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說"寒從腳下起"?
冬天,不論白天還是夜間,只要雙腳受涼,第二天就可能感冒。這就是常說的「寒從腳下起」。因為人的雙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差,加之腳部表面脂肪層薄,保溫能力差,腳的皮溫也最低,趾尖溫度低達25。另外,腳和上呼吸道黏膜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神經聯系,因此,一旦腳部受涼,就可反應性地導致上呼吸道粘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較慢,抗病力明顯減落。此時原來潛伏在鼻咽部的就『細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大量繁殖,使人發生感冒,出現呼吸道其他疾病。
因此,冬天要做好足部防寒保暖。小兒皮膚薄嫩,保溫能力差,足部溫度較低,以穿棉襪棉鞋為好。青少年好動,以穿布鞋皮鞋為宜,但不宜穿球鞋過冬。鞋襪的寬窄要適度,過寬過大不易保溫,過窄過小不宜散熱散溫。若遇雨雪天氣鞋襪濕了應及時調換。睡前用熱水洗腳,睡時把腳蓋好。
2、經常有人說寒從腳起,所以會有很多人泡腳養生,經常這樣做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呢?
泡腳是養生的關鍵,能夠清除人體血液垃圾和病變沉渣,起到人體的清潔作用,還能抵抗各種疾病。泡腳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有很好的輔助作用。泡腳的時候熱水裡面加點陳香足清,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腳部問題。人們常說一句話:"富人吃補葯,窮人泡泡腳"。
可見泡腳的作用很大。折疊編輯本段基本原理,用熱水泡腳時,我們會發現腳上的血管會擴張,腳表皮變紅,這是因為熱水泡腳時加速了腳部血流循環,使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的末梢血管,並使大腦血流量相對減少,使人產生睏倦感。泡腳同時由於腳掌上無數神經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熱水泡腳時對腳部末梢神經的溫熱刺激作用,可對大腦皮質產生抑製作用,使人感到腦部舒適輕松,從而加快入眠,使睡眠加深。
要調整好泡腳水的溫度。一般來說,泡腳水的溫度以38~43度為宜,但最好不要超過45度。既然是泡腳,就要體現出一個"泡"字來。"泡"在這里體現是,水要多,熱量要夠,時間要長。不能隨便拿一個盆放點水就行。那樣是起不到養生作用的,最多也就是洗腳,而不是泡腳。質地應無害、安全、保溫性能好。高度一般泡腳盆的高度最好超過20厘米[沒過踝關節]。結構可買一些微電腦浴腳器。
正確的選擇是,買一個比較深的木桶,要能把小腿整個放進去的那種。是比較容易保溫,是貼近自然。要選擇加熱設備。市場上賣的這種泡腳桶,沒有加溫設備,這樣,我們在泡腳的時候,有時感覺水涼了,不得不往裡加熱水,所以泡腳前我們可以多准備些熱水瓶,灌滿熱水。那就是泡到你的後背感覺有點潮,或者額頭出汗了,就算是好了。注意,千萬不要出大汗。因為汗為心之液。出汗太多會傷心的。只要出微汗就好了,說明你的經絡上下貫通了。
3、「寒從腳底生」有依據么
寒從腳生 不是說比身體其他部位較容易感到冷 而是說 腳受涼後容易生病 尤其是感冒(這是我家老一輩教的 老一輩是中醫)
4、如何認識「寒從腳下起,腳涼是大病」
一般情況下,腳涼會有兩種原因:一是當人體內的陽氣不足的時候,不能推動氣血周身正常循環,故而出現腳涼。二是當人體受寒的時候,血液就會凝固,由於血液循環不暢,必然出現腳涼。腳涼不要以為是小事,其實它會引發多種疾病,很多婦科病都是因為腳涼導致的,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現腳涼,那離人生的終點也不遠了。體型太瘦小的女孩體型較瘦、虛寒體質的女孩最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的情形,因為這類型的人末梢血液循環較差,容易使體溫調節的機制紊亂,而腳冰冷正是自律神經功能調節不順暢、血管變細所引起。而且腳趾、膝蓋、肩膀和手指等部位,屬於運動較多的關節區,脂肪、血管相對較少,熱量容易散失。血糖太低或低血壓的人食物是身體很重要的熱量來源,如果你減肥過度、餓過了頭,血糖太低時,都會有腳冰冷的現象。而低血壓時,血液循環也會不佳,疲勞、身體衰弱時,血壓容易降低,就會手腳冰冷。壓力過大的人壓力過大的時候,或者心情特別緊張的時候,都會出現腳發冷發抖的情況,只要過了那段緊張時期,手腳就會慢慢恢復溫暖。天氣寒冷狀況下的人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的人這樣的環境會讓血流量減少、血行速度減緩,從而讓腳冰冷。如果你頻率比較高地出現腳冰涼,那首先就要考慮保暖,特別要注意腿、腳的保暖,正如俗話所說寒從腳下起,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另外可以適當做些按摩、揉搓腳部的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還可以進行一些食療,多吃一些含熱量較高的食品,如牛羊肉、辣椒、蔥、蒜等食品。至理名言:雙腳宜保暖,防寒人康健腳特別容易受寒,這是因為腳是陰氣最重的地方,陽經的末尾已經是陽氣最弱的了,又是陰經的開頭,是陰氣最強的,所以說腳部比其它部位更容易受寒。本身陰氣就重,若是受到外部寒氣侵襲,就會使腳部的血液淤積,導致循環不暢,引起感冒、發燒等健康問題。這個用現代醫學可以得到解釋: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黏膜有密切的神經聯系,所以腳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體溫下降和抵抗力減弱,患上感冒等多種疾病。所以我們在冬天的時候一定要穿棉鞋,夏天的時候不要因為熱就光著腳在屋子裡轉,有些小孩子就喜歡光著腳屋裡屋外跑,其實這樣對他的身體極為不利,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讓孩子的腳部受寒。還有就是不要用涼水洗腳,腳底汗腺較為發達,突然用涼水洗腳,會使毛孔驟然關閉,久而久之容易造成排汗機能遲鈍。而腳上的感覺神經末梢在受到涼水刺激後,會導致血管舒張功能失調,誘發肢端的動脈痙攣、關節炎和風濕病等。所以建議你夏天洗腳最好還是用熱水,降雨時不要光腳趟水,如被雨水弄濕,回家後應及時用熱水沖洗。在這里要提醒你的是,冬季除了要注意腳部的保暖之外,還要注意身體背部的保暖。這是因為背為陽中之陽,為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循行的部位,督脈總督一身陽氣,太陽經主一身之表,風寒之邪侵襲人體,太陽經首當其沖。如果背部保暖不好,風寒之邪極易通過背部侵入人體,損傷陽氣而致病,或使舊病復發、加重。特別是對於那些患有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胃潰瘍和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其重要。
5、中醫說"寒從足下起,火從頭上生。"是什麼意思?
以足為主的下肢易患陰寒性的病症,易被寒濕邪氣侵犯。
以頭為主的上肢部位易患熱證。
這個和人本身的生理功能有關, 身體機能運轉以心腦為核心
全身氣血注重供應頭部,相對之下足部少一些。
和天地之氣相比, 天上多陽熱, 地下多寒水,
總之這是符合人體生理功能和順應環境的 病理生理表現。
6、為什麼說寒從腳下起病從腳底除?
寒從腳下起,病從腳底除!——上病取下,百病治足!
人之有腳,猶如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自古以來,中外歷史上名醫和聖人有很多運用全息醫學從腳底治病的記述。
春秋戰國時期醫聖扁鵲,精通足底治療術,刺激足底救活了死去三天的虢國太子;
東漢神醫華佗編著了《華佗秘笈足心道》,從足底治療全身疾病,救人於分秒之中,治病在點撥之間。
古印度釋迦牟尼在圓寂前留下了足底治病的生命密碼圖譜,流傳後世。
人體各器官在足底的定位,就是這些器官在足底的反射區。在反射區出現的生理變化和病理變化的陽性反應物,就是治癒疾病的特效治療點,也叫作足底的生命密碼。
足部是人體經絡匯聚處之一,共有60餘個穴位在這里匯聚,醫學上有「人體第二心臟」之說。依據中醫理論,對足部加以護理能使人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艾灸是非常天然的保健方法,可以刺激人體反射區,激活人體自愈力。
灸足部可常灸湧泉穴、太沖穴、太白穴、昆侖穴、太溪穴。
湧泉穴
湧泉穴為急救穴之一,有通關開竅、安神鎮靜之功。多治頭胸之病,用以引熱下行也。《金針梅花詩鈔》湧泉條:「掘地及泉泉上涌,州都能化汗能通。」
太沖穴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也,當取之十二原。」且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理,太沖穴的主要功能是調節肝臟和肝經的虛實。
太白穴
具有健脾和胃,清熱化濕的作用。據《針灸甲乙經》記載:「熱病,滿悶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
昆侖穴
具有厥陰安神清熱,舒筋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針灸甲乙經》中記載:「痙、脊強、頭眩痛、腳如結、腨如裂,昆侖主之。瘧、多汗、腰痛不可俯仰、目如脫、項如拔,昆侖主之。」
腳雖然位於人體最低處,但它是人體的根本。一個人的步調如果輕盈則反應這個人精神很好;如果步調沉重,則反應身體疲憊不堪。一些生活中的小毛病,的確可以從足部來調節,足部反射區是「上病取下,百病治足。」的理論依據。
寒從腳下起,病從腳底除!
腳底的反射區映射全身!每天睡前艾灸10多分鍾,相當於給全身吃補葯!堅持一個月,你會覺得神清氣爽!
謝謝閱讀
給家人多點艾,讓世界愛上艾!
環慈艾灸貼
7、身體寒氣會從腳底出嗎
寒氣大多都會從腳入,所以要做好腳部保暖防止寒氣進入。
寒邪從腳底侵入體內,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容易造成小腿酸痛、雙胯酸痛和腰膝酸痛的問題。除此之外,腳底受涼,還容易導致抵抗力下降,從而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科痛經等症狀。
8、寒從腳下起,病從口中入,老話為什麼要這么說呢?
老話說「病從口入,寒從腳起」,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通常從地面到腳進入身體。大多數疾病都是從嘴裡吃進去的。一方面,細菌需要有一個入口,大多數疾病都與食物有關。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更加關注這兩個方面。
禦寒從腳開始。 腳是人體重要的保健部分。人們的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相對較少,容易感冒。可以注意以下三點呵護我們的腳部健康。第一,常按摩。常按摩腳部能起到調節血糖的輔助作用,增加全身血流量,加速血液循環,所以睡前晨起我們都可以多多按摩,簡單的按摩看起不起眼,時久天長了很有用的。
第二,多鍛煉。 足部的活動可以鍛煉足部的肌肉、筋膜、韌帶、關節和神經末梢,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改善足部的供熱條件。 第三,穿保暖的鞋子和襪子。要做的是選擇合適的鞋子,具有良好的隔熱性、強透氣性和彈性。
女演員韓雪在一檔綜藝里就說過自己不吃午飯,因為家裡媽媽是醫生,從小就就告訴她病從口入,很多病是吃出來的。由此可見,合理健康的飲食對我們的重要性。由於飲食失控和能量攝入過多,許多人患有肥胖症,並最終高血糖,所以糖尿病也是一種飲食疾病。 如果你想降低血糖,你應該減少高能量食物的攝入,豐富你的飲食,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如果你想減肥,三分練七分吃,要合理飲食,選擇安全的食品都是很重要的。
最後,想起了另一句老話: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希望大家都能注重自身健康,不要吃虧~
9、北京衛視養生堂官網 講手腳冰涼是哪一期?
控鹽、少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北京衛視養生堂很多期節目中都會涉及這一來話題。
那你可以參考北京衛視的這一期試試:2011年8月9日—8月15日的5集視頻《調味調養兩不誤》。
「如何讓自己的自身體在更年期不變化呢?少吃,多運動就非常重要了。少吃,就要挑選可以裹腹,百但是又不會增重的五顏六色食物——豆漿,牛奶,黃瓜,西紅花,黑木耳,這些食物可以讓我們補鈣,幫助睡眠,也可以利水利尿,減少脂肪攝入。度同時調整烹調的方式,多一些涼拌菜,蒸菜,減少攝入鹽分和油分。」
10、「寒從腳入、熱從頭出」的話有道理嗎?
有道理
中醫認為「熱從頭生,寒從足入」。現代醫學也表明,人體的內臟器官只有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才能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當外界變冷時,人體機能自動調節,為了不使體內熱量散失,手腳血液會迴流以保持內臟器官所需的溫度。當腳下溫度低時,腳部血管收縮,血液迴流受阻,導致全身血液循環不順暢,這樣人的全身都會感到寒冷。所以暖人先要暖腳,只有腳溫暖了,全身才會感覺溫暖。
傳統的取暖方式,房間的頂部大約有30℃,而人體所處的位置尤其是腳部僅有15℃甚至更低。坐時間久了就會感覺腳冷腿涼,腿腳受涼會增加寒腿病、關節炎的患病可能。 地板輻射散熱是最舒適的採暖方式,室內地表溫度均勻,室溫由下而上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逐步下降,這種溫度曲線正好符合人的生理需求,給人以腳暖頭涼的舒適感受。同時,地板採暖可促進居住者足部血液循環,從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能力。此外,「足熱頭寒」的環境可以避免犯困,有利於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俗話說:寒從腳起,熱從頭散。
據統計,人體40%至60%的熱量由頭、頸部散發掉。故冷天外出時應戴上帽子,圍上圍巾,必要時還應戴口罩,並穿著保暖、舒適的鞋。此外,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晨起後空腹飲一杯溫熱的水或綠茶,可起到降低血黏度、防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還應該戒煙限酒,並做適度的鍛煉,以增強心功能;按醫囑服用擴血管葯、抗血小板聚集葯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