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開胯養生

開胯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6 01:07:01

1、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有哪些

2、太極拳的養生作用有哪些

3、武術 哪種武術拳種養生健身最好 最全面

太極拳 絕對支持

4、高中女生養生小知識

1、肌肉鬆緊法 從頭部開始,眼睛用力閉,然後放鬆;牙齒用力咬合,再放鬆;拳頭握緊後放鬆;依次類推到全身各部位。最簡單的就是起身,用力伸懶腰,然後放鬆,能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放鬆效果。  
2、生物回饋法 坐在舒服的椅子上,眼微閉、齒微分、下肩、開胯、集中心志靜下來,專心感受肌肉酸痛的那個點,慢慢刺激調整它。接著深呼吸,感覺脈搏跳動甚至腸胃蠕動,感受手指頭血液一脹一縮的感覺。
3、大字舒服法 呈大字形躺在床上,再在脖子和膝蓋下方枕個墊子,讓自己處在舒服、放心的姿勢。深呼吸,閉眼調息,集中意志動動肩膀、手指頭、腳趾頭。從平躺姿勢開始聯想,直到坐著站著都能隨意進入放鬆狀態。

5、揚式太極拳練哪一套更養生

就練楊式的傳統套路吧(從高架開始),中架,小架以後再說。門里人說,練三年大架,才開始接觸中小架,那是真正技擊用的。我們都是擠時間在鍛煉,估計三年還不夠。

我個人覺得,我們平常接觸到的健身運動中,太極和瑜伽都是從身心兩方面調節的,是很好的項目。

我師父教拳之前,先教了我們八段錦,在這段時間里開始教我們虛領頂勁,空胸實腹脹腰,圓襠開胯,收尾髃,三尖成線(足尖膝尖鼻尖),重心坐腳跟,走貓步,控腿練習,站無極樁等這些太極拳的基本東西,速度比較慢,兩個月後才開始教拳。每次練拳前,打一遍八鍛錦作為熱身運動。

我們是從37式開始學的,速度也不快,教完拳架,後期反復糾拳架,到學完37式,加上八段錦,花了小半年時間。

可能是我比較喜歡練,師父第一個要求我規范站樁。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從5分鍾,到現在的半小時,並開始調呼吸,這個還只是入門,目前只是做小周天。

練完37式後,就開始練85式(也有叫88式,103式,基本一樣的,多的只不過是把一個動作分解成幾個動作,所以多了),練熟後,又是反復的糾拳架,師父真是很盡心的,跟平常公園里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到現在已經練了2年了,身體好了很多很多。因為長期電腦前工作引起的頸椎腰椎和肩周毛病全好了,而且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四、五歲(呵呵,都是別人誇的)。松腰也收獲不小,彎腰把頭貼在腿上能輕松做到,只是劈叉做不了,我41了,終究是人到中年了,呵呵。現在一口氣能爬十層樓。早上還加了三公里慢跑。

平時呢喜歡上太極網逛逛,看看名家的視頻、文章和書,琢磨琢磨各派的異同和聯系,也算樂在其中。現在練拳時開始有意識地往中小架上靠,(其實簡單地說,練大架就是學會運勁的道理,並熟練,中小架就開始加快了,動作難度大很多)師父並不鼓勵,我也不是真要練成什麼武林高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體會用意不用力。渴望能學習太極刀和太極劍以及推手和太極散手。(小時候的夢想在現在復甦了,呵呵)

兩年的收獲是:生活規律,心態平和;身正體松,精力充沛。

祝你早日練拳有成!

6、練太極究竟有什麼好處,堅持練太極有什麼養生效果

1、促進血液循環,百增大肺活量。練習太極拳時,隨著機體的運動,加強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了體內的淤血現象。練習時要求氣沉丹田,由於呼吸的加深,從而促進了冠脈循環,加強了心肌的營養。
2、具有健美作用。太極拳的頂度懸、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腹開胯、斂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練習時的腰部旋轉,使練習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鍛煉,保持良好的體型。
3、提高人的平衡能內力,防止骨質疏鬆。練習太極拳時,常常一條腿支撐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質的含鈣量也會增加,骨骼就變得很堅固了。
4、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循環系統,擴大肺活量。心臟病是世界第一號殺手,目前容西醫對這種疾病還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練習太極拳能預防心臟病。

7、有人將太極拳的「松肩」、「松胯」理解為「開肩」和「開胯」,請談談您的看法?

松和開肯定是不一樣的。
松,在太極拳裡面是一個動詞,要主動地松。主要就是指肌肉鬆。
開肩開胯要分兩個層次講。
1 外家層次,也就是做點關節的拉伸動作,使得關節的活動范圍加大,這種基本功也是很重要的,沒有這個基本功,很難達到很高的綜合境界。比如實戰起來,需要閃轉騰挪,你關節都不活也就別談什麼綜合實力的高精尖了,除非你功力特別強大,打別人像大人打小孩,那就無所謂。或者自己養生玩也可以。
2 內家層次的開,是內氣充足以後,自然把關節漲開。也就是平常人說的抻筋拔骨中的一種現象。老年人為什麼會變矮?因為脊椎等關節收縮,就是因為內氣不足,血液不到。幼兒為什麼總給人以圓墩墩的感覺?內氣充足,關節漲滿,連接緊密,渾身一體。練內家的追求之一就是要達到這種幼兒渾身一體的境界。多站樁,比如渾圓樁,久了自然會有抻筋拔骨,渾然一體,身如石鑄等感覺。等你有了以上體會,自然明白松和開的區別。
總的來說,在內家拳的范圍松是手段,開是效果。如此而已。

8、求楊式太極拳養生功的動作要領,謝謝

太極拳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串著「陰陽」和「虛實」,這在太極拳動作上表現為每個拳式都具有「開與合」、「圓與方」、「卷與放」、「虛與實」、「輕與沉」、「柔與剛」、「慢與快」,並在動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進退等對立統一的獨特形式。這是構成太極拳的基本原則。

太極拳不僅在外形上是獨特的,而且在內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練太極拳時,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極拳在內是意氣運動,在外則是神氣鼓盪運動,也就是說既要練意,又要練氣。這種意氣運動的特點是太極拳的精華所在,並統領著太極拳的其他各種特點。此外,練太極拳時全身放長和順逆纏絲相互變換之下,動作要求表現出能柔能剛,且富彈性。它的動態,要求一動全動,節節貫串,相連不斷,一氣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間。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剛,剛柔相濟。它的立身與動作,要求中正不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和開中寓合、合中寓開。具備了這些條件,太極拳才能充分發揮它的特殊作用。在體育保健上,不僅能增強運動器官與內臟器官,並能鍛煉和增強意識的指揮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順利地指揮著氣活躍於全身。這樣就既練了氣,也練了意,意氣相互增長與強旺,身體自然強壯。同樣,在技擊上也有其獨特的作用:可以以輕制重,以慢制快,剋制自然,並掌握自然,動作起來可以一動全動,「周身一家」,達到知己知彼和知機知勢的懂勁功夫。

第一特點 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第二特點 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第三特點 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第四特點 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第五特點 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

第六特點 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

第七特點 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

第八特點 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

[把這八個標題記熟,倒背如流慢慢去悟]

第一特點 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拳譜規定:

1)「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2)「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3)「心為令,氣為旗」,「氣以直養而無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也是行氣練氣的拳。但練拳時,要「以心行氣」:心為發令者,氣為奉令而行的「傳旗」;一舉一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後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說太極拳是一種意氣運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極拳的第一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練拳時,意識要貫注在動作上,以意行氣,不可只顧默想內氣如何運行。

(2)練拳時動作要順遂、沉著,勁運到終點時要表現出勁別來,這是使意氣得到鼓盪的三個措施。

(3)緊緊掌握外顯的神氣鼓盪,以便做到不痴不呆,並反過來促進內在的意氣運動。

(4)善於運用其它七個特點,以便配合著來提高意氣運動。

第二特點 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拳譜規定:

(1)「需領頂勁,氣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3)「松腰圓鐺,開胯屈膝」;

(4)「神聚氣斂,身手放長」。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需領頂勁和氣沉丹田是身軀放長,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後背放長;沉肩墜肘是手臂放長;松腰圓鐺和開胯屈膝,並使腿部得到圓活旋轉,是腿部在這種特定的姿勢下放長的結果。所以太極拳的步法必須在圓鐺松腰和開胯屈膝的姿勢下用旋踝轉腿來倒換虛實。外表看,是腿的纏絲勁的表現,其實內部促進了腿的放長。這一系列的放長,又促進了全身的放長;使身肢不特產生了彈性,形成棚勁,而且因全身放長,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備了放長的姿勢,就不容易發生努責鼓勁(拙力)的毛病,為自然的松開和身手放長提供了條件。所以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就成了太極拳的第二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太極拳主要是練習棚勁, 棚勁生於彈性,彈性則生於身肢的放長,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長。

(2)身軀及上部的放長,必須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長,必須是沉肩墜肘、松腰圓襠和開胯屈膝的旋轉。

(4)練習棚勁時,先求綿軟以去掉舊力(拙力),同時放長以生長彈性的新勁。

(5)只有神聚氣斂地練拳,才是加強綳勁的內在因素。

第三特點 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拳譜規定:

(1)「運勁如抽絲」;

(2)「運勁如纏絲」;

(3)「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可離太極」;

(4)「妙手一運一太極,跡象化完歸烏有」。

從上列四項規定中可以看出,太極拳運動必須如抽絲的形狀。抽絲是旋轉著抽出來的,因為直抽於旋轉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種螺旋的形狀,這是曲直對立面的統一。至於纏絲勁或抽絲勁都是指這個意思。因為在纏的過程中伸縮其四肢同樣會產生一種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論說,不論開展的大動作或緊湊的小動作,千萬不可離開這種對立統一的太極勁。練純熟之後,這種纏絲圈就越練越小,達到有圈不見圈的境界,到那時就純以意知了,所以順逆纏絲對立統一的螺旋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三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纏絲勁為太極拳命名的由來,沒有纏絲勁就不能使勁環繞著身肢節節上升,達到完整一氣。

(2)須知「貫串」的要求,不僅是運動須通過關節部分,而且還須使它通過整個關節上下的肌肉部分,這是螺旋纏絲的作用。

(3)太極拳有一對基本纏絲和五對方位纏絲是教和學太極拳的最好的工具。

(4)運勁如纏絲,只有在輕靈貫串條件下才能實現;同時,神氣方面必須鼓盪和內斂。

(5)纏絲勁的運用不可產生缺陷、凹凸和斷續等三個缺點。

第四特點 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拳譜規定:

(1)「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2)「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

(3)「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上下相隨人難侵」。

(4)「尾閭正中神貫頂」,「上下一條線」。

上列四項規定可以說明,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地轉換,就可耐久不疲,這是最經濟的一種動力活動。因此,練太極拳時雙手要有虛實,雙足也要有虛實,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隨地分清虛實,也就是說,左手實則左足應虛,右手虛則右足應實。這是調節內勁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環節。此外,形成落點的虛中有實,實中要有虛,從而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使內勁處處達到中正不偏。初學時,動作可以大實大虛,以後逐步練成小虛小實,最後達到內有虛實而外面不見有虛實的境界,這是調整虛實的最深功夫。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分清主要的三個虛實,即腳的虛實、手的虛實和一手一腳的虛實。

(2)注意調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與腳的虛實,這是「上下相隨人難侵」的主要關鍵。

(3)要根據輕重浮沉的原則,經常檢查自己劃分虛實中的缺點。

(4)要做到雙輕、雙沉和半輕半重這三個無病的虛實,這要刻刻留心,久久鍛煉才能養成。

(5)推手時不要忘卻「隅手對待隅手」的原則。四正手與四隅手要相互轉換,兩者具練。

第五特點 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

拳譜規定:

(1)「腰脊為第一主宰,一動無有不動」;

(2)「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

(4)「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從以上四項規定可以看出,為了達到一動全動,必須以腰脊為中心,因為腰是左右平行轉動的中軸,脊是上下彎曲的根基。太極拳動作既要一動全動,那麼在運動線路上就不能單純地左右平旋,也不能專在上下、前後做彎曲動作,而必須將腰脊聯合起來,使運動的路線形成一條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後的空間曲線,以建立一動全動的基礎。這就是說,只有通過腰脊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個主要的運動關節(頸、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貫串起來。此外,還要做到周身無缺陷,貫串如九曲圓珠,這樣功夫才可以進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就成了太極拳的第五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腰脊聯合作中軸,手臂動作要有傾斜度(45度左右);

(2)由中軸而產生的「動分」和「靜合」,是運用離心力達到貫串的中心關鍵;

(3)開中寓合、合中寓開是節節貫串和旋轉自如的具體表現;

(4)發勁的節節貫串是加強運勁貫串的手段;

(5)減小腕關節的動度,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點 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

拳譜規定:
(1)「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

(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3)「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

(4)「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一氣呵成」。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不以一動全動為滿足,還要求在練全趟架子時能夠進一步做到一氣呵成,內勁不斷。這是加大運動量的又一方法。其具體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折迭;在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當然,這個特點同特點五一樣,是在螺旋式纏絲運動的輔助下來實現的。如果在發勁之後出現了斷勁現象,就要將這種發勁的余意接續下去。萬一意也斷了,就要運用意、勁的余神接續下去。為了做到這點,勁要有折迭轉換,動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統一的身法如同長江水滔滔不絕,中間無卸勁的餘地,亦無意馳的時候,這樣就自然可以達到一氣呵成的要求。因此,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就可作為太極拳的第六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遇到動作有往復時,必須嵌有折迭--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連不斷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體有進退時,必須嵌有轉換--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連不斷的必要措施。

(3)勁斷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時,要有神在,這是補救斷勁的方法。

(4)能神氣鼓盪地走架子,就可證明已將意貫注於動作中了。意在,為內勁不斷的標志。

(5)太極勁的方圓相生,是從「呼為開展、為方」和「吸為緊湊、為圓」中產生出來的。

第七特點 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

拳譜規定:

(1)「運勁如百練鋼,何堅不摧」,「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2)「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於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

(3)「太極拳決不可失之綿軟。周身往復,以精神意氣為本,用久自然貫通焉」。

(4)「運勁之功夫,先化硬為柔,然後練柔成剛。極其至也,亦柔亦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的學習,首先要摧毀人們動作中原有的堅硬勁,使它化為柔軟,這是化柔的時期,這個時期愈長,則愈可把僵硬摧毀得徹底。此時的要點是仍須不失綿軟,在柔軟之下,向著更有彈性的堅剛上邁進。這個剛,不是從努責和鼓勁而產生的「生鐵」的剛,而是由松開和放長而產生的彈性的剛。因為身肢放長,並不斷螺旋式地絞來絞去,就可產生這種彈性。因此,又可名為「棚勁剛」。只有這種具有彈性的剛,才能達到「外操柔軟,內含堅剛」的要求。這種剛柔的變換是由精神意氣的隱顯來掌握的。所謂「隱則柔」、「顯則剛」,就是這個道理。功夫精進後,勁可內隱得極深,使外形顯得極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復到柔上去了,其實內在的質量卻更加剛了。因此,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七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勁,越柔軟越好;這段時間也是愈長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時間。

(2)全身練到綿軟後,即可進而具體地練習全身的放長,以練習剛勁。

(3)行氣用柔,落點用剛,是太極拳劃分剛柔的界限。

(4)心意結合神氣的忽隱忽顯和呼吸,是太極拳對於剛柔變換的法則。

(5)剛柔同樣達到高級水平,是太極拳妙手稱號的標准。

*陳鑫《總論發明》說:「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跡象化完歸烏有。」這是陳式對於太極拳剛柔度的標准。

第八特點 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

拳譜規定:

(1)「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2)「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3)「初學宜慢,慢不可痴呆;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

(4)「形抗五嶽,勢壓三峰,由徐入疾,由淺入深」。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在初練太極拳套路(一趟架子)時,動作應該越慢越好,可將時間放長。動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機會,才能檢查出不順遂的地方。但是,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可漸漸加快,縮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時間。但由慢轉快,同樣也要有一個限度,即要做到隨快,但動作仍能沉著,仍能表現出勁別來,並不發生浮漂與錯亂現象。這是指練習一趟架子所需時間的長短而言的。在這種能慢能快的總前提下,用到每個拳式時則須將這種快慢的對立面統一於一個拳式中,即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就逐漸加快,運到落點時最快,以後復轉慢,如此周而復始。所以太極拳的每個拳式都要經過能慢能快的鍛煉,這樣才能在推手時,「彼微動,己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條件,並能達到快慢相間的統一。所以,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八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初學時要慢,為的是有一個檢查糾正的機會。

(2)求慢必須以精神提起和意氣靈換為前提。

(3)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應逐漸縮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時間。但求快,必須以動作沉著和能表現出勁別為前提。

(4)快慢相間的原則是轉關折迭處慢,過了轉關後,漸漸加快,過方點後再轉慢。同時,轉關時行氣要慢,盡頭的落點要快。

(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間的變化幅度要求做到勻清。

結 語

太極拳的八個特點是從太極拳拳譜中一再經過提煉而精選出來的。前人留下的寶貴的練拳經驗,早已成為現時練習太極拳的原則,也是人們練太極拳所一致遵循的准則。

另外應該指出,特點隨分八個,但其實質是一個,因此在練習走架子或推手時,不可孤立地對待這些特點,務須在每一個動作中都逐漸做到符合這些特點。因為任何一個拳式或是動作,都必須運用集中的意識來指揮整個動作過程(特點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彈性(特點二),並在虛實靈活變換(特點四)與順逆螺旋纏絲中(特點三),促成內外相合,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節節貫串(特點五)和相連不斷的一氣呵成(特點六),表現出剛柔相濟的質量(特點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點八),這是太極拳應具備的特色。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特點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和相互轉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對待,企圖貫徹一個特點而放棄另外的特點,則不但損害了後者,同時也影響了前者。所以這些特點不是為一個特定動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個動作僅有某一個特點,而是構成整個太極拳套路的每一個拳式皆應具有的特點。

現在流行的太極拳,不論是哪一式,也不問姿勢是開展還是緊湊,更不管這趟架子內多幾個拳式還是少幾個拳式,只要細心觀察,這些外表隨有差異的太極拳架子,內中或多或少都具有這些共同特點。所不同的,僅是有的是明顯的表現於外,而有的則以暗勁方式隱藏於內。這也說明了太極拳流行數百年不為其他武術所同化,而仍能獨具一格,皆是這些共同的特點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學習太極拳時,不可把它當作等閑視之。
[如果還有理解更深的內涵,去看《中醫基礎理論》《黃帝內經》《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套路》《中國傳統文化導論》朱漢民有了這幾本你夠用了

與開胯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