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調氣養生?
主張調養真氣來延抄年益壽。
《黃帝內經》提倡調攝真氣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氣充滿全身,無處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強身健體百。調養元氣的方法包括慎起盾、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面。通過調養其氣,以達度健康長壽。
2、在練道家養生功,尋求指導下,怎麼煉精化氣啊?
有難度,真正的煉精化氣已經到了高級功夫的修煉階段了,我們常說的馬相陰藏那個層次,用來生殖的精氣直接自然煉化,我們現在普通修煉的功法就是社會上已知的功法所謂的煉精化氣不是真正的煉精化氣,你要先到那個層次才能進行煉精化氣的修煉,最好有師承,不好練.
3、吳式太極拳的養生功效特別明顯,因為它要求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我師傅是吳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
膽囊切除術後。正常三天便可回家,頭兩個星期不要舉重物體。
吳式太極拳源於楊氏,但保留一些導引術動作和加入了宋氏太極拳心法。
吳式太極拳同樣尊張三豐為祖,是道家拳也注重內在的東西。
沒有發勁低架那些表演成份的東西。
保守起見,術後一個月,就可以慢慢打拳了。
4、真正的練氣和養生,到底是什麼?
養生就是養氣 練功就是練氣
有人覺得,不管是「太極」、還是「陰陽」或者說「道」,都是太復雜、太玄妙的東西。其實,它都是一個概念,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怎麼去理解呢?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陰陽兩個方面構成的,都是陰陽二氣交感而形成的。誰能逃脫陰陽?誰能逃脫寒暑?宇宙萬物,就是在這一陰一陽,一熱一冷,一虛一實,一動一靜中運動著變化著的一團氣。人和宇宙一樣,也是這樣的一團氣。「氣」是什麼?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人一不呼吸,一「斷氣」不就死了嗎?把人放在一個真空的沒有「氣」的環境里,人也沒法生存。這就說明,人自己本身有「氣」的運行,和外界也有氣的交換,二者缺一不可。
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氣在人就在,氣熄人就亡。就是這兩種氣的交換形式,決定了人身體的健康與否。人不斷地與大氣進行著交換,不斷地吸清呼濁,就這樣維持著生命。所以說,養生就是養氣,練功就是練氣,氣是人生命的本源和根本。
運氣練功會走火入魔嗎?
在王道醫的道醫館,筆者看到王道醫教一位病人以蹲起配合呼吸的練功方法,來輔助他治療胃病。這位病人問王道醫:「這是氣功嗎?練氣功會走火入魔嗎?」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王爺解釋道:「讓你這樣練氣,是針對你的病,來疏導你的胃氣和肝氣。氣對於不同身體素質的人來說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隨便練習,必須有人指導。如果一個身體非常虛弱的人,他本身就氣不足,最需要的是守住身體中氣,如果像這樣吐納疏導,對他一定是非常有害的。練氣功是會走火入魔,但你一定是沒有指導,沒有適應自己的身體狀況造成的結果,所以一定不要隨意練氣功。」
5、如何以意導氣
怎樣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為拳家術語。在近世出版的武術刊物和古代流傳下來的拳經、拳論上,經常可見。老拳師們教拳時,也常把「沉氣」二字掛在口邊。王宗岳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一、 什麼叫氣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說過:「以意引氣達於腹部,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形意拳家馬禮堂先生說:「清升濁降,氣歸臍下。吸氣時會陰輕輕用意上提,氣升於頂,呼氣時放鬆,氣沉臍下丹田之內。」太極拳名家郝家俊說:「胸中空洞洞,肚裡沉甸甸。」以筆者愚見,氣沉丹田不是別的,乃是採用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並使之與拳式之蓄、發、開、合相結合。吸氣時,膈肌向下運動,肺體盡量向下膨脹,兩肋微微外開而肋骨則不要上提,下邊再提肛縮腎,將腹內臟器托住。呼氣時膈肌上升,兩脅則向內向下合,腹內臟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氣沿任脈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腎相交以補命門之火的形勢。胸、背、肩和腰胯始終放鬆,腹部則沉甸甸甚為充實。呼吸深長勻緩,作到「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的要求。形意拳大師孫祿堂先生教「鷹熊鬥智」的架子時,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極拳的」單鞭」時,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這些都是氣沉丹田的具體體現。這里有兩點應該說明:①氣沉丹田不同於練硬功時的氣貫丹田和入力丹田。「貫」和「入」是努力向下壓氣使其進入丹田,「沉」則是順其自然而因勢利導。好象東西在靜水中隨著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靜自然,無一毫勉強之意。②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練拳是動功,其勢有開有合,有蓄有發;呼吸也必然隨之,有入有出,其氣也要有升有降,有緊有松,不能總是聚於丹田,僵死不動,要有鼓盪開合,縱橫飛騰。這就是《神運經》上所說的「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式,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的意思。
二、為什麼要氣沉丹田?
練拳之目的,一是為了強身祛病,延年養生;二是為了克敵制勝、抑強禦侮。在格鬥中如何能發出大力且使此力產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對方失去平衡而傾跌,自己則穩如泰山?欲達到上述目的,必須按照拳經的規定,進行各個方面的練習而綜合運用之,「氣沉丹田」則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從健身角度來說,練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關鍵。丹田二字,籠統地說是指從臍下到恥骨這一范圍,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腎臟亦在其附近,它們統統包括於中醫所說的「腎」這一概念之內。人的生長、發育、壯大、衰老等過程,是和腎息息相關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內分泌的功能緊密相關的。通過腹式呼吸、膈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的練習,可明顯增強這部分臟器的功能,延遲衰老(中醫叫補腎)。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功能增強後,人就可能變得精力充沛,抵抗外來風寒濕熱的能力增強。對運動員來說,還可提高競賽成績。這一點筆者在多年教學和為人進行氣功醫療中,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從練內氣來說,丹田是生氣之源,先從丹田結成氣丘,然後即沿經絡運行,形成人體經絡場。所以練丹田者,可起「補腎」之功,腎氣足而後武藝乃得以精進。氣沉丹田時的腹式呼吸,使膈肌與腹肌力量增強,加大腹壓變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環,減少體內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臟的工作。從技擊角度來看,膈肌大幅度向下運動,肺體大幅度向下膨脹,腹胃等臟器垂注於腹內,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鬆、全身肌松肉墜,腹部充實而沉重,可使人體重心降低,在力學上體現了穩定作用,在運動中易於作到中正安舒,樁步穩健,靈活而具有彈性,既便於隨對方進攻之勢縱橫纏繞、引進落空,得勢時又便於腰為弓把的使用,發出丹田命門之力。這就是前輩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常說的「活潑於腰,涵蓄在胸,運丹田之力,發腎氣以擊人。」
三、怎樣作到氣沉丹田?
前邊已經提到過,練拳過程中的氣沉丹田是隨著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氣海)與中脘之間,有提有下,起伏鼓盪。對於具有一定功夫的人來說,只要在走架時注意作到: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圓而正,塌腰松胯,開吸合呼,蓄吸放呼。吸為提,氣到中脘,呼為下,氣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氣沉丹田的要求。對於初學者來說,一時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練松靜站立,即自然樁是也。無論採取形意拳的三體式,八卦掌的定勁樁,太極拳的混元樁,或少林拳的馬步樁,都是一樣。按要求將姿勢站好,即將全身放鬆,要松而不懈,精神貫注,氣勢騰挪。採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強,多著意於放鬆。每天早晚各站半個小時,練上兩個月左右,以達到能夠徹底松靜為佳。2、仍按第一步所採取的樁法松靜站立,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兩脅微向外張(不可向上提,胸部放鬆,勿有起伏),將氣提到中脘。與吸氣同時,兩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墜肘。呼氣時,小腹放鬆,外凸,會陰仍要微微提住,兩脅向內向下合,同時兩手向外推,以意引氣,達於指梢,雙腳則五趾抓地。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呼吸時兩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來越小,最後變為以意領氣向回收,以氣催力向外推,從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動作。如此練上半年多(多練更好),即可進行第三步。3、選幾個動作簡單而蓄發、開合、節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鑽、炮,八卦掌的雙撞掌、馬上開弓、黑熊反背,太極拳的雙峰灌耳、掩手肱捶、摟膝拗步,少林拳的掛月撞掌、十方戒、雙崩拳均可。將動作與呼吸緊密結合,一定要作到開吸合呼,蓄吸放呼,閃跳為吸,發力為呼。吸為提,呼為下。練時要慢,要自然,不須練多久,就可達到氣沉丹田了。這時自己會明顯地感覺到:兩腿前節有力,腿肚子很沉,雙腳有入地之感,每一動作力之源都在腳跟,經踝骨沿腿而上,兩膝有力。但大腿與腰胯則鬆快自如,自腰以上,各處都輕松而靈活,動作幅度增大而靈敏迅速,整個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腳踝處,鞭桿在腰脊,兩臂兩手如同鞭梢。此後,無論練什麼拳套,不論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氣沉而不浮,步穩而不亂。動作發勁,整而不散,如同風吹大樹,百枝搖曳,妖嬈自然,妙趣橫生矣!
6、什麼是引導術(氣功)
應該是導引術而不是引導術。導引術是一種中國古代的醫學療法以及養生方法。導引術是我國最早的氣功種類,目前來百看也是比較科學合理的氣功,安全不易出偏差,動靜結合,疏導氣血,對養生健身有很強的作用。
具體而言,導引,指的是通過肢體的運動,度有意識地疏導氣血沿經絡順暢地運行,從而有著舒筋、問活血、養氣等作用。導引術不過分強調怎麼引導內氣沿經絡行走,而是注重順其自然,通過活動肢體使氣血按自然規律沿本身該走的路線自然走通。它要求的呼吸是自答然達到的,而不是人為控制的,意念亦是如此。
《內經》中曾提到適合導引療法的病症有「痿、厥、寒、熱」和專「息積」,還需要配合「按喬」(按摩)進行。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強調以「導引、吐納、針灸、膏摩」治療四肢「重滯」症。華佗的《中藏經》也指出:「導引可逐客邪於關節」;「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
7、什麼是導引養生術?
正確叫法是導引養生功。
導引養生功是在武術的基礎上創編而成的養生功法。
導引養生功的創編者張廣德1955年考入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師從張文廣學習武術,1974年患肺癌,不久又得了血液病,由於他具有過敏性體征,不能用葯,加之前期患的高血壓、心臟病、zd肝炎等,他的生命處於嚴重危機之中。
為此,他苦於鑽研,終於於七十年代中期創編出具有明顯醫療針對性的導引養生功。不僅治癒了自己的疾病,且普及到世界各地。
(7)養生導氣擴展資料:
張教授以專易學的哲理及祖國醫學中的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和氣血理論為指導,以強身健體、防治慢性疾病為目的,創編了導引養生功體系,於1992年獲國家體育科學技術進步獎。
現在導引養生功已進入北京體育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課堂,成為屬北京體育大學特色課程。1996年被國家確定為首批全民健身計劃推廣項目,現已在全國各地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推廣和普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導引養生功
8、養生氣功各有什麼保健作用?
氣功養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運用特定的方法配合呼吸和意念來調節人體身心健康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煉方法。
它與現代科學的預防醫學、心身醫學、運動醫學、自然醫學、老年醫學以及體育、武術等等,都有一定的聯系。它通過自我調控意念、呼吸和身軀、來調整內臟活動,加強自身穩定機制,從而達到祛病益壽的目的。
現代「氣功」一詞包括了古代的「吐納」、「導引」、「存神」、「靜功」、「辟穀」[1] 。
「動功」、「內功」、「外功」、「修練」、「打坐」、「入定」、「坐禪」、「靜坐養生」、「修身養
氣功養生
性」、「呼吸養生」等等,甚至太極拳等某些武術,只要以內功為基礎,都屬氣功的范圍。
氣功又分動功與靜功兩大類,前者也叫外功,後者也叫內功。外功以內功為基礎,靜極才能生動,所謂「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精氣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強壯。靜功並非靜止,而是「外靜內動」,是機體的特殊運動狀態。正如王船山所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以養神,以吐納呼吸為主要練功方法;動以練形,以運動肢體為主要練功方法。無論靜功還是動功,都離不開調心、調息、調身這三項練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勢三個環節。靜則生陰、動則生陽,動靜兼練,「三調」結合,於是陰陽調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里所說:「能動能靜,所以長生」。 由上可知,氣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煉方法。
9、導氣排毒有什麼副作用
忌亂吃葯!忌亂用葯!忌亂吃保健品。「要對症下葯」。
排毒不需吃葯,不用花錢。養生應盡量以食療為主最好。
要認清排毒概念:中醫認為身體內多餘的東西稱為毒。西醫沒有"毒"的名詞。
疏通腸道、尿道、血管、氣管、汗腺等,使各路排毒管道通暢,以便於進行「體內大掃除」。
就是排毒。
1、「宿便是百病之源」應多吃高纖維食物:粗糧,蔬菜和水果,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加糞便體積和軟化糞便。常吃全麥片、玉米片、或紅薯、香蕉等、蜜糖、芋頭、馬鈴薯南瓜等。具有良好的通便功效。可把腸道垃圾、毒素清除。
2、定期1個月禁食1個中午餐,只喝開水,晚餐吃蔬菜和水果,全麥片、玉米片、或紅薯促使體內毒素排出。
3、多飲水促進腎臟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