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的生為什麼不是身
修身養性是養生的起點
早期的工程師經驗,讓我習慣於從人體設計者的角度來看人體,學習了愈多的身體知識,愈驚嘆於人體設計的完美。但是在學習中醫里談到的人體情緒反應時,發現這個部份的設計,和生理上的完美設計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完全相反,好像是上帝故意留下的不完美部份。
『怒傷肝』是中國人都熟悉的常識,而肝傷了脾氣會更不好,更容易發怒,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人都理解的常識。可是這樣的生理變化,會讓身體走入一個惡性循環圈,肝會因而愈來愈差,脾氣也跟著愈來愈壞。環顧身邊的許多老人,脾氣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來愈壞,愈來愈頑固,最後就出現了和肝相關的疾病。
情緒反應的這種設計和生理的設計完全相反。生理上出現了一個傷口,身體會自動的修復傷口。可是情緒上出現了傷口,身體卻故意在傷口上灑鹽,這是非常不尋常的現象。
除了『怒傷肝』會造成肝的問題之外,『思傷脾』則是眾多憂鬱症形成的原因之一,同樣的也是思傷脾,脾傷了人更容易思,憂鬱症的患者,總是不斷的往牛角尖里鑽。『悲傷肺』,肺氣虛弱的人總是特別容易掉眼淚,就像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似的,林黛玉最終就死於肺癆。另外還有『喜傷心』、『恐傷腎』等,這些情形不如發怒普遍,大多數人比較不熟悉這些反應,這些情緒的反應,也有類似的惡性循環性質。
完美的情緒設計,應該讓『怒傷肝』,肝傷了,脾氣就會好些,更不容易發脾氣,那麼肝就有機會自行修復了。『思傷脾』,脾傷了,就不再那麼容易鑽牛角尖。『悲傷肺』,肺傷了,人應該更開心。如果能這么設計,那麼這個世界的病人就會少了很多。也就是在情緒上加進和生理自愈能力類似的功能,人體就更完美了。
我相信能力強大的上帝,能夠設計出完美的生理結構,應該也有能力在情緒上做出同等完美的設計。可是為什麼要把情緒設計成這種破壞性的結構?讓大多數人都免不了掉入這個陷阱,而陷入無邊的痛苦之中。這種情緒的破壞性設計,不但使情緒很容易陷入難以回復的境地,也帶來眾多的疾病結果,使得完美的生理設計前功盡棄。
在研究人體的設計時,我始終秉持一個基本的概念-『人體的設計必定是完美的』。面對人體在情緒方面存在的破壞性設計,我猜想這和人生存在的意義有密切的關系,這樣的設計,並不是設計者的失誤,應該是蓄意設計成這樣的。這樣的設計,透露出人類存在於這個世界的主要目的和意義。
當一個人陷入了情緒的惡性循環圈,如果任其自由發展,將使情緒日益惡化,相應器官的問題也日益嚴重,最終成為不治之症。但是,有些人在陷入情緒的惡性循環圈時,及時醒悟,改正自己的習性,則有機會跳出惡性循環圈。這有點像電子游戲中的『過關』,有些人能過,有些人不能過。
原來這種破壞性的設計是一種考驗,考驗每一個人能不能經常回顧自己的行為。生了病有些人怨天尤人,情緒愈來愈壞,自然掉入惡性循環圈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有些人則相信疾病是自己創造的,一定是自己的行為中有某些問題,自我反省、調整,改變自己的性格、脾氣,去除了疾病的原因,自然有機會跳脫悲慘的命運。
中國人講究『修身、養性』,養生必需從這里做起,沒有良好的心性,就不會有好的健康,什麼樣的性格生什麼樣的病。從這個角度來看,疾病是修身養性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生了病,才知道原來自己在性格上還有這么大的缺陷。
慢性病很像佛家所說的業力,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就算神佛願意也沒有辦法幫你改變業力,只有自己改變了,業力才會改變,惡業才會消失。沒有醫生能夠真的幫病人去除慢性病,所有的慢性病都必需病人自己改變了,才有機會痊癒。
2、長江三鮮是哪些?
長江三鮮,指的是刀魚、鰣魚、河豚,都屬長江洄遊魚類,鹹淡水兩棲,每逢春季溯江而上,在淡水產卵繁殖後入海,與一般定居類江魚不同。因此,不僅肉質特別細嫩腴肥,且營養豐富。
刀魚因上市最早,且鮮美無比,故列三鮮之首。宋朝劉宰曾設刀魚宴餞別友人,並賦詩「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贊刀魚味美。刀魚味美不僅在於肉質細嫩爽滑,腴而不膩,且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磷脂和維生素,所以吃刀魚不僅能飽口福,還能養生。《本草綱目》中就有用刀魚治痔瘺和補氣的記載,而民間也常將刀魚作益氣活血之用。
「魚中之王」鰣魚。鰣魚除富含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等,具有很高營養價值外,還有補益虛勞、滋補強壯、清熱解毒等功效。當然,「魚中之王」的美稱同樣認可了鰣魚的美味,所以俗語稱「紅燒鰣魚兩頭鮮,清蒸鰣魚誘神仙」。
三鮮中,滋味與口感最特別的當屬河豚,它帶有肉刺的魚皮膠質濃厚、粘口,豐腴鮮美,入口即化。
3、淮安川江魚怎麼做?
步驟如下:
糖、醋、清水按2:1:2的比例,調成汁
2.麵粉、澱粉加水調成糊
3.將魚去鱗、鰓,凈膛洗凈,在魚鰓下1厘米處切一刀
4.鰓下的切口處,有一個白點,就是魚和腥線的頭,捏住腥線的頭,輕拍魚身,很容易就把腥線抽出來了
5.在魚的兩面隔2.5厘米打成牡丹花刀,切法是先立切1厘米深,再平切2厘米,切好的魚放入生抽、鹽、料酒、胡椒粉腌入味
6.澱粉、麵粉調成的糊、均勻抹在腌好的魚上,油燒至七成熱,提起魚尾,先將魚頭入油稍炸
7.再用勺舀油淋在魚身上,待麵糊凝固時再把魚慢慢 放入油鍋內,魚下鍋炸熟
8.炒鍋內留少許油,放入蔥花、薑末、蒜末爆香,再倒入調好的汁
9.加入番茄醬
10.起鍋澆在魚身上即可
4、哪些詩可以養生
魏武帝曹操熱心於研究煉氣養性之理,以求健康長壽。在他的養生詩中,最精彩的一篇當推《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詩中寫道: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善於養神,是重要的修身養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壽的良方。東晉名士陶淵明《飲酒》詩曰: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家和萬事順,家和萬事興,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詩聖」杜甫在安史之亂的年月里,顛沛流離,備受艱辛,體衰神傷。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體貼,小兒親昵。這在他的《江村》詩中得到印證: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復何求?
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溫馨的家庭生活給了詩人至純至厚的情,至深至廣的愛,才使他晚年一度過得安閑而自在一些。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 」之一就是勤煉氣功。他在《負冬日》詩中寫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
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這不是一般煉氣功的人所能達到的。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的一首詩,給人一個深刻的啟示: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編成《蘇沈良方》以濟世救人。他在一首養生健身詩中寫道:
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
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他寫道: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明代開國功臣,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的軍師劉伯溫作過一首養生自娛詩:
買條黃牛可耕田,結間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無多日,且向山中過幾年。
為吏為官皆是夢,能詩能酒總神仙。
世間萬事皆增價,老了文章不值錢。
劉伯溫剛滿60歲,即看透世事,歸隱山林,給自己身心一派綠水青山,實現了返璞歸真,怡養天年。去過那「能詩能酒總神仙」的無拘無束輕松愉快逍遙自在的日子。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詩的全文如下:
惜氣存精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
」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曹雪芹在《紅樓夢》一書中寫的《好了歌》頗耐人尋味: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家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愛,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蔡軒瑣記》中的《人心難足歌》是這樣寫的:
終日奔波只為飢,才教食足又思衣。
衣食若還多充足,洞房捻冷便思妻。
娶得妻來鴛被暖,奈何送老恐無兒。
有妻有子雙雙樂,終日思量屋舍低。
起得高樓並大廈,又無官職受人欺。
縣丞主薄皆嫌小,欲去朝中掛紫衣。
人心似海何時滿,奈何閻羅下帖追。
「閑掃蕭齋靜掃蠅,修行何必定如僧。」這是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偶成》詩中的詩句。他主張動靜結合,在讀書間隙不妨做點清掃書齋等事,既可活動筋骨,又可創造清潔的環境。袁枚享年82歲,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到了古稀之後,從事掃書齋等活動已力不從心了,又該做何消遣呢?他在《遣懷雜詩》中寫道:
一笑老如此,做何消遣之?思量無別法,惟有多吟詩。
並寫道:
譬如將眠蠶,尚有未盡絲,何不快傾吐,一使千秋知。
字里行間充滿著樂觀進取遺囑後人的精神,頗能給人以啟迪。
清代東閣士閻敬銘寫的《不氣歌》更是使人猛悟:
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
倘若生氣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
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
氣之危害太可懼,誠恐因氣命要去。
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養生之道雖無一定模式,但有規律可循。古今許多名人的養生詩歌,對自己的長壽經驗都有總結,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借鑒。
5、魚吃了對人有什麼好處
魚肉富含動物蛋白質和磷質等,營養豐富,滋味鮮美,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對人類體力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魚體的其他部分可製成魚肝油、魚膠、魚粉等。
有些魚類如金魚、熱帶魚等體態多姿、色彩艷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我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眾多的江河湖泊,魚的種類十分豐富。據調查,我國淡水魚有1000多種,著名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和鯉魚、鯽魚等都是我國主要的優良淡水魚品種;我國的海洋魚已知的約有2000種,常見的有帶魚、大黃魚、大馬哈魚等。
6、魚是發物嗎
鯽魚是屬於發物的,鯽魚具有一定的腥味和刺激性,所以吃多了很可能會有過敏或者是身上起紅疹等症狀,但是這種現象也是少數,一般人吃鯽魚是不會有不良反應的。而且鯽魚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元素,吃了能幫助很好的補充身體中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元素,一般鯽魚都是用來燉湯吃的,而且老人和孩子都是可以看多吃的,另外產婦也是可以多吃鯽魚湯的,這樣能幫助很好的恢復身體。 拓展資料 鯽魚(學名:Carassius auratus,簡稱鯽,俗名鯽瓜子、月鯽仔、土鯽、細頭、鮒魚、寒鮒)在歐亞地區為常見淡水魚,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鯽屬的其中一種魚類。鯽魚經過人工養殖和選育,可以產生許多新品種,例如金魚就是由此產生的一種觀賞魚類,和食用的野生鯽魚學名同為 Carassius auratus 。鯽魚主要是以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喜群居而行,擇食而居。肉質細嫩,肉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 13克、脂肪 11克,並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鯽魚葯用價值極高,其性平味甘,入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羸、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鯽魚分布廣泛,全國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產,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鯽魚最肥美,為我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 最大體長約30cm,棲息深度為0~20米,無毒,經濟型食用魚類,物美價廉。多產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帶,洱海鯽魚較為出名。 每500克肉中約含蛋白質26克, 脂肪2.2克, 碳水化合物0.2克, 鈣、 磷、 鐵等無機成分1.6克, 維生素B10.2毫克, 維生素B20.14毫克,煙酸4.8毫克,另含維生素A、 維生素D等。網路—鯽魚
7、陸游是怎樣養生的呢
宋代詩人陸游,讀書寫作十分勤奮,但他活了86 歲,在古代詩人中,他是罕見的
一、登山陸游詩曰:「游山如讀書,深淺皆可樂。」「名山如高人,豈可久不見?」
(《夜坐忌剡溪》)他認為,好詩往往產生在旅途中:「君詩妙處吾能識,盡在
山程水驛中。就是在夢中,陸游也常常登山。」「久別名山憑夢到,每思舊友
取書看。」(《春日園中作》)
二、擊劍擊劍,練武,即是他的養生之道,也是他報效祖國,北伐抗金,所作的准
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新晴馬上》:「一劍飄然萬里身,白頭也復走京城。」陸
游還親手用劍刺死過一頭老虎。他在《夢行南鄭道中》一詩中寫道:「眈眈北山虎,食人不
知數,孤兒寡婦仇不報,日落風生行旅懼。我聞投袂起,大呼聞百步。」他的《懷惜》詩也
寫道:「挺劍刺乳虎,血濺貂裘殷。至今傳寫中,尚愧壯士顏。」可惜在現代社會,像這種能
揮劍刺虎,文武雙全的詩人是很難見到的了。
陸游在工作和寫作之餘常常去騎馬、舞劍,他常與友人「倚松論劍」,還寫下了「少
年學劍白猿公,曾破浮世十歲功」的詩句。
三掃地他認為,掃地可在多次彎腰、站立、運腕、移步的過程中,身體得到鍛煉。
他在詩中說:「按摩與導引,雖善亦多事。不如掃地去,延年至差異。」他的另一
首「掃地」詩意思是:掃帚放旁邊,有空就掃地。省得叫童奴,不能平血氣。
四、 垂鉤陸游喜歡釣魚。他在詩中寫道:「西風沙際矯輕鷗,盪日橋邊系釣舟。」
「花底清歌春載酒,江邊明月夜投竿。」「相從不厭閑風月,只有梅花與釣磯。」
五、美睡陸游在詩中多次提到「美睡」一詞,他認為,「美睡」是比美容更重要的養
生手段。陸游詩曰:「美睡常嫌鶯喚起,清愁卻要酒闌回。」「晝倦夜常成美睡,病多老卻未
全衰。」「美睡三竿日,安禪半篆香。」「放翁不管人間事,睡味無窮似蜜甜。」
8、江團魚怎麼做好吃不要辣椒
江團魚產於平羌三峽魚窩,學名長吻鮑,肉鼻在前,嘴在頭下,無硬刺。畏光,喜居深岩穴,以水生昆蟲,小雜魚、岩漿為食。境內江團魚屬全國唯一的粉紅類,白里透紅,比其它江河所產的牛皮江團魚更高一籌。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肥而不膩,是席上珍品,有'千里送名魚,皇家席上珍'之說。蘇軾詩贊江團:'芽姜紫醋灸銀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純鱸'。
(主料輔料)
鮮江團魚……1500克 豬網油1張…250克
魚糝…………200克 味精……………2克
醋………………30克 豬化油…………5克
蔥………………15克 姜………………30克
芝麻油…………10克 清湯…………1500克
川鹽……………5克 紅、綠、黃黑色植物原
胡椒粉………1.5克 料………………適量
紹酒……………40克
(烹制方法)
1.將魚剖腹,去鰓及內臟,洗凈。在魚身的兩側各剞六七刀,深約1厘米左右。手提魚尾下約攝氏80度的熱水中擺動幾下提起,除去血水,洗凈魚皮表面的粘液,搌干水氣,用川鹽3克、紹酒20克、胡椒粉0.5克、姜15克、蔥碼味數分鍾,使其滲透入味。
2.取小圓碟10個,抹上豬化油,將魚糝舀入抹平,上面用各色植物原料牽擺成各種花形,然後上籠用小火蒸熟保溫。
3.將碼人味的魚瀝干水氣,置於蒸盤內,蓋上豬網油,摻入清湯250克,加紹酒人籠用旺火蒸熟取出,揀去豬網油,姜、蔥不用,將魚輕輕滑入魚盤內。
4.炒鍋置旺火上,放入清湯,再把蒸盤內的原汁潷入鍋內,燒沸,加胡椒粉、川鹽1克、味精攪勻,澆注於盤內,將蒸熟的魚糝花擺在魚周圍即成。
5.將姜剁茸加川鹽、醋、芝麻油調勻成毛薑醋味碟同魚一齊上席。
(工藝關鍵)
1.沸水氽燙。「水居者腥」,江團有較重的土腥味,因此在烹制前需用沸水氽燙一下,以除去其腥味。
2.制好清湯。「湯為菜之根」,細嫩的魚肉配以鮮醇的特製清湯,使二者相得益彰,更能體現該菜清鮮味美的特色。
3.火候得當。首先要火足氣旺,將魚入籠後一氣蒸好,中途不能閃火。其次是時間要掌握准確。一般的清蒸魚只需大火蒸半小時,而一尾重1000—1250克的江團則要猛火蒸40分鍾。因火力不足或火候過頭,將使魚肉不老則韌。
4.對好味碟。將清蒸好的江團灌入特製的清湯後,還要隨同配備薑汁味碟入席,味碟既可彌補在烹調過程中調味不足,亦可通過姜、蔥等佐料佐食,起到助香、去腥、解膩、提鮮等功效。對制毛薑醋的味碟應突出姜味醇厚、咸鮮微辣、醋味爽口悠長的特點。將各種調料攪勻,使其相互滲透,便能突出味碟辛香微辣、咸鮮帶酸、爽口解膩的獨特風味。
[風味特點〕
1.「清蒸江團」是川菜傳統的名貴大菜。江團,學名「長吻脆」,其吻特別肥厚,俗稱「肥頭」。四川的「江團魚」主要產於岷江樂山江段和嘉陵江口一帶。魚肉細嫩,少細刺,為魚中珍品。
2.「清蒸江團」為薑汁味型,味重清淡,色求素雅。魚肉質地細嫩,清鮮涼美,爽口宜人。配「毛薑醋」蘸食,味更鮮美。
9、魚是發物嗎?
魚是發物。傷口癒合好壞還取決於傷口有無感染,感染則與是否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相關聯。食用「發物」不會增加傷口的感染率。
諸多「發物」,包括牛羊肉、魚蝦、蟹貝類在內,大多是一些優質蛋白含量較高的食物,恰恰是傷口癒合所需的關鍵營養物質,盲目忌口反倒不可取。
(9)養生江魚擴展資料
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傳說中的「發物」沒有必然聯系,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不合理的膳食結構、胡亂進補、盲目忌口才是導致疾病發生、促進病程惡化的罪魁禍首。
所以,無論是健康人群還是患病人群,都應該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等,平衡合理地安排日常飲食,這才是科學的保健之道。