉快的情緒,才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如果盛怒之下勉強進食,會引起胃部的脹滿甚至疼痛。孫思邈說:「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古人還有「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之說。也是告訴人們,進食應保持心平氣和、專心致志,才有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
⑤飯後不要躺卧和劇烈運動。祖國醫學指出:食畢當行步躊躇……飲食即卧乃生百病。食飽不得速步,登高涉險,恐氣滿而激,致傷臟腑。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也是說飯後散步有助於促進消化,對身體有利。老年人或體弱者飯後散步應慎重。
⑥餐後要漱口刷牙。食後刷牙漱口對保持口腔清潔和牙齒健康有益。孫思邈在《千金方》中雲:「食畢當漱口污,令牙齒不敗,口香。」飯後漱口是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後口腔、齒隙間粘附著的食物殘渣,在口腔內的細菌、生物酶的作用下,產生蛋白質麥素及亞硝酸鹽等物質危害健康。因此,古人有「君欲口齒健,飯後茶水漱」之說。古人的這些飲食養生原則,不僅給我們以啟示,而且也被現代科學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壽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